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的救助站難以杜絕丑聞
來源: 新華網2016-02-05 09:03:00
充足的錢與詳細的規定都擋不住救助站“丑聞”的爆發,那原因就只能是,缺乏透明的監督,因為這是一個鮮有人過問的封閉地帶。
近日,網絡上傳播的一則關于深圳市救助站工作人員毆打流浪兒童的視頻引起公眾關注。3日,深圳市救助站就此事回應道,經調查視頻屬實,涉事毆打兒童的護工已作除名處理。深圳市救助站方面表示會誠懇地接受網友批評,就此事將進行內部檢討,深刻反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毆打者被除名,單從個案而言,這個結果,算勉強給了公眾一個交代;但是,如果聯想到諸如河南南陽少年餓死救助站這樣的丑聞,就讓人難言滿意了。為什么救助站總離不開毆打、死亡這些誰也不愿看到的景象呢?為什么理應體現良善與溫暖的救助站,總是慣于爆出這樣那樣的丑聞呢?
有人說,還是因為懲處不夠,所以才一犯再犯。這只是說對了部分原因,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社會對救助站缺少關注。或者說,救助站是個相對封閉的圈子,里面的人鮮有出來的,外面的人鮮有進去了解的,所以,才使其有了“我行我素”的資本。
我們總喜歡說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其實,對于封閉的救助站中的被救助者來說,工作人員掌握的何嘗不是絕對的權力呢?而被救助者,他們缺乏投訴的渠道,沒有對衣食住行“挑三揀四”的權利;更重要的是,他們壓根就意識不到自己擁有什么樣的權利。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呆在救助站里的人,以老弱病殘者居多,他們因為各種原因流浪在外,既然遠離家人、遠離故土,那一定會飽嘗人間冷暖。當一個流浪者身處社會最底層的時候,還能想到要去維護自己的利益,還能想到去投訴?仔細回想一下有關救助站的悲劇就會發現,幾乎沒有一起闖入公眾視線的惡性事件,是被救助者自己捅出來的,基本都是旁觀者或家人因為各種原因偶然揭出的。
做個不恰當的比較,深圳救助站工作人員毆打流浪兒童的事情,其實和學校里的老師毆打學生的事情,本質上并無太大不同;但誰都知道,以當下的社會氛圍,老師毆打學生的“風險”,要遠遠大于救助站工作人員毆打流浪兒童,因為學生有主張權利的意識和途徑,主管部門和家長也一直緊盯著,救助站則少有人過問。
既然是封閉的空間,那么身處其中的人,不受約束地做事,就只能是一種必然。比如,去年西安長安區老人死亡事件,明明老人就在救助站里,但家屬找來的時候,救助站工作人員卻看著照片篤定地告訴家屬沒見過,假如平日里無數雙眼睛盯著,悲劇又何至于發生呢?
我始終覺得,現今這個狀況中,政府關于救助站的財政投入,其實是不少的;日常操作規范,如何接收人員,如何配合尋找家人,也都有詳細的規定,然而,充足的錢與詳細的規定都擋不住“丑聞”的爆發,那原因就只能是,因為缺乏透明的監督,因為這是一個鮮有人過問的封閉地帶,所以才有人敢于藐視一切規則,進而胡來亂來。
救助站要減少丑聞,其實并不在于撤掉幾個站長,開除幾個臨時工,如果不能打破這種封閉的生態,再多的規定、再嚴厲的追責,其實都抵擋不住丑聞的頻頻爆發。所以,只有陽光照耀進來,加強公開與監督,相關部門對屬于“底層人”的空間投射足夠的關注,才真的有可能徹底杜絕丑聞。□曹旭剛(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