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人改變生活,大女人改變世界
2016-05-29 最中國的文化微刊 領袖智慧 “唯菊與石,品質高潔;唯石與菊,天生硬骨;悠悠清泉,娟娟明月;唯菊與石,品質高潔。”這是何香凝女士寫給國母宋慶齡的贊詩。
毫不夸張地說,在那個年代乃至到現代,宋慶齡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氣質與魅力,可以滿足任何一項關于女性的審美標準:知性大方、典雅端莊,平易近人而又高瞻遠矚……
縱觀宋慶齡的一生,歷經88年的風風雨雨,有幸福也有磨難,有欣喜也有悲傷。今天,是宋慶齡逝世35周年紀念日,國館君謹以此文,緬懷偉人。
一個從年輕美到老的女人
在那個女性纏足風氣還未完全消散的年代,宋氏三姐妹的傳奇魅力,演繹了一場獨領風騷的美麗正劇。
大姐宋靄齡有她的精明富有,小妹宋美齡有她的強悍能干,而宋慶齡則是由思想賦予了一種無人能企及的知性之美。
1913年春,從美國威斯里安的畢業生年鑒上,嵌入了一張清純的東方女性照,照片底下有一行文字說:“從她的雙眼和額頭流溢出內心的光彩。”在同學的預言里,宋慶齡學成歸國后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醫學專家,卻沒想到,她最終成了中國的“圣女貞德”。
直至年老,她依舊風姿綽約,她總是盤著那個充滿古老東方韻味的頭發,一身打扮素雅端莊,每個言行舉止,都向世人展現出什么才叫風華絕代。
偉人的另一面:為愛奮不顧身
孫中山與宋慶齡的愛情,向來深受世人津津樂道——一個49歲,一個22歲,一個身在日本,一個身在中國,宋慶齡不顧世俗反對、違抗父母之命,漂洋過海來到了孫中山身邊。
他們像一對普通的夫婦,妻子給丈夫端上用心烹制的佳肴;而丈夫會在工作之余,給這位忠實的學生傳授許多學問。這么多年以來,孫中山在慶齡口中的稱謂,仍是那句“Dr.Sun”(孫博士)。
在時局動蕩的尖峰時刻,孫中山夫婦一家遭受到叛軍的炮轟襲擊。面對敵人的追殺,從臉龐擦過的流彈,身邊一個個倒下的侍衛,生死一線,她依然堅定地對孫中山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最終雖是逃過一劫,但宋慶齡為此勞累流產。
大致一個人的偉大,就在于此:面臨生死抉擇,她選擇了奮不顧身,也許便因此得到上天的垂憐,讓大局與感情,一個也未落下。
達則兼濟天下
1925年,孫中山逝世,留下了這個仍是妙齡的女去子用瘦弱的肩膀,扛下了丈夫中道崩殂的殘局。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稱贊道:“她外表看來是一朵柔美的花,內心里則是一頭無畏的獅子。”
確實,一個弱女子肩負著一個政黨衰亡的遺命,她失敗過,低落過,在最糟糕的時期,她的思想再次賦予了他一次命運的轉機——從八年抗戰至解放戰爭時期,她用捐助來的款項全支援給了中共。
1945年,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曾專程到宋慶齡寓所拜訪,深情地說:“孫夫人,邊區人民讓我轉達他們對您的問候和謝意!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里。您為邊區、八路軍、新四軍提供了最急需的藥品和物資,我無法告訴您,這一切對我們的幫助有多大。”
宋慶齡在回顧中國福利會工作時,非常自豪地說:“在中國的福利工作中,并沒有一點‘慈善’氣息,也沒有資本主義救濟活動的‘施舍’心理。”為此,周恩來把中國的救濟福利事業稱為“孫夫人的事業”。這便是來自另一位偉人的高度評價:“慈善救濟”等于“孫夫人”。
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女性難以在社會里嶄露頭角,那些肅穆的史書上更是少有關于女性的筆墨。
幾代人對宋慶齡的“國母”稱謂,則比任何一頁史書的豐功記載,更加的擲地有聲。
多年以后,她那停留在老式相框里的相片也許會隨歲月泛黃,但作為一位舊時代的獨立女性,女政治家、革命家,她的高潔傲骨、偉人靈魂,卻會永遠銘刻于人心。
請掃描攀西商界網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