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城市名)
攀枝花市,四川省轄地級市,位于中國西南川滇結合部,是全國唯一以花名命名的城市、新中國首個資源開發特區、萬里長江上游第一城,南連東盟自由貿易區,北連成渝經濟區。“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是這座城市最富詩意的注解。
攀枝花1965年建市,轄三區兩縣,面積 7440平方公里,人口123萬,98%的城鎮人口由全國各地匯聚而來。經過半個多世紀開發建設,攀枝花已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新興工業城市、現代農業基地和陽光康養旅游城市,人均發展水平和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居四川省前列。2015年,全市工業化率68.4%,人均GDP 突破7.5萬元,均居四川省第一位;城鎮化率64.74%,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0362元、12861元,均居四川省第二位。
攀枝花資源豐富,享有“中國釩鈦之都”之美譽。鈦儲量世界第一、釩儲量世界第三,釩、鈦儲量分別占全國的63%和93%。這里還擁有多種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石墨探明資源儲量全國第三,是“中國苴卻硯之鄉”;風、光、水能資源豐沛,風電和光伏發電可開發裝機分別達184萬千瓦、508萬千瓦,水電裝機已超過700萬千瓦。全域納入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釩鈦產品及含釩鈦鋼鐵生產基地,正加快建設以一個國家釩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個國家釩鈦交易中心、一個國家釩鈦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一個國家釩鈦重點實驗室、一批有實力的釩鈦企業“五個一”為支撐的世界級釩鈦產業基地。
攀枝花光照充沛,是四季花香的“中國陽光花城”。年日照時數2700小時左右,一年四季陽光明媚、一年四季溫暖如春、一年四季瓜果飄香、一年四季鮮花盛開、一年四季空氣清新、一年四季明月繁星。轄區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擁有“巴蜀三寶”之一的攀枝花蘇鐵(年年5月開花)和全國唯一的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餐桌上的黑鉆石”塊菌(松露)的國內主產區,獲“中國塊菌之鄉”、“中國果桑之鄉”稱號。建成芒果、石榴、枇杷、蓮霧、釋迦等特色水果、早春蔬菜、優質烤煙、畜牧水產、林業生物五大特色農業基地,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攀枝花氣候獨特,是“中國康養勝地”。年均氣溫20.3℃,冬季溫暖、夏季涼爽,擁有非常適宜康養的“六個維度”——溫度、濕度、海拔高度、優產度、潔靜度、綠化度。全市醫療保健、休閑旅游、商貿金融、文化創意、運動健身、房地產等服務業與康養產業聯動發展,躋身全國首批醫養結合試點城市、中國十大避寒名城、中國養老城市排行榜50強、中國自駕游目的地試點城市,正在創建中國陽光康養產業發展試驗區。
攀枝花銜接川滇,是通江達海的“四川南向門戶”。作為“南方絲綢之路”重要驛站、“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重要節點和四川通往南亞、東南亞沿邊沿海口岸的最近點,攀枝花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攜手省域、聯動國內、接軌國際,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奮力打造區域商貿物流中心,東盟國家商團入駐攀枝花東盟國際商貿城,電商產業園建成開園,現代物流業體系加速構建。加快建設區域交通樞紐,空中,航線直通北京、上海、重慶、成都、深圳、武漢;陸路,成昆鐵路復線、攀大(理)鐵路建成后將成為區域交通新干線,攀枝花至麗江、大理、宜賓、鹽源高速公路建成后,將與京昆高速公路一起構成“一環六射”快速通道;水路,目標鎖定打通金沙江航道。金沙江畔移民城正成為匯聚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創新創業熱土。
近年來,攀枝花逐步實現由鋼鐵之城向釩鈦之都轉變、由工礦基地向陽光花城轉變、由資源型城市向康養勝地轉變、由三線建設城市向四川南向門戶轉變,成功創建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全國創業先進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入選全國首批區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市、“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建成全國首個全光網城市。
圍繞2019年在全省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建成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標,攀枝花正大力推進中國釩鈦之都、中國陽光花城、中國康養勝地、四川南向門戶“四個加快建設”,不斷深化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釩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國陽光康養產業發展試驗區“四區驅動”,加快形成四川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文名稱
攀枝花
外文名稱
Panzhihua
別 名
渡口、鋼城、釩鈦之都、陽光花城、康養勝地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四川
下轄地區
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政府駐地
東區炳草崗街道炳草崗大街2號
電話區號
0812
郵政區碼
617000
地理位置
中國四川省南部,東西南三面與云南毗鄰
面 積
7440.398平方公里
人 口
123.25萬(戶籍人口:110.66萬)
方 言
西南官話、東北話、云南話、湖北話、上海話
氣候條件
以南亞熱帶為基帶的立體氣候
著名景點
攀西大裂谷、格薩拉、二灘、紅格溫泉、米易顓頊龍洞、阿署達花舞人間、普達陽光國際康養度假區、紅山康養區、綠石林、迤沙拉等
機 場
攀枝花保安營機場
火車站
攀枝花站、攀枝花南站、米易站、鹽邊桐子林站
車牌代碼
川D
地區生產總值
925.18億元(2015年)
人均生產總值
75078元(2015年)
本科高校
攀枝花學院、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市花、市樹
攀枝花、攀枝花樹
行政代碼
510400
歷史沿革
金沙江畔攀枝花開
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壩村,形成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后,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樹,遂稱“攀枝花村”,屬清寧遠府鹽源縣管轄。
“攀枝花”村名最早見諸地圖,是1940年4月出版的《川康邊政資料輯要》中的《寧屬各縣(鹽邊縣)概況資料輯要》。同年6月,國民政府經濟部資源委員會于1939年6月在成都設立的川康銅業管理處地質勘測隊的地質學家湯克成,在鹽邊縣攀枝花村附近調查,于1942年提交《西康省鹽邊縣攀枝花及倒馬坎鐵礦地質報告》,這是官方第一次獲得發現攀枝花及倒馬坎鐵礦的信息。
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開始了我國第一次地質普查工作,攀枝花礦區成為普查勘探重點,普查找到了康滇地軸中段釩鈦磁鐵礦呈帶狀分布的規律,確認攀枝花及其周圍地區是一個巨型鐵礦,具有很高的綜合利用價值。
1956年2月27日下午,地質部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何長工代表地質部就全國地質普查情況向毛主席作了匯報,其中提到了“四川鹽邊攀枝花”、“攀枝花式鐵礦(含鈦釩磁鐵礦)”。同年3月,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向毛主席匯報工作時提出,在金沙江畔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鐵礦。“攀枝花”由此進入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戰略視野。
1958年3月21日,毛主席在成都會議上簽發冶金工業部部長王鶴壽關于《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能否設想更快一些》的報告,批準了開發攀枝花的設想。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區。4月22日,為了便于保密,國務院下發《關于攀枝花特區更名問題的批復》,同意將攀枝花特區改名為“渡口市”。
1987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
建置沿革
·隋朝之前
考古發現證明,攀枝花是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除鄰近地區已發現的“元謀人”、“蝴蝶人”遺跡外,在攀枝花市內發現了距今約1.8萬年~1.2萬年前的回龍洞古人類遺址。
攀枝花也是原始人類南北遷徙、東西交往的走廊。這里的人類活動,最早見于文字的有:《史記·黃帝本紀》關于黃帝次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礱江下游及其與金沙江匯合后的一段河道),并生帝顓頊的神話;《尚書·周書·牧誓》關于居住在這一帶地方的髳、微、濮人參加武王伐紂的傳說。
按《禹貢》分區,市境古屬梁州。周代,地隨梁州并入雍州。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后,《史記正義》說:“蠶叢(蜀)國破,子孫居姚嶲間(包括市境一帶地方)。”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惠文王派蜀守張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最早在這里設置過郡、縣,“至漢興而罷”。
漢元帝六年(前129年),武帝劉徹派司馬相如招撫嶲夷,“西至沫(大渡河)、若水,橋孫水(安寧河),以通邛、笮”。西夷歸附后,漢朝又曾在這里“置一都尉,十余縣,屬蜀(郡)”(《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秦代和漢元光年間兩次于此設置的政區,轄有市境。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攀西至云南楚雄境內,設置了越嶲郡及下屬的15縣。
三國蜀漢,將大笮并入定笮,又割越嶲郡之姑復縣、蜻蛉縣入益州下新置的云南郡建制。市境除江北中部地改屬定笮縣外,余仍舊制。遂由原一郡七縣之地,變為兩郡七縣之境。
至西晉,三絳并入會無,姑復并入遂久。又以益州過大,分其原轄的南中四郡,另立寧州,云南郡轉隸于寧州。之后,寧州廢而復置,并劃越嶲郡由其管轄。市境江北東部地改屬會無縣,江北西部地轉隸遂久縣,由益州兩郡六縣屬地改為寧州兩郡五縣轄境。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在南方建立劉宋王朝。其版圖包括益、寧兩州。益州越嶲郡治所由會無徙還邛都。撤銷了平樂郡及其屬縣,又分姑復縣為東姑復、西姑復兩縣。今市境除河西地重屬邛都,大坪及江北西部地隸于東姑復縣外,其余未變;為益、寧兩州,越嶲、云南、興寧3郡,邛都、會無、定笮、蜻蛉、東姑復5縣的轄地。
劉宋末期,益州越嶲郡境內“蠻僚恃險,乍服乍叛”(《太平寰宇記》引《十道志》),屬縣均廢;寧州各地,以爨氏為首的南中大姓,又“恃遠擅命”,“自王蠻方”(《南齊書·州郡志》、《爨世家》)。到南齊統治時(479年),僅設越嵩僚郡,下無屬縣。南梁建立不久,北魏王國于天監十三年(514年)一度派兵侵入益、寧兩州,但旋即北撤。梁派肖紀為益州刺史,“在蜀十七年,南開寧州、越嶲”(《資治通鑒·梁紀》),置嶲州,又于市境河西地及德昌境置西瀘縣,到梁簡文帝大寶(550—551年)后復為爨氏所據。
北魏分裂為東、西兩個政權后,西魏王國乘南梁內戰,肖紀東下爭帝之機,于承圣元年(552年)派兵侵入益、寧及嶲州部分地方,雖有“西南夷感懷允洽”(《彰德尉遲迥廟碑》)的說法,但并未能實際控制爨氏占據的今市境一帶區域。北周建朝后,經過保定四年(564年)、天和三年(568年)兩次軍事征討,才占領了越嶲地方。在定笮境置定笮鎮,大坪及江北中部地歸其節制,河西地曾先后為其所設的嚴州平樂郡、宣化郡可泉縣轄境。除此,河東地、江北東部地、江北西部地,以及江南地,仍為爨氏所據。
·隋朝至元
隋初,仍置嚴州,旋改稱西寧州、嶲州,復為越嶲郡。廢北周所設嚴州五郡,另置五縣為越嶲郡屬縣。市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歸定笮鎮節制,河西地屬可泉縣,河東地及江北東部地為新置的會川縣轄區。江北西部地及江南地,仍為爨氏控制。
唐朝大力經略西南,改越嶲郡為嶲州,置都督府,再改州為郡,依舊都督府。越嶲郡共領九縣,市境河西地為西瀘縣境,河東地為會川縣轄區,江北東部地隸于和集縣,大坪、江北中、西部地在一度為牢州及松外、尋聲縣境域后,改屬于昌明縣。唐以越嶲為基地,政治招撫和軍事征伐并用,恢復寧州,改稱為郎州、戎州,又設姚州于弄棟川,并皆置都督府。市境江南地,初屬西濮州的蜻蛉縣轄地,后為西利(微)州十部縣境域,并轉隸于姚州。
唐天寶九年(750年),南詔地方割據政權占領姚州,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757—758年),又進據嶲州,今米易,當時名諾賧,隸于會川都督府清寧郡。鹽邊縣境內有松外城,是劍川節度香城郡的轄區。江北西部地是劍川節度善巨郡的境域。江南地則屬弄棟節度控制區。之后,繼南詔統治這里的大長和、大天興(興源)、大義寧地方割據政權,基本上沿襲這種建置。
五代后晉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市境河西地為巴翠部、落蘭部領地,隸于建昌府。河東及江北東部地為絳部活動區域,屬會川府境。大坪及江北中西部地,有如庫部,是善巨郡地。
宋朝,蒙古汗國(元朝前身)滅大理段氏政權,在憲宗四年(南宋寶佑二年,1254年)占領今攀西地區。
元代建朝后,在此置羅羅斯宣慰司和都元帥府,下領路、州(府)、縣,隸于云南行中書省。市境河西地屬定昌路(后并為德昌路)普濟州、威龍州境。河東地屬會川路武安州轄區。江北東部地屬黎溪州。江北中部及大坪地,屬柏興府潤鹽縣轄區。江北西部地,隸于麗江路軍民宣慰司北勝府。江南地為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都元帥府所屬的大理路姚州大姚縣轄區。
·明至民國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罷羅羅斯宣慰司,將其地由云南劃歸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在此另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下領五衛、八所、四長官司。市境河西地屬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的普濟、威龍兩州(后改長官司)轄區。河東地是會川衛守御迷易千戶所領地。江北東部地屬黎溪州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為鹽井衛打沖河守衛中左所(后分為五)和馬喇長官司的轄區。江北西部地,是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北勝直隸州境域。江南地則是屬云南姚安府姚州大姚縣轄地。市境至此分屬于川、滇兩大政區。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后,清政府才實際控制這一帶地方。雍正六年(1728年),在此置寧遠府,隸于四川行省,并設西昌、冕寧、鹽源、昭覺縣和會理州,為府的下屬政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守御迷易千戶所為巡檢司,并入會理州。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從鹽源縣分置阿所拉巡檢司。宣統元年(1909年),升為鹽邊廳,直隸寧遠府。故市境河西地為西昌縣屬之普濟、威龍兩長官司領地,河東地為會理州迷易巡檢司境,江北東部地為會理州轄區,原大坪及江北中部地,是鹽邊廳的境域。云南行省方面,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并永北直隸廳所屬的舊衙坪、華榮莊兩經歷署為榮坪縣,后改為華坪縣。市境江北西部地為華坪縣轄區,江南地是大姚縣的北境。
進入民國,市境仍分屬川滇兩省。1912年,改迷易為會理分州,1913年,改會理州為縣,1920年,改迷易為會理分縣(米易古稱“迷昜”。據傳,曾有一位捐官剛上任時,錯將衙門駐地“迷昜”念成“迷易”,后來以訛傳訛,老百姓逐漸把“迷昜”當作“迷易”)。1913年,鹽邊廳升為縣,在大姚北境設苴卻行政委員。1929年,在苴卻行政區設永仁縣。1935年,改寧遠府為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區。1939年,市境金沙江以北、巴關河以東地,隨第十八行政督察區劃入新建立的西康省,為其第三行政督察區屬地。1941年,置德昌設治局,1945年升為縣。市境河西地由西昌縣屬轉為德昌縣轄,河東及江北東部地為會理縣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是鹽邊縣區域。以上屬于西康省轄區。江北西部地為華坪縣境,江南地由大姚縣境轉為永仁縣轄地,由云南省管轄。
·解放之后
大田會議會址
解放后,1951年在會理、德昌部分地區,建立迷易縣,次年更名為米易縣,隸于西康省西昌專區(因米易氣候獨特,物產豐富,尤其盛產大米,且一年三熟,“迷易”最后演變為現今的“米易”)。1955年,西康省撤銷,會理、米易及鹽邊等縣,隨西昌專區重隸四川省。市境江北西部地,初屬云南省麗江專區華坪縣,江南地屬楚雄專區永仁縣。1958年,合永勝、華坪兩縣為永華縣,永仁縣并入大姚縣,市境兩地亦隨之改屬。1961年,重新恢復華坪縣及永仁縣建制,市境江北西部地重隸華坪,江南地仍屬永仁。這種隸屬關系,一直繼續至攀枝花建市之前。
1965年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關于成立渡口工業區政府的請示》,建議在渡口工業區黨委統一領導下,成立一個工業區人民政府。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的批復》,即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實行政企合一。3月20日,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正式成立。4月22日,國務院批復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的請示,同意將攀枝花特區對外改稱渡口市,劃定區域范圍總面積1411.96平方公里,地跨金沙江兩岸。
1965年設市時,將云南省永仁縣原轄仁和區的18個公社、大田區的9個公社、麗江專區華坪縣大興區的7個公社、三陽區的3個公社和四川省西昌專區鹽邊縣同德區和務本區各2個公社,會理縣紅格區的新民、安寧2個公社劃入,經渡口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將以上劃入的43個公社,建置大河、大田、金江、玉泉4個區。
1973年2月,經省委批準決定撤銷大田、大河、玉泉、金江4個區建制,另行組建了東區、西區和郊區。東區所轄炳草崗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設在此處。
1974年10月,國務院批復,將云南省永仁縣的平地公社(不含落水澗、大麻塘、小石橋3個生產隊)和大龍潭公社,劃歸渡口市郊區管轄。
1978年7月,省革委批復同意將會理縣紅格區所屬的紅格、新九、猛新3個公社,和愛公社的4個生產大隊,劃歸渡口市郊區管轄。同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原屬西昌專區的米易、鹽邊兩縣劃歸渡口市。
1981年8月7日,郊區更名為仁和區。
1987年1月23日,為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經國務院批準,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
行政區劃
攀枝花市轄3區2縣(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16個街道辦事處,21個建制鎮,23個鄉。
縣 區
鄉鎮、街道名稱
東 區
大渡口街道、炳草崗街道、南山街道、向陽村街道、弄弄坪街道、棗子坪街道、長壽路街道、密地街道、瓜子坪街道、銀江鎮
西 區
清香坪街道、玉泉街道、河門口街道、陶家渡街道、摩梭河街道、大寶鼎街道、格里坪鎮
仁和區
大河中路街道、仁和鎮、平地鎮、大田鎮、福田鎮、同德鎮、金江鎮、布德鎮、前進鎮、大龍潭彝族鄉、啊喇彝族鄉、總發鄉、太平鄉、務本鄉、中壩鄉
米易縣
攀蓮鎮、丙谷鎮、得石鎮、撒蓮鎮、埡口鎮、普威鎮、白馬鎮、草場鄉、麻隴彝族鄉、新山傈僳族鄉、灣丘彝族鄉、白坡彝族鄉
鹽邊縣
桐子林鎮、紅格鎮、漁門鎮、永興鎮、益民鄉、新九鄉、和愛彝族鄉、紅果彝族鄉、鱤魚彝族鄉、共和鄉、國勝鄉、紅寶苗族彝族鄉、惠民鄉、箐河傈僳族鄉、溫泉彝族鄉、格薩拉彝族鄉
攀枝花市政區面積(km2)
167.225
123.955
1727.07
2152.695
3269.453
合計
7440.398
攀枝花市是中國四川省直轄市,位于中國西南川滇交界部,北緯26°5′~27°21′,東經101°08′~102°15′,金沙江與雅礱江交匯于此。
東、北面與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會理、德昌、鹽源3縣接壤,西、南面與云南省的寧蒗、華坪、永仁3縣交界。
北距成都614千米,南接昆明273千米,是四川省通往南亞、東南亞沿邊、沿海口岸的主要通道。
攀枝花市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浸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錯分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山脈走向近于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可分為平壩、臺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類,以低中山和中山為主,占全市面積的88.38%。市域最高海拔4195.5米(鹽邊縣柏林山穿洞子),最低海拔937米(仁和區平地鎮師莊)。
攀枝花市屬金沙江、雅礱江兩大水系,雅礱江于境內倮果匯入金沙江,主要支流有安寧河、鳡魚河、大河、藤橋河等。全市流域面大于5 平方千米的河流有95 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500平方千米的6 條,100-500 平方千米的26 條,50-100 平方千米的18 條,5-50 平方千米的45 條。全市水資源量1144.18 億立方米,其中:當地水資源量42.18 億立方米,過境水資源量1102億立方米。攀枝花市境內金沙江、雅礱江及其支流,目前已開發裝機707.4 萬千瓦,其中二灘水電站330 萬千瓦、觀音巖水電站300 萬千瓦(壩址在攀枝花市仁和區和麗江市華坪縣境內)、桐子林水電站60 萬千瓦、鹽邊縣小水電站8.8 萬千瓦,米易縣小水電站8.6 萬千瓦;正在開發裝機95 萬千瓦,其中金沙水電站56萬千瓦、銀江水電站39 萬千瓦。
·氣候環境
攀枝花市是以南亞熱帶為基帶的立體氣候小島,具有四季不分明,而干雨季分明;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蒸發量大,氣候垂直差異顯著等特征。
攀枝花市所處的河谷地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19℃-21℃之間,全年無冬,最冷月的月平均氣溫也在11℃以上。6月為全年月平均氣溫最高的月份,在26℃左右。這里云量少,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時數長達2300-2700小時。年總降雨量820-1100毫米之間,分干、雨兩季,降水量高度集中在雨季(6-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
從河谷到高山具有南亞熱帶至溫帶的多種氣候類型,“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氣候垂直變化大的真實描述。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因此,四季都是旅游的好季節,特別適宜冬季避寒旅游。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平均
氣溫
13.6
17.0
21.2
24.5
25.6
26.1
25.3
24.8
22.8
20.3
16.1
13.0
20.9
降雨量
5.4
3.5
7.6
13.1
56.3
140.4
218.4
181.1
136.1
59.5
15.6
1.7
838.7
平均降雨日數
1.5
1.6
2.5
3.7
9.1
14.0
18.4
15.1
9.5
3.9
1.0
93.9
攀枝花市月平均氣溫、降雨、降雨日數統計表(單位:溫度為℃、雨量為mm、降雨日數為天)。
(根據1981-2010年最新30年氣候資料)
攀枝花塊菌(松露)
攀枝花境內生息繁衍的陸生野生動物(不含昆蟲)有500余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有50余種。植物190余科、900余屬、2300余種,其中,2.7億年前遺留下來的,被生物學家譽為“植物活化石”的38.5萬余株天然攀枝花蘇鐵林,是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緯度最北、面積最大、株數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原始蘇鐵林。因成片生長,年年開花,雌雄競放,舉世稱奇,與恐龍、熊貓并稱“巴蜀三寶”。
·攀枝花農業表現出鮮明的熱帶、南亞熱帶特色,具有產品珍稀、品質優良、上市錯季、效益突出等特點。建成全省設施規模最大的冬春喜溫蔬菜基地、全國“緯度最北、海拔最高、品質最優、成熟最晚”的芒果基地,還出產蓮霧、火龍果、鳳梨釋迦等熱帶珍稀水果。攀枝花晚熟芒果、早春枇杷等優質水果和以番茄、四季豆、苦瓜、茄子、辣椒為主的早春蔬菜享譽成都、重慶及周邊城市,遠銷北上廣等大城市。“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大田石榴”、“紅格臍橙”等登記注冊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攀枝花”牌商標已進行國際注冊,獲得GAP(全球良好農業規范)認證。“攀枝花芒果”獲評“2011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入選“2016年全國名優果品區域公用品牌”。
攀枝花保安營機場目前開通了4條航班線路,分別為攀枝花—成都,攀枝花—重慶—北京,攀枝花—深圳,攀枝花—武漢—上海。
攀枝花—成都航線:川航每天一班,國航每天一班。
攀枝花—重慶—北京航線:川航每周一、三、五、七各一班。
攀枝花—深圳航線:深航每天一班。
攀枝花—武漢—上海航線:2016年12月22日開通,東航執飛,首月每周一班,擬定通航一個月后每周二、四、六各一班。
主要鐵路線:成昆鐵路、成昆鐵路復線(建設中)、成昆線渡口支線(攀枝花至格里坪)
規劃攀枝花到云南昭通的昭攀麗鐵路,以及經過西昌到宜賓的宜西鐵路,可以通過該鐵路運輸鋼鐵產品到四川盆地南部的宜賓,再通過宜賓港運輸將大大節約運輸成本。
始發列車
K118/7 (空調快速)攀枝花-北京西
T8870/69 (空調特快) 攀枝花-成都
K9484/3(空調快速) 攀枝花-成都
K9472/0 (空調快速)攀枝花-隆昌(經成渝線)
6162/1(普慢) 攀枝花-昆明
5634/3(普快)攀枝花-普雄
途經列車
K114/3(空調快速)成都-昆明 K146/5(空調快速)成都-昆明
K166/5(空調快速)西安-昆明 K1502/1(空調快速)烏魯木齊南-昆明
京昆高速公路成都至攀枝花、攀枝花至昆明已全線開通。攀枝花北距成都614公里,駕車至西昌、成都分別僅需不到3個小時及6個多小時;南至昆明273公里,駕車至武定、昆明分別僅需2個半小時及3個小時左右。
麗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已經建成通車。
建設中的攀大高速公路將拉近攀枝花同滇西北的距離。
攀枝花市目前具備完善的客運站場及客運班線,現有市汽車客運中心、鹽邊縣汽車客運站、米易縣汽車客運站三個公路客運站場,運行有至重慶、巴中、瀘州、遂寧、南充、麗江、瑞麗、香格里拉、騰沖等大中城市的線路,提供客車附搭小件快運服務。
2015年末戶籍總人口110.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1.76萬人,非農業人口58.89萬人;男性人口56.43萬人,女性人口54.23萬人。當年出生人口10238人,當年死亡人口651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31‰。年末常住人口123.25萬人,城鎮化率為64.74%,比上年提高0.71個百分點。全年辦理結婚登記10064對,離婚登記4344對。
·民族
政 治
攀枝花市委書記
張 剡
攀枝花市委副書記、市長
李建勤
攀枝花市委副書記
虞 平
攀枝花市委常委
沈 鈞
張 敏
謝曉東
江 海
謝忠華
吳成鋼
劉 海
李力生
黃岳槐
劉文彬
攀枝花市政府副市長
殷旭東
劉建明
李仁杰
李文飛
敬登峰
·綜述
2015年,攀枝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25.1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31億元,增長4.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5%,拉動經濟增長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661.03億元,增長8.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0.2%,拉動經濟增長6.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232.85億元,增長7.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8.3%,拉動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5078元,增長8.2%。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4:73.8:22.8調整為3.4:71.4:25.2。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450.37億元,增長9.0%,占GDP的比重為48.7%,非公有制經濟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為48.0%。
2015年,東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7.04億元,增長7.5%;西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80億元,增長8.4%;仁和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8.01億元,增長8.3%;米易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21億元,增長10.2%;鹽邊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12億元,增長8.0%。
·第一產業
2015年,攀枝花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94億元,增長4.4%。其中:農業產值32.62億元,增長5.5%;林業產值0.88億元,增長4.6%;牧業產值16.58億元,增長2.6%;漁業產值4.10億元,增長3.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76億元,增長5.3%。
2015年,糧食播種面積4.17萬公頃,增長1.5%;油料播種面積0.24萬公頃,下降1.8%;煙葉播種面積0.82萬公頃,下降2.5%;蔬菜播種面積1.39萬公頃,增長2.9%。
2015年,糧食總產量22.45萬噸,增長2.9%;油料產量0.36萬噸,下降0.9%;煙葉產量1.69萬噸,下降2.4%;蔬菜產量69.82萬噸,增長4.9%;水果類產量22.82萬噸,增長8%。肉類總產量5.40萬噸,增長0.8%;豬肉產量3.99萬噸,下降0.5%;牛肉產量0.32萬噸,增長3.8%;羊肉產量0.47萬噸,增長5.8%。
2015年,完成造林面積3920公頃,封山育林面積4666公頃,育苗面積305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0.03%。全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68.48萬千瓦,增長2.0%;機耕負擔面積50.85千公頃,增長4.4%;年末排灌機械保有量4976臺。
·第二產業
2015年,攀枝花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0%,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561.08億元,其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341.91億元,鋼鐵行業205.58億元,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204.84 億元,機械制造加工業194.89 億元,煤炭開采和洗選業191.78 億元,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91.7 億元,有色金屬礦采選業68.26 億元,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62.12億元。
2015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33.54億元,比上年增長6.1%。年末資質等級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72個,實現總產值174.37億元,增長6.9%。
·第三產業
2015年,攀枝花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6.20億元,增長11.8%。按行業分,批發業15.22億元,增長14.9%;零售業232.51億元,增長11.3%;住宿業2.94億元,增長10.5%;餐飲業35.53億元,增長13.8%。
2015年,旅游總收入202.11億元,增長34.7%。接待旅游總人數1659.86萬人次,增長20%。全市共有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18個,星級飯店、賓館18個。
2015年,郵電主營業務收入11.55億元,其中,電信業務主營收入9.92億元,郵政業務主營收入1.63億元。年末擁有郵電局(所)67處;全年報刊發行量2861.76萬份;函件453.72萬份;快遞業務量528.51萬件。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9.78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116.29萬戶,其中,3G移動電話用戶數33.07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數29.61萬戶。
2015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856.81億元,比年初增加31.25億元,增長3.8%。其中,住戶存款余額462.44億元,比年初增加30.46億元,增長7.1%。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697.15億元,比年初增加38.66億元,增長5.9%。
2015年末共有保險公司16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19.69億元,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7.53億元,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2.16億元。保險賠款支出7.79億元,其中,財產保險賠款支出3.94億元,人壽保險賠款支出3.85億元。
文化藝術
·文化遺存
攀枝花市現有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其中回龍灣洞穴遺址是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居住遺址,何家壩遺址、下灣遺址、紅星遺址等屬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
青銅時代的代表性文化遺存是各種類型的青銅制品。在攀枝花市所轄鹽邊縣、米易縣和仁和區,先后收集到近20件青銅器。它們多數出土地點明確,為古代墓葬之隨葬品。發現的青銅器大都是生產、生活中的實用器物,可分3大類,兵器類有銅劍、銅矛、銅戈、銅鉞,工具類有銅斧、銅刀、銅鋤,裝飾品類僅見銅手鐲,其中兵器數量最多。青銅器的冶煉鑄造工藝成熟、紋飾特征突出。器形90%與滇西地區青銅器類似,文化面貌一致,表明活動在攀枝花境內的山地民族同滇西主體民族系同一民族集團成員。少數有明顯蜀文化特征的青銅器,系受蜀文化影響產生的仿制品。這批距今兩千多年(相當于中原戰國~西漢時期)的青銅文化遺存,確立了攀枝花青銅時代歷史。文化內涵出現不同文化因素交匯現象,反映了古代滇西與蜀地民族長期存在的經濟、文化交往,也是滇、蜀古道溝通的重要例證。因此,在金沙江中游青銅文化研究上有著重要作用。此外,攀枝花的遺址中,還有一批古代軍事營地,如保安營、萬寶營、得勝營等。
攀枝花是因三線建設而起的城市,三線建設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如攀鋼的高爐群、蘭尖鐵礦采場、503地下戰備電廠、大寶鼎煤礦采空區等。攀枝花市收集了大批三線建設歷史時期的文物,興建了一座2.4萬平方米的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歷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的老人演奏口弦
攀枝花市多民族雜居,各民族的民風、民俗、歌舞、技藝,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米易縣新山傈僳族約德節、東區阿署達彝族打跳舞、平地迤沙拉談經古樂、中國苴卻硯雕刻技藝、羊皮鼓舞、苗族繃鼓儀式、苗族斗釜歌、傈僳族婚禮、仡佬族送年節、新山傈僳族舞蹈斑鳩吃水、傈僳族刺繡技藝、傈僳族織布技藝、笮山鍋莊都是省內外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項目,多次代表攀枝花組團參加歷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攀枝花市共有5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項目進入了省、市、縣(區)三級保護名錄,13項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保護名錄,8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其中,2012年,苴卻硯雕刻技藝傳承人任述斌所在的市鑫苑工藝美術制品廠成為省級首批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014年,市敬如石藝有限責任公司被命名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2015年,中國苴卻硯博物館建成并免費向公眾開放。苴卻硯雕刻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較好的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苴卻硯文化已成為攀枝花的一張重要文化名片。此外,攀枝花市平地鎮中心校建立“仁和區未成年人談經古樂學習傳承基地”,米易縣新山傈僳族鄉每年舉辦“約德節”、鹽邊縣永興鎮每年舉行仡佬族“送年節”民俗活動,在傳承民風、民俗,展示民族風情的同時,也使這些非遺項目得到活態保護。
攀枝花地處川滇交界,又是一座新興的移民城市,飲食文化也因此呈現多元化格局:既有獨具地域特色的鹽邊菜、羊肉(牛肉)米線、雅江魚、銅火鍋、俚濮彝族風味菜等,又兼具全國東西南北的風味,同時也有國外知名餐飲品牌入駐。
·地域特色餐飲
鹽邊菜。主要特點是選用綠色、生態、自然的食材,烹飪制作獨具匠心,是攀枝花本土開發形成的地域特色菜系,豐富了川菜的內容。主要菜品有油炸爬沙蟲、油炸蜂蛹、坨坨肉、鹽邊泡菜魚、油底肉、攀枝花炒臘肉、二灘銀魚烘蛋、養生蕎麥粑等系列菜品,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愛。代表性的餐館是大笮風酒樓、宋艷華餐廳。
雅江魚。主要特點是食材特有,以雅礱江生長的雅江魚為原料,烹飪制作頗具特色,以麻辣鮮香的豆花魚為主打菜品,也兼備有清湯魚等系列菜品。代表餐館有雅江漁港、宏達漁館。
銅火鍋。用銅制作的特制鍋烹飪,以木炭為燃料,原料主要是土雞、火腿、生態肉丸、新鮮蔬菜等,風味獨特,深受八方食客歡迎。其代表是米易銅火鍋。
羊肉湯鍋。主要特點是食材選用攀枝花及周邊綠色生態羊肉為原料,以獨特的配方熬制的火鍋,具有養生、滋補價值。代表餐館是平地老陳羊肉。
羊肉(牛肉)米線。羊肉(牛肉)米線是具有攀枝花地域特色的小吃。主要特點是選用攀枝花本地綠色生態羊肉(牛肉)為原料熬湯制作成原湯再煮米線,加上豆瓣、花椒、小米辣等佐料,鮮香味濃,口感獨特。代表餐館有實惠香羊肉米線、楊大姐私房牛肉館、鹽邊丁米線店、鹽邊縣熊幺妹餐館。
俚濮彝族風味菜。主要特點是選用綠色、生態、自然的食材,按照俚濮彝族的習慣烹制,口味獨特。代表餐館是阿莫莫酒樓。
·中餐類
攀枝花中餐南北風味薈萃,同時融入地域特色,代表性餐館有漁當家、成都辣王、梨園祥、百杏廚房、吾家菜館等,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消費需求。
·火鍋類
攀枝花雖然在地緣上偏向云南,但口味卻是地地道道的川味,80%的火鍋連鎖知名品牌都在攀枝花開有分店。攀枝花本土的“地攤老火鍋”在市內擁有多家分店,并將分店開到了省外。
·燒烤類
攀枝花的燒烤也是風味多樣、異彩紛呈,分為法式風味燒烤、巴西風味燒烤、韓國風味燒烤以及本地風味燒烤,尤以鹽邊特色燒烤備受市民和游客推崇。
攀枝花市先后獲評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自駕游目的地試點城市,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被納入中國大香格里拉旅游推廣聯盟,是大香格里拉和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
“花是一座城,城市一朵花”、“陽光花城 康養勝地”、“孝敬爸媽,請帶到攀枝花”等城市宣傳語正廣為傳誦。這里有高峽平湖的水墨二灘,有神奇療養保健功效的紅格氡溫泉,有絢麗索瑪花海的格薩拉,有萬畝三角梅怒放的阿署達花舞人間,有米易國家級皮劃艇競訓基地,有鐫刻三線建設歷史記憶的大工業,還有42個民族積淀的多元文化。每年舉辦歡樂陽光節、米易迷昜燈會、索瑪花節、芒果節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是田園休閑度假的上佳之選,是戶外運動健身的理想之地,更是陽光生態康養的旅游勝地。
1.格薩拉生態旅游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省級旅游度假區、省級生態旅游區。
格薩拉生態旅游區位于攀枝花市西北部,距市區約110公里,以原始的生態環境,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和天然園林、高山草甸、濕地、天坑地漏、天然石林、地下溶洞等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風光。景區內有萬畝盤松、杜鵑花海、彝族風情和天坑地漏“四絕”,被譽為“夢幻般的童話世界,詩一樣的美麗天堂”,有“小香格里拉”之稱,建有太古影視城,是影視劇攝制組攝取外景的理想場地。
2. 二灘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
二灘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鹽邊縣城旁,距市區20余公里,地處成都—峨眉山—西昌—攀枝花—昆明旅游熱線上。景區內山奇、水秀、林幽,有“山似三峽、水勝漓江”之譽。雄偉壯觀的電站,煙波浩渺的碧湖,四周環列的青翠群山,莽莽的原始森林,構成一幅超凡脫俗的天然水墨山水畫,宛若人間仙境,素有“百里畫廊,水墨二灘”之稱。
3.米易顓頊龍洞——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
景區位于米易縣城旁,成昆高速公路掛榜出口,距離市區約90公里,前臨安寧河,后靠龍肘山,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因顓頊故里而得名。溶洞內負氧離子含量極高,猶如天然氧吧,洞內的鐘乳石、石柱、石筍、石幔、石葡萄等晶瑩剔透、千姿百態,形成水景交融、美輪美奐的洞穴景觀,被譽為“中華奇洞”。
4. 紅格溫泉旅游度假區——中國特色小鎮、省級旅游度假區
紅格溫泉旅游度假區位于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格鎮,距市中心30公里,規劃面積26平方公里,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度假區群山環抱,陽光明媚,氣候宜人。紅格溫泉富含配置合理的 60 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水溫高達57°C,是國內少有的優質氡溫泉。芒果、荔枝、桂圓、臍橙等水果四季常新,成排的棕櫚、橡皮樹隨風搖曳,盛開的紫荊花、三角梅團花簇錦,是一個集溫泉沐浴、運動休閑、生態保健于一體的旅游休閑度假勝地。
5.大笮風旅游基地——國家AA級旅游景區
大笮風旅游基地位于鹽邊縣柏林山旁,距市區約90公里,是集生態旅游、觀光農業體驗、休閑度假、特色餐飲為一體的景區。該景區以柏林山麓萬畝茶山的秀美山色為依托,充分挖掘“笮山若水”蘊含的山水文化與茶文化,使游客欣賞茶園秀麗風光的同時,品味茶文化的真諦,是融自然性、文化性、趣味性與參與性于一體的休閑旅游區。
6.阿署達花舞人間景區——國家AA級旅游景區
景區位于攀枝花市東區銀江鎮,占地面積20000余畝,景區內含陽光會議度假區、民俗風情度假區、花香果園體驗區、山水養生度假區、游客接待中心區五大功能區域,是以山地陽光運動健身為核心,集康體游樂、休閑觀光、旅游度假、生態人居為一體的近郊綜合康養旅游度假區,萬畝艷麗的三角梅和豐富的果蔬遍布田園山鄉。
7.普達陽光國際康養度假區
度假區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區大河河畔,與市中心緊密相連,是以陽光康養為核心產業的大型復合型旅游度假項目,以“旅游+”模式為平臺,將康養產業、酒店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體育休閑、新型農業聚合發展。
8.苴卻硯文化主題街區
位于仁和區巖神山風景區腳下,攀枝花城市景觀大道旁,共計投資5億元人民幣,共占地約95畝,由約19畝的“金海玉石文化街”、約69畝的“金海苴卻硯文化街”以及約7畝的“中國苴卻硯博物館”三部分組成,項目總建筑面積9.9萬平方米。旅游區結合苴卻硯文化和長廊式地理形態,規劃為“一廊三區十大文化景觀”,由仁和區獨有的大河風情長廊串聯起兩個文化旅游街區及中國苴卻硯文化博物館,讓整個旅游區形成旅游觀光與文化消費的良好互動。
9.“枇杷水鄉”芭蕉箐——國家AA級旅游景區
位于米易縣丙谷鎮東部,距縣城20公里。區內常年平均氣溫19.7攝氏度,光熱資源豐富。馬鞍山、三岔河、三角塘等七個中小型水庫,如珍珠串聯其間。每年11月到次年4月,萬畝枇杷成熟,暢銷成都、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在景區,游客可以夏賞荷花、秋摘碩果、乘皮劃艇漂流,在享受鄉村休閑漂流暢爽體驗的同時,還可戲水、打水仗,或者來一場真人CS對抗戰。可供300余人食宿的旅游新村、農家別墅錯落有致,生態土雞、生態魚、火腿、臘肉、燒烤等當地特色美食等您品嘗。
·陽光康養旅游
攀枝花地處北緯26度左右,擁有豐富的光熱資源,日平均日照時數保持在8個小時左右,環境相對濕度在55~60%,城區海拔高度為1000~1500米。市域環境綠化度較高,有完善的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健全的醫療保健網絡,是輻射周邊區域的醫療衛生高地。久居于此,對哮喘、支氣管炎、高血壓、偏頭痛及冠心病等疾病有顯著的自然療效。每年都有10萬以上的老年人到攀過冬,眾多國家級、省級體育運動隊選擇在此冬訓,被譽為“康養勝地”和“冬訓天堂”。
社會事業
高等教育學校:攀枝花學院、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攀枝花廣播電視大學。
省一級示范高中:攀枝花市第三高級中學校、攀枝花市第七高級中學校。
省二級示范高中: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學、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學、四川省米易中學校、攀枝花市大河中學。
國家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學校。
攀枝花市標志性文化建筑——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占地59畝,總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總投資3.2億元,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展陳最全、藏品最為豐富的三線主題博物館,也是四川省兩家“國字號”冠名的博物館之一。該館入選國家文物局2016年全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主題展覽,是全國12個、四川省唯一入選的展陳項目。
苴卻硯特色產業地標——中國苴卻硯博物館,占地面積為0.4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0.44萬平方米,總投資0.32億元,現有藏品1886件,是國內唯一的以苴卻硯藝術為主題打造的博物館。
·醫療事業
·城市建設
攀枝花市是川滇交界毗鄰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具有南亞熱帶風光的宜居城市。整個城市以沿金沙江的東西向和仁和大河的南北向為發展軸線,并以機場為中心城市綠核,形成由江南片區、江北片區、城西片區和城東片區組成的組團式“陽光花城”。2015 年,全市常住城鎮人口 80 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74.08 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3017.54 公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33.26平方米。在城市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質量等方面形成了與現代化大城市指標體系一致的發展格局,城市建設步入科學有序發展的快車道。
2015 年,攀枝花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8.9%,4 天輕微污染,位列全省第三。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臭氧、一氧化碳6 項因子開展自動監測, AQI 指數范圍為28~114,六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為四川省五個達標城市之一。金沙江攀枝花段、雅礱江攀枝花段水質優,水質類別為Ⅰ類;重點湖庫水質所有斷面水質優,水質類別均為Ⅱ類。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均值為51.6dB(A),達到《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標準。
2015 年,全市完成義務植樹248.11 萬株,落實484.2 萬畝森林資源管護任務,鞏固歷年退耕還林成果27.5萬畝。
·社會保障
2015年,攀枝花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3.74萬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65.11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1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0.8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20.9萬人,參加城鄉居保人數23.5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1%。
全市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2.65萬人。全市擁有農村敬老院24所,床位0.24萬張。全市擁有公辦老年社會福利養老機構7個,床位690張。
產品好做推廣,就找攀西商界網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攀枝花(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城市名)
攀枝花市,四川省轄地級市,位于中國西南川滇結合部,是全國唯一以花名命名的城市、新中國首個資源開發特區、萬里長江上游第一城,南連東盟自由貿易區,北連成渝經濟區。“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是這座城市最富詩意的注解。
攀枝花1965年建市,轄三區兩縣,面積 7440平方公里,人口123萬,98%的城鎮人口由全國各地匯聚而來。經過半個多世紀開發建設,攀枝花已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新興工業城市、現代農業基地和陽光康養旅游城市,人均發展水平和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居四川省前列。2015年,全市工業化率68.4%,人均GDP 突破7.5萬元,均居四川省第一位;城鎮化率64.74%,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0362元、12861元,均居四川省第二位。
攀枝花資源豐富,享有“中國釩鈦之都”之美譽。鈦儲量世界第一、釩儲量世界第三,釩、鈦儲量分別占全國的63%和93%。這里還擁有多種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石墨探明資源儲量全國第三,是“中國苴卻硯之鄉”;風、光、水能資源豐沛,風電和光伏發電可開發裝機分別達184萬千瓦、508萬千瓦,水電裝機已超過700萬千瓦。全域納入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釩鈦產品及含釩鈦鋼鐵生產基地,正加快建設以一個國家釩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個國家釩鈦交易中心、一個國家釩鈦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一個國家釩鈦重點實驗室、一批有實力的釩鈦企業“五個一”為支撐的世界級釩鈦產業基地。
攀枝花光照充沛,是四季花香的“中國陽光花城”。年日照時數2700小時左右,一年四季陽光明媚、一年四季溫暖如春、一年四季瓜果飄香、一年四季鮮花盛開、一年四季空氣清新、一年四季明月繁星。轄區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擁有“巴蜀三寶”之一的攀枝花蘇鐵(年年5月開花)和全國唯一的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餐桌上的黑鉆石”塊菌(松露)的國內主產區,獲“中國塊菌之鄉”、“中國果桑之鄉”稱號。建成芒果、石榴、枇杷、蓮霧、釋迦等特色水果、早春蔬菜、優質烤煙、畜牧水產、林業生物五大特色農業基地,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攀枝花氣候獨特,是“中國康養勝地”。年均氣溫20.3℃,冬季溫暖、夏季涼爽,擁有非常適宜康養的“六個維度”——溫度、濕度、海拔高度、優產度、潔靜度、綠化度。全市醫療保健、休閑旅游、商貿金融、文化創意、運動健身、房地產等服務業與康養產業聯動發展,躋身全國首批醫養結合試點城市、中國十大避寒名城、中國養老城市排行榜50強、中國自駕游目的地試點城市,正在創建中國陽光康養產業發展試驗區。
攀枝花銜接川滇,是通江達海的“四川南向門戶”。作為“南方絲綢之路”重要驛站、“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重要節點和四川通往南亞、東南亞沿邊沿海口岸的最近點,攀枝花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攜手省域、聯動國內、接軌國際,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奮力打造區域商貿物流中心,東盟國家商團入駐攀枝花東盟國際商貿城,電商產業園建成開園,現代物流業體系加速構建。加快建設區域交通樞紐,空中,航線直通北京、上海、重慶、成都、深圳、武漢;陸路,成昆鐵路復線、攀大(理)鐵路建成后將成為區域交通新干線,攀枝花至麗江、大理、宜賓、鹽源高速公路建成后,將與京昆高速公路一起構成“一環六射”快速通道;水路,目標鎖定打通金沙江航道。金沙江畔移民城正成為匯聚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創新創業熱土。
近年來,攀枝花逐步實現由鋼鐵之城向釩鈦之都轉變、由工礦基地向陽光花城轉變、由資源型城市向康養勝地轉變、由三線建設城市向四川南向門戶轉變,成功創建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全國創業先進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入選全國首批區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市、“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建成全國首個全光網城市。
圍繞2019年在全省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建成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標,攀枝花正大力推進中國釩鈦之都、中國陽光花城、中國康養勝地、四川南向門戶“四個加快建設”,不斷深化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釩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國陽光康養產業發展試驗區“四區驅動”,加快形成四川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文名稱
攀枝花
外文名稱
Panzhihua
別 名
渡口、鋼城、釩鈦之都、陽光花城、康養勝地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四川
下轄地區
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政府駐地
東區炳草崗街道炳草崗大街2號
電話區號
0812
郵政區碼
617000
地理位置
中國四川省南部,東西南三面與云南毗鄰
面 積
7440.398平方公里
人 口
123.25萬(戶籍人口:110.66萬)
方 言
西南官話、東北話、云南話、湖北話、上海話
氣候條件
以南亞熱帶為基帶的立體氣候
著名景點
攀西大裂谷、格薩拉、二灘、紅格溫泉、米易顓頊龍洞、阿署達花舞人間、普達陽光國際康養度假區、紅山康養區、綠石林、迤沙拉等
機 場
攀枝花保安營機場
火車站
攀枝花站、攀枝花南站、米易站、鹽邊桐子林站
車牌代碼
川D
地區生產總值
925.18億元(2015年)
人均生產總值
75078元(2015年)
本科高校
攀枝花學院、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市花、市樹
攀枝花、攀枝花樹
行政代碼
510400
歷史沿革
·城市由來
金沙江畔攀枝花開
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壩村,形成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后,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樹,遂稱“攀枝花村”,屬清寧遠府鹽源縣管轄。
“攀枝花”村名最早見諸地圖,是1940年4月出版的《川康邊政資料輯要》中的《寧屬各縣(鹽邊縣)概況資料輯要》。同年6月,國民政府經濟部資源委員會于1939年6月在成都設立的川康銅業管理處地質勘測隊的地質學家湯克成,在鹽邊縣攀枝花村附近調查,于1942年提交《西康省鹽邊縣攀枝花及倒馬坎鐵礦地質報告》,這是官方第一次獲得發現攀枝花及倒馬坎鐵礦的信息。
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開始了我國第一次地質普查工作,攀枝花礦區成為普查勘探重點,普查找到了康滇地軸中段釩鈦磁鐵礦呈帶狀分布的規律,確認攀枝花及其周圍地區是一個巨型鐵礦,具有很高的綜合利用價值。
1956年2月27日下午,地質部黨組書記、常務副部長何長工代表地質部就全國地質普查情況向毛主席作了匯報,其中提到了“四川鹽邊攀枝花”、“攀枝花式鐵礦(含鈦釩磁鐵礦)”。同年3月,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向毛主席匯報工作時提出,在金沙江畔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鐵礦。“攀枝花”由此進入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戰略視野。
1958年3月21日,毛主席在成都會議上簽發冶金工業部部長王鶴壽關于《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能否設想更快一些》的報告,批準了開發攀枝花的設想。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區。4月22日,為了便于保密,國務院下發《關于攀枝花特區更名問題的批復》,同意將攀枝花特區改名為“渡口市”。
1987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
建置沿革
·隋朝之前
考古發現證明,攀枝花是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除鄰近地區已發現的“元謀人”、“蝴蝶人”遺跡外,在攀枝花市內發現了距今約1.8萬年~1.2萬年前的回龍洞古人類遺址。
攀枝花也是原始人類南北遷徙、東西交往的走廊。這里的人類活動,最早見于文字的有:《史記·黃帝本紀》關于黃帝次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礱江下游及其與金沙江匯合后的一段河道),并生帝顓頊的神話;《尚書·周書·牧誓》關于居住在這一帶地方的髳、微、濮人參加武王伐紂的傳說。
按《禹貢》分區,市境古屬梁州。周代,地隨梁州并入雍州。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后,《史記正義》說:“蠶叢(蜀)國破,子孫居姚嶲間(包括市境一帶地方)。”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惠文王派蜀守張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最早在這里設置過郡、縣,“至漢興而罷”。
漢元帝六年(前129年),武帝劉徹派司馬相如招撫嶲夷,“西至沫(大渡河)、若水,橋孫水(安寧河),以通邛、笮”。西夷歸附后,漢朝又曾在這里“置一都尉,十余縣,屬蜀(郡)”(《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秦代和漢元光年間兩次于此設置的政區,轄有市境。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攀西至云南楚雄境內,設置了越嶲郡及下屬的15縣。
三國蜀漢,將大笮并入定笮,又割越嶲郡之姑復縣、蜻蛉縣入益州下新置的云南郡建制。市境除江北中部地改屬定笮縣外,余仍舊制。遂由原一郡七縣之地,變為兩郡七縣之境。
至西晉,三絳并入會無,姑復并入遂久。又以益州過大,分其原轄的南中四郡,另立寧州,云南郡轉隸于寧州。之后,寧州廢而復置,并劃越嶲郡由其管轄。市境江北東部地改屬會無縣,江北西部地轉隸遂久縣,由益州兩郡六縣屬地改為寧州兩郡五縣轄境。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在南方建立劉宋王朝。其版圖包括益、寧兩州。益州越嶲郡治所由會無徙還邛都。撤銷了平樂郡及其屬縣,又分姑復縣為東姑復、西姑復兩縣。今市境除河西地重屬邛都,大坪及江北西部地隸于東姑復縣外,其余未變;為益、寧兩州,越嶲、云南、興寧3郡,邛都、會無、定笮、蜻蛉、東姑復5縣的轄地。
劉宋末期,益州越嶲郡境內“蠻僚恃險,乍服乍叛”(《太平寰宇記》引《十道志》),屬縣均廢;寧州各地,以爨氏為首的南中大姓,又“恃遠擅命”,“自王蠻方”(《南齊書·州郡志》、《爨世家》)。到南齊統治時(479年),僅設越嵩僚郡,下無屬縣。南梁建立不久,北魏王國于天監十三年(514年)一度派兵侵入益、寧兩州,但旋即北撤。梁派肖紀為益州刺史,“在蜀十七年,南開寧州、越嶲”(《資治通鑒·梁紀》),置嶲州,又于市境河西地及德昌境置西瀘縣,到梁簡文帝大寶(550—551年)后復為爨氏所據。
北魏分裂為東、西兩個政權后,西魏王國乘南梁內戰,肖紀東下爭帝之機,于承圣元年(552年)派兵侵入益、寧及嶲州部分地方,雖有“西南夷感懷允洽”(《彰德尉遲迥廟碑》)的說法,但并未能實際控制爨氏占據的今市境一帶區域。北周建朝后,經過保定四年(564年)、天和三年(568年)兩次軍事征討,才占領了越嶲地方。在定笮境置定笮鎮,大坪及江北中部地歸其節制,河西地曾先后為其所設的嚴州平樂郡、宣化郡可泉縣轄境。除此,河東地、江北東部地、江北西部地,以及江南地,仍為爨氏所據。
·隋朝至元
隋初,仍置嚴州,旋改稱西寧州、嶲州,復為越嶲郡。廢北周所設嚴州五郡,另置五縣為越嶲郡屬縣。市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歸定笮鎮節制,河西地屬可泉縣,河東地及江北東部地為新置的會川縣轄區。江北西部地及江南地,仍為爨氏控制。
唐朝大力經略西南,改越嶲郡為嶲州,置都督府,再改州為郡,依舊都督府。越嶲郡共領九縣,市境河西地為西瀘縣境,河東地為會川縣轄區,江北東部地隸于和集縣,大坪、江北中、西部地在一度為牢州及松外、尋聲縣境域后,改屬于昌明縣。唐以越嶲為基地,政治招撫和軍事征伐并用,恢復寧州,改稱為郎州、戎州,又設姚州于弄棟川,并皆置都督府。市境江南地,初屬西濮州的蜻蛉縣轄地,后為西利(微)州十部縣境域,并轉隸于姚州。
唐天寶九年(750年),南詔地方割據政權占領姚州,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757—758年),又進據嶲州,今米易,當時名諾賧,隸于會川都督府清寧郡。鹽邊縣境內有松外城,是劍川節度香城郡的轄區。江北西部地是劍川節度善巨郡的境域。江南地則屬弄棟節度控制區。之后,繼南詔統治這里的大長和、大天興(興源)、大義寧地方割據政權,基本上沿襲這種建置。
五代后晉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市境河西地為巴翠部、落蘭部領地,隸于建昌府。河東及江北東部地為絳部活動區域,屬會川府境。大坪及江北中西部地,有如庫部,是善巨郡地。
宋朝,蒙古汗國(元朝前身)滅大理段氏政權,在憲宗四年(南宋寶佑二年,1254年)占領今攀西地區。
元代建朝后,在此置羅羅斯宣慰司和都元帥府,下領路、州(府)、縣,隸于云南行中書省。市境河西地屬定昌路(后并為德昌路)普濟州、威龍州境。河東地屬會川路武安州轄區。江北東部地屬黎溪州。江北中部及大坪地,屬柏興府潤鹽縣轄區。江北西部地,隸于麗江路軍民宣慰司北勝府。江南地為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都元帥府所屬的大理路姚州大姚縣轄區。
·明至民國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罷羅羅斯宣慰司,將其地由云南劃歸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在此另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下領五衛、八所、四長官司。市境河西地屬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的普濟、威龍兩州(后改長官司)轄區。河東地是會川衛守御迷易千戶所領地。江北東部地屬黎溪州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為鹽井衛打沖河守衛中左所(后分為五)和馬喇長官司的轄區。江北西部地,是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北勝直隸州境域。江南地則是屬云南姚安府姚州大姚縣轄地。市境至此分屬于川、滇兩大政區。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后,清政府才實際控制這一帶地方。雍正六年(1728年),在此置寧遠府,隸于四川行省,并設西昌、冕寧、鹽源、昭覺縣和會理州,為府的下屬政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守御迷易千戶所為巡檢司,并入會理州。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從鹽源縣分置阿所拉巡檢司。宣統元年(1909年),升為鹽邊廳,直隸寧遠府。故市境河西地為西昌縣屬之普濟、威龍兩長官司領地,河東地為會理州迷易巡檢司境,江北東部地為會理州轄區,原大坪及江北中部地,是鹽邊廳的境域。云南行省方面,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并永北直隸廳所屬的舊衙坪、華榮莊兩經歷署為榮坪縣,后改為華坪縣。市境江北西部地為華坪縣轄區,江南地是大姚縣的北境。
進入民國,市境仍分屬川滇兩省。1912年,改迷易為會理分州,1913年,改會理州為縣,1920年,改迷易為會理分縣(米易古稱“迷昜”。據傳,曾有一位捐官剛上任時,錯將衙門駐地“迷昜”念成“迷易”,后來以訛傳訛,老百姓逐漸把“迷昜”當作“迷易”)。1913年,鹽邊廳升為縣,在大姚北境設苴卻行政委員。1929年,在苴卻行政區設永仁縣。1935年,改寧遠府為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區。1939年,市境金沙江以北、巴關河以東地,隨第十八行政督察區劃入新建立的西康省,為其第三行政督察區屬地。1941年,置德昌設治局,1945年升為縣。市境河西地由西昌縣屬轉為德昌縣轄,河東及江北東部地為會理縣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是鹽邊縣區域。以上屬于西康省轄區。江北西部地為華坪縣境,江南地由大姚縣境轉為永仁縣轄地,由云南省管轄。
·解放之后
大田會議會址
解放后,1951年在會理、德昌部分地區,建立迷易縣,次年更名為米易縣,隸于西康省西昌專區(因米易氣候獨特,物產豐富,尤其盛產大米,且一年三熟,“迷易”最后演變為現今的“米易”)。1955年,西康省撤銷,會理、米易及鹽邊等縣,隨西昌專區重隸四川省。市境江北西部地,初屬云南省麗江專區華坪縣,江南地屬楚雄專區永仁縣。1958年,合永勝、華坪兩縣為永華縣,永仁縣并入大姚縣,市境兩地亦隨之改屬。1961年,重新恢復華坪縣及永仁縣建制,市境江北西部地重隸華坪,江南地仍屬永仁。這種隸屬關系,一直繼續至攀枝花建市之前。
1965年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關于成立渡口工業區政府的請示》,建議在渡口工業區黨委統一領導下,成立一個工業區人民政府。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的批復》,即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實行政企合一。3月20日,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正式成立。4月22日,國務院批復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的請示,同意將攀枝花特區對外改稱渡口市,劃定區域范圍總面積1411.96平方公里,地跨金沙江兩岸。
1965年設市時,將云南省永仁縣原轄仁和區的18個公社、大田區的9個公社、麗江專區華坪縣大興區的7個公社、三陽區的3個公社和四川省西昌專區鹽邊縣同德區和務本區各2個公社,會理縣紅格區的新民、安寧2個公社劃入,經渡口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將以上劃入的43個公社,建置大河、大田、金江、玉泉4個區。
1973年2月,經省委批準決定撤銷大田、大河、玉泉、金江4個區建制,另行組建了東區、西區和郊區。東區所轄炳草崗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設在此處。
1974年10月,國務院批復,將云南省永仁縣的平地公社(不含落水澗、大麻塘、小石橋3個生產隊)和大龍潭公社,劃歸渡口市郊區管轄。
1978年7月,省革委批復同意將會理縣紅格區所屬的紅格、新九、猛新3個公社,和愛公社的4個生產大隊,劃歸渡口市郊區管轄。同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原屬西昌專區的米易、鹽邊兩縣劃歸渡口市。
1981年8月7日,郊區更名為仁和區。
1987年1月23日,為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經國務院批準,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
行政區劃
攀枝花市轄3區2縣(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16個街道辦事處,21個建制鎮,23個鄉。
縣 區
鄉鎮、街道名稱
東 區
大渡口街道、炳草崗街道、南山街道、向陽村街道、弄弄坪街道、棗子坪街道、長壽路街道、密地街道、瓜子坪街道、銀江鎮
西 區
清香坪街道、玉泉街道、河門口街道、陶家渡街道、摩梭河街道、大寶鼎街道、格里坪鎮
仁和區
大河中路街道、仁和鎮、平地鎮、大田鎮、福田鎮、同德鎮、金江鎮、布德鎮、前進鎮、大龍潭彝族鄉、啊喇彝族鄉、總發鄉、太平鄉、務本鄉、中壩鄉
米易縣
攀蓮鎮、丙谷鎮、得石鎮、撒蓮鎮、埡口鎮、普威鎮、白馬鎮、草場鄉、麻隴彝族鄉、新山傈僳族鄉、灣丘彝族鄉、白坡彝族鄉
鹽邊縣
桐子林鎮、紅格鎮、漁門鎮、永興鎮、益民鄉、新九鄉、和愛彝族鄉、紅果彝族鄉、鱤魚彝族鄉、共和鄉、國勝鄉、紅寶苗族彝族鄉、惠民鄉、箐河傈僳族鄉、溫泉彝族鄉、格薩拉彝族鄉
攀枝花市政區面積(km2)
東 區
167.225
西 區
123.955
仁和區
1727.07
米易縣
2152.695
鹽邊縣
3269.453
合計
7440.398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攀枝花市是中國四川省直轄市,位于中國西南川滇交界部,北緯26°5′~27°21′,東經101°08′~102°15′,金沙江與雅礱江交匯于此。
東、北面與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會理、德昌、鹽源3縣接壤,西、南面與云南省的寧蒗、華坪、永仁3縣交界。
北距成都614千米,南接昆明273千米,是四川省通往南亞、東南亞沿邊、沿海口岸的主要通道。
·地形地貌
攀枝花市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浸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錯分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山脈走向近于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可分為平壩、臺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類,以低中山和中山為主,占全市面積的88.38%。市域最高海拔4195.5米(鹽邊縣柏林山穿洞子),最低海拔937米(仁和區平地鎮師莊)。
·水文水資
攀枝花市屬金沙江、雅礱江兩大水系,雅礱江于境內倮果匯入金沙江,主要支流有安寧河、鳡魚河、大河、藤橋河等。全市流域面大于5 平方千米的河流有95 條,其中流域面積大于500平方千米的6 條,100-500 平方千米的26 條,50-100 平方千米的18 條,5-50 平方千米的45 條。全市水資源量1144.18 億立方米,其中:當地水資源量42.18 億立方米,過境水資源量1102億立方米。攀枝花市境內金沙江、雅礱江及其支流,目前已開發裝機707.4 萬千瓦,其中二灘水電站330 萬千瓦、觀音巖水電站300 萬千瓦(壩址在攀枝花市仁和區和麗江市華坪縣境內)、桐子林水電站60 萬千瓦、鹽邊縣小水電站8.8 萬千瓦,米易縣小水電站8.6 萬千瓦;正在開發裝機95 萬千瓦,其中金沙水電站56萬千瓦、銀江水電站39 萬千瓦。
·氣候環境
攀枝花市是以南亞熱帶為基帶的立體氣候小島,具有四季不分明,而干雨季分明;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蒸發量大,氣候垂直差異顯著等特征。
攀枝花市所處的河谷地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19℃-21℃之間,全年無冬,最冷月的月平均氣溫也在11℃以上。6月為全年月平均氣溫最高的月份,在26℃左右。這里云量少,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時數長達2300-2700小時。年總降雨量820-1100毫米之間,分干、雨兩季,降水量高度集中在雨季(6-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
從河谷到高山具有南亞熱帶至溫帶的多種氣候類型,“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氣候垂直變化大的真實描述。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因此,四季都是旅游的好季節,特別適宜冬季避寒旅游。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合計
平均
氣溫
13.6
17.0
21.2
24.5
25.6
26.1
25.3
24.8
22.8
20.3
16.1
13.0
20.9
平均
降雨量
5.4
3.5
7.6
13.1
56.3
140.4
218.4
181.1
136.1
59.5
15.6
1.7
838.7
平均降雨日數
1.5
1.6
2.5
3.7
9.1
14.0
18.4
15.1
13.6
9.5
3.9
1.0
93.9
攀枝花市月平均氣溫、降雨、降雨日數統計表(單位:溫度為℃、雨量為mm、降雨日數為天)。
(根據1981-2010年最新30年氣候資料)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攀枝花市已探明鐵礦(主要是釩鈦磁鐵礦)71.8億噸,占四川省探明鐵礦資源儲量的72.3%,是中國四大鐵礦區之一;伴生鈦資源儲量占全國的93%,居世界第一;伴生釩資源儲量占全國的63%,居世界第三。探明石墨資源儲量全國第三。經過多年開發利用,截止2015年末,全市釩鈦磁鐵礦保有資源儲量66.4億噸,其中伴生鈦礦(TiO2)4.3億噸,伴生釩礦(V2O5)1020.3萬噸;鈷查明資源儲量2.7萬噸,此外還伴生有鉻、鎵、鈧、鎳、銅、鉛、鋅、錳、鉑等多種稀貴金屬;非金屬礦產中,煤炭保有資源儲量3.4億噸,晶質石墨保有資源儲量1555.2萬噸,苴卻石保有資源儲量2077.5萬噸,溶劑石灰巖保有資源儲量3.4億噸,冶金白云巖保有資源儲量4743.5萬噸,耐火粘土保有資源儲量1209.8萬噸,硅藻土保有資源儲量1355.6萬噸,花崗石保有資源儲量8120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攀枝花塊菌(松露)
攀枝花境內生息繁衍的陸生野生動物(不含昆蟲)有500余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有50余種。植物190余科、900余屬、2300余種,其中,2.7億年前遺留下來的,被生物學家譽為“植物活化石”的38.5萬余株天然攀枝花蘇鐵林,是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緯度最北、面積最大、株數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原始蘇鐵林。因成片生長,年年開花,雌雄競放,舉世稱奇,與恐龍、熊貓并稱“巴蜀三寶”。
·攀枝花農業表現出鮮明的熱帶、南亞熱帶特色,具有產品珍稀、品質優良、上市錯季、效益突出等特點。建成全省設施規模最大的冬春喜溫蔬菜基地、全國“緯度最北、海拔最高、品質最優、成熟最晚”的芒果基地,還出產蓮霧、火龍果、鳳梨釋迦等熱帶珍稀水果。攀枝花晚熟芒果、早春枇杷等優質水果和以番茄、四季豆、苦瓜、茄子、辣椒為主的早春蔬菜享譽成都、重慶及周邊城市,遠銷北上廣等大城市。“攀枝花芒果”、“攀枝花枇杷”、“大田石榴”、“紅格臍橙”等登記注冊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攀枝花”牌商標已進行國際注冊,獲得GAP(全球良好農業規范)認證。“攀枝花芒果”獲評“2011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入選“2016年全國名優果品區域公用品牌”。
交通運輸
·航空
攀枝花保安營機場
攀枝花保安營機場目前開通了4條航班線路,分別為攀枝花—成都,攀枝花—重慶—北京,攀枝花—深圳,攀枝花—武漢—上海。
攀枝花—成都航線:川航每天一班,國航每天一班。
攀枝花—重慶—北京航線:川航每周一、三、五、七各一班。
攀枝花—深圳航線:深航每天一班。
攀枝花—武漢—上海航線:2016年12月22日開通,東航執飛,首月每周一班,擬定通航一個月后每周二、四、六各一班。
·鐵路
主要鐵路線:成昆鐵路、成昆鐵路復線(建設中)、成昆線渡口支線(攀枝花至格里坪)
規劃攀枝花到云南昭通的昭攀麗鐵路,以及經過西昌到宜賓的宜西鐵路,可以通過該鐵路運輸鋼鐵產品到四川盆地南部的宜賓,再通過宜賓港運輸將大大節約運輸成本。
始發列車
K118/7 (空調快速)攀枝花-北京西
T8870/69 (空調特快) 攀枝花-成都
K9484/3(空調快速) 攀枝花-成都
K9472/0 (空調快速)攀枝花-隆昌(經成渝線)
6162/1(普慢) 攀枝花-昆明
5634/3(普快)攀枝花-普雄
途經列車
K114/3(空調快速)成都-昆明 K146/5(空調快速)成都-昆明
K166/5(空調快速)西安-昆明 K1502/1(空調快速)烏魯木齊南-昆明
·高速公路
京昆高速公路成都至攀枝花、攀枝花至昆明已全線開通。攀枝花北距成都614公里,駕車至西昌、成都分別僅需不到3個小時及6個多小時;南至昆明273公里,駕車至武定、昆明分別僅需2個半小時及3個小時左右。
麗攀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已經建成通車。
建設中的攀大高速公路將拉近攀枝花同滇西北的距離。
·長途客車
攀枝花市目前具備完善的客運站場及客運班線,現有市汽車客運中心、鹽邊縣汽車客運站、米易縣汽車客運站三個公路客運站場,運行有至重慶、巴中、瀘州、遂寧、南充、麗江、瑞麗、香格里拉、騰沖等大中城市的線路,提供客車附搭小件快運服務。
人口民族
·人 口
2015年末戶籍總人口110.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1.76萬人,非農業人口58.89萬人;男性人口56.43萬人,女性人口54.23萬人。當年出生人口10238人,當年死亡人口651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31‰。年末常住人口123.25萬人,城鎮化率為64.74%,比上年提高0.71個百分點。全年辦理結婚登記10064對,離婚登記4344對。
·民族
攀枝花共有42個民族,其中漢族占全市人口的85.6%,少數民族占全市人口的14.4%,41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占全市人口的11.7%,其次是傈僳族、回族、苗族、傣族、納西族、滿族、白族、土家族等。
政 治
攀枝花市委書記
張 剡
攀枝花市委副書記、市長
李建勤
攀枝花市委副書記
虞 平
攀枝花市委常委
沈 鈞
張 敏
謝曉東
江 海
謝忠華
吳成鋼
劉 海
李力生
黃岳槐
劉文彬
攀枝花市政府副市長
沈 鈞
黃岳槐
劉文彬
殷旭東
劉建明
李仁杰
李文飛
敬登峰
(截至2016年11月)
經 濟
·綜述
2015年,攀枝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25.1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31億元,增長4.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5%,拉動經濟增長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661.03億元,增長8.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0.2%,拉動經濟增長6.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232.85億元,增長7.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8.3%,拉動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5078元,增長8.2%。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4:73.8:22.8調整為3.4:71.4:25.2。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450.37億元,增長9.0%,占GDP的比重為48.7%,非公有制經濟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為48.0%。
2015年,東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7.04億元,增長7.5%;西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80億元,增長8.4%;仁和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8.01億元,增長8.3%;米易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21億元,增長10.2%;鹽邊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12億元,增長8.0%。
·第一產業
2015年,攀枝花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94億元,增長4.4%。其中:農業產值32.62億元,增長5.5%;林業產值0.88億元,增長4.6%;牧業產值16.58億元,增長2.6%;漁業產值4.10億元,增長3.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76億元,增長5.3%。
2015年,糧食播種面積4.17萬公頃,增長1.5%;油料播種面積0.24萬公頃,下降1.8%;煙葉播種面積0.82萬公頃,下降2.5%;蔬菜播種面積1.39萬公頃,增長2.9%。
2015年,糧食總產量22.45萬噸,增長2.9%;油料產量0.36萬噸,下降0.9%;煙葉產量1.69萬噸,下降2.4%;蔬菜產量69.82萬噸,增長4.9%;水果類產量22.82萬噸,增長8%。肉類總產量5.40萬噸,增長0.8%;豬肉產量3.99萬噸,下降0.5%;牛肉產量0.32萬噸,增長3.8%;羊肉產量0.47萬噸,增長5.8%。
2015年,完成造林面積3920公頃,封山育林面積4666公頃,育苗面積305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0.03%。全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68.48萬千瓦,增長2.0%;機耕負擔面積50.85千公頃,增長4.4%;年末排灌機械保有量4976臺。
·第二產業
2015年,攀枝花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0%,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561.08億元,其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341.91億元,鋼鐵行業205.58億元,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204.84 億元,機械制造加工業194.89 億元,煤炭開采和洗選業191.78 億元,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91.7 億元,有色金屬礦采選業68.26 億元,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62.12億元。
2015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33.54億元,比上年增長6.1%。年末資質等級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72個,實現總產值174.37億元,增長6.9%。
·第三產業
2015年,攀枝花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6.20億元,增長11.8%。按行業分,批發業15.22億元,增長14.9%;零售業232.51億元,增長11.3%;住宿業2.94億元,增長10.5%;餐飲業35.53億元,增長13.8%。
2015年,旅游總收入202.11億元,增長34.7%。接待旅游總人數1659.86萬人次,增長20%。全市共有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18個,星級飯店、賓館18個。
2015年,郵電主營業務收入11.55億元,其中,電信業務主營收入9.92億元,郵政業務主營收入1.63億元。年末擁有郵電局(所)67處;全年報刊發行量2861.76萬份;函件453.72萬份;快遞業務量528.51萬件。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9.78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116.29萬戶,其中,3G移動電話用戶數33.07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數29.61萬戶。
2015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856.81億元,比年初增加31.25億元,增長3.8%。其中,住戶存款余額462.44億元,比年初增加30.46億元,增長7.1%。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697.15億元,比年初增加38.66億元,增長5.9%。
2015年末共有保險公司16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19.69億元,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7.53億元,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2.16億元。保險賠款支出7.79億元,其中,財產保險賠款支出3.94億元,人壽保險賠款支出3.85億元。
文化藝術
·文化遺存
攀枝花市現有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其中回龍灣洞穴遺址是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居住遺址,何家壩遺址、下灣遺址、紅星遺址等屬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
青銅時代的代表性文化遺存是各種類型的青銅制品。在攀枝花市所轄鹽邊縣、米易縣和仁和區,先后收集到近20件青銅器。它們多數出土地點明確,為古代墓葬之隨葬品。發現的青銅器大都是生產、生活中的實用器物,可分3大類,兵器類有銅劍、銅矛、銅戈、銅鉞,工具類有銅斧、銅刀、銅鋤,裝飾品類僅見銅手鐲,其中兵器數量最多。青銅器的冶煉鑄造工藝成熟、紋飾特征突出。器形90%與滇西地區青銅器類似,文化面貌一致,表明活動在攀枝花境內的山地民族同滇西主體民族系同一民族集團成員。少數有明顯蜀文化特征的青銅器,系受蜀文化影響產生的仿制品。這批距今兩千多年(相當于中原戰國~西漢時期)的青銅文化遺存,確立了攀枝花青銅時代歷史。文化內涵出現不同文化因素交匯現象,反映了古代滇西與蜀地民族長期存在的經濟、文化交往,也是滇、蜀古道溝通的重要例證。因此,在金沙江中游青銅文化研究上有著重要作用。此外,攀枝花的遺址中,還有一批古代軍事營地,如保安營、萬寶營、得勝營等。
攀枝花是因三線建設而起的城市,三線建設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如攀鋼的高爐群、蘭尖鐵礦采場、503地下戰備電廠、大寶鼎煤礦采空區等。攀枝花市收集了大批三線建設歷史時期的文物,興建了一座2.4萬平方米的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歷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的老人演奏口弦
攀枝花市多民族雜居,各民族的民風、民俗、歌舞、技藝,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米易縣新山傈僳族約德節、東區阿署達彝族打跳舞、平地迤沙拉談經古樂、中國苴卻硯雕刻技藝、羊皮鼓舞、苗族繃鼓儀式、苗族斗釜歌、傈僳族婚禮、仡佬族送年節、新山傈僳族舞蹈斑鳩吃水、傈僳族刺繡技藝、傈僳族織布技藝、笮山鍋莊都是省內外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項目,多次代表攀枝花組團參加歷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攀枝花市共有5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項目進入了省、市、縣(區)三級保護名錄,13項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級保護名錄,8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其中,2012年,苴卻硯雕刻技藝傳承人任述斌所在的市鑫苑工藝美術制品廠成為省級首批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014年,市敬如石藝有限責任公司被命名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2015年,中國苴卻硯博物館建成并免費向公眾開放。苴卻硯雕刻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較好的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苴卻硯文化已成為攀枝花的一張重要文化名片。此外,攀枝花市平地鎮中心校建立“仁和區未成年人談經古樂學習傳承基地”,米易縣新山傈僳族鄉每年舉辦“約德節”、鹽邊縣永興鎮每年舉行仡佬族“送年節”民俗活動,在傳承民風、民俗,展示民族風情的同時,也使這些非遺項目得到活態保護。
·飲食文化
攀枝花地處川滇交界,又是一座新興的移民城市,飲食文化也因此呈現多元化格局:既有獨具地域特色的鹽邊菜、羊肉(牛肉)米線、雅江魚、銅火鍋、俚濮彝族風味菜等,又兼具全國東西南北的風味,同時也有國外知名餐飲品牌入駐。
·地域特色餐飲
鹽邊菜。主要特點是選用綠色、生態、自然的食材,烹飪制作獨具匠心,是攀枝花本土開發形成的地域特色菜系,豐富了川菜的內容。主要菜品有油炸爬沙蟲、油炸蜂蛹、坨坨肉、鹽邊泡菜魚、油底肉、攀枝花炒臘肉、二灘銀魚烘蛋、養生蕎麥粑等系列菜品,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愛。代表性的餐館是大笮風酒樓、宋艷華餐廳。
雅江魚。主要特點是食材特有,以雅礱江生長的雅江魚為原料,烹飪制作頗具特色,以麻辣鮮香的豆花魚為主打菜品,也兼備有清湯魚等系列菜品。代表餐館有雅江漁港、宏達漁館。
銅火鍋。用銅制作的特制鍋烹飪,以木炭為燃料,原料主要是土雞、火腿、生態肉丸、新鮮蔬菜等,風味獨特,深受八方食客歡迎。其代表是米易銅火鍋。
羊肉湯鍋。主要特點是食材選用攀枝花及周邊綠色生態羊肉為原料,以獨特的配方熬制的火鍋,具有養生、滋補價值。代表餐館是平地老陳羊肉。
羊肉(牛肉)米線。羊肉(牛肉)米線是具有攀枝花地域特色的小吃。主要特點是選用攀枝花本地綠色生態羊肉(牛肉)為原料熬湯制作成原湯再煮米線,加上豆瓣、花椒、小米辣等佐料,鮮香味濃,口感獨特。代表餐館有實惠香羊肉米線、楊大姐私房牛肉館、鹽邊丁米線店、鹽邊縣熊幺妹餐館。
俚濮彝族風味菜。主要特點是選用綠色、生態、自然的食材,按照俚濮彝族的習慣烹制,口味獨特。代表餐館是阿莫莫酒樓。
·中餐類
攀枝花中餐南北風味薈萃,同時融入地域特色,代表性餐館有漁當家、成都辣王、梨園祥、百杏廚房、吾家菜館等,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消費需求。
·火鍋類
攀枝花雖然在地緣上偏向云南,但口味卻是地地道道的川味,80%的火鍋連鎖知名品牌都在攀枝花開有分店。攀枝花本土的“地攤老火鍋”在市內擁有多家分店,并將分店開到了省外。
·燒烤類
攀枝花的燒烤也是風味多樣、異彩紛呈,分為法式風味燒烤、巴西風味燒烤、韓國風味燒烤以及本地風味燒烤,尤以鹽邊特色燒烤備受市民和游客推崇。
旅游資源
攀枝花市先后獲評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自駕游目的地試點城市,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被納入中國大香格里拉旅游推廣聯盟,是大香格里拉和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
“花是一座城,城市一朵花”、“陽光花城 康養勝地”、“孝敬爸媽,請帶到攀枝花”等城市宣傳語正廣為傳誦。這里有高峽平湖的水墨二灘,有神奇療養保健功效的紅格氡溫泉,有絢麗索瑪花海的格薩拉,有萬畝三角梅怒放的阿署達花舞人間,有米易國家級皮劃艇競訓基地,有鐫刻三線建設歷史記憶的大工業,還有42個民族積淀的多元文化。每年舉辦歡樂陽光節、米易迷昜燈會、索瑪花節、芒果節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是田園休閑度假的上佳之選,是戶外運動健身的理想之地,更是陽光生態康養的旅游勝地。
1.格薩拉生態旅游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省級旅游度假區、省級生態旅游區。
格薩拉生態旅游區位于攀枝花市西北部,距市區約110公里,以原始的生態環境,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和天然園林、高山草甸、濕地、天坑地漏、天然石林、地下溶洞等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風光。景區內有萬畝盤松、杜鵑花海、彝族風情和天坑地漏“四絕”,被譽為“夢幻般的童話世界,詩一樣的美麗天堂”,有“小香格里拉”之稱,建有太古影視城,是影視劇攝制組攝取外景的理想場地。
2. 二灘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
二灘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鹽邊縣城旁,距市區20余公里,地處成都—峨眉山—西昌—攀枝花—昆明旅游熱線上。景區內山奇、水秀、林幽,有“山似三峽、水勝漓江”之譽。雄偉壯觀的電站,煙波浩渺的碧湖,四周環列的青翠群山,莽莽的原始森林,構成一幅超凡脫俗的天然水墨山水畫,宛若人間仙境,素有“百里畫廊,水墨二灘”之稱。
3.米易顓頊龍洞——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
景區位于米易縣城旁,成昆高速公路掛榜出口,距離市區約90公里,前臨安寧河,后靠龍肘山,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因顓頊故里而得名。溶洞內負氧離子含量極高,猶如天然氧吧,洞內的鐘乳石、石柱、石筍、石幔、石葡萄等晶瑩剔透、千姿百態,形成水景交融、美輪美奐的洞穴景觀,被譽為“中華奇洞”。
4. 紅格溫泉旅游度假區——中國特色小鎮、省級旅游度假區
紅格溫泉旅游度假區位于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格鎮,距市中心30公里,規劃面積26平方公里,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度假區群山環抱,陽光明媚,氣候宜人。紅格溫泉富含配置合理的 60 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水溫高達57°C,是國內少有的優質氡溫泉。芒果、荔枝、桂圓、臍橙等水果四季常新,成排的棕櫚、橡皮樹隨風搖曳,盛開的紫荊花、三角梅團花簇錦,是一個集溫泉沐浴、運動休閑、生態保健于一體的旅游休閑度假勝地。
5.大笮風旅游基地——國家AA級旅游景區
大笮風旅游基地位于鹽邊縣柏林山旁,距市區約90公里,是集生態旅游、觀光農業體驗、休閑度假、特色餐飲為一體的景區。該景區以柏林山麓萬畝茶山的秀美山色為依托,充分挖掘“笮山若水”蘊含的山水文化與茶文化,使游客欣賞茶園秀麗風光的同時,品味茶文化的真諦,是融自然性、文化性、趣味性與參與性于一體的休閑旅游區。
6.阿署達花舞人間景區——國家AA級旅游景區
景區位于攀枝花市東區銀江鎮,占地面積20000余畝,景區內含陽光會議度假區、民俗風情度假區、花香果園體驗區、山水養生度假區、游客接待中心區五大功能區域,是以山地陽光運動健身為核心,集康體游樂、休閑觀光、旅游度假、生態人居為一體的近郊綜合康養旅游度假區,萬畝艷麗的三角梅和豐富的果蔬遍布田園山鄉。
7.普達陽光國際康養度假區
度假區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區大河河畔,與市中心緊密相連,是以陽光康養為核心產業的大型復合型旅游度假項目,以“旅游+”模式為平臺,將康養產業、酒店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體育休閑、新型農業聚合發展。
8.苴卻硯文化主題街區
位于仁和區巖神山風景區腳下,攀枝花城市景觀大道旁,共計投資5億元人民幣,共占地約95畝,由約19畝的“金海玉石文化街”、約69畝的“金海苴卻硯文化街”以及約7畝的“中國苴卻硯博物館”三部分組成,項目總建筑面積9.9萬平方米。旅游區結合苴卻硯文化和長廊式地理形態,規劃為“一廊三區十大文化景觀”,由仁和區獨有的大河風情長廊串聯起兩個文化旅游街區及中國苴卻硯文化博物館,讓整個旅游區形成旅游觀光與文化消費的良好互動。
9.“枇杷水鄉”芭蕉箐——國家AA級旅游景區
位于米易縣丙谷鎮東部,距縣城20公里。區內常年平均氣溫19.7攝氏度,光熱資源豐富。馬鞍山、三岔河、三角塘等七個中小型水庫,如珍珠串聯其間。每年11月到次年4月,萬畝枇杷成熟,暢銷成都、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在景區,游客可以夏賞荷花、秋摘碩果、乘皮劃艇漂流,在享受鄉村休閑漂流暢爽體驗的同時,還可戲水、打水仗,或者來一場真人CS對抗戰。可供300余人食宿的旅游新村、農家別墅錯落有致,生態土雞、生態魚、火腿、臘肉、燒烤等當地特色美食等您品嘗。
·陽光康養旅游
攀枝花地處北緯26度左右,擁有豐富的光熱資源,日平均日照時數保持在8個小時左右,環境相對濕度在55~60%,城區海拔高度為1000~1500米。市域環境綠化度較高,有完善的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健全的醫療保健網絡,是輻射周邊區域的醫療衛生高地。久居于此,對哮喘、支氣管炎、高血壓、偏頭痛及冠心病等疾病有顯著的自然療效。每年都有10萬以上的老年人到攀過冬,眾多國家級、省級體育運動隊選擇在此冬訓,被譽為“康養勝地”和“冬訓天堂”。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5年,攀枝花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339所,在校學生22.8萬人。其中:高等教育院校3所,在校學生39600人;中等職業學校8所(含技工學校),在校學生16714人;普通中學54所,在校學生66875人;小學65所,在校學生74130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129人;幼兒園208所,在園幼兒30803人。全市有教職工16662人,其中專任教師13711人。全市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9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6.61%,義務教育教師學歷合格率100%。
高等教育學校:攀枝花學院、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攀枝花廣播電視大學。
省一級示范高中:攀枝花市第三高級中學校、攀枝花市第七高級中學校。
省二級示范高中: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學、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學、四川省米易中學校、攀枝花市大河中學。
國家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學校。
·科技事業
2015年,攀枝花正式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各項專利申請數2092項,其中發明專利920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2.57件,位居四川省第二位。攀枝花釩鈦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獲批為全國金屬材料領域唯一的國家級高新區,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80億元,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戶,科技新增經濟效益12.99億元。安排科研與技術開發項目1336個,各類科技項目獲省、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85項,其中省級獎15項。全市有科技人員8529人,其中,從事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R&D人員)4451人。全市科技進步綜合水平排名四川省第三位。
·文化事業
截至2015年,攀枝花建有博物館和展覽館4個;文化館(站、室)533個,其中,文化館6個,文化站46個,文化室481個;劇場影院7個;公共圖書館6個,農家書屋351個,社區書屋128個,藏書總量160余萬冊;廣播電視臺(站)7家,43個鄉鎮廣播電視站,351個行政自然村全部開通廣播和電視。市級辦有綜合性廣播節目兩套,每天自辦節目達到35小時;電視節目三套,每天自辦節目2.4小時。廣播電視節目基本實現全域覆蓋,有線及網絡電視用戶27萬戶,廣播電視新媒體用戶18萬,有線電視數字化率達到98%,市、縣(區)自辦電視節目覆蓋率超過87%。
攀枝花市標志性文化建筑——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占地59畝,總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總投資3.2億元,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展陳最全、藏品最為豐富的三線主題博物館,也是四川省兩家“國字號”冠名的博物館之一。該館入選國家文物局2016年全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主題展覽,是全國12個、四川省唯一入選的展陳項目。
苴卻硯特色產業地標——中國苴卻硯博物館,占地面積為0.4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0.44萬平方米,總投資0.32億元,現有藏品1886件,是國內唯一的以苴卻硯藝術為主題打造的博物館。
·醫療事業
截至2015年,攀枝花市有醫療衛生計生機構1064個,已建成國家三級醫療保健機構6所、二級醫院9所;有疾病預防控制機構6所、婦幼保健機構6所、衛生計生監督機構6所、醫學科學研究機構2所、采供血機構1所。全市衛生計生人員12689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0039人。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0097張,其中:醫院8729 張,基層醫療機構1151張,專業公共衛生機構217張。每千人口床位8.19 張,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8.15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3.18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數3.54人。人均擁有床位、衛技人員、執業(助理)醫師和護士數位居全省前列。
·體育事業
2015年,攀枝花市擁有大型綜合體育場(館)8個,各級體育社會團體56個,全民健身路徑715條,全民健身輔導站261個。全市各類運動隊奪得全國比賽金牌10枚,省級比賽金牌32枚、銀牌32枚、銅牌36枚。全年舉辦了45次全民健身活動,參加活動人數達4萬人次。
·城市建設
攀枝花市是川滇交界毗鄰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具有南亞熱帶風光的宜居城市。整個城市以沿金沙江的東西向和仁和大河的南北向為發展軸線,并以機場為中心城市綠核,形成由江南片區、江北片區、城西片區和城東片區組成的組團式“陽光花城”。2015 年,全市常住城鎮人口 80 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74.08 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3017.54 公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33.26平方米。在城市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質量等方面形成了與現代化大城市指標體系一致的發展格局,城市建設步入科學有序發展的快車道。
·環境保護
2015 年,攀枝花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8.9%,4 天輕微污染,位列全省第三。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臭氧、一氧化碳6 項因子開展自動監測, AQI 指數范圍為28~114,六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為四川省五個達標城市之一。金沙江攀枝花段、雅礱江攀枝花段水質優,水質類別為Ⅰ類;重點湖庫水質所有斷面水質優,水質類別均為Ⅱ類。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均值為51.6dB(A),達到《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標準。
2015 年,全市完成義務植樹248.11 萬株,落實484.2 萬畝森林資源管護任務,鞏固歷年退耕還林成果27.5萬畝。
·社會保障
2015年,攀枝花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3.74萬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65.11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1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0.8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20.9萬人,參加城鄉居保人數23.5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1%。
全市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2.65萬人。全市擁有農村敬老院24所,床位0.24萬張。全市擁有公辦老年社會福利養老機構7個,床位690張。
產品好做推廣,就找攀西商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