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本科生不如職校生”
來源: 新華網2016-03-09 15:32:00 ?全國兩會上有政協委員表示,現在本科教育缺少職業技能培訓,畢業后什么工種都做不了,還不及新東方職業技能學校的,畢業了就能直接上手工作,我們應該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
一段時間以來,“本科生不如職校生”的說法比較流行。這顯然是建立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即以畢業生“能否迅速上手工作”作為評判其“優劣”的標準。本科教育同職業技術教育有諸多不同,本科教育更注重基礎學科的理論教育,盡管絕大部分本科院校也會安排一系列的實踐、實習,但這些實習的質量同職校生千錘百煉打磨出的手藝不可同日而語。而職業技術院校,盡管在培養的初期也會傳授給學生一定的理論知識,不過,理論學習是為了將學生更好地引導到具體的技術操作中,專門的技術訓練占據了他們絕大部分時間。從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在大家普遍抱怨“就業難”時,中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已連續9年超過95%,高職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連續3年超90%。由此觀之,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語境下,職校生確實比本科生搶手、討喜得多。
不過,即便就業表現不甚景氣,就此得出“本科生不如職校生”的論斷還是失之武斷。本科院校和職業技術院校,都有存在的理由和價值。社會既需要以系統的理論知識為支撐的專門化人才,也需要能夠腳踏實在技術上精益求精的工人。正是二者的差異造就了社會文化的多元和職業選擇的日趨多樣。不甚考慮就業的象牙塔生活和一開始就以提升技能為志向的技工生活,二者都將構成一個人不可取代的美好回憶。選擇職業時,職校生由于技能的專門化,尋找工作的針對性便強,命中率自然相對要高,如果讓職校生尋找“門不當戶不對”的工作,其實也不免要碰壁;而通過大而化之的理論訓練的本科生,如若舍棄過分多樣的自由追求,“一個蘿卜一個坑”,就業率也不會太不堪。就是說,職業選擇的自由度同就業率呈反比關系,以就業率高低簡單評價學生好壞并無技術依據。
我們寧愿相信,這一斷言只是希望“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職校生的高就業率雖然反映出他們“受歡迎”,不過,從市場需求角度看,受歡迎其實是市場需求得不到滿足的信號,職校生的高就業率并非全然是件美事。龐大的需求和嚴重不足的供給,反映了產業供需的嚴重失衡。以我省為例,據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的統計,2010年,全省技工需求達到1157萬人,光是2014年第3季度,“機電產品裝配工”就缺9215人,技工需求人倍率一度在1.40上下浮動。巨大的人才缺口,不利于經濟的順暢發展。填補缺口,將關注的焦點從市場轉向學校,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囿于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學生填報志愿時絕少考慮職業技術學校,往往無條件地選擇本科院校,從而造成扎堆報考的現象,而高校擴招,在制度上則相當于默認了這一行為。可以說,發展職業技能教育,不僅是緩解行業用人緊張的需要,也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更理性的職業選擇的需要。教育部也鼓勵部門本科院校轉改為職業技術學校。不過,如果在評估學校時仍對本科院校和職業技術學校區別對待,如果不能在整個社會真正提高職校文憑的含金量和認可度,如果職校依然只有有限的存在感,如果每一位職校生仍然缺乏底氣宣稱:“我畢業于×××”,那么僅靠學校名字或屬性的轉改、日趨嚴峻的就業數據、磨破嘴皮子做思想動員,問題也很難順利解決。 (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