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論丨哪些官員在說“反腐影響發展”
總說什么“反腐影響發展”的官員,即便不是貪官,也是庸官。人民不會聽任經濟繁榮遮蔽權力腐敗,世界上也不存在官員碌碌無為的風清正氣。
文丨鳳凰網評論部
由中紀委宣傳部、央視聯合制作的八集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正在央視播出,包括周永康、薄熙來、郭伯雄、徐才厚、令計劃、蘇榮、白恩培、周本順等大批“老虎”出鏡,向公眾展示了腐敗分子的墮落軌跡、腐化奢糜及其內心世界,也揭示了政治生態的灰色局部。這部“政論片”在專題研究從嚴治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前夕播出,讓我們看到了反腐敗斗爭的嚴峻形勢。
這些手握大權者的享樂主義傾向與局部灰色政治生態的共振敲響了“盛世警鐘”。中國的社會現實,一方面是經濟坐穩世界第二把交椅,全面深化改革循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正在取得進展;另一方面,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但仍有少數領導干部不收手不收斂,或者心存僥幸火中取栗。白恩培妻子的一只鐲子花掉某老板1500萬元,周本順住所占用軍區大院16個房間的小樓。從近幾年一批反腐大案來看,已經出了一批名副其實的“億萬富官”。這些人名義上是人民公仆,實際上是鉆入黨和國家肌體的巨蠹。
中央掀起反腐風暴以來,民眾普遍衷心擁護,但也有些雜音。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種聲音,是認為反腐敗影響GDP增速,影響經濟發展。反腐風暴掀起之初,一大批高檔酒樓、會所生意蕭條并被迫轉行,市面上各種天價煙酒、蟲草燕窩以及其他奢侈品一時無人問津。這使得“反腐影響發展”的說法具有很大迷惑性,而且至今仍有一定市場。
如果說存在所謂“反腐影響發展”跡象,原因也不在腐敗分子拉動的消費需求減少,而在于一些領導干部的抗拒心理與消極心理。《永遠在路上》揭示的政治生態的灰色地帶是,某些領導干部精神懈怠、不思進取,追名逐利、貪圖享受,講究排場、玩風盛行,他們意志消沉、信念動搖,奉行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自然就拈輕怕重、安于現狀、不愿吃苦出力。一些地方改革全靠轉發文件,各項工作計劃不落實,發展自然就無從談起。
貪圖享樂、權錢交易是腐敗,在其位不謀其政也是嚴重腐敗。全面從嚴治黨,反腐敗只是打基礎,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推動各級領導干部敢負責有擔當,才是著力點和落腳點。黨風政風不清,政治生態不正,光是打幾個“老虎”,結果可能是消極怠工的局面。扎緊“制度的籠子”,不僅是要預防權力尋租,更大的用意還是要推動各級領導干部在其位謀其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當然,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反腐敗斗爭固然是從嚴治黨的基礎工程,但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其復雜性、長期性與艱巨性,要從嚴治黨,就得繼續扎緊作風的籬笆和制度的籠子。對于手握權力的人來說,既有精神懈怠、意志消沉、信念動搖、貪圖享受這類“自我潰敗”的可能,也有金錢美色、燈紅酒綠的外部誘惑。唯有制度的籠子能約束權力。
周本順公開放言“中央抓八項規定,抓得太細了太嚴了,沒有必要”,實際上現在的規矩不是嚴了,而是要全面從嚴、嚴上加嚴。要通過落實黨委的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督責任,通過加強社會監督,讓那些不懂嚴于律己的干部“動輒得咎”。
從嚴治黨與反腐敗斗爭,本質無非是一種“干部資源管理”,根本目的是要發揮這個“關鍵少數”在發展經濟、深化改革、實現中國夢偉業中的引領作用。政治生態風清氣正,可得民心;領導干部積極有為,中國夢偉業方能扎實推進??傉f什么“反腐影響發展”的官員,即便不是貪官,也是庸官。人民不會聽任經濟繁榮遮蔽權力腐敗,世界上也不存在官員碌碌無為的風清正氣。
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注攀西商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