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鹽源王國
來源: 涼山新聞網2016-03-31 16:21:00 很難想象,2000多年前的戰國至西漢時期,在鹽源,就生活著遠古文明的人類,他們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創造了屬于自己的青銅文化。他們究竟是誰?他們創造了怎樣燦爛的王國?
涼山州博物館提出“尋找鹽源王國”的課題,欲用5年時間,對鹽源進行考古調查,循著笮人的足跡,揭開古老鹽源王國的神秘面紗。
在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鹽源無疑是一個有著神奇色彩,猶如夢幻一般的地方。而在考古工作者眼中,鹽源確是擁有2000多年文明歷史的寶地。
2001年,考古人員在鹽源老龍頭遺址發現了11座墓葬,隨著蛇蛙銅俎、三女背水銅杖首、銅蛇尾杖、羊首杖等400余件文物的露面,雅礱江流域曾經生活過的神秘人群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尤其是鹽源一帶發現的青銅文化,成為了人們了解鹽源青銅文化的窗口,考古專家們將這次發現定義為“四川青銅文化中除三星堆和金沙之外的第三大考古發現”,甚至稱其能解開金沙王國突然消失的懸疑。
很難想象,在鹽源這樣一個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大部分地區屬于川西南山地褶皺高山地帶,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至西漢時期,就生活著遠古文明的人類,他們有著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性格特征,他們手持白石、陶罐或銅鈴,腰挎弓箭、銅劍或銅戈,戴著精美的玉飾,創造了屬于自己的青銅文化。
這群生活在鹽源盆地的遠古人群究竟是誰?他們究竟創造了怎樣燦爛的王國?
涼山州博物館館長唐亮介紹,早在1999年、2000年、2001年,涼山州博物館已先后3次,對鹽源盆地老龍頭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唐館長說,針對曾經居住在鹽源盆地的古老民族的調查考古,早在2015年春天就進行過一次試探性調查,發現了很多遺址,效果很好。
目前,他們又提出“尋找鹽源王國”的課題,現已經上報國家文物局,準備用5年時間對鹽源進行調查,今年4月份和10月份,將分兩次進行常規性和選擇性調查,而在10月份的調查中,將對已經選擇好的2處遺址進行試掘。希望用5年時間,能夠揭開古老鹽源王國的神秘面紗。
神秘部族的足跡
這是一群神秘的居民,既然能證明他們確實存在過,神秘又從何說起?
考古學家于1999年11月發掘的老龍頭遺址中的4號墓為酋長墓,此大型墓葬出土文物較多,品級較高。墓壙為豎穴土坑,墓口還殘存了一塊1米多長的蓋頂石。墓壙內有木槨,土質的棺床上涂了一層紅色的朱砂,出土了銅鼓、銅編鐘、銅鈴、銅雞、銅劍、銅戈、銅削、陶器、鐵器、瑪瑙和綠松石質的裝飾品等。
最能反映鹽源青銅文化特點的是種類繁多、造型奇特的青銅器,透過這一件件散發著歷史氣息的精品文物,這支民族的生產、生活、軍事、宗教、藝術面貌逐漸凸現在考古學家眼前。
2001年,涼山考古隊發掘了老龍頭遺址11座墓葬,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包括數量龐大的各類兵器、鮮見的宗教法器、獨特的樂器、名目繁多的裝飾品以及各形各式的生產工具與生活用品,這些文物絕大部分都是首次面世。其中,最令考古專家興奮的是那些數量巨大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成為考古隊復原笮人部落的線索。
據參與了鹽源盆地考古的專家唐亮介紹,近20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川西南的雅礱江流域,尤其是鹽源盆地一帶發現了許多青銅時代的古墓葬,移開墓頂的巨石,下面呈現長方形的豎穴坑墓壙。“多年前,我曾去過鹽源。漢代,這里曾經生活著一個叫笮人的部落。史書中,笮人給人留下了剽悍好戰的印象。漢代的西南,有著諸多古老的部落,比如滇人、昆明人、邛人、哀勞人等等,漢武帝開西南,這些部落或戰或降,桀驁不馴的笮人,或許因為對自己的武力過于自信,拉起了反抗漢朝軍隊的大旗,卻不料首當其沖遭受了亡國的噩運。”唐亮說,大約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笮人的墓葬在鹽源境內陸續被發現。
在考古挖掘中,已發現的笮人墓葬存在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考古工作者只發現了墓葬而并未發現笮人居住、生產的遺址。但是,令考古專家們興奮的是,在鹽源出土的這些文物,為揭開金沙王國消失之謎,提供了一定的實物支持,但這個謎何時解開,專家學者們還在努力,文物還需要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研究。
神秘部族去了何方
鹽源地處橫斷山脈中部東沿,橫斷山區上接中國西北與北方草原,南連云貴高原,自古以來便是中國西部一條南北民族遷徙之路,南北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走廊,這些文化交流在鹽源青銅器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新石器時代開始,許多民族和族群便在崇山峻嶺中奔波遷徙,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和藏彝走廊,包括更晚時期形成的茶馬古道都穿越在這山嶺之間,鱗鱗古道上馬幫的鐺鐺鈴聲響傳至今,民族文化的多樣化在這里得到了充分展現。
順著雅礱江南下,翻越牦牛山,來到鹽源小高山后,一處巨大的山間盆地映入人們眼簾,這就是面積達到400平方公里的鹽源盆地。盆地起伏小,地勢平坦,一年四季氣候干濕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河谷地帶常年種植小麥、青稞、豌豆等作物,還有天然的高山草場,可以用來畜牧和狩獵。密集的水網也是從事漁業的理想場所。更為重要的是,鹽源還盛產鹽、銅、鐵、丹砂等礦產資源,是一塊十足的寶地。
遠古時代,西遷而來的羌人,有一部分進入了涼山,他們分成兩個支系,其中一支定居在安寧河谷平原,日漸強大;另外一支則雄踞鹽源盆地五百年,成為英勇尚武的強大部落。
漢朝曾開通了西域,絲路古道上的龜茲、焉耆、疏勒古國紛紛臣服。或許很少有人知道,漢朝還曾經營西南,盤踞在西南的昆明人、滇人、哀勞人、僰人、邛人紛紛消失,而笮人,正是我們走進這段歷史的窗口,笮人出土的青銅器中,流淌著蜀人、滇人、昆明人、古羌人的血液,也暗藏著西漢年間中國西南的風云變幻。而古代文獻將邛稱為“邛都”或“邛都夷”,將笮稱為“笮都”或“笮都夷”,他們分別是西南地區的兩個大族,兩大族群因共居涼山而常常被稱為“邛笮”。后來因為相隔雅礱江和牦牛山,他們減少了往來,各自在自己的領地里建設發展獨具特色的文化,但是他們血脈相連的同源兄弟關系,還是在現代一些出土的驚人相似的文物中被人們所發現。
但是,東漢以后,笮人突然在史冊中失去了記載,他們究竟去向何處,至今仍然是需要專家學者們探索的問題。
尋找消失的王國
通過在鹽源老龍頭墓葬發掘的這些文物,是否能定性這些居民的生活習性或者族群特點呢?
銅鼓編鐘、短戟長劍、手鐲耳環……無一不是青銅打造。出土的近千件青銅文物中,多數以大型兵器為主,比如劍、戈、鉞、刀、矛、戟、鏃、盾等戰爭武器,從而證明這些東西的使用者是一個尚武的民族。
三星堆和金沙遺址也出土過大量青銅器,但是鹽源歷史上曾以“南方絲綢之路”和“鹽鐵之利、山川之勝”而興盛和聞名,是交通要道。所以學者們猜測,蜀人肯定與當代發生了聯系,金沙文明也對當地的文明產生過影響。從現在看,他們在文化上明顯受到三星堆金沙文化的影響,但是又有本身的變化。
從老龍頭墓葬出土以及后來陸續征集的青銅器來看,鹽源青銅器背后隱藏著諸多的文化形態,比如大量出土的枝形器上的雙馬圖案,是歐亞草原的游牧民族常見的“雙馬神崇拜”,弧背青銅刀、雙圓柄銅劍等兵器帶有明顯的草原文化的痕跡;鹽源出土的銅戈,是蜀地流行的“三角形無胡戈”;而諸如銅鼓、編鐘的出土,又反應出笮人與滇文化密切的往來;鹽源土坑墓上以大石蓋頂的做法,又與岷江上游石棺葬的石棺葬文化頗有淵源,鹽源出土的雙耳罐、單耳罐、銅柄鐵劍也是石棺葬典型的器物……
民族文化像河流一樣,不斷變化,從文物可以展現出來他們當時輝煌的一面。然而,更多的青銅器正在流失,笮人的墓葬多是豎穴土坑墓,距離地表只有幾十厘米,當地人種蘋果樹、耕作時常常挖到古墓,最終發展成盜墓,笮人的遺物被一批批送到古玩市場,隨著“尋找“鹽源王國”課題的啟動,學術界對于笮人的研究,目前才剛剛起步。
? ?
文/本報記者 王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