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王”式做法當休矣!
來源: 新華網2016-05-09 11:30:00 趙銀平
據悉,從4月30日起,河北張北縣的“草原天路”開始收費了,每人50元。這個消息的公布,猶如那只終于落下的靴子,重重砸在人們的心上:還是收費了……
本來,“草原天路”只是一條默默無聞的縣級公路,等級名稱是X001線。修建之初是為了連接崇禮滑雪區、赤城溫泉區和張北草原風景區。根據等級要求,設置雙車道,無硬路肩,沿途也沒有正規的旅游配套設施。只是因為2014年有自駕和攝影愛好者偶然發現了公路美景,后借助網絡的傳播,爆得大名。
于是,有些腦袋“靈光”者,看到了油水,堂而皇之地要對公益屬性的縣級公路收門票。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怎么看怎么覺得,這些“揩油者”的想法做法,很符合描述古代山大王“剪徑”行為的這兩句順口溜。
地方政府這種“山大王”式的發展思路,說白了,是一種獨斷思維和短視行為。
因為公路歸公家管,所以想收費就收費?可是,公路的“公”,不僅僅指向它的管理者,還指向它的公益屬性,哪能是當地政府想收就收?!就是因為有名氣了,很多人專門去攝影了,所以油水必須揩?殊不知,這讓天然的美景多了一層人為的“霧霾”,有可能擋住更多人邁向那里的步伐。
新華網5月8日推出的調查顯示,高達91.91%的網友認為“草原天路”收費不合理。而“收費后的草原天路,你還愿意去嗎?”更有87.82%的網友投了“非常反感,堅決不去”這一選項。也是,祖國處處美景,何必非得去你這里?為了這一點點的油水,失去了大量潛在游客,收獲了無數差評,贏乎?輸乎?不知當地決策者會作何感想。
對收費,當地政府給出的理由是:因為人滿為患,垃圾遍地,生態環境堪憂,所以要收錢。其實,這種邏輯漏洞百出,引用中國旅游研究院規劃所所長馬曉龍的話:“修路本身是地方政府應該做的事情,而且公路修建的投資使用的是財政收入,來源于民。政府有責任和義務提供道路設施維護,保證道路安全,這些都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不能要求一個經過的路人為政府提供設施的行為買單。路人并沒有要求你提供額外服務,地方政府不能因為加了一個酒店修了一個座椅或者廁所,提供了這樣的服務就必須消費,這是在交‘過路錢’,是地方政府強買強賣的邏輯。”
當然,當地政府未必不知,只是在揣著明白裝糊涂罷了。畢竟,門票收入是伸手可及的真金白銀,至于這種涸澤而漁的做法造成的負面影響、侵害的公眾權利,似乎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內。而且,對收費區域無論是生態環境還是旅游環境的基礎建設、服務設施和旅游管理的跟進、改善,當地政府做了什么,人們并沒有看到。
對作為貧困縣的張北縣來說,借“草原天路”的美景發展經濟,本無可厚非。但簡單粗暴的一收了之的做法,實在“吃相”太難看。21世紀了,現代化的政府不能還是一副“山大王”做派。到底應該如何借“景”生蛋,并且細水長流,而不是殺雞取卵,就賺一點“攔路費”的死錢,當地政府真該靜下心來好好想想。
最后,附一則新聞報道,希望對有關方面有所啟發——今年“五一”是鳳凰古城暫停圍城設卡驗票方式后的首個小長假。記者在湖南鳳凰縣采訪發現,城外各大酒店均已滿客,在暫停“圍城收費”后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都大幅增加。鳳凰古城在舍棄門票的“小利”后,換來了旅游經濟發展的“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