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仁和大河中學的成功密碼
2016-05-30 張新黎 攀枝花市大河中學校 目前大河中學高考成績已連續十二年穩居我市各區縣第一名(全市第三名),近年來學校重本上線人數經常超過我市除兩所省一級示范高中以外其它所有高中學校重本上線人數的總和。大河中學已然是我市高中教育的一張新名片,區縣高中教育的一面旗幟,全市學生最為向往的高中學校之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破譯大河中學的成功密碼吧!
1
學校發展歷史沿革
攀枝花市大河中學創建于1965年,與攀枝花市同齡。學校身處攀西大裂谷,位于川滇交界處的仁和區。這里四季陽光明媚,氣候宜人。50余載風雨兼程,砥礪前行;50余載春華秋實,弦歌不輟。回首學校的辦學歷程,她經歷了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大河中學校全景俯瞰圖
第一階段 全市領先
1987年以前,大河中學是全市學生最為向往的高中學校之一, 教育教學質量全市領先。1982年李朝陽以攀枝花市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為我市恢復高考以來敲開“清華大門”的第一人。1996年李朝陽從美國加州大學博士畢業以后,歷任東芝(美國)資深光刻工程師、Intel(英特爾)資深高級工程師。2004年回國創立四川飛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PLC光分路器芯片,將中國芯植入光通信網絡中,2010年入選國家“千人計劃”。
第二階段 舉步維艱
1987年至1997年,這十年是大河中學由盛而衰、深陷泥潭的十年。1987年原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市政府隨之遷至炳草崗,形成了以炳草崗為中心的城區。市委、市政府決定重點打造攀枝花市第三中學(建校于1978年,時任大河中學校長的張蘊輝為三中第一任校長 ),在全市范圍內選派管理人員和教師。1990年時任大河中學的校長朱德芬同志又被調至三中擔任校長,大河中學的一大批優秀教師也被調至三中任教。加上學校當時自身管理的原因,昔日輝煌已去,且一度滑入低谷,深陷泥潭,連續多年專科上線人數徘徊在10人左右,甚至出現上線人數為“0”的尷尬局面。
第三階段 強勢崛起
1997年至今,大河中學逐步走出困境,并強勢崛起!自2000年以來,大河中學雖屢次錯失了創建“省二級示范性高中”的絕佳機會,卻牢牢把握住了發展的機遇。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質量不斷提高,逐漸成為無數學子深深向往的求學殿堂,成為攀枝花教育的一張亮麗新名片。
2
學校現狀
學校現占地面積133473.0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122857.32平方米,綠化面積43939.14平方米。學校倡導無處不在的文化滲透,以“大河氣象,天地仁和”的辦學理念為文化建設主題,營造高尚的文化氛圍,浸潤學生心靈,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素養。學校有教學班107個(高中65個,初中42個),在校學生5550人。學校擁有一支勤奮務實、開拓進取、結構優化、富有活力的管理團隊,校級領導5人,中層領導24人;學校擁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敬業奉獻、教書育人的教師團隊,在職教職工405人,專任教師 379人。其中,特級教師2人,省級骨干教師4人,各級各類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115人。
大河中學局部圖
3
崛起之路
1997年區委、區政府任命時年31歲的范志為學校的校長,并組建了新的領導班子,學校開始走上了崛起之路,一路高歌猛進。
陽光的大河學子
(一)勵精圖治 重拾信心
由于教育教學質量嚴重下滑,歷經坎坷的大河中學已失去了當地老百姓的信任,凡有機會離開仁和讀高中的學生都不會留在這里。學校教師人心渙散,對學校的發展前景持消極態度。面對這樣的困局,學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學校狀況逐步好轉。
01
強化管理
一是統一思想。
學校提出“我靠大河中學生存,大河中學靠我發展”的口號,引導干部職工認識到學校的發展和自身的發展息息相關。
二是領導率先垂范。
學校領導班子提出了“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的工作思路,堅持“不與民爭利”。在學校已有少部分教師高考質量獎能領到1萬元以上的時候,校長的質量獎卻只有800元。廣大教職員工切身感受到奮斗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領導。
三是引入競爭機制。
雖然學校當時高中一個年級只有5-6個班,但是學校排除各方面的阻力,堅持每個層次均設置兩個以上的班級,并安排不同教師任課,分層次比較、考核,增強了教師的競爭意識。強化內部管理,加大了常規巡查力度,增強了教師的緊迫感和責任意識。四是重拳過程管理。撤銷了原有的年級組長,由中層以上得力干部直接管理,確保學校政令的暢通和執行。建立月考制度,規范成績分析,確保過程的監管與掌控。
02
夯實師資
一是引進有高三經歷的成熟教師。
1998年開始,由于國有企業的不景氣,企業學校教師待遇降低,學校教師開始外流。學校看準時機,爭取到區委、區政府的特殊政策,開辟了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先后從十九冶、礦務局、攀鋼和市內外引進了大批具有高三經歷的優秀教師,并直接解決了引進教師的編制和職稱問題。
二是從高校直接引進。
學校從2002年開始直接到高校選拔優秀的本科畢業生,是我市第一所由學校直接到高校選拔本科畢業生的基礎教育學校。三是從初中選拔部分業績突出的優秀教師到高中任教。四是大膽使用年輕教師。
03
穩定生源
為說服老百姓將子女留在大河中學就讀高中,學校給全體行政領導劃分了招生片區,領導們頂著烈日,走鄉串戶,深入學生家里做學生和家長的思想工作。領導們的真誠和執著終于感動了學生和家長,不少學生留在了大河中學就讀高中。1998年,鄒一沙同學考入清華大學,2004年李志遠同學考入北京大學,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04
改善條件
隨著學校管理的日益規范,生源的逐步穩定,教師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漸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區內學生就讀大河中學高中的愿望強烈,學校規模急劇擴大。現有的教學設施已經無法容納更多的學生。從1999年開始,政府和學校開始思考擴建或遷址重建的問題。2002年6月,仁和區委、區政府撤銷沙溝中學并入大河中學;同年9月,大河中學高中部遷入現址(沙溝中學原址),學校按“國家級示范高中”的標準修建,總體規劃,分步實施。
(二)高位求進 走向輝煌
2008年4月范志同志調任仁和區教育局擔任局長,區委、區政府任命沙中前同志為校長。2008年高考,學校本科硬上線人數首次突破200人大關,達到211人。當時市內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大河中學到底還能走多遠?”、“大河中學的本科上線人數什么時候才能突破300人?”勇于進取的大河人用成績做出了回答:
大河中學2011年—2015年高考上線統計
截至目前為止,學校高考成績已連續12年穩居區縣第一名(全市第三名)。成績的背后,是全體大河人的努力拼搏和艱辛付出,也凝聚著大河人的智慧,彰顯著大河人的豪情。
1. 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創業難,守業更難。”學校并未被一時的勝利沖昏頭腦,而是居安思危,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一優勢長期保持下去。“莫道雄關漫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2008年學校提出了“二次創業”,規劃出了學校的發展藍圖:2006年—2010年為粗獷式發展;2011年—2015年為特色式發展;2016年—2020年為內涵式發展。
2. 專注細節,精細管理
“細節決定成敗。”學校抓住教育教學管理的每一個關鍵環節,科學制定了“備課制度”、“命題制度”、“侯課制度”、“行政領導觀課制度”、“成績分析制度”、“周考制度”、“教學管理問卷制度”、“教師談話制度”、“階段備考制度”、“回頭卷制度”和“知識記憶方案”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力爭讓各項制度和措施發揮出最大的效益。這些舉措曾一度在全市推廣,且引領了我市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的迅猛發展。
3. 捆綁考核,實施獎勵
為進一步做好“教育”這個民生工程,本著全區教育“一盤棋”的思想,2008年仁和區委、區政府在全市率先制定了《仁和區基礎教育質量獎勵辦法》,以大河中學的高考出口為依據下撥獎金,并按比例進行高中、初中、小學分配。該方案為仁和區的基礎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區內各初中和小學都將大河中學的發展和自身的發展緊密聯系到一起,有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整體發展觀。
4.量化考核,力促公平
2011年通過廣泛征求意見和討論,學校制定了《攀枝花市大河中學教師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實施方案》。教師晉升專業技術職務的推薦和評審工作更加科學、公平和透明,極大地調動了全校教職工在教育、教學、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積極性,為學校的全方位發展奠定了基礎。
“領導吃得虧”、“教師吃得苦”和“工作抓得實”是大河中學強勢崛起的三大法寶。大河中學的領導在評職晉級和評優選先方面無任何特權,校級干部(除校長、書記外)均承擔了高考科目的教學任務,但不參與骨干教師的評選。領導們的無私奉獻深深打動了學校的教職員工,絕大多數教師在工作中體現出令人難于自信的吃苦精神和執行力。在市內其它學校無法推進的工作,在大河中學總能順利推進。學校領導班子求真務實,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與時俱進,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措施,確保各項工作取得實效。
(三)特色發展,全面提高
2010年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四川推行,學校領導班子深刻領會課改精神,敏銳地抓住了發展時機,科學地細化了學校的“特色發展”方向和目標。為了實現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健康還給學生、把能力還給學生的目標,學校嚴格執行課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學生,經過不斷地努力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辦學特色,引起了各級媒體的高度關注。《攀枝花日報》《教育導報》《中國教育報》和中央電視臺第四頻道等先后對學校的辦學特色進行了專題報道。
4
今日之大河
今日之大河,其行進之迅速,其承載也浩大。大河人從容面對教育新常態,“不拘常例,不違常情”,勇于突破“難區”,驅散“觀念霧霾”,總體把握時局,在教育改革中“蹄疾而步穩”。
大河中學規劃圖
(一)學生發展,低進高出
學校因高考出口成績遠超中考入口成績,多次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評價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據市教科所統計,我校本科入圍保持率一直在170%以上,為全市第一。學校連續五年被評為“攀枝花市高中階段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突出貢獻單位”。
(二)教師發展,名師輩出
特級教師2人,省級骨干教師4人,各級各類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115人。課題研究成績突出,2014年12月學校被評為國家“十二五”規劃課題實驗學校。《生命教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作業設計改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研究》等多個國家級課題獲得立項,正式開題,學校多次承辦市、區教研會。教師的論文賽課,屢獲大獎。
(三)學校發展,碩果累累
一是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高考成績連續12年穩居區縣第一名(全市第三名)。
二是辦學特色備受關注。學校的教學模式、管理風格、辦學效益與特色受到各級各類媒體的高度關注,上級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三是學校文化建設獨樹一幟。學校已完成了融“大河氣象,天地仁和”辦學理念為一體的文化建設,初步實現了“文化治校”的方略。四是學校硬件設施、環境打造,堪稱攀西一流。學校的規劃布局、建筑風格、設備設施、環境打造,攀西一流,全省前列。五是學校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學校多次承辦市區教育教學研討會,瀘州、涼山、攀枝花等20余所市內、外兄弟學校先后到我校觀摩學習,充分起到了輻射周邊的作用。
歲月鑄就輝煌,歷史昭示未來。站在新起點上的大河中學將以對教育理念的獨特理解,以更加穩健的姿態,更加自豪的情懷,恪守“大河氣象.天地仁和”的辦學理念,踐行“仁和 睿智”的校風。“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礪志篤行,自強不息,繼續書寫仁和教育新的輝煌。
請掃描攀西商界網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