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數據透露中國經濟真相 還有個數據讓高層憂慮
2016年05月16日 06:58 來源:鳳凰財經 本文來自鳳凰博報 作者劉曉博
到目前為止,4月份的經濟數據絕大部分已經出爐。最讓人震撼的,是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人民幣新增貸款和社會融資額的大幅下滑。對此,我在本專欄中做了專題分析。
其實,還有一個數據也非常重要,它堪稱“讓高層最為憂慮”,這就是“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我們先來看一幅圖,它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
圖中的藍線,是“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走勢;黃線是“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走勢。很明顯,兩根線在去年12月突然分手了。
在今年1到2月,以及1到3月兩個點上,民間投資增速不斷下滑,但全國投資增速不降反增。這意味著,在第一季度國有企業、地方政府的投資增加迅速,填補了民間投資的下滑,還略有富裕。到了4月份,由于央行貨幣政策轉向,國企和地方政府投資也扛不住了,所以“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開始掉頭向下。
讓高層憂慮的是“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突然失速,如同發動機停轉的飛機,一頭栽了下去!
中國民間投資大約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六成,這些投資雖然每個項目未必很大,但它們是市場導向的,是中國經濟的活力之源,創造就業崗位之源。民間投資下滑,地方政府、國企投資比例上升,只能讓中國經濟變得更加低效,最終倒逼央行貨幣超發。
所以,國務院將派出9個督查組赴18個省(區、市)開展實地督查,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和專題調研。
據官方媒體總結,民間投資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攪局,概括起來是所謂的“四門現象”。
一曰“沒門”。民企在進入一些新領域時,往往發現沒有人受理、接待、辦理。
二曰“玻璃門”。看著可以進去,真的想進去的時候,頭上會撞出個大包。
三曰“彈簧門”。剛剛把腳擠進去之后,但又不得不在非市場因素干擾下被迫退出來。
四曰“旋轉門”。比如項目招標,表面上看對各種體制的企業一視同仁,可招標條件里設定了某些條款,又把民間投資推了出來擋在門外。
總之一句話,一些負責審批的官員對民企“另眼相看”,不愿意給投資機會。
我曾在本欄目中多次指出,每一次“穩增長”都必然帶來三大效應:第一,貨幣超發,通脹抬頭;第二,國進民退;第三,房子漲價。
為什么會如此?因為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最好的穩增長辦法就是上項目,搞鐵公基,而這些東西的投資主體肯定是政府和國企。每到這個時候,貨幣必然寬松,銀行貸款被導入國企、地方政府。而為了穩定資產價格,人民幣肯定是升值的、或者不敢貶值的。在這種背景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必然下降,于是民間投資的下滑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中國經濟出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權力太大,無形之手亂伸。對此中央有清醒認識,多次提出減少行政審批事項,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但愿民間投資的下滑,能倒逼出更徹底的改革。
另外,這個周末還有一個重要經濟數據應該引起關注,這就是4月發電量同比下降1.7%,而3月份為增長4%。此外,1-4月份發電量同比增長0.9%,而1-3月份增長1.8%。
也就是說,從用電量來看,4月份經濟已經開始出現下滑跡象。而4月份,恰恰是央行開始踩剎車的月份。這充分說明,這輪經濟回暖是天量新增貸款推動的,一旦貨幣增速和貸款增速下滑,經濟就有可能掉頭。所以,考驗高層定力的時候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