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與瀘沽湖之游 攀西商界網新聞中心主任 黃小芳攝影采編
2017-08-12
[摘要]箐河風景區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箐河風景區中箐河瀑布是山水的佳處之一。
一個小國, 在中國境內延續二千多年, 解放后才終結, 被更名為一個縣,叫木里縣。
寸冬海位于木里藏族自治縣縣城西北部海拔3404米的康塢山頂,距縣城45公里。屬高原積水湖泊,它融山、海、花、木為一體,有“高原明珠”之美譽,海子面積5000多畝,呈南北走向,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300米。海子四面環山,山上森林密茂,古木參天。寸冬海子湖水清澈透底,湖面波光粼粼,山環抱著湖水,湖水倒影著山峰,形成了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奇特景觀。
康塢大寺
康塢大寺藏語稱為地處高原牧區,海拔三千零六十多米,是木里的第二大寺院,離縣城三十多公里。寺院坐落在兩條山溪水之間雄鷹落地般的山坡山。四周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古木遮天蔽日。開放時間全天。著名景點,雕刻藝術 大殿經堂 釋迦牟尼佛像。藏語稱為地處高原牧區。
木里大寺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桃壩鄉你易店村達尼牙布山麓,距西昌市300多公里,距縣城約60公里。曾是康巴藏區規模最大的黃教喇嘛寺廟之一,在藏區具有特殊的地位。
始建于公元1656年,是繼瓦爾寨大寺、康塢大寺后興建的又一座大寺。由饒迥巴·桑登桑布仿拉薩哲蚌寺的格局奠基并主持修建,歷時3年,占地約8萬余平方米。藏語全稱——木里葛丹喜珠曲勒朗巴吉瓦林。
瀘沽湖,俗稱左所海,古名勒得海、魯枯湖,位于四川省鹽源縣與云南省寧蒗縣交界處,為川滇共轄。
地形地貌
境內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終端。是云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由于河流深切,嶺谷相對高差很大,木里藏族自治縣北部在2000米以下,中部和南部下切更深,多在2000米以上。西部與稻城交界處的恰朗多吉峰高達5958米。最低處三江口海拔1530米,相對高差達4428米。全縣形成三個大地貌,即西北部的山原地貌,東南部中山深切割山地貌和西南部的高山深切割山貌。全縣整個地勢南傾,主要河流沿斷層由北而南,流入金沙江,并與四條南北向的山脈相間排列,構成了木里藏族自治縣地貌的主體。屬于典型的高山、山原、峽谷地貌。
氣候
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氣候特點為冷熱兩季交替、干濕兩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輻射強烈,無四季區分的氣候特征。多年平均氣溫14.0℃,1月平均氣溫7.5℃,極端最低氣溫-5.4℃(2011年1月18日);7月平均氣溫18.9℃,極端最高氣溫33.6℃(2012年5月21日),最低月平均氣溫7.4℃,最高月平均氣溫19.0℃,平均氣溫年較差39.0℃,最大日較差23.3℃(2010年4月8日)。生長期年平均271天,無霜期年平均238天,最長271天,最短20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164.9小時。0℃以上持續期是272.7天。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境內天然徑流量58.13億立方米,人均58150立方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深度為439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24.81億立方米(深度為9421毫米)。境內水域面積9.75萬畝,占全境幅員的0.50%,其中河流面積8.85萬畝,湖泊面積0.90萬畝。[5]
土地資源
木里藏族自治縣全境幅員面積為13246.38平方公里,量標面積為13248.55平方公里,合1987.29萬畝。境內林業用地1174.50萬畝,其中森林面積683.1萬畝;疏林面積39.71萬畝;灌木林面積4006.16萬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0.58萬畝;跡地35.07成畝;苗圃0.09萬軒;宜林地9.76萬畝。[5]
礦產資源
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主要礦產有鎳、銅鈷礦、褐鐵礦、鉛鋅礦、巖金、銅礦、砂金、釷礦、菱鐵礦、錳礦、多金屬礦、鉛礦、赤鐵礦、鐵錳礦、鉛銀礦、銀礦、貢礦17種,非金屬礦種有水晶,石膏、芒硝、土堿、熱泉、石英砂巖、頁巖、冰洲石、石灰巖、煤礦、石棉、硫鐵礦、鹽鹵、建筑用砂、硅石礦、河道、砂礫16種。在發現的123個礦產地中,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4處,巖金礦15處,砂金礦21處。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37262人,其中常住人口12.9萬人,城鎮化率12.02%。總人口中,男性70077人,占51.05%;女性67185人,占48.95%。18歲以下39961人,占29.11%;18-60歲83420人,占60.7%;60歲以上13881人,占10.19%。
民族
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有藏、彝、漢、蒙古、回、苗、納西、布依、傈僳等22種民族;超過千人的有藏、彝、漢、蒙古、苗、納西、布依7個民族;截至2013年,藏族45056人,占32.82%;彝族41520人,占30.25%;漢族26280人,占19.15%;蒙古族8869人,占6.46%;苗族8813人,占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