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宜章縣境內大巴事故共造成35人死亡11人住院治療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16-06-27 08:00:12 新華社長沙6月26日電(記者陳文廣、白田田)記者從湖南省宜章縣政府部門了解到,據最新統計,26日發生在這個縣境內的旅游大巴事故遇難人數上升為35人,其中兩名小孩;11人住院治療,其中4人重傷。車上載人一共為55名。
26日10時20分左右,宜鳳高速湖南省宜章縣境內長村鄉東溪大橋附件一輛旅游大巴車,因撞到隔離帶護欄發生油箱漏油起火,造成眾多人員傷亡。司機已被控制。
三問宜鳳高速“6·26”事故
新華社長沙6月26日新媒體專電 (記者白田田 陳文廣)26日,湖南宜鳳高速宜章縣境內,一輛旅游大巴發生交通事故,熊熊大火,濃煙騰空,瞬間奪走了35人的生命,令人扼腕。大客車為何突然撞上隔離帶?司機是否棄車逃生?大客車是否“帶病”行駛?26日下午,趕到現場的新華社記者發現,這些問題成為事件值得關注的焦點。目前,政府部門組織的事故原因調查正在緊急進行之中。
一問:大客車行駛為何突然偏離?
據官方通報,26日上午10時20分左右,湖南宜鳳高速長村東溪大橋附近,一輛核定55座的旅游大巴車在下坡路段碰撞高速公路中間隔離帶,再撞向了右邊東溪大橋護欄,油箱漏油起火。
宜鳳高速養護公司司機李慶毅目睹了事發的全過程。李慶毅告訴記者,事發前,他開著一輛皮卡以大約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行駛,出事大巴從后面超車。隨后,他看到前面行駛的大巴突然撞上隔離帶,發出很大的響聲,估計輪胎爆炸,輪轂拖地。大巴挨著隔離帶一路摩擦,很快就爆炸起火,冒出濃濃的黑煙。
行駛中的大客車為何突然偏離方向,為何沒能及時控制?網上有傳言稱,司機是疲勞駕駛。記者詢問了幾位幸存者,他們表示沒注意到司機的精神狀態是否存在異常,是否疲勞駕駛尚待有關部門調查。記者初步了解到,疲勞駕駛、剎車失靈、超速、方向盤失控等問題,都可能成為調查的內容。
二問:司機是否棄車逃生?
網上有傳言說,車停穩后,司機第一個逃生,車門都沒有打開。
從大巴前部逃生的幸存者黃先生向記者回憶說,發生事故后,不知道怎么回事,司機說車門打不開,司機自己就從駕駛室窗戶逃走。黃先生拿起一個消防滅火器,試圖將窗戶敲碎逃生。
事發后,經過現場的李慶毅第一時間停下車參與救援。他告訴記者,他到事發地時就已經沒有看到司機,趕緊拿起石塊砸開了一塊車窗,有6個乘客得以從車窗翻了出來。之后,有乘客在高速公路附近的樹叢里發現了司機躲在那里打電話。
據了解,旅游大巴的司機名叫劉大輝,今年41歲,駕駛車輛掛靠湖南衡陽市駿達旅游客運有限公司。記者致電這家公司,一位負責業務的工作人員透露,劉大輝是公司的員工,駕齡已經有20多年。
事故發生后,司機沒有受傷,目前已被有關部門控制。
三問:大巴是否“帶病”行駛?
記者查閱到的衡陽駿達旅游客運有限公司的宣傳資料稱,公司是衡陽唯一一家專業從事旅游客運運輸單位,車型最全、檔次最高、保險等各種手續齊全,專業旅游車師傅對各條線路了如指掌,GPS全程監控為安全保駕護航。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此次事故中駿達公司所屬的大巴有一定“帶病”行駛的嫌疑。據了解,出事大客車核定55座,保險、審驗、等級評定均在有效期內,具備旅游客運資質。據26日晚宜章縣官方提供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6日當天,這輛大巴從耒陽市區搭乘了57名到宜章莽山旅游的旅客,其中包括4名小孩。
另外,車上是否配備了足夠的安全錘也是讓人質疑的焦點。幾位在宜章縣人民醫院治療的幸存者對記者說,在車上沒有注意到有安全錘,事發時乘客只能不斷叫喊,想辦法往車外爬。他們慶幸自己坐在大巴前排,從駕駛座窗戶翻出,才得以逃生。
“致命大巴”缺了哪幾把呵護生命的“安全錘”?
中新網長沙6月27日電 題:“致命大巴”缺了哪幾把呵護生命的“安全錘”?
記者 劉雙雙 魯毅
6月26日,在宜鳳高速湖南宜章境內,一輛滿載游客的旅游大巴碰撞隔離帶后發生油箱漏油起火事故,造成35人遇難。
幸存者回憶逃生過程時,談及事發時無法找到安全錘,司機未能打開車門就棄車逃離等細節。有網友扼腕:要是司機遇事鎮定及時打開車門;要是車上依規放置安全錘,很多生命就可能存活。但,這就是導致悲劇發生的全部原因嗎?這輛奪走35條鮮活生命的大巴,到底缺了哪幾把護航乘客生命的“安全錘”?
據通報,事故大巴系在下坡路段碰撞高速公路中間隔離帶長達100多米、再撞向右邊大橋護欄,引起油箱漏油起火的。記者當晚在事故現場看到,隔離帶上刮痕仍清晰可見,且有一部分附屬設施被撞壞。親歷者稱,大巴車在碰撞隔離帶后又偏離撞向另一側護欄,司機無法控制剎車。剎車失靈、方向盤失靈或爆胎等等說法因而不一。
事發后,車內乘客試圖破窗逃離,在無法找到安全錘的情況下,只能嘗試各種其他破窗途徑,立即導致車內混亂,你擠我踩。
完好的車況及完善的裝備無疑是大巴出行應該具備的第一把“安全錘”。該車出發前是否進行了充分的安全檢查?車上必備的滅火器、安全錘是否悉數到位?這些我們暫不得而知。大巴在事發時沖擊隔離帶、突然偏離是車輛所存“硬傷”所致還是駕駛員個人原因導致,也有待調查核實。
駕駛員的專業素養是安全出行必備的第二把“安全錘”。有分析數據顯示,超過九成行車安全事故與司機有關。如果駕駛員疲勞駕駛,或不遵守交通規則,超速、隨意變道,車輛遇險不能冷靜、及時正確處理等,都會給乘客安全帶來極大威脅。
宜鳳高速公路采用山陵重丘區雙向四車道標準建設,設計行車時速80公里/小時。在事故現場臨近路段,彎道減速、坡道減速的黃色警示標牌清晰可見。
此次事故中,大巴車司機、41歲的劉大輝駕齡已超過20年,暫未證實是否疲勞駕駛或超速駕駛。但生還的乘客證實,司機在無法打開車門后,第一時間打開駕駛室窗戶選擇了自行逃離。帶隊的導游也丟下游客逃生。
倘若司機具備了專業的應急救援處置能力和職業操守,也許能為游客找到第二把“安全錘”。
民眾的自我安全意識和自救常識是其應自帶的第三把“安全錘”。
如果沒有這次事故,也許大巴上的乘客都不會在意車內是否有安全錘、滅火器。對于核載55人的大巴車為何實載57人,乘客們當時也沒有提出異議。正是這種普遍淡薄的安全意識和觀念,讓許多安全隱患得以長期潛伏。
眾所周知,2011年7月,京珠高速信陽明港附近一輛大客車發生燃燒,造成慘重傷亡。這起客車燃燒事故除了有嚴重的超載行為外,車上沒有“安全錘”是慘劇發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此事故后,國家交通運輸部門和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在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場“安全錘”運動,要求所有客車、公交車、旅游大巴車都必須配備“安全錘”。
但大力普及的“安全錘”卻遇到了頻頻被乘客偷竊的尷尬,乘客面對突發狀況缺乏基本的逃生常識等,均折射出民眾安全意識淡薄,安全教育亟待加強。
雖然此次宜鳳高速湖南宜章段事故的具體原因還在調查之中,但已再次敲響了客運交通和旅游安全的警鐘。
對民眾而言,更需要監管部門掄起手中的“安全錘”,嚴查事故真相,嚴肅追究事故責任者,嚴格加強安全監管,最大程度減少類似事故的發生。(完)
請掃描攀西商界網二維碼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