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財政赤字3% 創歷史新高
來源: 涼山城市新報2016-03-07 15:02:00 ?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7%,標志著我國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首次劃定了明確區間。“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政府工作報告還指出,今年將適度擴大財政赤字,主要用于減稅降費,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原文: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進出口回穩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
6.5%為經濟增長劃定底線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制定這個目標,考慮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考慮了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穩增長主要是為了保就業、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夠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
“從2014年的7.5%左右,到2015年的7%左右,再到今年清晰設定6.5%至7%的區間目標,我國宏觀調控的認識和能力不斷創新、更加成熟。”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說,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0.5個百分點的空間讓中國更有回旋余地。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賈康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GDP增長指標是很合理的,GDP增長6.5%顯然是一個底線,是為了配合2020年全面小康達標。
經濟學家葉檀對于“十三五”期間GDP6.5%的目標也表示認同。她解讀說,此前制定的7%的GDP目標,是根據拉動就業人口而測算的。2014年后,中國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很快,所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傳統的一、二產業對GDP的拉動作用逐漸減弱,相反第三產業所帶動的就業人口比一、二產業帶動的就業人口要多。也就是說,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壯大,依靠GDP拉動就業人口的需求越來越低,因此“十三五”期間GDP的目標可以不用過分考慮就業因素。
“現在中國的經濟考慮更多的應該是質量。”葉檀說,所以GDP的目標制定也要相對高一些,要促進落后產能的轉型升級和提擋。目前中國經濟總量高,基數高,所以6.5%也是一個很高的規模。
原文: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今年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赤字率提高到3%。其中,中央財政赤字1.4萬億元,地方財政赤字7800億元。安排地方專項債券4000億元,繼續發行地方政府置換債券。
赤字率碰3%警戒線不必擔心
3%的赤字規模將創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之最,赤字率也首次碰觸了歐盟所謂“3%的國際警戒線”。
“我國財政赤字率和政府負債率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相對較低,這樣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說。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說,不少人擔心中國財政赤字率達到3%的所謂“國際警戒線”存在風險,這種擔心是多余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3%的標準是歐盟原先的財經紀律,并非科學標準,以此來衡量中國赤字水平高低并不客觀。各國確定赤字率警戒線應當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物價水平、債務余額、財政政策取向等情況綜合考慮。
“今年大幅增加財政赤字,正是積極財政政策加大力度的表現。”全國政協委員張連起說。他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8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面臨較大挑戰,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通過減稅增支、擴增赤字來激發經濟內生動力。
記者查詢歷年數據發現,我國財政赤字率一直保持較低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赤字率始終保持在3%以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的1998年財政赤字960億元,赤字率首次突破1%。此后幾年財政赤字一直高位運行,2000年赤字率曾達到2.9%。
2005年后,隨著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中國赤字率相應降低。2008年重啟積極的財政政策,赤字規模不斷擴大,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斷加力顯效。2012年至2015年,中國財政赤字率分別為1.5%、2.1%、2.1%和2.4%。
近年來受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影響,主要發達國家的赤字率經常突破3%,如2014年美國的赤字率為4.1%、英國為5.7%、法國為4%、日本為8.8%。
原文:全面實施營改增,從5月1日起,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取消違規設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歸并一批政府性基金。將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征范圍擴大到所有企業和個人。
為企業個人減負5000多億元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適度擴大財政赤字,主要用于減稅降費,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實施上述政策,今年將比改革前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5000多億元。換言之,財政收入也將直接因此減少5000多億元。
劉尚希還特別提到,這次我國還要取消違規設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歸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擴大水利建設基金等免征范圍。同時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在全面實施營改增的同時,要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這些舉措都將達到為企業和個人減輕負擔的目的。
同時,劉尚希也指出,取消一些收費,這主要是由于當前確實還存在著收費缺乏法定原則,一些收費項目缺乏依據等問題。取消這些違規設立的政府性基金對于提升財政收費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也是極其重要的。
“長遠來看靠財政赤字給企業降稅是階段性的,為企業減負未來主要靠政府機構的改革。”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說,以清理政府性基金為企業減負為例,這意味著未來政府的部分支出要通過發債的方式獲得。地方政府無論是以資產抵押,還是以稅收信用發債,優質的資產和稅收是基礎,而資本市場的完善也是基石。通過發債降低財政壓力,有利于地方政府告別“土地財政”,加快推進政府服務的供給側改革,從而讓企業的負擔切實減輕,煥發真正的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