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派人來了,這次誰會有事?
2016年05月31日 20:23 來源:政知道 原標題:中央派人來了,這次誰會有事?
撰文|周宇 編輯| 傅凝
按照官方的通報,5月30日,國務院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專項督查全部結束,具體情況應會陸續反饋到中央政府。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這不是國務院第一次督查活動,2014年、2015年國務院已經組織了兩次“大督查”。朋友們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一些區別,之前的叫“大督查”,此次叫“專項督查”,那么除了名字上的區別,此次督查和以往具體有哪些區別?督查之后,又當如何?
三年三次督查
本屆政府成立以來,此次督查算是第三次督查,但跟前兩次比,督查內容范圍集中。
2014年國務院派出了8個督查組,用10天的時間對27個中央部委及16個地方省市進行督查,主題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的落地情況”,涉及19個方面60項內容。
去年督查的力度更大,一共11個督查組,歷時15天,走了35個國務院部門和單位、18個省區市,主題為“國務院重大政策措施落地”。
而今年的督查針對“促進民間投資”,督查組9個,歷時10天,范圍上也不包括部委,僅包括18個省區市。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獲知,國務院辦公廳內有個機構叫“督查室”,職責包括組織開展重大專項督查、承辦與有關中央機關聯合開展的督查工作等。國務院派出的督查,大都在該督查室指導下工作,不過是針對不同時期不同的工作重點,“按需督查”而已,雖然名稱、范圍等等多有不同。
地方陣容
前兩年的“大督查”,組長除了國務院秘書長就是各中央部委的一把手,比如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的肖亞慶、江小涓、丁向陽和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國土部部長姜大明、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等都連續兩年擔任督查組組長。
而今年的專項督查組組長都是來自各個與民間投資有關的“偏經濟”的部委,大都是由副部長擔任。比如第一到第九組的組長分別是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科技部副部長侯建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財政部副部長劉昆、國土資源部總規劃師嚴之堯、環保部副部長黃潤秋、住建部副部長倪虹、水利部副部長矯勇和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
各個省市接待相關督查組的領導也不太相同,一般由該省份黨委常委、政府常務副職出席相關活動,也有一些行政一把手參加的,比如湖北省長王國生、遼寧省長陳求發、江西省長鹿心社和青海省長郝鵬等多位省長都參加了督查活動,鹿心社還親自向督查組匯報了江西促進民間投資的有關情況,其他省市一般由其他人匯報。
因為每個地方的督查時間只有4天左右,所以各個省市除了領導配合,各地方、企業也都要提前準備、組織好。幾天下來跑五六個地方,開十幾場座談會,與上百位企業代表見面是各個督查組的“正常節奏”。
會是“走過場”么?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從目前媒體披露的“吐槽”來看,發現督查組收上來的線索可不是“毛毛雨”,比如企業對政府辦事效率的表述從“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變成了“門好進、臉好看、事不辦”。
有的企業向督查組反映手頭掌握著數億元資金,想投,卻因為土地規劃的原因投不出去。對于此次督查的重點之一PPP項目很多民企意見也很大,認為是在為國有企業“量身定做”,很少有民企參與的份兒,有的地方直接告知“優先考慮國企”。黑龍江的民營企業家更是直接“吐槽”政府招商引資是撲克牌中的“JQK”: 先勾我們進來,圈塊地給我們,然后再尅我們。
說著熱鬧,能否真的“落地有聲”?
從以往的經驗看,對督查后的問責是沒有手軟的。比如去年大督查結束后,結合跟蹤審計情況,分三批問責了將近1500名干部,最嚴重的,有5個人被開除了黨籍,有2個人被撤銷黨內職務,還有5人被行政開除。
而從督查后各地的反映看,已經有所行動,比如山西組織省委、人大、政府、政協的31位省級領導,密集走訪各自所聯系的民營企業。《青海日報》則今天頭版刊文,省長郝鵬主持召開省政府專題會議,研究促進民間投資工作。
資料|新華社第一財經每日經濟新聞各省日報
請掃描攀西商界網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