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市委書記于勇被網友喊“老于頭”,自稱網絡是第三只眼睛
微信公眾號“阜陽發布” ?2016-08-11 21:10 來自 中國政庫 8月10日,安徽省阜陽市委書記于勇接受人民日報、人民網記者采訪,暢談“互聯網+群眾路線”怎么走問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胡明瑩陪同采訪。
多年的工作實踐中,于勇漸漸養成了經常“上線”、頻繁“觸網”的習慣,并以此作為了解百姓、融入群眾的重要渠道,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等網絡上,群眾給于勇的每一條留言都有回音。也正因與網友頻繁互動、關系密切,阜陽網友喜歡稱于勇書記為“老于頭”。談及此,于勇說,感謝網友能夠這樣稱呼自己,把自己當做朋友。現在的網民大多是80后、90后,他們關心社會、關注阜陽、熱愛家鄉,通過網絡為阜陽發展出謀劃策。他們的意見、建議和批評,也監督了各級黨委政府依法行政,規范了各級黨委政府的行為,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開展。
阜陽市委書記于勇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漸漸養成了經常“上線”、頻繁“觸網”的習慣。
于勇說,網絡也傳播了阜陽越來越多的正能量,比如阜陽在京務工的農民工萬華勝,在制止偷竊時被潑汽油燒傷,仍忍著劇痛與偷車賊搏斗,最終擒獲對方的事跡,他就是在網上看到的。“包括阜陽農民工中的橇棍哥、托舉哥等等,都樹立了阜陽的正面形象。現在一有關于農民工的報道,我都要留意是不是阜陽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于勇表示,網絡是我們密切聯系群眾、傾聽民聲、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網絡無距離,相對于下基層走訪,上網了解民意范圍更廣、信息量更大,一定程度上更能了解人民群眾真實的想法。因此,領導干部不僅要經常下基層與百姓“面對面”,更要主動上網,主動和網民交朋友,“鍵對鍵”地傾聽網民的意見、建議和呼聲。
“網絡是我的第三只眼睛。看到網民反映的問題,我一般都要到現場體驗,看看問題有多么嚴重,是什么原因導致的。”于勇說,網絡是虛擬的,但人和事都是真實的。網民反映的很多問題看似很小,實際上對個體來說可能是天大的事。我們既要關注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也不能因事小而不為,把路不平、水不通、燈不明等直接關系人民群眾利益的事做細做實做好。“必須敢于面對問題,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一個一個問題的解決推動發展。”
于勇表示,智慧在民間、在群眾中,網民對于阜陽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高質量的意見和建議,我們要認真研究吸納,不斷完善思路、建立制度,按照“五大發展理念”推動阜陽經濟社會發展。
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注攀西商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