外媒:中國正在獲得大量免費石油 大量郵輪滯留青島
2016年05月26日 15:42 來源:鳳凰國際iMarkets 中國正在獲得大量的免費石油?據知名財經博客Zerohedge報道,目前大部分運往中國的原油都不是中國購買的,而是用于償還中國借給其他國家的貸款。
問題不是在于中國現在是否是在購買石油,或是他國償還貸款而向中國輸送的免費石油,真正的關鍵在于中國實際的煉油能力。因為煉油行業結構上的瓶頸以及油價,中國的煉油能力正在快速接近極限。
當油價超過100美元/桶時,很多不發達的歐佩克產油國決定趁油價處在高位時實現變現,以石油為抵押物進行了大量的貸款。這一招就好似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以公司通脹的股價發行更多的債務。但是為什么不這么做呢:即使油價下跌,這些產油國仍然可以用產出的石油償還貸款。但是,很少有產油國能預測到油價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經歷如此大幅的下跌,這導致抵押物的價值下跌了近70%。
根據路透社的報道,在正是2014年-2015年油價暴跌階段,出現了如下的現象:“因為油價的下跌,不發達的產油國當初在油價處于高位時借的貸款現在需要之前三倍的石油量來償還。”
因此,像安哥拉,委內瑞拉,尼日利亞和伊拉克這樣產油國的國家財政艱難,歐佩克組織內部遭遇更進一步分化。
中國成油價暴跌的最大贏家
盡管這些不發達且腐敗的歐佩克國家在這次油價下跌中慘敗,有一個國家確是巨大的贏家,這個國家向這些歐佩克國家提供了數十億的貸款,而這些貸款都是以石油作為抵押,無實際風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中國很聰明地沒有選擇貨幣支付,而是選擇了大宗商品實物支付,例如石油,銅或黃金。
以安哥拉為例:作為非洲最大的產油國,安哥拉自2010年以來向中國借貸了250億美元的債務,包括去年12月一筆50億美元的貸款。這意味著安哥拉今年全年的原油產出需要被用來償還貸款。
委內瑞拉:自2007年以來,通過石油換貸款計劃,委內瑞拉獲得了中國500億美元的貸款,包括去年9月的一筆50億美元貸款。這些貸款的細節沒有公布,但是巴克萊分析師預測今年委內瑞拉需要償還70億美元,需要用80萬到230萬桶,100美元的石油。然而油價的下跌讓委內瑞拉需要用更多的石油來償還貸款。
歐佩克最小的成員國厄瓜多爾,其國家石油公司2009年至2015年間從中國和泰國公司借貸了80億美元,將以石油償還。還有很多其他國家從中國獲得了貸款(包括埃克森,殼牌和盧克石油等石油生產商以及像維多和托克這樣的交易商),并承諾將以石油償還這些貸款。
根據路透社的計算,安哥拉,尼日利亞,伊拉克,委內瑞拉和庫爾德地區需要以石油形式償還的貸款在300億至500億之間。在120美元/桶的油價下,500億美元需要這些國家每天產出100萬桶石油,而當前的油價為40美元,這就意味著需要300萬桶石油。
這對所有借了錢的國家來說是一個壞消息。因為這些國家不得不以三倍的數量償還同一筆貸款,償還完貸款,這些國家就沒有足夠的原油來支持國家財政預算以及進行投資了。
智庫能源觀察的Amrita Sen表示,“這些產油國,安哥拉,尼日利亞和委內瑞拉借錢維持國家的運轉,已經沒有錢用于投資。這對于國家長期的發展是不利的。人們只是看到了這些產油國當前的產量,根本沒有意識到在償還完中國或是其他債權人的貸款之后,這些國家已經沒有多余的原油用于投資以保持增長,也就無法在未來油價反彈時獲益了。
在不發達的歐佩克產油國瘋狂生產以償還債務時,發達的歐佩克產油國卻明智的遠離債務負擔。根據路透社報道,歐佩克海灣阿拉伯國家:沙特,阿聯酋,科威特和卡塔爾并沒有和石油公司建立聯合公司,與中國沒有預支付交易,也不需要從交易商那里借錢。
當沙特將從石油上賺的每一分錢存進國家銀行時,不發達產油國石油收入的大部分都被用于償還債務,根本沒有錢用于投資基礎設施和進行原油煉制。因此,委內瑞拉和尼日利亞現在面臨著嚴重的產能下降問題,而沙特因為對于新油田的投資正準備進一步增加產能。
這一有趣的動態變化解釋了兩件事情:
首先,這就是歐佩克組織實際已經不復存在的另一個原因,因為沙特一直拒絕減產。這很簡單,沒有債務負擔使得沙特可以將石油收入用于發展并加強自己在全球原油市場的統治地位。而與此同時,尼日利亞和委內瑞拉卻迫切希望達成減產協議以推高油價,以幫助他們獲得投資和償還債務。加拿大皇家銀行大宗商品策略主管Helima Croft表示,“這些國家最終會出現產量下滑的問題。這將會加速原油市場的再平衡進程。”
第二,更重要的是,這解釋了中國為什么突然擁有這么多的原油。這讓中國眾多煉油廠負荷超載。更重要的是,這可能會改變中國上漲的進口動態。因為根據路透社的消息,中國原油進口激增與需求上漲沒有什么關系,而是因為歐佩克產油國被迫向中國輸入這么多的石油。
事實是,如此大規模的原油運往中國,被儲存在新加坡的油庫中,因為中國無法處理這么多的石油。
2月末,運輸公司Jag Lok從西非的赤道幾內亞裝載上石油,然后發往中國青島港。這是中國原油進口的門戶,一段超過12000海里的航程。在今年4月初達到目的地之前,油輪在卸貨前在海上轉了20多天。這是因為青島港現在每天需要應對創紀錄數量的油輪。這些原油被卸貨后將會被運往私人煉油廠。這些私人煉油廠在中國被稱為茶壺。諷刺的是,彭博社和路透社的報道使得人們對于因果原因感到困惑,以及誤認為中國原油進口的激增是因為需求的大漲。但是真正的原因是借款國希望盡快償還他們的債務。
此外這還顯示了中國私人煉油廠面臨的挑戰。私人煉油廠需求的上漲在全球原油過剩局面下曾經是一個亮點。據安迅思中國的預測,今年中國私人煉油廠處理的原油達到100萬桶/天,而2015年這一數字卻只是62萬桶。私人煉油企業的煉油能力占到中國整體煉油能力的三分之一。野村證券和三星期貨表示,任何對于進口的限制將會威脅油價的反彈。
中國煉油能力接近瓶頸
為什么會限制進口?中國正在獲得大量的免費石油,這也是中國煉油產能上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的原因。彭博社指出:
在政府允許私人煉油廠直接從海外買入石油之后,私人煉油廠推動了中國原油交易。因為私人煉油廠不再需要依靠國有石油公司來獲得原油。石油采購聯盟輪值主席董事長張留成表示,2月底,27家公司進口895萬公噸原油,相當于每天180萬桶。
2016年2月28日至3月31日,青島港進口石油量和中國石油進口總量走勢對比圖。
4月中國進口石油數量達到796萬桶/天,接近歷史記錄。青島港的油輪數量在4月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大部分運往中國的原油都不是中國購買的,而是用于償還中國借給其他國家的貸款。
問題不是在于中國現在是否是在購買石油,或是他國償還貸款而運到的免費石油,真正的關鍵在于中國實際的煉油能力。但是中國的煉油能力正在快速接近極限,因為煉油行業結構上的瓶頸以及油價。
BMI研究指出,中國煉油設施的發展并沒有跟上購買原油的速度,因為缺少運力和儲存空間,進口存在放緩的風險。此外,這些私人煉油廠沒有國際貿易經驗,買家對于這些買家信譽的擔憂正在讓賣家猶豫。煉油利潤放緩意味著煉油廠不得不下調煉油率,減少海外原油的進口。此外,更高標準的原油品質標準可能會使一些私人煉油廠倒閉。
能源觀察分析師Nevyn Nah表示,“因為物流方面的限制,私人煉油廠進口石油可能會放緩。私人煉油廠的物流能力已經達到極限。”
三星期貨高級分析師Hong Sung Ki表示,“邊際利潤的下滑對于中國的私人煉油廠或將帶來比較大的影響。這將會導致原油進口的下滑。這將會帶來中國需求下行的調整。這將不可避免的給油價帶來負面影響。”
中國油庫已爆倉
結論是非常吸引人的:大量的原油正涌向中國。一方面是購買的原油,但是更大一部分是債務國償還所借債務的原油,但是中國沒有辦法處理這些突然增加的原油。
彭博社指出,“油輪在青島港被大量積壓。5月1日至23日之前,至少有16艘能夠儲藏2120萬桶原油的油輪在青島港外停留了超過10天時間,而其中一半的油輪已經等了超過1個月。”
這一前為未有的市場動態會怎樣發展,當前還無法預測。但是根據零和游戲規律,歐佩克國家損失的就是中國所獲得的,我們迫切想看到未來為怎么發展,以及對油價的影響。
請掃描攀西商界網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