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專訪丁遠:監管層被自己的監管態度給綁架了
2016年06月14日 06:46 來源:鳳凰國際iMarkets 作者:魯婧涵 2016年6月13日,鳳凰財經在陸家嘴[-1.89% 資金 研報]論壇期間舉辦鳳凰早餐會,邀請業界學者、官員、企業家共同探討《重新審視中國股市功能定位》。
來自學術界的代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丁遠在現場發表了精彩的演講,并在會后關于股災的成因、市場的監管與信心恢復等問題接受了鳳凰財經記者的專訪。
三個問題疊加造成股市踩踏現象
距離2015年6月12日A股上證綜指見頂5178點,已過一年的時間。一年間,大盤經過三次大起大落,人氣殆盡。關于股災的行成原因,丁遠講了三個方面。
”一開始大家對這個市場還是過于樂觀的,過于樂觀加上杠桿就造成股市上漲的特別快。”丁遠回憶道,“后來,大家對這件事情的預期發生了變化。杠桿的平倉、私募基金止損的平倉線加劇股市下跌。”
“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跌停板制度導致市場交易量有限,更造成了股民恐慌出逃。”丁遠繼續說,“所以這個事情本身有市場基本面預期的影響,也有政策面對這個問題推波助瀾造成后面的波動,另外還有一些技術性的杠桿的股票的操作(如平倉線),這三個問題的疊加造成的去年的踩踏現象。”
監管層被自己的監管態度給綁架了
我國A股市場市場可以說是一個散戶市場,投資者結構以個人投資者為主,羊群效應特征明顯。對于這種市場結構,丁遠認為,散戶市場已經存在很多年了,散戶市場本身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
“因為我們監管層很多政策的不穩定和很多政策實施的強度、力度非常大,造成大家對政策的預期很高。對這塊大家都希望有一些猜疑,所以炒作當中很多都是以這個為核心。”丁遠解釋道,“最后變成了監管層被自己的監管態度給綁架了。”
丁遠表示:“從小散戶來說,他最大的問題是他的資金量很小,他在信息端的本來就是弱勢人群。從行為金融學上來說,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能力有一種過度樂觀,所以造成了總體上都是虧錢的。大家總認為在下一波的時候會不一樣,這樣就一次一次的買教訓。但這也跟中國沒有一些長期穩定的比較好的投資渠道有關,這造成大眾都趕到這條獨木橋上來,所以合理的還是要去做投資渠道的梳導。但是該虧的錢散戶還是要虧,如果散戶虧錢的原因很多是因為政策性波動的影響,散戶就很容易來找監管部門的責任,那監管部門又被自己前面作出的決定綁架,后面繼續作出更多的決定,現在就變成一個怪圈繞進去了。“
打強行針、政策喊話是不可取、不持續的事情
缺乏信心是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的這次股災形成的重要原因。對于信心的恢復需要多長時間,丁遠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對于信心的恢復的類型,丁遠將其分為兩種,一種是靠企業的業績來支撐:“這個可能需要的時間長一點,但這個持續性更好一些。最簡單的反應就是這個企業真的開始盈利了,如果股價不變的話,市盈率就會越來越低,大家一算,這個企業分的紅不錯,持有這個企業股票的話比銀行存款的回報還要高,于是人家就開始買。這就是正常的價值投資的信心的恢復。這個企業的利潤在,它信心的恢復就是可以持續的。”
“還有一種恢復就是打強行針,政策在那喊話,或者讓國家隊更多的錢入市。”丁遠說,“這種東西又是一種短期的波段性的操縱,而不是真正的所謂的信心的恢復。因為我們買的是投資品、是企業,核心的是買的這個企業的現金流。這個企業有沒有現金流,這個企業的估值合不合適,這個是基本面投資。但是我們現在猜的更多的是政府什么時候再救一把,政府什么時候有更強的政策把這些錢強制的輸入市場來增強企業的信心。第二種情況,歷史上已經證明這是不可取、不持續的事情。”
政策市的終結條件就是你甘心對付但是對付不出來
面對記者對于政策市的終結的基本條件的提問,丁遠直言:“終結條件就是你甘心對付但是對付不出來,那么就真的是一個大動彈市,現在肯定沒有到這個程度。問題是真正的要改革,就要從現在還有余糧,還有騰挪空間的時候就去做。如果一次又一次把自己逼到剛性兌付的狀態,那你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就像水本來自然地流,但你現在造個大壩,這個大壩越造越厚,大家都累了,那這個風險就越來越大。”(鳳凰財經記者/魯婧涵)
請掃描攀西商界網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