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恢復七天假期呼聲再起:三天小長假單日出行人數已創新高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16-05-07 15:32:29 9年前,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研究小組曾對“取消五一黃金周”的決定給出了多個理由。
這些理由包括:節假日安排過于集中,人員流動數量龐大,交通擁擠,旅游安全隱患增大;旅游景區人滿為患,破壞現象時有發生;長假期間消費過于集中,給旅游及相關企業經營活動安排帶來較大困難……
9年后,這些當年列出的“取消五一黃金周”的理由“不幸”成為了“五一”三天小長假的現實。
換言之,當年取消之“因”,卻變成取消后之“果”。這怕也是當年支持取消者始料未及的。
新近報道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五一”小長假中,多個景區多次超出游客最大承載量,一些景區接待游客量雖未超限,但游客反映擁擠不堪。有游客在景區表示,有想要逃離的沖動。
曾有全國人大代表指出,“五一”變成3天小長假后,人們出遠門時間不夠,最終導致城市周邊景區陷入人滿為患的尷尬境地。更嚴重的是,每次三天小長假的開始和結束時,部分大中城市都會出現出城難和進城難,道路擁堵不堪。
自2008年以來,“五一”假期出行人數經歷了短暫的下降之后又恢復并遠遠超過了“五一黃金周時期”。在剛剛過去的“五一”三天小長假中,全國鐵路4月30日共發送旅客1290.7萬人次,超過2015年國慶假期創造的單日旅客發送量最高紀錄1253.7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
中國的節假日制度深刻影響著每一個個體。以至于,近十年來,圍繞“五一”長假的存廢,幾乎每年都有輿論交鋒。不少人則呼吁,重新恢復“五一”長假。
2016年也不例外。“‘五一’假期恢復七天”,呼聲又起。
2016年5月1日,杭州,五一假期第二天,龍翔橋地鐵站附近,看完音樂噴泉的游客返回市區,人流密集。
9年前“五一”七天長假為何遭削減?
2007年5月7日晚,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發出一條簡訊:今天是本次黃金周最后一天,游客集中返程,未出現大規模滯留情況。雖然是黃金周的最后一天,但主要景區(點)游客仍然較多。
一年之后,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循例”播報,但時間提前至5月3日,簡訊內容也換成:“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客流集中返程,旅游接待開始回落。各地積極做好返程游客的服務保障工作,確保游客歸途平安。全國主要城市和景區未出現大規模的滯留情況。
從這一年起,“五一”假期正式“瘦身”,“五一黃金周”的概念隨之不復存在。自2008年中國節假日制度調整以來,“五一”假期遭削減的現狀已維系了9年。
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首次修訂了既有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從1999年開始,我國的法定公休日和節假日全年共計114天。國慶節放假也由兩天增為三天。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修訂中將“五一”法定假日從一天增為三天,加上前后兩個雙休日,“五一”七天長假從此產生。
到了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又頒布第二次修訂后的辦法,新增設了清明、端午和中秋節假日。全年法定公休日和節假日共計115天。“五一”法定假日從三天減回一天。
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研究小組曾對“取消五一黃金周”予以解釋,其列出的理由包括:節假日安排過于集中,人員流動數量龐大,交通擁擠,旅游安全隱患增大;居民大規模集中出游導致旅游產品短期內供給不足,旅游景區人滿為患,破壞現象時有發生;長假期間消費過于集中,給旅游及相關企業經營活動安排帶來較大困難。黃金周對旅游行業并無裨益得到了旅游從業者的認同,對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遺跡造成了破壞。
澎湃新聞注意到,自2008年起“五一”改放三天假開始,關于此事的爭議屢屢見諸報端。
據《齊魯晚報》報道,2008年的“五一”,市民們“沒有放假的感覺”。另據《揚州晚報》報道,有聲音認為“小長假既不能滿足人們的休息娛樂需求,也不能滿足人們回家的探親需求,拉動消費也無從談起”。
此后,國務院還對《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進行過小幅度修訂,反復調整了春節假期的安排。但關于“五一”的放假安排未做改變,依然沿用了2007年12月修訂的版本。
2015年4月30日,深圳五一節前的出行高峰,從下午三點以后,市內部分主要干道開始出現擁堵或緩行,馬路變停車場。
出行窗口變窄,“五一”遭遇尷尬
節假日制度調整后,不少人的出行選擇隨之改變。
最具說服力的事例出現在2008年,在這首個“瘦身”的“五一”假日里,全國納入監測的119個直報景區(點)5月1日至3日共接待游客894.07萬人次,同比下降24.45%。
此外,出行線路也在朝著中短途靠攏。
國家旅游局今年“五一”假日旅游市場信息顯示,國內短、中程旅游最受關注,出境短線游高位運行。人民網報道亦指出,中、短途游成為“五一”假期游客出行的普遍選擇。
與此同時,交通擁堵、景區“超限”等問題在這個假期里也再次凸顯。
據新華社報道,4月30日,全國鐵路發送旅客1290.7萬人次,超過2015年國慶假期創造的單日旅客發送量最高紀錄1253.7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
而“新華視點”記者在北京、安徽、浙江、山東等地旅游景點采訪發現,一些景區節假日多次超出游客最大承載量,另有一些景區接待游客量雖未超限,但游客反映擁擠不堪。
道路擁堵、景區爆滿等情況的出現雖不能和假期縮短直接掛鉤,但出行窗口變窄、選擇余地變小的現實不免招致抱怨。
事實上,“五一”小長假遭遇的尷尬在兩個月前已顯露端倪。
據澎湃新聞3月10日報道,來自旅游企業的信息顯示,2016年“五一”旅游市場,“拼假”再次成為關鍵詞,預計60%的旅游者需要通過拼假實現旅游計劃。
一位華東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告訴澎湃新聞,這個“五一”假期,為了能在安徽老家多做停留,她又額外請了三天假,為自己拼出一個六天的小長假。
另有一名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在“五一”期間赴浙江安吉、臨安參加登山活動,活動持續3天。為了準時出發,她在4月29日下午向實習單位請了半天假,5月2日回程時卻碰上大雨、堵車,直到深夜才趕回宿舍。
“拼假”、“請假”皆不容易,這也讓“‘五一’假期恢復七天”的輿論再度涌現。
2016年5月1日,北京,香山環衛工1天需要工作15小時才能清理完游客留下的垃圾。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數度呼吁恢復長假
早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蔡寧就提交了一份建議:修改《全國紀念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第二條第四項勞動節假期的規定。
蔡寧在建議中談到,全年僅有春節和國慶節兩個7天長假,已經不能滿足實際需要,而且我國假期存在天數偏少,季節分布不均等問題,并建議將全年的法定節假日增加至12天,恢復“五一”勞動節的七天長假。
他指出,原來的“五一”勞動節七天長假(含兩個周六周日)變成了3天小長假,這樣,人們出遠門時間不夠,最終導致城市周邊景區陷入人滿為患的尷尬境地。
在全國兩會上呼吁恢復“五一”七天長假,蔡寧并非首例。
在他之前,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戲曲家協會副主席侯露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也曾呼吁恢復“五一”七天長假,此外,她還提議春節假期延長為10天。
侯露表示,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后,應適當放慢腳步,給大自然休養生息的時間,給老百姓更多的時間讀書、回歸家庭。
此外,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林業廳副廳長吳鴻也曾提出了類似的建議。吳鴻認為,在帶薪休假制度落實有限的今天,延長春節長假和恢復“五一”七天長假,對于每一個家庭而言都有很積極的社會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在支持“恢復五一長假”的聲音之外,亦有不同的聲音。
因七天長假帶來的持續且密集的人流量,部分服務行業的工作人員已向媒體表達過反對。
2016年5月2日,湖南長沙,五一小長假最后一天,近凌晨零點,湖南長沙火車站人滿為患,原本用于進出候車室的樓梯也有數百名旅客席地而坐。
“五一”究竟該放幾天,專家各持觀點
2014年,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施行一周后,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發布《2013-2014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即《旅游綠皮書》),建議優化法定節假日安排,增加2至6天法定假日,以期恢復“五一”黃金周,加長春節放假時間,讓老百姓能有更多共同的長假日,以便于安排與家庭、親友共享旅游。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文化企業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康化對澎湃新聞表示,“從旅游經濟的角度來說,當然是七天長假更好。”
李康化認為,從供給側改革角度來看,目前國內有旺盛的旅游需求,但短缺的是時間,旅游需要把時間相對地集中起來。商業最終要解決供需匹配的問題,但是現在時間稀缺。所以從產業的角度來說,有相對比較長的時間,就可以解決想出去旅游而出不去的供需不匹配問題,這就是當下旅游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走的道路。
而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蔡繼明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針對放假時間短缺不足以支撐旅游這個問題,要看我國放假時間增加在哪里,是增加國家統一規定的法定節假日,還是國家著力于落實帶薪休假,不斷增加帶薪休假的時間。‘有需求但是沒時間’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決定旅游市場最重要的是消費者的收入,有收入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找到旅游的時間,時間并不是主要的矛盾。”
蔡繼明是“取消黃金周”的推手之一。
“黃金周,不是我們休假的權利,是政府把我們的自由休息時間給集中起來,違反了人們正常作息規律。某種程度上,我們是被放假的。”蔡繼明曾對《齊魯晚報》記者表示,在他看來,老百姓有自己的出行需求,加上在固定時間被集中放假,這成為人們被迫選擇在黃金周擁堵的重要原因。
“對于國家來講,黃金周是弊大于利,或者是幾乎沒有什么利可言。人們只看到一個黃金周有7天,各個跟旅游相關的經營項目非常火爆,收入增加也快,卻沒有看到平時出行的人次和收入。節假日幾天的收入不代表全年的收入,這幾天收入多,全年的話就平了,所以靠黃金周拉動經濟是一個幻覺。”他說。
他指出,“不能讓旅游部門用旅游業來‘綁架’我們國家的假日制度。”
2016年05月01日,江西省南昌市,五一小長假,地鐵人流量巨大。
帶薪休假尚未基本落實,“需要多一個長假”
關于“五一”長假恢復與否的討論中,還有一種聲音不能忽視,即“帶薪休假”。
“怎么解決老百姓對長假的需求,又避免統一放假帶來的災難和弊端?唯一的途徑就是帶薪休假。”蔡繼明曾如此表示。
所謂帶薪休假,是指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就可以享受一定時間的帶薪年假。1994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勞動法》中,對職工休假事項的原則作了闡述,但沒有規定帶薪休假的具體操作辦法,而是指定由國務院制定相關辦法。
蔡繼明此前曾向媒體介紹,“我國帶薪年假設定為5至15天,相比一些歐美發達國家而言天數很少,有的國家帶薪年假多達一個月。帶薪年假是一種最合理的制度,我國與一些發達國家的假日總量差別主要來源于此。”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正式對帶薪休假的具體操作制定規定。該條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然而該條例施行以來,落實一直存在困難。
2013年2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其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少企業還存在克扣工資、拒替勞動者交保險等現象,相比之下,要落實維護勞動者權益的帶薪休假,難度可想而知,未來7年都未必能落實。“未來5-10年內,民眾長假需求都需要釋放,至少在帶薪休假尚未基本落實的7年內,國人都需要多一個長假。”
“用早就出現而沒有落實的、畫餅充饑的帶薪休假制度,來取代后出現的黃金周不是很荒謬嗎?”劉思敏此前在采訪中表示,實際上正是因為帶薪休假沒有落實好,才通過黃金周來滿足人們對長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