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接地氣,決策才能有底氣
來源: 新華網2016-05-11 16:09:00 在5月8日上午舉行的湖南省委城市工作會議上,省長杜家毫分享了他的騎車經歷。“騎車上路,一會要騎上人行道;一會路斷了要扛著車子過天橋;一會被交警攔住,他也不知道我是省長,還教訓幾句;我轉彎做個手勢,提醒后面機動車注意,出租車師傅還把我攔住,搖下車窗,說你擺什么譜啊?又把我罵兩句。”(5月10日新華網)
相較于其他領導干部習慣坐在辦公室里聽報告、坐在車里下基層、住到指定好的老鄉家里問民憂,湖南省長杜家毫十分“接地氣”。1995年, 杜家毫被評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因為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尤其懂得調研就要接地氣。他不論到哪里工作都先買一輛自行車,撇開陪同人員單獨騎著自行車到城市中體驗生活,哪怕被交警教訓、被出租司機責罵,都要親身經歷和感受一下市民的生活,除了聽下級怎么說,還要自己親身看看。可以說,重視調研、深入基層、接觸群眾是杜家毫從政的特點,也是他仕途能扶搖直上的秘訣。
其實,中國共產黨一向有重視調查的傳統。1930年,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精辟地指出:“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因此,我們需要時時了解社會情況,時時進行實際調查。”“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是廣大黨員干部掌握實際情況、獲得正確認識的前提,是避免“本本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最有效辦法,是所有領導干部必須應該具備的基本功。
習總書記來自基層,明白領導干部只有從群眾中得到啟發、汲取營養、獲得智慧,才能提高科學決策水平與能力,才能在施政更有底氣。2012年底,習總書記上任不久即頒布了“八項規定”,對廣大領導干部提出的第一條要求就是,“改進調查研究,健全調查研究常態化機制,多與基層干部群眾接觸交流,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之后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和今年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都是一再強調領導干部要多接地氣,多與群眾接觸交流,要問需于民、問政于民、問計于民,提升自己科學決策的水平。
在領導干部中,“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堪稱是擅長調查研究的代表。1962年12月,焦裕祿調任蘭考縣,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從第二天起就深入群眾中調查研究。他用一年時間跑遍了全縣140個大隊中的120多個,鉆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正是有了這些最新鮮的調研,才找到了種泡桐治理鹽堿地的辦法。也正是因為焦裕祿在調研中了解了群眾面臨的難題,可以急群眾所急、憂群眾所憂,才得到了群眾的愛戴與紀念。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領導干部只有像焦裕祿、杜家毫這樣,堅持下基層接地氣,多與群眾打交道,才能了解到群眾的真實訴求,才會在做決策時更有底氣,讓從自己手中通過的每項決策經得起歷史與人民的檢驗,才能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