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規模:100-499人公司行業:
娛樂休閑/餐飲/服務
公司地址:攀枝花公園園林處旁興苑小區A座1樓
攀枝花星月谷國際康養度假村是集養老、旅游、休閑、度假及異地養老與一體的大型多功能康養,度假中心。也是目前攀枝花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齊全的中高檔生態康養機構。度假村坐落于風景秀麗的鹽邊縣和愛鄉,和愛鄉具有典型的南亞熱帶干旱季風氣候特點,氣候年溫差較小,日照溫差大,日照充足,干雨季分明,干季蒸發量大,雨季集中,區域性小氣候復雜多樣。 和愛鄉富有“攀枝花無公害蔬菜基地”之稱,其年平均氣溫低于攀枝花市區3-6度。
星月谷度假村占地面積300余畝,建筑面積已達30000平方米,已建近300個床位,設有標準間、套間、別墅。房內設置按賓館+醫院式標間設置。園區內設有賓館、醫療康復中心,配有緊急呼叫系統。配套游玩項目有:水上樂園、沖浪、小橋流水、卡丁車、吊橋、火把廣場、果樹園、蔬菜園、垂釣等。星月谷一期已投300萬元,總投資將達1個億,計劃建設床位800余張。
">
很久很久以前,大姚縣趙家店紅山腳下彝族寨子有個聰明美麗、賢惠善良的姑娘諾娜和打苴基地方英俊勇敢的小伙子阿查傾心相愛著。這一年,陰險狠毒的山官頭人魔哈選女作怒妃,妄想霸占山茶般秀美的諾娜為妾。在魔哈的淫威下,英勇的阿查,以弱勝強,以精湛的技藝戰勝了險惡的魔哈老爺,魔哈惱羞成怒,用巫術轟裂了土豬梁子,阿查不幸墮落深淵。后經眾鄉親搭救才脫險。
在阿查遇難的時候,諾娜姑娘險遭魔哈魔掌。魔哈帶領兵丁把諾娜的家團團圍住,要搶諾娜成親。為了免遭賤踏,諾娜越懸崖絕壁,離家逃走,尋找阿查,在紅山懸崖,她終因氣力耗盡累死在懸崖之下,諾娜的身影永遠顯映在懸崖上,故有“白人崖”之稱。
阿查被眾鄉親救出了裂山,情知中計直奔諾娜家;只見諾娜的父母被魔哈所殺。阿查懷著悲痛埋葬了岳父岳母,找遍了叢山峻嶺,最后才發同諾娜留在紅崖上的白色身影。阿查痛不欲生,想跳崖與諾娜同歸。眾鄉親前往勸阻,從崖邊拉回了阿查,并和他一起商量復仇的辦法。次日(六月二十五日),阿查和四山八里,三村五寨的鄉親們高舉著上千火把直奔魔哈家,焚燒了魔哈宮殿,燒死了罪惡的魔哈。為諾娜報了仇,為眾鄉親解了恨。
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每年六月二十五日這天下午,彝族村寨的人們都要點燃起松明火把,用這熊熊燃燒的火把去照耀四壁,燒死蚊蟲;驅邪除惡,以示吉祥幸福;同輩人互敬火把,燒掉“祝崇”,以示清潔平安。然后舉著火把把田間地頭,揮舞引蛾,撲滅害蟲。巡游之后,將火把插在田頭地角,村前開闊地帶,男女青年就圍著火把跳起歡快的“左腳 ”,老人們圍著坐火塘,打開醇香的火酒,互相敬酒,互祝吉祥。
人們還早早將出嫁的女兒接回家來。節日這天殺豬宰羊,同吃同住以示親人團聚。這古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雖與其它傳說大同小異,但卻體現了當地彝族百姓的習俗。按理“火把節”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可這里卻過“六月二十五”。因為它是為了紀念這一天英勇的阿查和四山八寨的鄉親們報仇血恨的日子。
火把節這天,周邊元謀、永仁、龍街等地的山民都挑著自己的山貨、土貨,趕著騾馬,跋山涉水來到趙家店,他們搭起帳篷,支起鍋灶,一串串山貨和一碗碗香氣撲鼻的牛羊湯鍋讓過往的人們流連忘返。中午,在山上坡上,彝家人民支起磨秋,只見一對對青年男女在磨秋兩頭你上我下,人群中傳出一陣陣喝彩聲、歡笑聲。夜晚,在稍有平坦的山坡上,一堆堆篝火燃了起來,彝家小伙撥弄著三弦月琴,姑娘們手牽手圍著火堆隨一陣陣弦聲跳了起來,烈烈的火焰竄得老高老高,映紅了年青人的面孔。尊敬的客人,如果你在場的話,你一定會不顧一切地擠進人群,牽起彝家姑娘的手,圍著篝火,跳到天亮。
火把節
我國南方彝、白、納西、僳僳、拉枯、哈尼等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大都在每年夏歷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舉行一至三天。各民族、各地區活動內容不完全相同,但都少不了要在節日夜晚點燃松木扎制的火把,或插于村中,或舉之來往于田間,并伴隨各種歌舞活動。
彝族過火把節時,一到夜晚,各村寨即點燃火把,炬火散布游動于田野山鄉,頗為壯觀。彝民用火炬照田,占歲豐收。民間傳說,過火把節是要引谷穗出來看火把,耍火把是為了撲滅秧苗的病蟲害。節日期間,有的地方要殺豬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戶要抱一只雞到田里去祭“田公地母”。民間認為,火把可以驅鬼除邪,故點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戶走,邊走邊往火把上撒松香,謂此為“送祟”。火把節期間還有各種社交文化娛樂活動,各村寨舉行唱歌、跳舞、賽馬、斗牛、摔跤、射箭、拔河、打秋千等。路南石林圭山一帶的斗牛、摔跤比賽尤為聞名。斗牛前,各村寨要選出代表參加,并將經挑選的膘肥體壯的牛牽到會場,群眾身著節日盛裝前來觀看。屆時由一有威望的人宣布比賽開始,于是鑼鼓喧天,長號齊鳴,鞭炮震耳,一對對男女青年在賽場四周彈起大三弦,跳起歡樂的舞蹈。在萬眾歡騰中,參賽者將一頭頭滾瓜溜圓、體大角尖的公牛牽入會場,接受裁判員的檢驗過目。裁判員一聲令下,主人按照事先選擇的對手,將牛放出,任其格斗。兇猛的公牛揚蹄翹角,向對方沖去,角對角地頂挖,直到將對方斗敗為止。優勝者可獲得場邊標桿上掛著的球形彩紅。
火把節期間另一項重要比賽是摔跤。參賽者身穿短褲,赤膊上陣。開始時互相擁抱,以示友好。裁判員一聲令下,便相撲角力,奮勇拼搏,最后以把對方摔倒、雙肩著地為勝。比賽場面極為壯觀。一處摔跤,八方相聚,盛裝的群眾從四面圍觀,歡呼喝采。小伙子們背著大三弦,帶著竹笛;姑娘們背著自己精心繡制的花掛包,賽前賽后,奏起歡樂的樂曲,跳起歡樂的舞蹈,使比賽充滿熱烈的氣氛。
火把節又是青年男女交往,選擇配偶的良好機會。節日期間,他們共舉火把為嬉,并歡聚于山間田野,舉行簧火晚會。青年男女在篝火下相互彈唱,盡情歌舞,徹夜不息,從中尋求自己心愛的對象。斗牛比賽中的優勝者和摔跤能手,往往成為姑娘們所追求和愛慕的人。
關于火把節的來歷,路南一帶彝族傳說,古時有個魔玉殘酷迫害百姓,群眾無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壘久攻不克,于是改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雙角和后腿綁上火把,驅羊進攻,結果獲勝,人們為了紀念這次斗爭勝利,乃于每年夏歷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慶,由此形成了火把節。白族傳說與此不同,光緒《昆明縣志》載:“漢之時有夷婦阿南,其夫為人所殺,南誓不從賊,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日)赴火死,國人哀之,因此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