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師在線教育不要“一刀切”
來源: 新華網2016-04-01 14:35:00 國家應該鼓勵和支持在職教師提供網上課程,同時限制公辦在職教師進行在線直接有償授課。這兩者的差別,就像教育部門鼓勵教師公開出版教材、錄制精品課程,教材可以在實體和網絡書店銷售,精品課程可由學生自由學習,但出版教材的在職教師不能有償補課一樣。
一則“在線教師1小時掙萬元,收入超網紅”的新聞,令輿論就公辦在職教師參與在線培訓是否合適產生爭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明確表示屬于違規。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中小學在職教師不應因為參與有償在線教育而影響正常教學,但會不會實行“一刀切”的禁令,目前尚在進一步研究中。
在治理教師有償補課的話語背景中,如何界定在職教師的在線教育行為?這關系到在線教育的健康發展。總體看來,“在線教師”有三種情況,對于這三種情況應分而治之,而不應“一刀切”處理。
第一種情況是社會培訓機構的教師、獨立教師在線授課,這類教師沒有體制內的教職,授課屬于市場行為。對這類“在線教師”的管理,主要通過對在線平臺的監管和消費者的選擇進行。他們的授課可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教育選擇,通過在線授課收入超過網紅,也是能力的體現。
第二種情況是,公辦在職教師錄制在線課程,在線課程通過在線教育平臺提供給學習者,教師并不參與(或很少參與)日常教學指導,具體的教學指導由在線教育平臺的員工提供。這類“在線教師”主要提供的是課程內容資源,而非具體的教學服務。他們可以把平時給學生上課的過程錄制好,經編輯發布在在線教育平臺,也可以專門根據在線教育平臺的要求錄制課程,供學習者選擇,并在學習過程中參與討論。這些課程資源可供學習者在線自學,也可由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引用,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第三種情況是,公辦在職教師在在線教育平臺上直接給學生授課,通過學生有償選課,獲得相應的授課收入。這類“在線教師”全程參與在線教學活動,就是教育部門此前禁止的有償補課——與線下有償補課不同的只是通過在線教育平臺。
如何區分第二種情況和第三種情況,是教育部門目前處理在職教師參與有償在線教育問題的難點。從目前國家發展在線教育的政策看,教師探索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在線教育是受鼓勵的;從在線教育的運作看,教師錄制在線課程也是要獲得一定報酬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教師參與有償在線教育都歸為有償補課,教育部門自然會擔心,這會不會影響在線教育的推進。
這種擔心可以理解,但完全可以通過對教師的在線教育活動進行細化,加以區別對待。國家應該鼓勵(包括通過政府購買方式支持)在職教師提供網上課程,同時限制公辦在職教師進行在線直接有償授課。這兩者的差別,就像教育部門鼓勵教師公開出版教材、錄制精品課程,教材可以在實體和網絡書店銷售,精品課程可由學生自由學習,但出版教材的在職教師卻不能有償補課一樣。這在線下已經得到很好的界定、處理,而在線上界定、處理也不難。前者是提供課程資源,后者是全程介入教學,按照教育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說法,這種區分也站得住腳——提供課程資源并不會影響正常教學,而全程介入教學,難免會對正常教學產生影響。
在線教育正方興未艾,要讓其健康發展,必須要有明確的規范。有關部門應當未雨綢繆,盡早對在線教育發展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調研,不能讓管理、規范一直落后于現實,導致在線教育在商業與公益、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模糊地帶,以及瘋狂的概念炒作中野蠻發展。
制度也是生產力,好的制度能夠培育、促進新興事物的健康發展,我國在線教育目前亟須好的制度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