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殯葬改革,“一刀切”不是好辦法
來源: 新華網2016-04-08 10:48:00 唐 華
生死事大。從古至今,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殯葬十分重視,過去,即便客死他鄉的人也須將遺體運回家鄉妥善安葬,這種“死有所葬、入土為安”的觀念已經持續了幾千年。但隨著我國人口不斷增長,土地資源日漸緊張,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鎮,固守過去的土葬傳統是不切實際的,進行殯葬改革是順勢而為。比如,與我國情況類似的日本,火葬率已超過98%。
但并不是說,我們的愿望、目標是好的,為了達成所愿就可以不擇手段。所謂“改頭換面易,移風易俗難”,正是因為過去的殯葬觀念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宣傳和引導的作用。更何況,如何安葬家人,這本是民眾的個人權利,政府部門無權強行干涉。
幾年前,個別地方政府強行推動殯葬改革,方式簡單粗暴,缺乏對個人選擇的足夠尊重,結果不僅沒有起到改革應有的效果,反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2012年,國務院頒布第628號令,刪除了《殯葬管理條例》中民政部門有權對拒不改正違法土葬、建造墳墓行為強制執行的條款。
推行殯葬改革,不應“一刀切”。對此,《殯葬管理條例》的內容就體現了這樣的理念: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應當實行火葬;暫不具備條件實行火葬的地區,允許土葬。
在具體實踐中,首先還是應該在全社會大力宣傳殯葬改革的好處,利用多種傳播方式介紹火葬、“生態葬”等新型、綠色的殯葬形式,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消除傳統思想觀念對民眾的束縛,幫助他們“吐故納新”;還可以運用補貼政策,對主動采用火葬、“生態葬”的家庭給予經濟獎勵,吸引更多民眾響應。
推進殯葬改革,還要做好相關的配套服務。殯葬服務本該是一項社會公共服務,有公益屬性,但在一些地區,卻成了斂財的暴利行當。之前有媒體報道稱,上海一位市民花1.58萬元購買自稱是民政局殯葬服務中心的“一條龍”服務,沒有黑紗、花圈,沒有告別廳、棺木,遺體告別儀式只能在寶山區殯儀館走廊進行。雖然后經核實,該市民碰上的是冒充民政局官方機構的“一條龍”殯葬服務公司,但在一個國家高度監管的領域,出現如此亂象,還是說明有關部門的服務意識不到位,沒有做到盡職盡責。在相對封閉的殯葬行業,如果權力之手做不到該放開的放開,該管好的管好,“白色暴利”就難以避免,任由這種現象滋生蔓延,只會拖慢殯葬改革的進程。
傳統觀念的變革注定是一場漫長的征程。推動這一進程,不宜用“一刀切”的雷霆之勢,只能用溫和的方式漸次展開,我們需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宣傳力量,也需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