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為什么會買保健品上當?
市場上出現圈套陷阱,只能規范市場,抓騙子打奸商,而不能抓“傻子”,更不能拿“傻子”的子女背黑鍋。
來源:南方都市報 2016.06.20 ?昨天是父親節。廣州82歲退休老人溫伯平時獨住,買個小菜也要討價還價,一分錢分成兩瓣花,就這樣,4年來卻花了20萬元購買保健品。這些保健品大多價格虛高、夸大功效,但任憑子女怎么勸,溫伯就是難以收手。他自己也坦言,這幾年來吃保健品,并不覺得身體有好轉,但是“因為寂寞,又有錢,買保健品是希望有人多陪陪自己”。說到底是子女對老人平時關心不夠,才導致這些老人受騙上當!受騙問題由此變成了一個親情問題,在父親節這天引爆了網友熱議(昨日《廣州日報》)。
據有關部門統計顯示,我國每年營養保健品的銷售額超過2000億元,其中老年人消費占了五成以上。中國消費者協會的一項調查也表明,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虛假宣傳、夸大功效的現象。不少老年人購買了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花了很多冤枉錢不說,還可能耽誤了治療,影響健康。去年西安有一位72歲老人,花8000多元買回“國珍”系列保健品,并按照宣傳冊上的使用方法,把保健品當飯吃,“絕食”5天后,發燒39℃,被緊急送進醫院重癥室搶救。看了如此極端的例子,若你家里也有愛買保健品的老人,并且至今“安然無恙”,恐怕都要說一聲菩薩保佑。
老人緣何上當?騙子又何以得逞?這種事,不能光怪老人家心軟、上當。不到老年,一個人很難明白肌體功能變差、周身是病之后,人內心的那種絕望之下的求生意志。病急亂投醫也好,燒香拜佛也罷,很多時候,花錢買的是一個心安。老年人,面對生命漸漸枯萎,總覺得不能坐以待斃。總要做點什么,才不至于無動于衷等死,對自己有個交代。至于做的是什么,是買保健品還是去廟里捐錢,并不重要。
另一方面,我覺得也不該把所有責任推到子女身上。老人受騙上當買高價虛假保養品,究其實質,就是商家坑蒙拐騙、商業欺詐,怎么一下子卻又轉化成親情矛盾,讓子女無端“躺槍”?老人是有獨立人格和民事能力的成年人,也有這樣那樣的弱點。這一點上,沒有必要把老人家“幼齒化”,他就是不明事理、寂寞,或者存在一些性格弱點,就是吃再多保健品,你就是天天看著管著,他也還是要買——— 花自己的退休金,你管我作甚?你看,老人交了智商稅,非得還要說寂寞,子女何辜?
況且,那些騙術、套路,都是經過“高人”設計好,一步步請君入甕,就算老人是高級知識分子、大學教授,就算平時再如何聰明伶俐,也很難招架。抓住老年人情感軟肋,不斷給老人灌輸:辛苦一輩子,自己要對自己好點;或者把幾十甚至上百老人家集中在一起,隔離加集體“催眠”,造成一種骨牌效應———人家買我買不會吃虧,別人買我不買點不好意思。精神控制之下,想不買都難,更何況買回來的還是三無產品,不開發票,死無對證。想告,我看你怎么告?
市場上出現圈套陷阱,只能規范市場,抓騙子打奸商,而不能抓“傻子”,更不能拿“傻子”的子女背黑鍋。這是一個市場問題,不是一個家庭問題,放在父親節來討論,不大合適。
請掃描攀西商界網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