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群眾怨言中找不足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時間:2016-06-14 09:15:36 某地相鄰的兩個鄉(xiāng)鎮(zhèn),最近都在推行秸稈禁燒。一個提前和養(yǎng)殖企業(yè)聯(lián)系,請他們進村將秸稈回收,不僅解決了禁燒問題,還為農民增加了收入。另一個則只重視“嚴防死守”,沒有采取其他消化措施,引來不少群眾抱怨,“咱鎮(zhèn)的領導,你只要不燒麥秸,就是堆到被窩里都沒人管你!”
一畝麥子,收一千斤小麥,會有800多斤麥草。前幾年,農民收完小麥,麥草一燒了之,造成許多火災損失和嚴重的大氣污染。對于秸稈,農民也盼望政府能拿出解決的辦法,讓秸稈派上一個好的用途。將秸稈用于養(yǎng)殖、發(fā)電、還田等,都不失為好的辦法,只是需要借助政府和社會的力量,農民一家一戶是沒辦法的。對于治理者而言,如果“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不注意從群眾怨言里聽民聲、從利民便民的角度想辦法,就容易陷入“工作年年搞,問題依舊多”的怪圈。實際上,除了秸稈焚燒,農村黑校車、機動車亂停放等民生難題,又何嘗不是如此?
“兩學一做”,關鍵在“做”。從群眾的怨言中找不足,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這就是最好形式的“做”。
張存華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14日 01 版)
請掃描攀西商界網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