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新聞工作,由“宣傳”到“輿論”意味著什么?
2016-05-27 記者論壇 導讀:過去,我們常說的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而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主要新聞媒體負責人座談會叫“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由“宣傳”改為“輿論”意味著什么?
黨的新聞工作必須適應新形勢
這反映了我們黨對時代變化的準確把握。我們知道,宣傳是單向性地說服,其目的在于讓接受者知曉某種信仰、某種觀點或某項主張,并認同它、踐行它。
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工人運動不可能自發地產生馬克思主義,必須由無產階級先鋒隊把這種科學理論體系“從外面灌輸進去”。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的過程中歷來重視宣傳,強調宣傳,通過宣傳反復向全國人民灌輸共產主義信仰、社會主義道路和共同富裕理想。
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們已經完成了革命的任務,我國已經從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工業化社會逐步進入信息化社會,正在從事改革大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時代變了,面臨的挑戰變了,黨的新聞工作也必須適應新的形勢,有所變化,有所調整。
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調研 新華社記者 劉杰攝
對現實挑戰的清醒判斷
這反映了我們黨對現實挑戰的清醒判斷。當前,在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面臨著哪些現實挑戰呢?梳理現有文獻材料可以發現,在理論上大致面臨六大陷阱:
其一是“修昔底德陷阱”,即當一個新的大國在崛起時,必然會挑戰現存大國的權威,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挑戰,于是戰爭就變得不可避免;
其二是“中等收入陷阱”,即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如果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激化有可能滯阻整個國家的發展;
其三是“塔西佗陷阱”,即當政府部門失去公信力后,無論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做的是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人們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令不行禁不止,權威盡失;
其四是“周邊安全陷阱”,我國是世界上鄰國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周邊地區民族宗教信仰錯綜復雜,各國間領土、資源及歷史遺留問題與現實權益之爭相互交織,處理不好極易引發爭端;
其五是“顏色革命陷阱”,即西方一些國家出于意識形態的目的,對他國內政的干涉和對主權國家政權的顛覆;
其六是“互聯網絡陷阱”,即一些西方國家以所謂“信息流通自由”為幌子,通過散布“歷史虛無主義”否定一國的歷史和傳統,進而達到顛覆該國政府的目的。
這些挑戰都實實在在地擺在正在崛起的中國的面前,考驗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智慧,能否跨越這些陷阱,決定著我們能否成功實現“中國夢”。而在這些挑戰中,“互聯網絡陷阱”的挑戰是“最大變量”。
網絡的迅速普及,以及基于其上的新興傳播產品的廣泛應用,使得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傳播者,每一個傳播者與相應的傳播產品相結合就可能成為一個媒體。
這極大地拓寬了個人及各種社會組織的表達渠道,某些個體和團體的信息傳播與意見表達可以更迅捷地廣泛擴散,甚至具有超過傳統媒體的傳播力和表達力。
一個微小的事件通過互聯網的放大,就有可能成為現實中的一個影響巨大的事件,線上的風吹草動也可能影響到線下的社會穩定。因此,可以說,在互聯網時代輿論已經成為政府決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習總書記在新華社為全國新聞工作者點贊。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對輿論認識達到新高度
這反映了我們黨對輿論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什么是輿論?按照通常的解釋,輿論是公眾在特定的時空,對特定的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觀點和意見。
從“宣傳”到“輿論”的變化是一個主體和客體不斷變動的過程。宣傳的主體是黨的新聞工作者,而輿論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是民間自發地對各種公共事務所表達的意見和看法。
宣傳主要通過主流媒體的報道和評論來實現,而輿論則是由民眾通過互聯網對某一事項自由表達個人的觀點和意見來匯聚。從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到上下通達、左右互動的交互傳播、圈層傳播,信息的流向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改革具體措施上必須以人民為中心,聽從民意、順應民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把“黨的新聞宣傳工作”改成“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體現了我們黨對輿論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盡管輿論的力量不可小覷,但輿論絕不能完全等同于民意,輿論也分好壞,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不好的輿論可以成為民眾的“迷魂湯”、社會的“分離器”、殺人的“軟刀子”、動亂的“催化劑”。
因此,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在帶領全中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時,就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互聯網上眾聲喧嘩,要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就需要認真研究和分析輿論,從而分清好壞,激濁揚清。
這里有必要澄清一個概念,即輿情。輿情并不等同于輿論,它指的是潛在的或者顯性的輿論的情勢。輿論是公開的公眾意見,而輿情既包括了公開的公眾意見,也包括了尚未公開的潛在的公眾意見,通常可分為醞釀期、發展期、爆發期和衰退期。
在傳統媒體時代,只有經過大眾媒體的廣泛傳播,才有可能喚起人們對某一個社會問題的集中關注,進而形成輿論,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其潛在的情勢不太容易把握。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公眾不再是單純的受眾,同時也成為了信息和觀點的表達者和傳播者,只要他在網上有所動作,都會被存儲和記憶。
因此,在傳統媒體時代難以尋找蛛絲馬跡的輿論情勢,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也就變得有跡可循了。輿情研究正是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廣泛應用而成為黨和政府關注的重要領域。
習近平來到中央電視臺調研,同北美分臺視頻連線。 新華社記者 馬占成攝
對宣傳提出新要求
這給我們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當此社會思想多元多變、輿論生態深刻變化之際,輿情研究是回應社會關切、疏導社會情緒、實施輿論引導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其宗旨就在于還原社會真實的意見構成,為社會凝聚共識、為改革匯聚合力、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動力。
時代變化了,現實挑戰不同了,黨的新聞工作也就必須由重視新聞宣傳轉向重視新聞輿論,由說服轉向引導。
在4月19日舉行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
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
總書記再一次明確地向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發出了“上網令”。
任何社會風險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都是有先兆和預警的。因此,很多社會危機事件可以通過輿情監測或大數據挖掘來預測,并通過制定相應的預防與應對措施,引導輿論,將風險和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當然,強調要重視新聞輿論,并不是說要放棄新聞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共產主義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然要持續不斷地宣傳,使之成為全國人民共同的遵循。
宣傳理論和引導輿論是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輿論的背后總是體現一定思想理論的傾向。輿論跟著理論走,理論靠著輿論推,這也是規律。
提高黨的輿論引導能力,重要的是要樹立科學的理論思維和正確的思想方法,防止簡單化、片面性,要把理論工作和輿論工作更好地結合起來,把理論上的正本清源與輿論上的有效引導結合起來,從而提升宣傳思想工作的整體水平。
原標題丨唐緒軍:由“宣傳”到“輿論”意味著什么?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請掃描攀西商界網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