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四川省攀枝花市市轄區 西區,隸屬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位于攀枝花市西部,境域東起涼風坳,和東區銀江鎮相接;南及金沙江,與仁和區太平鄉隔江相望;西至雞冠石山,同云南省華坪縣相依;北臨老拱山,與仁和區同德、布德鎮相鄰。介于東經101°26′43″—101°40′08″,北緯26°31′45″—26°40′43″之間,總面積123.96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西區下轄6個街道、1個鎮[2]。截至2016年末,西區常住人口14.88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5.8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9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5.7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9.1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0.8:82.7:16.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7617元。[3] 中文名稱 西區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下轄地區 6個街道、1個鎮 電話區號 0812 歷史沿革 西區歷史悠久,《帝王世紀》載有黃帝次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礱江)”以“蜀山氏女”為正妃而生顓頊的傳說。“若水……南至大笮(今鹽邊縣)入繩(金沙江年)”(《漢志》),其產生地含區境。 夏禹時,區轄地屬梁州。 周成王時(前1042—前1020年),“合梁于雍”,區境土改隸雍州。至春秋,巴蜀2支氏族已建立兩個奴隸制國家,“蜀地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華陽國志·蜀志》),蜀國領有區境。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命張儀和司馬錯率兵滅蜀,乃以舊蜀國地置蜀郡,區境域屬蜀郡。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5年),蜀守張若取笮,區境土隸蜀郡笮地。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夷”,在古邛都國地增置越嶲郡,領縣15,姑復縣(今云南省西永勝縣年)為其一。元封五年(前106年),于巴蜀地置益州刺史部(簡稱益州年),區境一帶屬益州越嶲(王莽名集雟年)郡姑復縣轄地。東漢襲西漢舊制,隸屬關系無更改。 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分建寧、永昌增置云南郡,劃越嶲郡的遂久、青蛉、姑復三縣改屬。區轄地轉隸云南郡姑復縣。 西區人民政府駐地 東晉咸康四年(338年)前后,繼晉原建制外,新置安、寧、漢州,云南郡轉隸漢州。在成漢統治蜀及陜、滇、黔部分地方的44年(304—347年)中,區境為漢州云南郡姑復縣轄地。 南北朝劉宋時期(420—479年),析漢州云南郡姑復縣為東、西姑復縣,區轄地隸漢州云南郡東姑復縣。劉宋末,南中大姓爨氏“自王蠻方”(《爨世家》)。南齊時,州郡縣建置,多沿兩晉和劉宋舊制,僅于僚人聚居之地改置僚郡而已。后在南梁、西魏、北周、隋朝領有蜀的117年中,區轄地均為爨氏所據。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含區境。自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置牢州及松外、尋聲、林開3縣。至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廢州,3縣入昌明縣,區境隨之改屬。麟德二年(665年),姚州移治弄棟川,并置都督府,區境改由姚州都督府管轄。天保九年(750年),南詔蒙氏政權占領姚州,區境始歸南詔國成偈賧,后屬劍川節度善巨郡管轄。德宗貞元十年(794年),區境改屬南詔鐵橋節度北方賧。昭宗天復二年(902年)至五代末,區境先后為大長和國、大天興國、大義寧國和大理國所有。其行政區劃上,基本上為南詔國之舊。 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大理相國高智升使孫高泰慧(高升泰之子)為善巨郡主,區境土為其轄地。南宋襲北宋舊制,區境域如北宋。南宋寶佑元年(1253年),忽必烈占領今攀西地區,滅大理。 元代建朝后,區境歸北勝州管轄,隸云南行中書省麗江路軍民宣慰司,為高土司領地。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轄地屬云南鶴慶軍民府北勝州境域。二十九年(1396年),為云南瀾滄衛軍民指揮司使北勝州屬地。正統六年(1441年),屬云南北勝直隸州境域。 清順治三年(1646年)至康熙四年(1665年),區境隸屬關系如明末。康熙五年(1666年),區轄境隸大理府北勝州。三十一年(1692年),轉隸云南省永北直隸州。雍正六年(1728年),改建昌衛為寧遠府,以會理州來屬,并置西昌、冕寧、鹽源3縣,區境新莊地隸寧遠府會理州鹽源縣。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區境大水井以西地,為云南省永北直隸廳境土。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從鹽源縣分置阿所拉巡檢司,并入會理州,新莊地隨之改屬。道光五年(1825年),云南省永北府在大水井置把總衙門,設總爺1人,駐兵10余人,管轄區境一帶。光緒十一年(1885年),增設華榮莊經歷署,大水井以西地改隸。宣統元年(1909年),撤銷兩經歷署,設華坪縣,大水井以西地隸云南省迤西道華坪縣。同年,阿所拉巡檢司升為鹽邊廳,新莊地仍隸之。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鹽邊廳為縣,新莊地為寧遠府會理州鹽邊縣境土,大水井以西地隸屬關系如清末。民國十八年(1929年),騰越道廢,大水井以西地隸云南省華坪縣。民國十九年(1930年),隸云南省第一綏靖處華坪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寧遠府為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區,新莊地仍隸屬鹽邊縣。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境內大水井、和平、平江等為華坪縣福泉鎮轄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成立,新莊地隸該省第三行政督察區鹽邊縣同德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大水井以西地隸云南省第七督察區華坪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新莊地隸鹽邊縣第三區善鄰鄉。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大水井以西地隸云南省第十督察區華坪縣。 1950年2月,區境一帶解放。 西區 1951年,土改時建立小鄉政權,大水井、把關河、和平、平江4個小鄉隸屬云南省麗江專區華坪縣二區。1952年,新莊地設鄉,隸西康省西昌專區鹽邊縣同德區。1953年3月,華坪縣二區平江鄉(轄今莊上、經堂、苦蕎、爛壩、大麥地村)、和平鄉(轄今竹林破、金家、格里坪村及河口街道辦事處境土)、玉泉鄉(轄今大水井村1—6社)人民政府相繼成立。同年6月,玉泉鄉并入布德鄉。1955年10月1日,西康省撤銷,新莊地隸四川省西昌專區鹽邊縣第五區民政鄉。1958年廢鄉村建置,實現人民公社化,新莊地隸鹽邊縣民政公社。同年12月,并華坪、永勝縣為“永華縣”,至1959年10月,兩縣仍分置。其間,大水井以西地為永華縣轄地。1959年10月,兩縣仍分置,大水井以西地重歸華坪縣管轄。1962年10月,玉泉人民公社成立。1965年8月9日,轄區大水井以西地云南省華坪縣玉泉(12月劃入)、和平、平江公社及以東地新莊大隊(屬鹽邊縣銀江公社)等6公社劃歸渡口市。是年12月30日,渡口市大河、大田、金江、玉泉區成立。玉泉區轄華坪縣大興區移交的平江、和平、玉泉等7個公社,代管3個公社。區境土隸玉泉區。12月31日,成立4個農業建制區,3公社隸玉泉區,1公社隸金江區。河門口、格里坪、寶鼎3個工礦區隸渡口市城區。 1973年2月22日,經報省委、省革委批準,中共渡口市委員會決定將金江、玉泉、大河、大田4個農業區合并為相當于縣一級的郊區委員會,直接領導公社;以渡口06號橋為界,將金沙江兩岸集中的工礦區劃為東、西兩個行政區,西區以煤炭、電力為主。同時,成立兩個區的籌備處。3月1日,渡口市西區籌備處(籌備小組)在市委招待所(大渡口招待所三棟)正式辦公,標志西區成立。3月21日,西區籌備小組遷至河門口。此后,河門口成為西區治所長達24年。同月,原渡口市大河區五七公社和玉泉區平江公社一并劃交西區管理。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74年1月,西區開始籌建街道辦事處。2月,成立西區寶鼎中路街道辦事處。3月,成立河門口街道辦事處。4月,成立摩梭河街道辦事處。6月,成立清香坪、玉泉、格里坪街道辦事處。10月,成立寶鼎街道辦事處。至此,西區轄街道辦事處7個,并轄平江、五七(太平)2個公社,21個大隊,81個生產隊。區境以河門口為中心,東到新莊06號橋,南至寶鼎礦區,西達龍洞煤礦,北止攀鋼石灰石礦。區革委會籌備領導小組駐河門口北街。渡口市西區為市轄工業區。 1975年10月13日,渡口市革命委員會以《關于我市調整市轄區的補充報告》(渡革發〔1975〕82號)請示省革委,決定將西區所轄平江、五七公社劃給郊區管轄。 1976年4月6日,四川省革命委員會下發《關于同意渡口市調整市轄區建制的批復》(川革函〔1976〕51號)。之后,西區轄7個街道辦事處,41個居委會。 1981年7月,寶鼎中路街道辦事處更名為陶家渡街道辦事處。 1987年3月4日,西區隨市更名為攀枝花市西區。 保護長江結盟碑 1994年1月26日,攀枝花市(1987年1月23日更名)人民政府上報四川省民政廳《關于東區、西區、仁和區部分行政區域調整的請示》(攀府發〔1994〕12號)。2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同意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三個區部分行政區域調整的批復》(川府民政〔1994〕7號),決定西區除轄原建制外,增轄平江鄉全部和銀江鄉的新莊村,面積116.7平方千米。政區調整后,西區轄7個街道辦事處,55個居民委員會;并轄1個平江鄉,10個村民委員會,57個村民小組。 1996年8月1日,省政府批準西區撤平江鄉建格里坪鎮。 1997年10月21—24日,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區紀委及所屬部門由河門口北街遷至大水井西區政府辦公大樓辦公。 1998年12月22日,市政府第十次常務會議批準撤銷格里坪街道辦事處。同年9月,三區(東、西、仁和)行政區域界限勘定工作全面完成。 2000年4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同意攀枝花市西區和攀枝花市仁和區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的批復》(川府勘〔2000〕30號)和《關于同意攀枝花市東區和攀枝花市西區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的批復》(川府勘〔2000〕33號)兩文,確定了西區行政區域界線。其邊界線起止及走向為:東從新莊村東南往北至務本鄉,與東區銀江鎮接界;南沿金沙江往西至福田,和仁和區太平鄉接壤;西從福田鄉向北延伸,與云南省華坪縣毗鄰;北同仁和區新華、新生、務本鄉相依。西區轄6個街道辦事處,69個居民委員會;并轄1個格里坪鎮,10個村民委員會。面積123.955平方千米(金沙江南岸陶家渡、摩梭河和大寶鼎三個街道辦事處西區無地政管轄權)。 2001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精神,西區將69個居委會調整為3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且“一律以居住地命名”。 2010年,西區將34個社區調整為33個,原格里坪鎮江邊社區并入經堂村,原陶家渡街道7個社區合并為5個社區,新建格里坪鎮景怡社區、清香坪街道藍湖社區。 2013年,西區將33個社區調整為32個,撤銷大寶鼎街道爛泥箐社區、摩梭河街道摩梭河社區,新成立清香坪街道金沙社區。 至2016年末,西區轄6個街道,1個鎮(10個村,5個社區)。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西區下轄6個街道、1個鎮。西區人民區政府駐清香坪街道蘇鐵中路262號。
圖片 黃小芳攝影
文字來源于網絡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四川省攀枝花市市轄區
西區,隸屬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位于攀枝花市西部,境域東起涼風坳,和東區銀江鎮相接;南及金沙江,與仁和區太平鄉隔江相望;西至雞冠石山,同云南省華坪縣相依;北臨老拱山,與仁和區同德、布德鎮相鄰。介于東經101°26′43″—101°40′08″,北緯26°31′45″—26°40′43″之間,總面積123.96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西區下轄6個街道、1個鎮[2]。截至2016年末,西區常住人口14.88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5.8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9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5.7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9.1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0.8:82.7:16.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7617元。[3]
中文名稱
西區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下轄地區
6個街道、1個鎮
電話區號
0812
歷史沿革
西區歷史悠久,《帝王世紀》載有黃帝次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礱江)”以“蜀山氏女”為正妃而生顓頊的傳說。“若水……南至大笮(今鹽邊縣)入繩(金沙江年)”(《漢志》),其產生地含區境。
夏禹時,區轄地屬梁州。
周成王時(前1042—前1020年),“合梁于雍”,區境土改隸雍州。至春秋,巴蜀2支氏族已建立兩個奴隸制國家,“蜀地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華陽國志·蜀志》),蜀國領有區境。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命張儀和司馬錯率兵滅蜀,乃以舊蜀國地置蜀郡,區境域屬蜀郡。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5年),蜀守張若取笮,區境土隸蜀郡笮地。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夷”,在古邛都國地增置越嶲郡,領縣15,姑復縣(今云南省西永勝縣年)為其一。元封五年(前106年),于巴蜀地置益州刺史部(簡稱益州年),區境一帶屬益州越嶲(王莽名集雟年)郡姑復縣轄地。東漢襲西漢舊制,隸屬關系無更改。
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分建寧、永昌增置云南郡,劃越嶲郡的遂久、青蛉、姑復三縣改屬。區轄地轉隸云南郡姑復縣。
西區人民政府駐地
東晉咸康四年(338年)前后,繼晉原建制外,新置安、寧、漢州,云南郡轉隸漢州。在成漢統治蜀及陜、滇、黔部分地方的44年(304—347年)中,區境為漢州云南郡姑復縣轄地。
南北朝劉宋時期(420—479年),析漢州云南郡姑復縣為東、西姑復縣,區轄地隸漢州云南郡東姑復縣。劉宋末,南中大姓爨氏“自王蠻方”(《爨世家》)。南齊時,州郡縣建置,多沿兩晉和劉宋舊制,僅于僚人聚居之地改置僚郡而已。后在南梁、西魏、北周、隋朝領有蜀的117年中,區轄地均為爨氏所據。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含區境。自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置牢州及松外、尋聲、林開3縣。至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廢州,3縣入昌明縣,區境隨之改屬。麟德二年(665年),姚州移治弄棟川,并置都督府,區境改由姚州都督府管轄。天保九年(750年),南詔蒙氏政權占領姚州,區境始歸南詔國成偈賧,后屬劍川節度善巨郡管轄。德宗貞元十年(794年),區境改屬南詔鐵橋節度北方賧。昭宗天復二年(902年)至五代末,區境先后為大長和國、大天興國、大義寧國和大理國所有。其行政區劃上,基本上為南詔國之舊。
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大理相國高智升使孫高泰慧(高升泰之子)為善巨郡主,區境土為其轄地。南宋襲北宋舊制,區境域如北宋。南宋寶佑元年(1253年),忽必烈占領今攀西地區,滅大理。
元代建朝后,區境歸北勝州管轄,隸云南行中書省麗江路軍民宣慰司,為高土司領地。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轄地屬云南鶴慶軍民府北勝州境域。二十九年(1396年),為云南瀾滄衛軍民指揮司使北勝州屬地。正統六年(1441年),屬云南北勝直隸州境域。
清順治三年(1646年)至康熙四年(1665年),區境隸屬關系如明末。康熙五年(1666年),區轄境隸大理府北勝州。三十一年(1692年),轉隸云南省永北直隸州。雍正六年(1728年),改建昌衛為寧遠府,以會理州來屬,并置西昌、冕寧、鹽源3縣,區境新莊地隸寧遠府會理州鹽源縣。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區境大水井以西地,為云南省永北直隸廳境土。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從鹽源縣分置阿所拉巡檢司,并入會理州,新莊地隨之改屬。道光五年(1825年),云南省永北府在大水井置把總衙門,設總爺1人,駐兵10余人,管轄區境一帶。光緒十一年(1885年),增設華榮莊經歷署,大水井以西地改隸。宣統元年(1909年),撤銷兩經歷署,設華坪縣,大水井以西地隸云南省迤西道華坪縣。同年,阿所拉巡檢司升為鹽邊廳,新莊地仍隸之。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鹽邊廳為縣,新莊地為寧遠府會理州鹽邊縣境土,大水井以西地隸屬關系如清末。民國十八年(1929年),騰越道廢,大水井以西地隸云南省華坪縣。民國十九年(1930年),隸云南省第一綏靖處華坪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寧遠府為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區,新莊地仍隸屬鹽邊縣。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境內大水井、和平、平江等為華坪縣福泉鎮轄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成立,新莊地隸該省第三行政督察區鹽邊縣同德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大水井以西地隸云南省第七督察區華坪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新莊地隸鹽邊縣第三區善鄰鄉。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大水井以西地隸云南省第十督察區華坪縣。
1950年2月,區境一帶解放。
西區
1951年,土改時建立小鄉政權,大水井、把關河、和平、平江4個小鄉隸屬云南省麗江專區華坪縣二區。1952年,新莊地設鄉,隸西康省西昌專區鹽邊縣同德區。1953年3月,華坪縣二區平江鄉(轄今莊上、經堂、苦蕎、爛壩、大麥地村)、和平鄉(轄今竹林破、金家、格里坪村及河口街道辦事處境土)、玉泉鄉(轄今大水井村1—6社)人民政府相繼成立。同年6月,玉泉鄉并入布德鄉。1955年10月1日,西康省撤銷,新莊地隸四川省西昌專區鹽邊縣第五區民政鄉。1958年廢鄉村建置,實現人民公社化,新莊地隸鹽邊縣民政公社。同年12月,并華坪、永勝縣為“永華縣”,至1959年10月,兩縣仍分置。其間,大水井以西地為永華縣轄地。1959年10月,兩縣仍分置,大水井以西地重歸華坪縣管轄。1962年10月,玉泉人民公社成立。1965年8月9日,轄區大水井以西地云南省華坪縣玉泉(12月劃入)、和平、平江公社及以東地新莊大隊(屬鹽邊縣銀江公社)等6公社劃歸渡口市。是年12月30日,渡口市大河、大田、金江、玉泉區成立。玉泉區轄華坪縣大興區移交的平江、和平、玉泉等7個公社,代管3個公社。區境土隸玉泉區。12月31日,成立4個農業建制區,3公社隸玉泉區,1公社隸金江區。河門口、格里坪、寶鼎3個工礦區隸渡口市城區。
1973年2月22日,經報省委、省革委批準,中共渡口市委員會決定將金江、玉泉、大河、大田4個農業區合并為相當于縣一級的郊區委員會,直接領導公社;以渡口06號橋為界,將金沙江兩岸集中的工礦區劃為東、西兩個行政區,西區以煤炭、電力為主。同時,成立兩個區的籌備處。3月1日,渡口市西區籌備處(籌備小組)在市委招待所(大渡口招待所三棟)正式辦公,標志西區成立。3月21日,西區籌備小組遷至河門口。此后,河門口成為西區治所長達24年。同月,原渡口市大河區五七公社和玉泉區平江公社一并劃交西區管理。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74年1月,西區開始籌建街道辦事處。2月,成立西區寶鼎中路街道辦事處。3月,成立河門口街道辦事處。4月,成立摩梭河街道辦事處。6月,成立清香坪、玉泉、格里坪街道辦事處。10月,成立寶鼎街道辦事處。至此,西區轄街道辦事處7個,并轄平江、五七(太平)2個公社,21個大隊,81個生產隊。區境以河門口為中心,東到新莊06號橋,南至寶鼎礦區,西達龍洞煤礦,北止攀鋼石灰石礦。區革委會籌備領導小組駐河門口北街。渡口市西區為市轄工業區。
1975年10月13日,渡口市革命委員會以《關于我市調整市轄區的補充報告》(渡革發〔1975〕82號)請示省革委,決定將西區所轄平江、五七公社劃給郊區管轄。
1976年4月6日,四川省革命委員會下發《關于同意渡口市調整市轄區建制的批復》(川革函〔1976〕51號)。之后,西區轄7個街道辦事處,41個居委會。
1981年7月,寶鼎中路街道辦事處更名為陶家渡街道辦事處。
1987年3月4日,西區隨市更名為攀枝花市西區。
保護長江結盟碑
1994年1月26日,攀枝花市(1987年1月23日更名)人民政府上報四川省民政廳《關于東區、西區、仁和區部分行政區域調整的請示》(攀府發〔1994〕12號)。2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同意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三個區部分行政區域調整的批復》(川府民政〔1994〕7號),決定西區除轄原建制外,增轄平江鄉全部和銀江鄉的新莊村,面積116.7平方千米。政區調整后,西區轄7個街道辦事處,55個居民委員會;并轄1個平江鄉,10個村民委員會,57個村民小組。
1996年8月1日,省政府批準西區撤平江鄉建格里坪鎮。
1997年10月21—24日,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區紀委及所屬部門由河門口北街遷至大水井西區政府辦公大樓辦公。
1998年12月22日,市政府第十次常務會議批準撤銷格里坪街道辦事處。同年9月,三區(東、西、仁和)行政區域界限勘定工作全面完成。
2000年4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同意攀枝花市西區和攀枝花市仁和區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的批復》(川府勘〔2000〕30號)和《關于同意攀枝花市東區和攀枝花市西區人民政府聯合勘定的行政區域界線協議書的批復》(川府勘〔2000〕33號)兩文,確定了西區行政區域界線。其邊界線起止及走向為:東從新莊村東南往北至務本鄉,與東區銀江鎮接界;南沿金沙江往西至福田,和仁和區太平鄉接壤;西從福田鄉向北延伸,與云南省華坪縣毗鄰;北同仁和區新華、新生、務本鄉相依。西區轄6個街道辦事處,69個居民委員會;并轄1個格里坪鎮,10個村民委員會。面積123.955平方千米(金沙江南岸陶家渡、摩梭河和大寶鼎三個街道辦事處西區無地政管轄權)。
2001年8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精神,西區將69個居委會調整為3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且“一律以居住地命名”。
2010年,西區將34個社區調整為33個,原格里坪鎮江邊社區并入經堂村,原陶家渡街道7個社區合并為5個社區,新建格里坪鎮景怡社區、清香坪街道藍湖社區。
2013年,西區將33個社區調整為32個,撤銷大寶鼎街道爛泥箐社區、摩梭河街道摩梭河社區,新成立清香坪街道金沙社區。
至2016年末,西區轄6個街道,1個鎮(10個村,5個社區)。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西區下轄6個街道、1個鎮。西區人民區政府駐清香坪街道蘇鐵中路262號。
圖片 黃小芳攝影
文字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