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廖凡參演《邪不壓正》,姜文只用了兩句話
朱潛龍被四槍斃了命。李天然最后的兩顆子彈,分別射進他的小肚,穿入前額。
在張北海的武俠小說《俠隱》里,這是個出場不多的角色。第二次露面,就是結(jié)局,他倒在墻角,血蓋住大半張臉。
四年前,《一步之遙》上映不久,廖凡就知道姜文拿到了小說《俠隱》的版權(quán)。他早早看了原作,很好奇姜文世界里的北平舊時光。廖凡期待姜文再找上自己。2016年,這愿望實現(xiàn)了。
他成了電影《邪不壓正》中的習(xí)武者朱潛龍,在北洋年間勾結(jié)日本特務(wù)根本一郎,殺了師父一家。目睹一切的李天然僥幸逃脫,被美國醫(yī)生救下,之后赴美學(xué)醫(yī)。1937年,李天然帶著特工身份回國復(fù)仇。故事在“七七事變”前夜展開。
《邪不壓正》劇照:姜文和廖凡搭肩密謀
劇本改編了很多,廖凡拿到了密集的臺詞。跟第一次與姜文合作《讓子彈飛》不同,那時廖凡飾演的麻匪“老三”臺詞寥寥,他需要在鏡頭前思考各種出彩的站位。這一次,廖凡發(fā)現(xiàn)很多準備都失效了,姜文要演員更多的現(xiàn)場反應(yīng),“拍他的戲,最好就是帶著一個專注的心去。”廖凡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先是純粹想和姜文再拍一次戲”
讓廖凡接下《讓子彈飛》,姜文只用了五句話。
那是將近十年前,姜文問廖凡在干嗎?廖凡說,休息。他接著問,為什么不拍戲?廖凡告訴他,沒好戲。姜文便讓他跟著自己拍。廖凡想看劇本,姜文說劇本還在改,轉(zhuǎn)而問他會不會騎馬。廖凡回答,不會。姜文便敲定,“明天去騎馬吧。”就這樣,事成。
合作之后,廖凡就開始期待下一次。他心心念念著,《一步之遙》沒被帶上。直到2016年春天,姜文又來了電話。相似的開場,“你忙什么呢?”廖凡說,“拍戲呢。”
“你來我工作室坐坐吧,好久沒見了。”姜文的第二句話,已經(jīng)讓廖凡感覺到了“召喚”。
這個新戲姜文籌備了很久,遲遲未動。在《讓子彈飛》拍攝到后期時,正趕上2010年跨年,劇組聚在一個房間里喝酒聊天。姜文忽然說,咱們在座的,都簽一個協(xié)議,還要再合作。那時,姜文沒提具體的事兒,廖凡倒是牢牢記下了這個約定。
直到這次來電話,廖凡猜想,姜文肯定是有動向或者有準備好的東西了。他動身去找姜文,果然得到了要開拍的答案。姜文沖他說,“再來玩一玩。”廖凡立馬答應(yīng),“那你劇本呢?”姜文告訴他,早寫好了,只是還沒動手分配角色。可這次見面,廖凡既沒看見劇本,也不知道自己的角色。
隔了一陣,姜文來喊廖凡去試機器。廖凡疑惑,什么也不知道,就開始試機器了。到了姜文工作室,低照度的燈光投在一張桌子前,拍攝的機器擺著,彭于晏出現(xiàn)了。廖凡和彭于晏此前見過面,但并不太熟,姜文讓他倆換身衣服坐下隨意聊天。
廖凡穿了個長衫,彭于晏搭了身西服,坐到桌前,喝著威士忌說起話。聊投入了,廖凡習(xí)慣性地拿出雪茄。攝影師拿著機器對著他們拍,姜文湊到鏡頭前一看,高興起來,“哎呀,這個好,這個好!”
廖凡和彭于晏以為姜文在夸他倆,就問,“導(dǎo)演,你覺得是哪方面好?”“這燈光真好,拍出來這低照度真好,怎么那么好啊!”
第二次見面就這樣結(jié)束了。
大概半個月后,姜文終于提到了劇本,“給你看看吧。”廖凡說,“太好了。”一去,廖凡拿到兩三頁紙,只有開頭的兩場戲。等他看完,姜文問,“你覺得怎么樣?”廖凡說,“挺有意思的。”姜文給了他一個保證,“后面的戲會和你現(xiàn)在看到的一樣精彩,而且場場精彩。”
廖凡這才知道自己演的是朱潛龍。因為按照小說,戲份是相當少的,但姜文對原著改動很大,廖凡很想知道人物在其中的走向。“先是純粹想和姜文再拍一次戲,再是想看看他來詮釋一個老北平是怎樣的感受,而且里面有復(fù)仇、功夫這些元素,都想看他獨特的表達。”廖凡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如果早幾年拍,我就要爭取一下我?guī)煹埽ɡ钐烊唬┑慕巧5虚g已經(jīng)隔了好幾年,我覺得再要去演就不太合適了。”
不要預(yù)設(shè)
再次接觸劇本已經(jīng)是2016年底了。時間過了半年,開拍在即,廖凡終于看全了劇情。
劇組一起在西安圍讀了三天。然而,姜文告訴他們,這只是一個大概。果不其然,等到開拍的那天,臺詞本重新被遞上來,詞兒全變了。二三十個來回的對詞展開在廖凡眼前,馬上準備開拍,“我就覺得臺詞怎么這么長啊。”
之后,廖凡知道,只有在拍戲當天才會拿到具體的內(nèi)容和臺詞。
一場在拍攝關(guān)于六國飯店場景的戲里,演員被通知,這只是一場簡單的戲,大家大概就是喝酒聊天,至于具體聊什么,待定。廖凡到了現(xiàn)場,就看見導(dǎo)演組在安排群眾演員,密密麻麻的人占據(jù)著封閉的俱樂部各個角落。
他的位置在主桌。一看布置好的燈光打下來,廖凡正高興著能進入場景了,三張臺詞立馬被遞了過來,他一看,全是自己一個人在說話,當即崩潰。“我覺得臨時改詞已經(jīng)不太可能了,你能把它說出來就可以了。”廖凡說。
跟以往拍戲不同,廖凡感覺到在姜文的場景里,現(xiàn)場即興發(fā)揮是隨時隨地的。
第一次接姜文的戲,他沒太多臺詞,一直站在一旁,總在想,這個時候是不是應(yīng)該把這個位置站好,在眾人當中把腦袋露出來。他學(xué)會騎馬,練了兩個月肌肉,最后知道,“他不需要你做更多的預(yù)設(shè),你背好了詞,他覺得你太熟了。他就要你半生不熟的狀態(tài)。”廖凡回憶。
姜文會給演員很多次訓(xùn)練和排練的機會,但其實,讓大家試著走一走戲的時候,就已經(jīng)在拍攝了。這個過程里,攝影和演員要去適應(yīng)的是節(jié)奏,“他只會說快和慢,只要達到他心目當中的一個節(jié)奏,他不會說更多讓你發(fā)暈的指導(dǎo)。”在把握節(jié)奏上,廖凡會經(jīng)歷一場戲好幾條的拍攝。
跟許晴的一次對手戲中,廖凡把許晴按到審訊房的墻角。因為節(jié)奏不夠迅速,接連拍了四五條,以至于“我把許晴的肩膀都快掰折了。”最后,許晴特別小聲地沖著廖凡說,“弟弟,咱們可以稍微輕一點……”
在廖凡的了解中,姜文對作品的人物要求得比生活中更加抽離,“或者更符號化一些。”廖凡拋開預(yù)設(shè),往往不知道自己在現(xiàn)場默戲的狀態(tài)如何,不預(yù)設(shè)眼神,也沒有留意過自己該使用什么眼神,進入無意識的感覺里。
兩度合作過的導(dǎo)演劉奮斗評價過廖凡拍戲的樣子:每一個細節(jié)都在腦海里琢磨,要把臺詞、動作配合起來,坐在那兒都是傻呵呵的。
有時候,片場有人問他,“你在想什么呀?”廖凡說,“我在默詞啊。”對方總說,老看你不說話,挺兇的。廖凡完全沒有注意到,“好像我這個人一心不能兩用,不像有些演員一邊演戲一邊還知道自己長什么樣,我都不知道我現(xiàn)場長什么樣。”
《邪不壓正》拍了五個多月,在那之前,廖凡和彭于晏到山里的封閉式基地訓(xùn)練體能,對于此前在演徐浩峰的《師父》里的詠春拳積累,這些并不特別難以適應(yīng)。可拍攝開始后,他才發(fā)現(xiàn),這些準備的拳法是用不上的,里面的打斗全是“死磕”。
廖凡喜歡這樣的感覺,他把這樣的戲定義為“小眾”,小眾就意味著“這是不多的好東西”。
“我覺得曝光度挺夠的”
很多人在2014年柏林電影節(jié)之后才認識了廖凡。對這個舉著金熊的影帝,大眾貼上“低調(diào)”和“大器晚成”的標簽。
廖凡總是公開表示,自己從不缺戲。這么多年,他都是在享受興趣,而不是等待熬出頭。
對于表演的興趣,他始終把源頭指向了幼年。父親廖丙炎是湖南省話劇團團長,看著父母的表演,自己潛移默化走上了這條路。
考上上海戲劇學(xué)院之后,他一度是明星學(xué)長。畢業(yè)前,他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電視劇《北京深秋的故事》,和陳坤、李亞鵬、孫紅雷搭戲。拍完之后,導(dǎo)演滕文驥說,小伙子不錯,有前途。廖凡很高興,一晚沒睡。
那時候,同班同學(xué)李冰冰、任泉早已出去拍戲,廖凡一直在學(xué)校排著話劇等實習(xí)機會。而“夢開始的地方”還是在北京,考入中央實驗話劇院后,孟京輝看出了他表演中的“狠勁”。
孟京輝眼中的廖凡是獨特的,雖然外表青澀,“但在人群中,眼神、做派、說話,讓人一眼能看出不一樣。”
早在2004年和2008年,他和劉奮斗合作的《綠帽子》《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就先后獲得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男演員獎及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他也演過高票房的商業(yè)片,甚至是獻禮片中的朱德。他曾以為,去柏林拿獎之前,很多人都知道自己。
但最終,他被人認為“戲紅人不紅”。導(dǎo)演劉奮斗分析過原因,是廖凡的臉“不討好,既不是小生,也不是丑角”。
相比在拍《邪不壓正》時的無意識狀態(tài),很多時候他會清楚地記著每一個細節(jié),甚至?xí)浀门臄z時候的天氣,每一條拍攝了多少次,甚至出過什么錯。
比如《綠帽子》,有一個簡單場景,他記得自己拍了38條。那是一個憤怒的男孩,他的女友出了軌,他劫持人質(zhì),最后開槍自殺。這個角色是他主動換來的,因為原定的演員沒來成。廖凡舉著槍表達了自己年輕的憤怒,但他太用力了,在對手戲里打傷了女演員,還把裝著兩顆假子彈的槍緊緊頂住女演員的頭。
劉奮斗覺得有點兒過了,他形容,這是很強的舞臺感。這38條,都是由于想得太復(fù)雜。
廖凡曾經(jīng)說,那時的自己太想往好里演。而今年6月16日,他坐在上海一家酒店房間的椅子上,不愿意再談細節(jié),說著點到為止的話。在等待上海電影節(jié)開幕前,媒體一家接著一家走過來,他熟練地笑談。
但他是害怕過的,在拍《建黨偉業(yè)》摔下馬受傷后,他在想演戲這件事值不值得。他事后跟媒體坦承自己的泄氣。那次,手術(shù)進行了8小時,他的左肩被打入12顆釘子。他帶著悲傷進入《白日焰火》的拍攝,零下二十多度的東北,他說自己能感同身受一個片警心里的潦倒。
他還是喜歡這樣“小眾”角色,覺得這些角色都跟自己有些關(guān)系。
他舉了個例子,在戛納電影節(jié)之前,他和劇組坐車到走紅毯的地方,看見一個染著紅頭發(fā)的小伙子,穿著一身紅衣服和黑裙子,他在揮著手問誰有入場的票。第二天,廖凡又看見了他,人群中,他涂著熒光綠的唇彩,還是頂著一頭紅發(fā)走著,“我覺得這樣的人就挺逗的,很鮮活。”他喜歡這種鮮活。
6月23日晚上,《創(chuàng)造101》的決賽現(xiàn)場,廖凡和彭于晏出現(xiàn)在舞臺上宣傳新片。他沒有太多表情和肢體動作,不和舞臺邊上的女選手互動,僵硬地完成主持人讓他做的“比心”的動作。一切都符合觀眾心中“低調(diào)”和“不善表達”的廖凡人設(shè)。一周之前,周圍的人都在勸自己參加綜藝,但是他不太想去,他覺得自己不太需要上那些節(jié)目推廣自己,而最終,他還是出現(xiàn)在了《創(chuàng)造101》的現(xiàn)場。他沒有公眾想象中的那么悶,那么不食人間煙火,但只是不太愿意把自己刻意打扮得迎合與鮮亮。
拿到柏林影帝后,他在《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里的一句臺詞被反復(fù)提出來:“出來混,我和你不一樣的地方是,你是為生活所迫,而我是喜歡干這一行。”這是媒體賦予他的標簽,一個熱愛這一行但并不在意知名度的演員。
而他自己卻說,“我覺得曝光度挺夠的。而且我挺高調(diào)的。”他反應(yīng)很快,嘴里京味兒十足,說話時喜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