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區,四川省攀枝花市轄區。位于攀枝花市西部,介于東經101°26′43″~101°40′08″和北緯26°22′45″~26°40′43″之間。境域東起涼風坳,和東區銀江鎮相接;南及金沙江,與仁和區太平鄉隔江相望;西至雞冠石山,同云南省華坪縣相依;北臨老公山,與仁和區同德、布德鎮相鄰。東西長21.3平方千米,南北寬5.2千米,幅員面積123.955平方千米。
西區位于金沙江北岸,西北高,東南低。巴關河以東為海拔2557米的大火山西側,以西在海拔2464米的老公山體中下部。最高點在與云南交界的老鷹巖頂東側,海拔約2650米(老鷹屋頂海拔2700.2米),最低點在涼風坳攀鋼建出水洞下江面邊界(東、西、仁和三區交界點),海拔999米,相對高差約1651米。境內地面平均海拔約1500米,江面落差約11.5米。東南部新莊尖山海拔1758米,因是火成巖構建,難于風化,形成孤立的山體,與江面高差為759米。金沙江入境地段為窄谷,出境地段為峽谷,中間大部分地段為中谷。 整個地面處在復式背斜的南翼順傾坡面,從低至高呈階地狀變化。海拔1150米以下的一二級階地向江面傾斜,部分臺地面較平緩,東西部邊境少數地面有陡巖。海拔1150米~1250米的三四級階地,東部地下火成巖基底被古河床侵蝕,但席草坪至清香坪地段臺地面保存完整;巴關河以西各水成巖底層較軟,已被各條箐溝切成崗狀丘陵地貌,部分地段被切成深丘。海拔1250米~1400米地段處在低山下部中至深丘地,地面反而開闊平緩;西部石灰巖及白云灰巖出露區有完整的塊狀石林地貌,而東中部同類地層區則現石牙地貌。海拔1400米~2000米有幾處陡巖,坡面溝發育,坡陡土薄,山形緊湊,屬低中山地。海拔2000米~2650米地段,有兩級古剝蝕面殘存,是各箐溝發源地,比以下地區平緩,屬中山山地。全區地面屬中低山河谷階地地貌。
土地資源:西區地政管轄地介于東經101°26′43″~101°40′08″和北緯26°31′45″~26°40′43″之間,面積123.955平方千米。西區城鎮面積1482.79萬平方米,占全區總面積的11.96%,農村耕地370萬平方米,低于城鎮面積,農田質指數僅3.0%(總面積百分比)。農耕區坡度大,70%耕地集中在侵蝕階地及崗狀丘陵區,成條塊狀展布;約30%耕地在低中山地緩坡帶,成星點式分布。果園地823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6.64%。林地4960.23萬平方米(國土資源局提供數據),森林覆蓋率38%,格里坪、大水井、大麥地三村占全區林地面積54.43%。牧草地49.94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0.4%,大水井、新莊、經堂三村占全區牧草地面積47.24%。交通用地187.09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1.51%。水域面積341.7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2.72%,而新莊、大水井、格里坪三村水域面積占全區水域面積54.09%。未利用地1076.33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8.68%。此外農村居民點用地232.63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1.88%。
植物資源:西區地處五個生物氣候帶中,生長著2000余種植物。天然植物群落在各地組合差異較大。海拔1150以下區域生長著龍須草、劍麻、仙人掌、霸王鞭等10種極耐干熱的植物;海拔1150米~1400米地段以扭黃芽、車桑子、西南杭子梢、青杠等為優勢群,組成稀樹草原景觀;海拔1400米~1700米的低中山地段由栲類、櫟類等常綠洞葉樹組成陽性雜木林;1700米以上區域由云南松、云南油杉、麻櫟等10余種樹木組成森林環境。珍稀植物有2.7億年遺留下來的、世界上面積最大、株數最多、分布最集中、生長緯度最北的“植物活化石”野生蘇鐵。它被稱為“巴蜀三寶”(熊貓、恐龍、蘇鐵)之一,為年年開花結果的蘇鐵特殊種群,已在巴關河西岸豐家梁子建成國家級蘇鐵自然保護區。
境內屬亞熱帶立體氣候,根據攀枝花市米易、鹽邊、仁和三縣區15年以上氣象資料,并結合各海拔高度區的植被群落結構和自然類型分析,區內由低到高有準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等五個氣候垂直帶譜,與水平氣候帶不銜接,故又稱島狀式立體氣候。四季不分明,干濕季節明顯。氣溫日變化大,年際變化小,垂直差異大,小氣候復雜多樣,年平均氣溫20℃。 西區年日照充足,長達2361小時~2749小時;輻射強,熱量豐富,干燥炎熱。
西區年降雨量776.3毫米~990毫米,集中在6月~8月,最短71天,最長153天,平均119.9天;雨季4個月平均年降水660.6毫米,占全年降水86%。干季最長278天,最短217天,平均245.3天;干季8個月降水103.8毫米,占全年降水14%。多夜雨,年降夜雨量542.5毫米,占總降雨量70%,降夜雨77.2天,平均每夜降水7毫米;白天降水總量232.8毫米,降雨62.3天,平均日降水3.7毫米。蒸發量大,除8月降水量大于蒸發量以外,年蒸發量大于降水量3.2倍,2月蒸發量大于降水量148.1倍。
西區年平均風速不大,谷地年平均風速0.9米/秒,最大1.9米/秒,秋季風速最小0.6米/秒。風向受地形控制,多東南風,稍偏南北,頻率8%;大風日多在春季,靜風日多在夏季。冬春季谷地難見霜雪,海拔1400米以上山地每年12月至翌年1月中旬均有霜日,年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隨海拔升高,霜日增多,寒凍強度增大,海拔2200米~2400米山地為常年積雪線。冰雹僅在局地成條狀危害。
西區建區前,河門口、格里坪、寶鼎3個工礦區隸屬于渡口市城區,平江、五七2個公社分別隸屬玉泉區和大河區。
1972年11月3日,中共渡口市委、市革委決定將金江、玉泉、大河、大田四個農業區合并為郊區,“將金沙江兩岸集中的工礦區,劃為東、西兩個行政區”,而“西區以煤炭、電力為主”。3月1日,籌備處正式辦公,標志西區的成立。5月,籌備處改稱渡口市西區革命委員會籌備領導小組。11月14日,中共渡口市委員會批準建立西區革命委員會,同時批準設置西區黨委、革委11個辦事機構。
1974年1月,西區開始籌建街道辦事處。至6月,建立了格里坪、玉泉、陶家渡、摩梭河、寶鼎、河門口、清香坪街道辦事處。至此,區轄平江、五七2個公社,21個大隊,81個生產隊;并轄7個街道辦事處。區境以河門口為中心,東到新莊06號橋,南至寶鼎礦區,西達龍洞煤礦,北止攀鋼石灰石礦,幅員面積約312平方千米(包括四至點內的農村部分),人口90317人。區革委會籌備領導小組駐河門口北街。
1975年10月13日,渡口市革命委員會以《關于我市調整市轄區的補充報告》(渡革發〔1975〕82號)請示省革委,決定將西區所轄平江、五七公社劃給郊區管轄。1976年4月6日,四川省革命委員會下發《關于同意渡口市調整市轄區建制的批復》(川革函〔1976〕51號)。之后,西區轄7個街道辦事處,41個居委會,面積50平方千米,人口84297人。
1978年11月21日~22日,西區人民代表大會一屆一次會議召開,選舉產生了西區革命委員會。1994年1月26日,攀枝花市(1987年1月23日更名0人民政府上報四川省民政廳——《關于東區、西區、仁和區部分行政區域調整的請示》(攀府發〔1994〕12號)。2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同意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三個區部分行政區域調整的批復》(川府民政〔1994〕7號)。攀枝花市西區(1987年3月4日隨市更名)除轄原建制外,增轄平江鄉全部,銀江鄉的新莊村——面積116.7平方千米。政區調整后,西區轄7個街道辦事處,55個居民委員會;并轄1個平江鄉,10個村民委員會,57個村民小組。面積153平方千米,人口139920人。
1996年8月,撤平江鄉建格里坪鎮。1997年7月,區政府駐地遷至清香坪。1998年12月,格里坪街道辦事處撤銷。同年9月,三區(東、西、仁和)行政區域界限勘定工作全面完成。
2000年4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同意攀枝花市西區和攀枝花市仁和區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的批復》(川府勘[2000]30號)和《關于同意攀枝花市東區和攀枝花市西區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的批復》(川府勘[2000]33號)兩文,確定了西區行政區域界線。其邊界線起止及走向為:東從新莊村東南往北至務本鄉,與東區銀江鎮接界;南沿金沙江往西至福田,和仁和區太平鄉接壤;西從福田鄉向北延伸,與云南省華坪縣毗鄰;北同仁和區新華、新生、務本鄉相依。西區轄6個街道辦事處,69個居民委員會;并轄1個格里坪鎮,10個村民委員會。面積123.955平方千米(金沙江南岸陶家渡、摩梭河和大寶鼎三個街道辦事處西區無地政管轄權)。
2001年~2005年,西區轄境、面積、鎮村數、街辦數均未發生變化。2001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精神,西區將69個居委會調整為3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且“一律以居住地命名”。
2009年,西區轄6個街道(29個社區)、1個鎮(10個村,6個社區):清香坪街道、玉泉街道、河門口街道、摩梭河街道、陶家渡街道、大寶鼎街道和格里坪鎮。
在攀枝花市西區所屬的的巴關河右岸,分布著一片十分珍貴的天然蘇鐵林。 蘇鐵亦稱鐵樹,最早出現在在距今約2億8千萬年前的地球古生代二迭紀。1971年,四川省農科所和原攀枝花市飛播林場進行植被調查時,發現了這一片占地300余公頃,共10多萬株的蘇鐵林。它是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緯度最高,面積最大,植株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原始蘇鐵林。經鑒定,確認這是罕見的蘇鐵新種,定名為“攀枝花蘇鐵”。
西佛山整個景區包括園林區、寺院區、商業區三個部分,面積約10000畝,預計總投資達50億元以上,2009年以來,已累計投資約5億元。
通過“背土上山、掘井取水、科學規劃、工程治理”的方式,改造原有石漠化土地和礦山跡地,利用金沙江河谷亞熱帶氣候和山地垂直氣候變化,種植200多種特色水果、名貴喬木、花卉等,形成“月月有花開、天天有果摘”的特色百果百花園林區。整個園林區綠化由市林業協會編制總體規劃,已經累計完成堆土約200余萬立方米,改造石漠化土地近5000畝,植樹造林3000余畝,成林2000多畝,栽種各種植物200萬余株,培育各種特色樹種、花卉、果樹苗木120萬株,已經種植培育品種150多種。其中,寺院周邊規劃建立的3000畝藍花楹主題公園,已完成約1700畝移植并基本成林。
充分利用景區內豐富的地下水資源,以水為主要特色,打造特色水上世界,配套香街、餐飲、酒店、停車場等服務設施。其中,水上世界項目全長約2公里,計劃將該項目升級打造為全市的“國色天香”。目前,水上世界已經完成了土地改造約1000畝,綠化面積近300畝,一個擁有標準池、兒童池、沖浪池、更衣房、休閑室等設施的水上運動世界已于2013年5月對外開放。整個景區全年游客接待量為30萬人次,最大單日接待游客超過6000人次。
以明清南方古建筑風格為主,依山就勢打造五個殿堂,后山及兩邊石崖,打造佛像,擋墻打造佛教文化景墻,配套建設地藏殿、念佛堂、五觀堂、回廊等,形成攀西地區規模最大的寺院。截至目前,寺院區已經完成了主要的五個平臺場平工程,觀音殿、大雄寶殿已建成,念佛堂外墻彩繪完工,正在進行內部裝飾,地藏殿主體完工,正在進行外墻彩繪及內部裝修。配套完善了防汛、防地質災害、防火及道路設施。
西佛山景區目前已經成為西區最大的城市后山森林公園、特色宗教文化景點和全市最大的水上娛樂世界之一,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以上,是西區康養旅游產業的龍頭項目之一,四川省重點旅游項目。
西區,攀枝花開發建設重要的煤、電、建材生產基地,曾經的西區,在支撐起共和國三線建設脊梁的同時,煙囪林立、礦山云集,滿目瘡痍……
近年來,西區區委、區政府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扎實推進“工業強區、三產富區、環境靚區、惠民穩區”四大發展戰略,著力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激發新亮點、新增長點。
西佛山景區,正是西區產業轉型、石漠化治理、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投資人以煤創業興業,大膽轉型,成立景區投資公司,致力西佛山環境生態修復,把一個曾經因過度索取而石漠化的荒山,逐步改造成為西區的城市后花園、生態綠肺、康養景區。
雜亂的礦渣、厚厚的灰塵、滿山的坑洼……曾經的西佛山布滿采石場、洗煤、堆煤場。整個片區有石漠化土地9576.3畝,其中輕度石漠化土地3213.8畝,中度石漠化土地2767.8畝,重度石漠化土地3021.7畝,極重度石漠化土地393畝。
近年來,西區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關停全部落后產業,開啟環境整治攻堅,集中整治形成了大量棄渣、廢砂石、煤渣等固廢,而西佛山景區的建設,正是以石漠化治理和生態修復為起點,特別是水上世界項目,綜合治理了原廣夏建材近300畝廢棄土地,打造出一片碧水青山。
西佛山景區生態修復,充分利用攀枝花氣候優勢,解決原來石漠化土地缺土、缺水的問題,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創新之路。通過“背土上山、挖井取水、工程治理、花果飄香、造福群眾”,開創了整治環境的西佛山模式。
充分利用城市建設棄土、西區大水井豐富地下水和垂直地理環境,打造“草、灌、木”有機整合的生態林區。已成功治理恢復植被3000多畝,正在治理的約5000畝,“讓森林覆蓋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景象靚麗呈現。
近年來,西區大力推進環境整治攻堅,逐步修復礦山跡地,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初顯。按照“環境治理、產業升級、盤活資產”的思路,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形成西佛山、金家村、席草坪等多個特色模式。
西佛山模式的生態修復和環境綜合整治,不僅為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環境靚區”發展戰略和提供了成功的范本,為西區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打造出秀美的城市公園,還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打造城市森林綠肺,更為西區創建陽光康養旅游城市,打造康養旅游景區奠定基礎。
西佛山景區在產業轉型中,煥發青春,景區形態初具:
園林區綠化3000余畝,種植200多萬株各種樹木花草,百萬株藍花楹與百余種果樹交織相生。花果園林的生態公園悄然呈現。
寺院區經省民宗委批準,以“看金沙東去,拜佛祖西來”的意境,仿明清江南古建筑建成多重殿堂,掩映山間。
清清玉泉,瑩澈靈秀,滋潤曾經荒蕪的土地,建成5000余平方米的水上世界,三產的浪花激發轉型產業的熱情。
西佛山景區,遠觀如巨大的睡佛,巍然立于神奇蘇鐵與滾滾金沙之間,成果雖已喜人,藍圖更加美好:
園林區豐富樹、果、花、草,完善山水景觀,形成“月月有花開、天天有果摘”的秀美山川;寺院區完善功能,豐富文化內涵,打造“川滇知名、國內一流”的寺院;商業區增添水上世界項目,打造攀西“國色天香”;配套完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將西佛山景區建設成為集花果飄香、陽光康養、運動休閑、宗教文化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度假區。
莊上旅游村位于西區格里坪鎮南部,距鎮中心9公里,面積約10.5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1200米之間。全村共3個村民小組,居民270戶、1061人,其中水田彝族230戶700人,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是格里坪鎮三個少數民族村(其余兩個為經堂村、大麥地村,分別以彝族和傈僳族為主)之一。水田彝族是彝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涼山州安寧河流域的平壩地區。與普通的山區彝族不同,水田彝族依水而居, 以種植水稻、捕魚為生,按漢俗輩分取名記家譜,死后棺葬。
從2012年開始,莊上旅游新村按照“一村一品、一處一景、一家一藝”的發展思路,以花卉產業為支撐,充分利用緊靠金沙江和梅子箐水庫的地理優勢,圍繞江魚特色餐飲和水田彝族文化,以“人文水彝 花海莊上”為主題特色,大力推進了新村建設,目前,新村建設基本形成了業態。
游客接待中心共3層,建筑面積1400余平方米,內部分為游客接待大廳、水田彝族文化展示廳等功能區域。外部裝飾以傳統彝族以紅、黑、黃三色為主調的圖騰,又融入了水田彝族崇尚的藍、綠色基調。大廳內,配有莊上村旅游導示圖、新村效果圖、水田彝族文化圖騰,火車、汽車時刻表,醫療、公安、消防、旅游投訴電話等旅游訊息配備完善。
水田彝族文化展示大廳實物區展有木船、漁網、水田耕作工具和農家家具等民俗實物;圖片區圍繞水田農耕、打漁人家、絲路碼頭、彝族服飾、花海莊上五大主題,充分展示了莊上水田彝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書畫區集中展示了我市著名書畫家李良勝、梁云彬、李曉華、蔡光明等反映莊上特色及農耕文化的作品。
目前,游客中心與文化展示大廳正在推進管理模式建設,力爭在今年冬季前,基本形成專人管理機制,服務游客。
集中區47棟農房已經全部建成,36戶簽訂協議并絕大多數完成裝修,有5戶以農家樂(餐飲)、土特產購物店等形式開門經營。但目前水田彝族風情一條街整體還未能形成。
項目占地200余畝,目前已經建成13個生產大棚,展示大棚以花卉展示為特色、紅掌、鳳梨、竹芋、蝴蝶蘭系列花卉美不勝收,成為莊上旅游新村最大亮點。
在攀枝花蘭家火山、尖山,有一座國內最大的現代化的天然釩鈦磁鐵礦采礦場。它場面宏大,氣勢磅礴,每日成于上萬噸礦石從這里運走,因此名聞遐邇。成了人們爭相一睹的勝景。要俯瞰宏偉的采礦壯景及攀枝花礦山全貌,最佳視點便是登上海拔1620米的蘭家火山山頂.在一個叫“埡口”的地方駐足而觀。
夏天人體代謝最旺,營養消耗最大,更需進補。醫學常說,補在三伏,以溫食為主。羊肉味干性溫,能益氣補虛,是夏天進補,養陽氣的佳品。夏天吃羊肉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以食為療的好方法。
香一村羊肉米線,師承鹽邊羊肉米線烹飪秘傳,又經潛心十余年鉆研,自成一派。食料選材天然,取多味中草藥燉制,既除腥膻,又具獨特香味,羊肉湯濃、肉質脆嫩。以此高湯煮出的米線味道鮮美、風味獨特。吃貨們,可不要錯過。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西區,四川省攀枝花市轄區。位于攀枝花市西部,介于東經101°26′43″~101°40′08″和北緯26°22′45″~26°40′43″之間。境域東起涼風坳,和東區銀江鎮相接;南及金沙江,與仁和區太平鄉隔江相望;西至雞冠石山,同云南省華坪縣相依;北臨老公山,與仁和區同德、布德鎮相鄰。東西長21.3平方千米,南北寬5.2千米,幅員面積123.95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西區位于金沙江北岸,西北高,東南低。巴關河以東為海拔2557米的大火山西側,以西在海拔2464米的老公山體中下部。最高點在與云南交界的老鷹巖頂東側,海拔約2650米(老鷹屋頂海拔2700.2米),最低點在涼風坳攀鋼建出水洞下江面邊界(東、西、仁和三區交界點),海拔999米,相對高差約1651米。境內地面平均海拔約1500米,江面落差約11.5米。東南部新莊尖山海拔1758米,因是火成巖構建,難于風化,形成孤立的山體,與江面高差為759米。金沙江入境地段為窄谷,出境地段為峽谷,中間大部分地段為中谷。 整個地面處在復式背斜的南翼順傾坡面,從低至高呈階地狀變化。海拔1150米以下的一二級階地向江面傾斜,部分臺地面較平緩,東西部邊境少數地面有陡巖。海拔1150米~1250米的三四級階地,東部地下火成巖基底被古河床侵蝕,但席草坪至清香坪地段臺地面保存完整;巴關河以西各水成巖底層較軟,已被各條箐溝切成崗狀丘陵地貌,部分地段被切成深丘。海拔1250米~1400米地段處在低山下部中至深丘地,地面反而開闊平緩;西部石灰巖及白云灰巖出露區有完整的塊狀石林地貌,而東中部同類地層區則現石牙地貌。海拔1400米~2000米有幾處陡巖,坡面溝發育,坡陡土薄,山形緊湊,屬低中山地。海拔2000米~2650米地段,有兩級古剝蝕面殘存,是各箐溝發源地,比以下地區平緩,屬中山山地。全區地面屬中低山河谷階地地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西區地政管轄地介于東經101°26′43″~101°40′08″和北緯26°31′45″~26°40′43″之間,面積123.955平方千米。西區城鎮面積1482.79萬平方米,占全區總面積的11.96%,農村耕地370萬平方米,低于城鎮面積,農田質指數僅3.0%(總面積百分比)。農耕區坡度大,70%耕地集中在侵蝕階地及崗狀丘陵區,成條塊狀展布;約30%耕地在低中山地緩坡帶,成星點式分布。果園地823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6.64%。林地4960.23萬平方米(國土資源局提供數據),森林覆蓋率38%,格里坪、大水井、大麥地三村占全區林地面積54.43%。牧草地49.94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0.4%,大水井、新莊、經堂三村占全區牧草地面積47.24%。交通用地187.09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1.51%。水域面積341.7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2.72%,而新莊、大水井、格里坪三村水域面積占全區水域面積54.09%。未利用地1076.33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8.68%。此外農村居民點用地232.63萬平方米,占總面積的1.88%。
植物資源:西區地處五個生物氣候帶中,生長著2000余種植物。天然植物群落在各地組合差異較大。海拔1150以下區域生長著龍須草、劍麻、仙人掌、霸王鞭等10種極耐干熱的植物;海拔1150米~1400米地段以扭黃芽、車桑子、西南杭子梢、青杠等為優勢群,組成稀樹草原景觀;海拔1400米~1700米的低中山地段由栲類、櫟類等常綠洞葉樹組成陽性雜木林;1700米以上區域由云南松、云南油杉、麻櫟等10余種樹木組成森林環境。珍稀植物有2.7億年遺留下來的、世界上面積最大、株數最多、分布最集中、生長緯度最北的“植物活化石”野生蘇鐵。它被稱為“巴蜀三寶”(熊貓、恐龍、蘇鐵)之一,為年年開花結果的蘇鐵特殊種群,已在巴關河西岸豐家梁子建成國家級蘇鐵自然保護區。
氣候環境
境內屬亞熱帶立體氣候,根據攀枝花市米易、鹽邊、仁和三縣區15年以上氣象資料,并結合各海拔高度區的植被群落結構和自然類型分析,區內由低到高有準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等五個氣候垂直帶譜,與水平氣候帶不銜接,故又稱島狀式立體氣候。四季不分明,干濕季節明顯。氣溫日變化大,年際變化小,垂直差異大,小氣候復雜多樣,年平均氣溫20℃。 西區年日照充足,長達2361小時~2749小時;輻射強,熱量豐富,干燥炎熱。
西區年降雨量776.3毫米~990毫米,集中在6月~8月,最短71天,最長153天,平均119.9天;雨季4個月平均年降水660.6毫米,占全年降水86%。干季最長278天,最短217天,平均245.3天;干季8個月降水103.8毫米,占全年降水14%。多夜雨,年降夜雨量542.5毫米,占總降雨量70%,降夜雨77.2天,平均每夜降水7毫米;白天降水總量232.8毫米,降雨62.3天,平均日降水3.7毫米。蒸發量大,除8月降水量大于蒸發量以外,年蒸發量大于降水量3.2倍,2月蒸發量大于降水量148.1倍。
西區年平均風速不大,谷地年平均風速0.9米/秒,最大1.9米/秒,秋季風速最小0.6米/秒。風向受地形控制,多東南風,稍偏南北,頻率8%;大風日多在春季,靜風日多在夏季。冬春季谷地難見霜雪,海拔1400米以上山地每年12月至翌年1月中旬均有霜日,年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隨海拔升高,霜日增多,寒凍強度增大,海拔2200米~2400米山地為常年積雪線。冰雹僅在局地成條狀危害。
西區建區前,河門口、格里坪、寶鼎3個工礦區隸屬于渡口市城區,平江、五七2個公社分別隸屬玉泉區和大河區。
1972年11月3日,中共渡口市委、市革委決定將金江、玉泉、大河、大田四個農業區合并為郊區,“將金沙江兩岸集中的工礦區,劃為東、西兩個行政區”,而“西區以煤炭、電力為主”。3月1日,籌備處正式辦公,標志西區的成立。5月,籌備處改稱渡口市西區革命委員會籌備領導小組。11月14日,中共渡口市委員會批準建立西區革命委員會,同時批準設置西區黨委、革委11個辦事機構。
1974年1月,西區開始籌建街道辦事處。至6月,建立了格里坪、玉泉、陶家渡、摩梭河、寶鼎、河門口、清香坪街道辦事處。至此,區轄平江、五七2個公社,21個大隊,81個生產隊;并轄7個街道辦事處。區境以河門口為中心,東到新莊06號橋,南至寶鼎礦區,西達龍洞煤礦,北止攀鋼石灰石礦,幅員面積約312平方千米(包括四至點內的農村部分),人口90317人。區革委會籌備領導小組駐河門口北街。
1975年10月13日,渡口市革命委員會以《關于我市調整市轄區的補充報告》(渡革發〔1975〕82號)請示省革委,決定將西區所轄平江、五七公社劃給郊區管轄。1976年4月6日,四川省革命委員會下發《關于同意渡口市調整市轄區建制的批復》(川革函〔1976〕51號)。之后,西區轄7個街道辦事處,41個居委會,面積50平方千米,人口84297人。
1978年11月21日~22日,西區人民代表大會一屆一次會議召開,選舉產生了西區革命委員會。1994年1月26日,攀枝花市(1987年1月23日更名0人民政府上報四川省民政廳——《關于東區、西區、仁和區部分行政區域調整的請示》(攀府發〔1994〕12號)。2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同意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三個區部分行政區域調整的批復》(川府民政〔1994〕7號)。攀枝花市西區(1987年3月4日隨市更名)除轄原建制外,增轄平江鄉全部,銀江鄉的新莊村——面積116.7平方千米。政區調整后,西區轄7個街道辦事處,55個居民委員會;并轄1個平江鄉,10個村民委員會,57個村民小組。面積153平方千米,人口139920人。
1996年8月,撤平江鄉建格里坪鎮。1997年7月,區政府駐地遷至清香坪。1998年12月,格里坪街道辦事處撤銷。同年9月,三區(東、西、仁和)行政區域界限勘定工作全面完成。
2000年4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同意攀枝花市西區和攀枝花市仁和區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的批復》(川府勘[2000]30號)和《關于同意攀枝花市東區和攀枝花市西區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的批復》(川府勘[2000]33號)兩文,確定了西區行政區域界線。其邊界線起止及走向為:東從新莊村東南往北至務本鄉,與東區銀江鎮接界;南沿金沙江往西至福田,和仁和區太平鄉接壤;西從福田鄉向北延伸,與云南省華坪縣毗鄰;北同仁和區新華、新生、務本鄉相依。西區轄6個街道辦事處,69個居民委員會;并轄1個格里坪鎮,10個村民委員會。面積123.955平方千米(金沙江南岸陶家渡、摩梭河和大寶鼎三個街道辦事處西區無地政管轄權)。
2001年~2005年,西區轄境、面積、鎮村數、街辦數均未發生變化。2001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精神,西區將69個居委會調整為3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且“一律以居住地命名”。
2009年,西區轄6個街道(29個社區)、1個鎮(10個村,6個社區):清香坪街道、玉泉街道、河門口街道、摩梭河街道、陶家渡街道、大寶鼎街道和格里坪鎮。
在攀枝花市西區所屬的的巴關河右岸,分布著一片十分珍貴的天然蘇鐵林。 蘇鐵亦稱鐵樹,最早出現在在距今約2億8千萬年前的地球古生代二迭紀。1971年,四川省農科所和原攀枝花市飛播林場進行植被調查時,發現了這一片占地300余公頃,共10多萬株的蘇鐵林。它是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緯度最高,面積最大,植株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原始蘇鐵林。經鑒定,確認這是罕見的蘇鐵新種,定名為“攀枝花蘇鐵”。
西佛山整個景區包括園林區、寺院區、商業區三個部分,面積約10000畝,預計總投資達50億元以上,2009年以來,已累計投資約5億元。
1.園林區建設方面
通過“背土上山、掘井取水、科學規劃、工程治理”的方式,改造原有石漠化土地和礦山跡地,利用金沙江河谷亞熱帶氣候和山地垂直氣候變化,種植200多種特色水果、名貴喬木、花卉等,形成“月月有花開、天天有果摘”的特色百果百花園林區。整個園林區綠化由市林業協會編制總體規劃,已經累計完成堆土約200余萬立方米,改造石漠化土地近5000畝,植樹造林3000余畝,成林2000多畝,栽種各種植物200萬余株,培育各種特色樹種、花卉、果樹苗木120萬株,已經種植培育品種150多種。其中,寺院周邊規劃建立的3000畝藍花楹主題公園,已完成約1700畝移植并基本成林。
2.商業區建設方面
充分利用景區內豐富的地下水資源,以水為主要特色,打造特色水上世界,配套香街、餐飲、酒店、停車場等服務設施。其中,水上世界項目全長約2公里,計劃將該項目升級打造為全市的“國色天香”。目前,水上世界已經完成了土地改造約1000畝,綠化面積近300畝,一個擁有標準池、兒童池、沖浪池、更衣房、休閑室等設施的水上運動世界已于2013年5月對外開放。整個景區全年游客接待量為30萬人次,最大單日接待游客超過6000人次。
3.寺院區建設方面
以明清南方古建筑風格為主,依山就勢打造五個殿堂,后山及兩邊石崖,打造佛像,擋墻打造佛教文化景墻,配套建設地藏殿、念佛堂、五觀堂、回廊等,形成攀西地區規模最大的寺院。截至目前,寺院區已經完成了主要的五個平臺場平工程,觀音殿、大雄寶殿已建成,念佛堂外墻彩繪完工,正在進行內部裝飾,地藏殿主體完工,正在進行外墻彩繪及內部裝修。配套完善了防汛、防地質災害、防火及道路設施。
西佛山景區目前已經成為西區最大的城市后山森林公園、特色宗教文化景點和全市最大的水上娛樂世界之一,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以上,是西區康養旅游產業的龍頭項目之一,四川省重點旅游項目。
近年來,西區區委、區政府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扎實推進“工業強區、三產富區、環境靚區、惠民穩區”四大發展戰略,著力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激發新亮點、新增長點。
西佛山景區,正是西區產業轉型、石漠化治理、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投資人以煤創業興業,大膽轉型,成立景區投資公司,致力西佛山環境生態修復,把一個曾經因過度索取而石漠化的荒山,逐步改造成為西區的城市后花園、生態綠肺、康養景區。
近年來,西區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關停全部落后產業,開啟環境整治攻堅,集中整治形成了大量棄渣、廢砂石、煤渣等固廢,而西佛山景區的建設,正是以石漠化治理和生態修復為起點,特別是水上世界項目,綜合治理了原廣夏建材近300畝廢棄土地,打造出一片碧水青山。
充分利用城市建設棄土、西區大水井豐富地下水和垂直地理環境,打造“草、灌、木”有機整合的生態林區。已成功治理恢復植被3000多畝,正在治理的約5000畝,“讓森林覆蓋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景象靚麗呈現。
西佛山模式的生態修復和環境綜合整治,不僅為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環境靚區”發展戰略和提供了成功的范本,為西區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打造出秀美的城市公園,還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打造城市森林綠肺,更為西區創建陽光康養旅游城市,打造康養旅游景區奠定基礎。
園林區綠化3000余畝,種植200多萬株各種樹木花草,百萬株藍花楹與百余種果樹交織相生。花果園林的生態公園悄然呈現。
寺院區經省民宗委批準,以“看金沙東去,拜佛祖西來”的意境,仿明清江南古建筑建成多重殿堂,掩映山間。
清清玉泉,瑩澈靈秀,滋潤曾經荒蕪的土地,建成5000余平方米的水上世界,三產的浪花激發轉型產業的熱情。
園林區豐富樹、果、花、草,完善山水景觀,形成“月月有花開、天天有果摘”的秀美山川;寺院區完善功能,豐富文化內涵,打造“川滇知名、國內一流”的寺院;商業區增添水上世界項目,打造攀西“國色天香”;配套完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將西佛山景區建設成為集花果飄香、陽光康養、運動休閑、宗教文化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度假區。
莊上旅游村位于西區格里坪鎮南部,距鎮中心9公里,面積約10.5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1200米之間。全村共3個村民小組,居民270戶、1061人,其中水田彝族230戶700人,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是格里坪鎮三個少數民族村(其余兩個為經堂村、大麥地村,分別以彝族和傈僳族為主)之一。水田彝族是彝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涼山州安寧河流域的平壩地區。與普通的山區彝族不同,水田彝族依水而居, 以種植水稻、捕魚為生,按漢俗輩分取名記家譜,死后棺葬。
從2012年開始,莊上旅游新村按照“一村一品、一處一景、一家一藝”的發展思路,以花卉產業為支撐,充分利用緊靠金沙江和梅子箐水庫的地理優勢,圍繞江魚特色餐飲和水田彝族文化,以“人文水彝 花海莊上”為主題特色,大力推進了新村建設,目前,新村建設基本形成了業態。
水田彝族文化展示大廳實物區展有木船、漁網、水田耕作工具和農家家具等民俗實物;圖片區圍繞水田農耕、打漁人家、絲路碼頭、彝族服飾、花海莊上五大主題,充分展示了莊上水田彝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書畫區集中展示了我市著名書畫家李良勝、梁云彬、李曉華、蔡光明等反映莊上特色及農耕文化的作品。
目前,游客中心與文化展示大廳正在推進管理模式建設,力爭在今年冬季前,基本形成專人管理機制,服務游客。
在攀枝花蘭家火山、尖山,有一座國內最大的現代化的天然釩鈦磁鐵礦采礦場。它場面宏大,氣勢磅礴,每日成于上萬噸礦石從這里運走,因此名聞遐邇。成了人們爭相一睹的勝景。要俯瞰宏偉的采礦壯景及攀枝花礦山全貌,最佳視點便是登上海拔1620米的蘭家火山山頂.在一個叫“埡口”的地方駐足而觀。
夏天人體代謝最旺,營養消耗最大,更需進補。醫學常說,補在三伏,以溫食為主。羊肉味干性溫,能益氣補虛,是夏天進補,養陽氣的佳品。夏天吃羊肉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以食為療的好方法。
香一村羊肉米線,師承鹽邊羊肉米線烹飪秘傳,又經潛心十余年鉆研,自成一派。食料選材天然,取多味中草藥燉制,既除腥膻,又具獨特香味,羊肉湯濃、肉質脆嫩。以此高湯煮出的米線味道鮮美、風味獨特。吃貨們,可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