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老師的較量被指已成常態:明爭與暗斗
來源: 新華網2016-05-09 09:46:00 “如果家長把老師的活兒都干了,還要學校和老師干什么?”
□“孩子只是一個家庭的代表,你不知道自己的哪句話說得不對,就會由孩子這個導火索引爆他背后的那個家庭。”
□“面對這種家長你做什么都是錯的,他老早就把你當成敵人了。”
--------------------------------------------------------------
這兩天林菁成了家長圈里的熱門人物。
林菁的兒子上小學一年級,“五一”放假前,林菁在家長群中被語文老師@了。語文老師說,她兒子最近漢字書寫非常不規范,希望孩子利用3天假期好好練字,而且家長也要在旁邊督促提醒。
讓大家沒想到的是,語文老師這條@林菁的信息發布沒多久,林菁就簡短地進行了回復:對不起,我做不到。第一,我覺得假期里孩子應該好好休息玩耍;第二,我沒有時間,自打他上學以來,上班幾乎成了我的副業。
林菁的這條信息就像一個休止符,一下子阻斷了家長群中以往“老師一條信息發布馬上幾十條甚至上百條家長回復”的熱鬧景象。
不過這種安靜只是表面現象,林菁的回復擰上了家長群中的討論開關,但是卻擰開了很多家長的情緒。有些家長覺得林菁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于是“轉戰”到屏蔽了老師的家長群中繼續討論,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能“不再這樣被老師拽著走”“如何能把對學校和老師的意見表達出來”。
這就是一場老師和家長的較量。
一直以來,家長和老師就是兩個各自獨立但同時又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群體,這兩個群體共同對孩子產生影響,最應該形成合力,但事實上,由于他們各自的出發點、所站角度、持有的教育價值觀、所處社會地位的不同,常常造成他們之間的錯位、誤解,甚至矛盾。于是,家長和老師之間,常常會發生或明或暗的較量。
而且,近些年來,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提到了空前的高度,70后、80后家長又被各種教育理論武裝到了牙齒,家長和老師更加勢均力敵,這種較量便成了常態。
家長:表面支持 暗里吐槽
與老師保持一種虛假“繁榮”
雖然林菁的回復激起了家長們的斗志,但是“戰斗”并沒有發生。
其實,這是當前家長和老師之間較量的常態:大多數時間里家長對老師的要求不會提出異議,甚至因為害怕孩子受委屈的緣故,還會“表示支持”,以致“積極響應”,即使有意見也不會說出來,只會小范圍內吐吐槽。
就像常霞。
“這個假期我過得比上班累多了。”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常霞所有時間幾乎都用在幫助兒子完成作業上了。
常霞的兒子上小學一年級,度過了人仰馬翻的適應期后,常霞“臨時起意”計劃“五一”帶著兒子“下揚州”,但是,看到兒子的作業后,常霞改變了計劃。
原來,老師把孩子們分了小組,要求利用假期排練小的舞臺劇,假期之后就要在班里展示,同時要求孩子們適當準備道具。
“我一看這作業就知道孩子基本上不可能自己完成。”常霞說,又要選劇本、做道具,還要組織排練。跟常霞兒子同組的幾個同學早就預訂了出門的火車票、飛機票,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只能由常霞的兒子及另外一名同學完成,“劇本孩子們還可以參與選擇,但是做道具和后面的排練沒有家長協助孩子根本完不成。大家住得比較分散,如果沒有家長接送,這些一年級的孩子根本沒辦法排練。”常霞說。
常霞和另一個孩子的家長一起用假期的前兩天選定了劇本和道具,最后一天終于把7個孩子湊在了一起,用了大半天的時間把舞臺劇排了出來。
都說這一代中國家長比之前任何一代都更重視孩子的教育,如果這個判斷成立,那么,幫孩子排個舞臺劇怎么會有這么大的抱怨?
“關鍵是這樣的作業不是只有一次。今天舞臺劇、明天PPT、后天做手工,從兒子上了小學開始,我幫他做PPT的次數比我自己的還多。”常霞說。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學校和老師不再讓孩子反復地做練習,而是讓孩子綜合運用所學的各種知識,在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鞏固知識。
應該說,這些年教育被批判最多的就是我們的老師“教得太死”“扼殺孩子的創造性”,這種多樣化的作業實質上是一種突破,本應受到歡迎才對,但是,現在這類作業卻成了家長和老師之間矛盾的焦點。
“讓孩子們演舞臺劇挺好的,可這難道不是老師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嗎?”常霞反問。
這大概是家長對老師意見的核心。
“我身邊有孩子的同事幾乎都為這種事煩惱。”北京市順義區的佟先生說,現在家長成了半個老師,雖然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但還應該各負其責,各自把自己的職責與作用發揮好,“如果家長把老師的活兒都干了,還要學校和老師干什么?”
也有家長對著干:“不能慣著老師。”
一次,班主任老師在王先生的“朋友圈”中了解到他帶孩子參加了社區的敬老活動,便讓王先生當晚做一份PPT,代表班級交到學校。王先生覺得老師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行為,就以沒時間為理由拒絕了。但是,之后兒子的一句話讓王先生后悔了,“我覺得最近老師不太叫我發言,即使班里只有我一個人舉手老師也不一定叫我”。
在類似的較量中,最終往往是家長告負。
老師:求同存異 如履薄冰
與家長保持“敬而遠之”的距離
家長覺得在跟老師的較量中,他們是處在下風的,因為孩子在老師手中,“老師是不能輕易得罪的”。
但是,在老師眼中家長也是“不能得罪的”,因為“孩子就像家長放在老師身邊的定時炸彈”,北京市海淀區一所中學的王紅老師說。
最近王紅班上的學生陸峰只要一上課就喋喋不休地說話,老師批評就拼命頂嘴。
很多任課老師都找王紅告狀,談了幾次話都不管用后,王紅找了陸峰的家長。
王紅清楚地記得,那天在學校門口陸峰的媽媽狠狠地批評了陸峰,甚至還動手打了兩下。但是,第二天,陸峰上課說話頂嘴的情況不僅沒有好轉,甚至還變本加厲了。
王紅一時找不到對策。
從表面上看這是王紅和陸峰之間的矛盾,但王紅不知道的是,真正跟老師作戰的是陸峰的媽媽。
那天,陸峰的媽媽當著王紅的面狠狠地批評了孩子,但是剛走出校門,媽媽就對孩子百般哄勸,并告訴兒子:剛才只是在老師面前做做樣子,在老師那里受到的委屈,媽媽會加倍補償。據說,媽媽給陸峰的補償是他想要的最新款的手機,不過,媽媽也給陸峰提出了要求,讓陸峰在老師面前也“擺擺樣子,做出聽老師話的樣子”。
“你以為自己是在教育眼前的孩子,其實,孩子只是一個家庭的代表,你不知道自己的哪句話說得不對,就會由孩子這個導火索引爆他背后的那個家庭。”王紅說。
高中老師閆民最近就遇到了類似的一件事。
班里一位學生的媽媽跑到校長那里告狀,說閆明給自己的孩子“穿了小鞋”。
這個孩子是閆明班里的“特別生”,學習成績很差,而且跟同學關系也不好。這個孩子的父母屬于中年得子,所以對兒子從來百依百順,在家里任何事情都不做,這造成了孩子生活能力極弱,“雖然上了高中,課桌上仍然像個幼兒園孩子一樣十分凌亂,課桌周圍也亂糟糟的,衣服書本都在地上亂扔著。”閆明說。
閆民覺得要想改變孩子的狀態,可以從他的生活習慣入手,因為“沒有好的生活習慣也就不會有好的學習習慣”,于是閆明找到孩子的父母,希望父母配合老師一起幫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閆民沒想到,跟父母談過話之后,孩子的狀況不僅一點兒都沒有改變,而且孩子的媽媽還會隔三岔五地跑到學校來幫助兒子整理書桌。
閆明勸這位媽媽不要再這樣做,而且要求孩子必須保證不把書本衣服等扔在地上,否則不讓上課。結果就被孩子的媽媽告到了校長那里。
網上流傳著很多由老師們總結出的“規則”:“老師最不喜歡的N種家長”“老師千萬別招惹這N類家長”……對孩子溺愛的家長總是被排在其中。
“我以前最頭疼的是那些自以為是的家長,總覺得老師做得不對,只有自己對。但是,隨著做老師的時間越長越發現,這樣的家長還講理,只要‘求同存異’,總能找到一個大家都認同的點進行教育。我真正怕的是那些‘太愛’孩子的家長。”王紅說,一旦跟這樣的家長較上勁兒,不僅很難有教育效果,甚至很難想象家長會做出什么事來。
“面對這種家長你做什么都是錯的,他老早就把你當成敵人了。”閆民說,面對這樣的家長,很多老師覺得“如履薄冰”,生怕家長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更多的老師采取的做法是“敬而遠之”,因為,越跟他“過招”他就越較勁兒,對孩子的成長反而更加不利。
在這種較量中看似老師敗下陣來,因為,通常是老師退出了戰斗。不過細想起來,真正受傷的大概是孩子。
家長老師牢記最終目標 總能走上合作道路
其實,越是那些認真負責的老師越容易跟家長發生沖突。要求林菁陪著孩子練習書寫的老師是學校里出了名的好老師。
“越是好老師越容易暴露自己的問題。”北京教育學院一位教育專家說,以實際教學為例,中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總會遇到工程問題,老師通常的做法是用書上的例題:一項工程甲工程隊6天完成,乙工程隊10天完成,兩個隊合作多少天完成?“雖然問題離學生生活很遠,但是科學性能夠得到保障。”這位專家說,有些老師喜歡動腦子,把同樣的問題變成了學生的日常生活,讓一班、二班、三班、四班的學生到操場上掃落葉,并計算時間,然后讓學生們計算如果同樣的落葉,由不同的兩個班級組合完成,需要多少時間。
顯然,那位按部就班的老師所用的辦法省時、省力,還不會犯錯,而認真動腦的老師的辦法費時、費力,還可能因為一些不太好控制的因素影響了教學效果,很容易被別人找到漏洞。
教育就像這個工程問題,老師和家長分別就是甲乙工程隊,最理想的狀況是,他們在實驗室環境下順利合作完成了工程。但現實不是實驗室,老師和家長就是撒到操場上的一班和二班,有時他們會忘了合作盲目比拼,有時他們會用力過猛忘了界限,還有時候可能會因為狂風暴雨等突發事件讓整個任務停滯……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影響著他們的合作。好在,無論是較量還是比拼,只要老師和家長心中牢記最終的目標,總能走上合作的道路。
記者 樊未晨
(為保護采訪對象,文中老師、家長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