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的變遷折射中國農村婦女生活巨變
來源: 新華社2016-03-08 15:42:00 新華社太原3月8日電(記者王學濤馬志異)中國老百姓過日子,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字居首,而生火做飯更是婦女的家務之首。今天,中國農村正在興起的“燃料革命”使越來越多婦女不再“只圍著鍋臺轉”,有了自己更為精彩的生活。
圍著老公、孩子、鍋臺轉了多半輩子的“三轉”女人鄭愛蘭終于“解放”了?,F在,她告別了嗆、臟、熏的做飯環境,20多分鐘就能輕輕松松、干干凈凈地做一頓美餐,有了更多的時間,她還過上了打太極、學剪紙、拉二胡的“淑女”生活。
這一切得益于五年前的天然氣入戶。“吧嗒”一打火,火苗就竄了出來,一個灶炒菜,一個灶煮飯,省時省力、干凈實惠。
今年54歲的鄭愛蘭是山西清徐縣東南坊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她見證了老百姓日常做飯、取暖用的“柴”從秸稈根、煤泥、煤球、煤氣到天然氣的變遷。提起往事,鄭愛蘭感慨萬千。
“小時候秋收過后,我們兄妹7人都要到地里刨玉米根,曬干后以備冬用。一家人一起睡在一個大火炕上,清晨母親在炕頭燒柴禾做飯,經常在睡夢中被煙灰味兒嗆醒?!编崘厶m說。
結婚后,鄭愛蘭在丈夫家用上了“煤泥”,做飯也成了一項技術活。不僅要把煤、燒土像和面一樣按一定比例和好,做完飯后“封火”還要掌握度,封得太實,就滅了,封得不嚴,煤就燃燒了上來。她說,由于味道嗆人,不管冬天再冷,都要在睡覺前開門窗散氣。
“做飯前,要先用鐵棍捅一捅,把煤爐中空氣打通,等火焰上來了,才能做飯?!编崘厶m回憶說,那時做飯耗時費力,常把一家人餓得饑腸轆轆。
而今,清潔、便利的烹飪條件,解放了這個勞作半生的女人。鄭愛蘭的經歷是中國農村婦女生活變遷的一個縮影。僅她所在的清徐縣163個行政村中,現在已有65個新農村實現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消費結構逐步優化,居民生活用能在質量上發生了巨變:從傳統的柴火和煤炭為主體的能源,逐步轉變到煤炭、沼氣、電力、液化石油氣、天然氣、煤層氣等多種能源并存,優質能源的比重在一步步上升。
以煤炭大省山西為例,目前山西已有4400個村鎮安裝管道,具備通氣條件,其中2700個農村的78萬戶農家實現氣化。預計到2020年,全省約一萬個行政村實現燃料方式的改變,將有近1100萬人口受益。
根據2011年10月發布的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據顯示,山西地區女性平均家務勞動時間比2000年減少了89.1分鐘。
38歲的劉靜惠原來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家庭主婦:做飯、干家務、接送兩個孩子上下學。得益于“柴”的變遷,她在家里買了一臺跑步機,還會約上朋友一起到外面唱歌、跳舞、鍛煉身體。
“從廚房解放了出來了之后,時間就充裕了?!眲㈧o惠說,以前用煤氣做飯時,鍋上、手上都沾滿了黑,墻也被熏黑了,油乎乎的,每次做完飯后還要打掃衛生,忙完了天都黑了,“現在用上了天然氣,干凈、實惠、效率高,自由多啦?!?br>
晨曦晚霞中,家家戶戶起火做飯,炊煙裊裊,曾是中國農家生活的寫照。如今,越來越多的婦女擺脫了“廚房”的束縛,她們的生活也悄然發生著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