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假能讓小長假 “雞肋”變“雞腿”嗎
來源: 新華網2016-04-11 09:25:00 剛剛結束的清明小長假,不少國人選擇了拼假模式。日前,途牛旅游網對外發布《2016年清明旅游消費分析及人氣排行榜》,通過大數據分析清明小長假旅游市場的特點及變化發現,利用“小長假+年休假”拼假完成境內外旅游的游客占到兩成,拼假漸成出行新模式。(據新華社)
拼假從小眾的變通,逐漸演變為大眾選擇,背后所折射的是公民對落實休息休假權的強烈渴望,同時也反映了正在快步邁進旅游社會的中國,旅游正成為普遍的生活方式。拼假,本質上是公民“聰明地用閑”,從而拓展了休假的自主權和靈活性。
小長假這塊“雞肋”,變成了更具滿足感的“雞腿”,不得不承認智慧在民間。可以預見的是,在接下來的五一、端午小長假中,會有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這種拼假模式,以實現比較充分的休假。但這份“雞腿”能讓人人享有嗎?在帶薪休假制度尚未完全落地,勞動者休息休假權未能得到切實保障之前,拼假依然是少數人的權宜之計,而難成普惠性的福利。
作為一項公民權利,休息休假權的實現離不開制度的托舉,以變通的方式來達成休假的訴求,只能說明公民安排假期的自主權和靈活性不夠,說明公民休閑權利體系還不是很科學。這種“3+N”的拼假模式,只要“N”依然為用工單位所把控,就意味著公民依法休假的自由依然不能順利實現。遇到好單位、好領導,“拼”才會成為可能,否則小長假對大多數人而言,恐怕依然會是“雞肋”的存在。尤其是對于那些底層勞動者而言,連法定節假日都難以保障,更別談什么帶薪的年休假了,讓他們拿什么來“拼”,又該怎樣去變通?
公眾所訴求的休息休假權利,是法規制度保障下可以順利兌現的權利,而不是開腦洞搞變通,更不必請求老板開恩。必須正視的是,當下“有假難休”仍是常態,唯有擺脫“權利畫餅”,讓帶薪休假由小眾福利回歸大眾權利,休假才不至于成為少數人的享受,多數人的向往。當公民休假不再依靠拼假的“民間創造”,當帶薪休假能夠實打實地兌現,才意味著勞動者的權益真正得到了切實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本月起已有國內部分省市正式實施2.5天休假,這意味著拼假可選擇的空間更寬闊,不僅小長假,任意一個周末都可以與你的年休假串起來。如此,不僅可以讓民眾休假更自由靈活,對于促進旅游消費、助推旅游市場的發展也多有裨益,甚至錯峰出游還可以緩解集中休假所帶來的交通擁堵弊端,告別“黃金粥”。而這些效益要真正釋放出來,關鍵還是在于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地,在于休假權利的兌現。否則,休假權利“空頭支票”,這些看好的效益,也只會淪為空想。
拼假這種“民間創造”,讓小長假的“雞肋”,變成“雞腿”,讓小部分人的假期先“富”了起來。而要實現“共富”,讓“雞腿”成為人人享有的大餐,關鍵還是要讓帶薪休假的權利落地,還是要以制度的剛性來保障勞動者休息休假的權益。依法保障了公民休閑的權利,民眾“聰明地用閑”才會成為更大更多的可能。(時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