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不要以為全球化會讓國家變得更美好
2016年06月26日 09:49 ?來源:鳳凰國際智庫 ?原標題:關于英國“脫歐公投”的三個誤區
來源:太和智庫
誤區一:英國已經“脫歐”?
英國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議會,公投本身并不具備實際的法律效力,而僅具有建議性質(advisory referendum),理論上英國議會可以無視公投的結果而決定留在歐盟。因此英國尚未“脫歐”,更不像某些媒體說的“已經不是歐盟成員國”。通俗地說,英國全民公投做出選擇,只是說“要脫”,但“脫”也需要一個過程,現在也就剛脫外套而已。這就好比,媒體看熱鬧不嫌事大,拿到一部愛情動作片,恨不得上來就脫光光,但真要拍愛情動作片,不可能上來就脫,一鏡到底。
事實上,將英國“脫歐”比作退出微信群是典型的中國式思維,不恰當,當然也比較適合對體制建設意識比較淡薄的國民理解。從本質上說,歐盟不是開放性的社交媒體,而是大家集資合伙做生意、建社團、打天下的組織,所以美國才一直懷有戒心。從操作上看,英國和歐盟都有著世界最復雜級別的法律體系,1973年英國加入歐盟前身歐洲共同體的時候,雙方就為條文對接大費周章,進門如此,想出門會更困難,因為作為《歐盟憲法條約》簡化版的《里斯本條約》本身就存在“進難出更難”的制度性設計。
目前,英國法律本身對公投結果如何實施就沒有特別明確的說法,卡梅倫辭職后,哪個部門來牽頭干這個事不知道,怎么干不知道,對相關立法權和行政權的管轄邊際在哪里也不知道。上述關系全部理順,最理想狀態下,英國與歐盟之間將根據《里斯本條約》第50條開始退盟談判,預計整個過程長達兩年或更長時間。此外,英國雖然可以退出歐盟,但始終離不開歐洲,因此還必須與歐盟達成新的一攬子協議,涉及經濟貿易、政治安全、人員往來等許多方面。
熟悉英美民主體制的就會知道,議員多是律師和職業政客出身,都是在代表各種利益團體進行博弈,如果想要阻止一項議案通過,就總會有自己的辦法。美國奧蘭多槍擊案那么慘,國會通過控槍法案了嗎?從程序上根本沒戲。與此類似,以英國此次公投的結果差距看,反對脫歐派依然擁有強大勢力,公投結果可能永遠無法得以付諸實施。民主是民主,共和是共和,就是這道理。
誤區二:英國公投“脫歐”是不理性的結果?
首先,是否理性,只能由行為結果來判斷,而不能由個人好惡來決定。這種說法本身就是反對脫歐派的誅心之論,他們習慣于使用精英思維來思考和支配世界,民眾的反對總是會被扣上不理性的帽子。如果他們判斷問題的前提始終是,屬于全球主義的就是進步,否則就是反動,這思維方式反倒是不理性的典型。
其次,從經濟利益上看,英國“脫歐”后并不一定就會蒙受巨大的損失。凡事皆有利弊兩面,不能只看到卡梅倫一個人的“重創論”,一旦“脫歐”,最直接的,可為英國節省每年接近100億英鎊的歐盟預算“攤派”費。
撒切爾時期的財政大臣尼格爾·勞森認為:其一,英國經濟的根本就是改革思維。但現在歐盟笨拙無比,限制太多,難以推進改革,退出歐盟、放寬限制,提高企業和金融城的競爭力,從長期上將提高英國經濟的增長能力;其二,留歐派強調留在歐盟之內可以享受歐盟單一市場的關稅減免等優惠措施,但全球自由貿易趨勢在不斷增強,歐盟對域外國家征收的平均關稅為3.6%,沒有優惠也不是什么大事;其三,沒有區域性貿易協定,未必就不能擴大貿易,有了類似協定,未必就能有實質收獲,瑞士貿易戰略就以雙邊協定為主,但經濟增長率比大多數歐盟國家都強。
這里還必須談到最根本的一個認識差異,歐盟要的是政治統合,而現階段英國主張的是歐盟經濟統合,既然道不同,何必非得在一起同床異夢鬧別扭?歐盟已經給了英國許多特殊條件,結果還是留得住人留不住心。從另一個角度看,英國在大西洋里,擁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如果可以自由地制定政策,與歐洲和美國同時交往,也許會占據更有利的戰略發展態勢。
最后,英國“脫歐”對歐盟也不一定是壞事,福禍相依嘛。歐盟本來就是人類現代的實驗品,即便代表了人類最先進的發展方向,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英國此番公投結果,更大的效應在心理層面,反而可能加快歐盟改革的步伐,從一只“只進不出”的貔貅,變成一個真正有效率存在退出機制的現代化組織,從一個被全球主義意識形態綁架的畸形兒,變成能夠獨立思考敢對難民威脅說“不”的正常區域性聯盟,免得以后永遠為美國的財政和外交政策買單。
誤區三:英國公投“脫歐”是民粹主義的勝利?
首先,我想說,用“民粹主義”這個幾十年來已經被定義為貶義詞的名詞來稱呼支持脫歐的民眾是不公正的,也是不正確的。我們可以通過數據調查發現兩派支持者不同的用戶畫像,但就像不是所有反對無限度安置中東難民的人就是種族主義者,同樣不是所有拒絕歐盟的人就是反對民主的傻瓜和笨蛋,法國國民陣線2015年在自由風氣最盛的南部蔚藍海岸拿下40%的選票就是最好的例證。
所以,這次公投的結果,與其說是民粹主義的勝利,不如說是精英主義或者全球主義的失敗。他們失敗的地方,不僅在于培育和教育了幾十年的全球化觀點遭到了質疑和抵制,更在于,為了控制人們思想而安置的政治正確緊箍咒如今也失去了效用,不管知名的公共知識分子在媒體上用了多少惡狠狠的詞匯,從民粹主義到非民主自由者,民眾根本不為所動。這幫人現在還有一套新的理論,即西方民粹主義興起的主要原因是不適應中國、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收益增加,而完全不提憤怒的本質是全球化讓社會上最富有的那群人變得更富有,而中產階級在不斷淪陷。
其實這種對立狀態并不奇怪,歷史遠沒到終結的時候。全球化時代,全球主義與民族國家之間勢必產生沖突,當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勢必會像彈簧一樣,引發民族主義更強力的反彈。只是,千萬不要幼稚地相信,只要建設好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自己的國家和自己的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請掃描攀西商界網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