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歷年前夕,特布洛鄉谷莫村駐村第一書記羅雅宏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接受貧困村退出州級驗收,基本達標,仍需再接再厲!點開羅雅宏消息中發的圖片:修建中的新房、即將完工的進村道路、正在治理中的穿村而過的小河、田野中敞放喂養的閹雞……一個更加美麗、更加富裕的谷莫村已現雛形。
這一切,來之不易。
村里鄉親揮灑汗水,駐村干部日夜辛勞,幫扶部門鼎力相助,全縣上下齊心苦干,換來了今日谷莫村的日新月異。
谷莫村位于昭覺縣特布洛鄉以南,距鄉政府1.9公里,距縣城30.1公里,幅員面積8.2平方公里,耕地776畝,林地面積775畝、草地面積890畝。轄古莫、馬什覺2個社,有141戶570人,其中貧困戶22戶94人。海拔2000—2460米,屬典型的山區農業村,產業結構單一,農作物以馬鈴薯、蕎麥、玉米為主。2015年,人均純收入4350元。2016年彝家新寨建設108戶。
面對谷莫村無產業支柱、經濟效率較低;
面對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出產物商品化率較低;
面對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較低;
面對群眾普遍文化素質較低,缺乏發展資金,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后……
面對困難,幫扶部門和村兩委、駐村第一書記先從摸清貧困底數入手,規劃脫貧路徑,討論脫貧思路,因地制宜助增收謀脫貧,著力打造產村相融、農旅融合的新谷莫村。
自精準扶貧以來,谷莫村在幫扶單位州、縣政府辦的大力扶持下,積極探索,創新“四種模式”,加快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努力破解發展頑疾,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加快發展的創新發展之路。
走“產業帶動型”發展模式。谷莫村因地制宜,以特色養殖業做大做強為抓手,成立了養羊合作社,大力發展養羊等傳統畜牧業。村“兩委”充分發揮村產業發展周轉金的效益,利用村產業發展周轉金1.8萬元,購買了23只山羊入股村養羊合作社,預計年分紅3000元以上。同時,著力打造“谷莫綠色蜜蜂”品牌,大力發展家庭散養蜜蜂產業,州政府辦公室投入1萬元扶持村集體養蜂20群,預計年收益1萬元以上。
走“服務創收型”。發展模式轉變職能,谷莫村在彝家新寨建設過程中,在村口規劃建設便民服務站1個,出租給村民用于銷售日常生活用品和化肥等農資產品,在方便村民的同時,村集體年收益3000元以上。利用村產業發展金25萬元,修建占地近2畝的標準化羊圈400㎡,由村養羊合作社集中飼養了約400只羊。村集體每年收取每只羊5元的服務費,預計年收益2000元左右。
走“抱團經營型”發展模式。相鄰的車哈古村有一塊近40畝的核桃林,林下一直處于閑置狀態,谷莫村一次性投入村產業發展金5萬元,和車哈古村“抱團”發展,在這塊核桃林中籌建了占地約20畝的巖鷹雞養殖場,預計年出欄巖鷹雞1000只以上,村集體年收益在3萬元以上。
走“持續壯大型”發展模式。州政府辦公室協調資金16萬元,采用“借羊還羊”的模式,戶均借了5只涼山半細毛羊給貧困戶入股村養羊合作社,貧困戶預計將于今年全部脫貧。通過一年的鞏固提升,貧困戶將于2017年12月歸還5只羊的股權。為促進村集體經濟的持續壯大,突出扶貧物資后期使用的普惠性,州政府辦決定將回收的股權,全部轉為谷莫村集體所有,屆時預計村集體年分紅2萬元以上。
貧困戶要脫貧,發展生產增加收入首當其沖。
今年5月,谷莫村在村幼教點前的籃球場召開了村民大會,對養殖能繁母豬的家庭和“文明衛生家庭”進行了獎勵。對62戶養殖能繁母豬的農戶給予了“獎勵”性質的補貼,每養殖1頭母豬,給予1桶食用油和1袋大米的補貼;對39戶沒有養殖母豬,但承諾要養殖母豬的農戶,給予1桶食用油的獎勵。同時,對26戶“文明衛生家庭”給予毛巾、洗臉盆、洗衣粉和香皂等獎勵。
看著其他農戶都拿到了獎品,自己卻兩手空空,什么獎品都沒有得到,貧困戶吉克合西急了也愧了,找到了第一書記羅雅宏不甘心地說:“我家以前沒有養老母豬,也沒有想過要養,今天看到大家都拿到獎勵了,有的獎品還是拿背篼背的,我才曉得我家的差距在哪里,咋個不窮嘛,黨的政策那么好,只怪自己不爭氣。彝族有句爾比(諺語)說的好,‘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差距,就在一頭母豬’,以后我家也要養老母豬,還要講文明、講衛生,爭取下次村民大會的時候,臉上能有點光彩,不然太沒得面子了。黨的政策瓦吉瓦(好)!我們也一定阿依阿尼(不睡不坐)的努力,爭取早點過上好日子。”
村民洛比爾杰家養殖了2頭能繁母豬,又被評為“文明衛生家庭”,“獎品”裝了滿滿一背篼,至今說起當時的情景,自豪之情仍溢于言表:“阿波波,以前只聽到說娃兒成績好,學校發獎勵,沒想到我這個阿普莫蘇(老人)也得到政府的獎勵了。養豬、養雞,生活講衛生,這些都是我們自己應該做的,政府還給我們發這么多東西,黨的政策真的太好了,以前我成家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沒有給我這么多東西,真是太感謝了!有政府的幫助,我們一定會蘇呷(富裕)的,卡沙沙(謝謝)!”
貧困戶洛比木曲對脫貧也是信心滿滿:“我家養了1頭母豬,每年有3000多元的收入。政府鼓勵扶持我們養母豬,不少家庭養了2頭母豬,我家也計劃再養1頭,把這兩頭母豬養好了,我家也就脫貧了。”
今年3月,谷莫村農戶養殖能繁母豬62頭,采取“以獎代補”的幫扶措施后,全村養殖能繁母豬達到113頭,目前,全村貧困戶戶均養殖1頭能繁母豬,預計年產值45萬元以上。
針對部分農戶在脫貧攻堅中,主觀能動性不強,“等靠要”思想嚴重,對黨和政府感情淡漠,缺乏感恩意識,谷莫村開展了“脫貧攻堅主題演講”,引導貧困戶、村組干部和普通農戶積極主動思考脫貧攻堅,增強獲得感,激發內生動力,形成感恩奮進的好風氣。
谷莫村脫貧示范戶俄底曲西是位單親媽媽,不善言辭的她在脫貧攻堅主題演講上,用最樸實的話語向全村群眾講述了精準扶貧以來她家里點點滴滴的變化,在說到駐村工作組給予她家的種種幫助時,她眼含熱淚,很多村民的眼睛也濕潤了。俄底曲西說:“有駐村工作的幫助,我家今年脫貧一點問題也沒有!”
觀念的轉變激發起了谷莫村貧困群眾勤勞致富脫貧奔小康的斗志。68歲的老黨員阿牛嘎嘎說,大家要感恩奮進,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現在,娃兒讀書不僅不要錢,還管伙食,生病吃藥打針新農合可以報銷,路都修到家門口了,家家戶戶都通了電、通了水……黨和政府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們一定要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為幫助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谷莫村貧困戶逐一簽訂了《脫貧承諾書》,承諾“不等不靠,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按期脫貧”。
“簽的《脫貧承諾書》,我們都按了手印了,它就是我們頭上的一道緊箍咒,說了的話,潑出去的水,今年能不能脫貧,就看我們自己的了!”貧困戶洛比爾青說,簽定《脫貧承諾書》書后,感覺到目標更加明確,主體責任感也更強了。
第一書記羅雅宏告訴記者,為更好地與村民溝通,他們開設了一個名為“谷莫駐村幫扶”的微信公眾號和一個“谷莫鄉親”微信群,讓村里的年輕人關注村里發展,了解政策信息,為脫貧獻計出力,現在微信群里已有近百名村民加入進來,大家討論起村里的發展十分熱烈。
今年5月,為切實加強基層隊伍和陣地建設,谷莫村黨支部以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青年為抓手,成立了谷莫村青年先鋒隊,教育引導發揮優秀青年在脫貧攻堅和“四個好”創建中的排頭兵和生力軍作用,著力打造脫貧奔康先鋒隊、互助搶險服務隊和“四好”創建突擊隊“三支隊伍”,切實增強農村青年“抱團”發展能力。
谷莫村孤寡老人吉克合西今年60多歲,常年的風濕病已致她手腳都已經嚴重變形,生活自理都很困難。年久失修的老屋,雨季一來,總是滴滴噠噠的漏個不停,這一直是吉克合西心頭的一塊頑疾。
自從村里成立了青年先鋒隊以后,吉克合西的心病總算不會再犯了,雨季一過,青年黨員、谷莫村青年先鋒隊隊長木坡史惹就帶著隊員們翻修了房屋。
“有了你們這群達施(小伙子),總算又找到可以依靠的人了!卡沙沙,卡沙沙!”吉克合西緊緊的拽著木坡史惹的手感激的說,渾濁的眼里飽含著激動的淚水。
目前,谷莫村青年先鋒隊已經發展成員78人,主要由青年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及務工返鄉、有一技之長、自覺抵制陳規陋習的先進青年組成,村里有文化、有技能、有擔當的先進青年幾乎都加入了青年先鋒隊,青年先鋒隊儼然已經成為谷莫村的“人才”洼地。
■對標查漏
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
11月16-19日,州脫貧指揮部抽調了州級機關、部門或單位25個38人,由州衛計委牽頭,組成昭覺縣脫貧村驗收工作組,對昭覺縣2016年擬脫貧的48個村全覆蓋地開展了驗收,并按照不低于10%的貧困戶比例進行了抽查,共計抽查了264戶脫貧戶。
在19日舉行的驗收工作組與昭覺縣委縣政府就貧困村退出驗收相關情況反饋會上,通報了脫貧村目前存在的不足之處。
有集體經濟方面:脫貧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資金作為啟動資金購買牛豬羊等開展養殖,進而產生經濟效益,或是通過統一配備餐具出租產生經濟效益,個別貧困村實現集體經濟達標,不是依靠其產生的效益,而是通過犧牲啟動資金的本錢取得的,單純從驗收指標上,認為已經達標,但后續如何發展,需認真考慮。
有硬化路方面:目前仍有部分村硬化路正在建設中。驗收組認為,通村公路的建設,最終是為了方便群眾,發展經濟,正在建設當中的通村公路需要加快進度,同時也為安全住房建設提供有效的運輸通道。
有衛生室方面:建設了村衛生室,但缺乏合格的鄉村醫生,現有鄉村醫生不具備資格條件,只能協助鄉鎮衛生院開展簡單的公共衛生相關工作。
■整改措施
拓展發展路子 狠抓產業扶貧
拓展發展路子,狠抓產業扶貧,確保貧困人口持續增收。從集體經濟到家庭經營,都主要集中在畜牧、農耕、養殖等傳統農業方面,呈現出發展形式單一,規模較小、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缺乏穩定的、規模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找到“自然環境和資源限制發展”的突破口,更加注重智力幫扶、勞務輸出、技能培訓、傳統農業創新、拓展產業規模、創業支持等方面的開發利用,多渠道保障貧困人口增收致富,建立更加穩定、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為解決民族地區鄉村醫生的合格資歷問題,目前,省衛計委正在舉辦相應資格考試,具備中專以上醫學學歷或者經培訓達到中專以上學歷人員,45周歲以下人員均可報名。希望相關部門借此機會,統籌協調全縣脫貧村相關人員報名參加,確保合格村醫全覆蓋。
注重資料整理。針對驗收中個別脫貧村貧困建卡戶收支記錄數據不規范的問題,驗收組建議有關部門或單位切實加強相應業務知識培訓,與省州相關部門對接,明確指標含義和記錄規范,并切實落實責任,誰登記誰負責。
■記者手記
要發揮青年人干勁
在谷莫村采訪,村里注重發揮青年人干勁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該村利用微信這一當下最熱門的溝通媒介拉近與青年一代的距離,暢通溝通渠道,引導大家聚焦到脫貧攻堅上,營造起眾人齊心脫貧致富的氛圍,同時,利用組建村青年先鋒隊聚集有為青年,讓青年人爭當脫貧攻堅和“四個好”建設排頭兵,凝聚起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強大合力,有力推進了今年的脫貧工作。
如今,涼山廣大彝鄉的年輕人普遍比他們的父輩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較快,網絡和手機已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對如何脫貧致富,也不同于只是埋頭在土地里耕耘的祖輩父輩們,而是有更廣闊的視野,更多的辦法,從而使我們脫貧攻堅工作更快更有力推進。
脫貧攻堅是當下的目標,致富奔小康,讓生活越過越好是我們長遠的追求,這一點上,發揮青年人的干勁顯得尤為重要。
把這些掌握了一定知識技能、有文化有思想、自覺抵制陳規陋習的青年人聚集起來,打造起一個人才“洼地”,匯聚起一股力量,不光有益于當下的脫貧攻堅,更利于美麗富饒文明和諧新涼山的長遠發展。
俄底曲西:
我家今年脫貧一點問題也沒有!
見到俄底曲西時,這位43歲的彝族婦女正在村里的建房工地上攪拌水泥。在家門口打工,一天可以掙100元。
俄底曲西是單親媽媽,丈夫因病去世后,家里經濟十分困難,被列入2016年脫貧的幫扶戶。
俄底曲西的新家也快要建好了,新房緊挨著現在居住的老房子。走進她家,院子里有一排雞舍,養著閹雞,豬圈里三頭肥豬正在吃食,院墻上還有幾個蜂箱,蜜蜂嗡嗡地飛進飛出。
俄底曲西拿出曬干的核桃請大家吃,她告訴記者,這是她自家的核桃,家里有200棵核桃樹,已經全部嫁接,今年有5棵掛果,賣核桃收入2000多元,“門口的這棵樹結的核桃就賣了1000元。”
俄底曲西家有兩頭幫扶資金購買的西門塔爾母牛,一頭母牛今年生了頭小牛,賣了4000元。此外,今年家里還賣了9只閹雞,收入3200元。她告訴記者:“政府扶持我家養了20只閹雞、10群蜂;通過借羊還羊借了10只羊給我家;扶貧產業周轉金借了我家4500元,買了1頭母牛;彝家新寨建設獲得了3萬元的補貼;小兒子上學獲得了每年1200元的愛心資助。”
要過彝歷年了,俄底曲西在廣東惠州打工的大女兒也趕回家過年了,女兒是駐村工作組推薦到惠州打工的,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俄底曲西告訴記者,大女兒今年匯了1萬元回家,“有駐村工作組的幫助,我家今年脫貧一點問題也沒有!”
來源: 涼山日報2016-11-21 10:19:00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正在建設中的住房
彝歷年前夕,特布洛鄉谷莫村駐村第一書記羅雅宏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接受貧困村退出州級驗收,基本達標,仍需再接再厲!點開羅雅宏消息中發的圖片:修建中的新房、即將完工的進村道路、正在治理中的穿村而過的小河、田野中敞放喂養的閹雞……一個更加美麗、更加富裕的谷莫村已現雛形。
這一切,來之不易。
村里鄉親揮灑汗水,駐村干部日夜辛勞,幫扶部門鼎力相助,全縣上下齊心苦干,換來了今日谷莫村的日新月異。
谷莫村位于昭覺縣特布洛鄉以南,距鄉政府1.9公里,距縣城30.1公里,幅員面積8.2平方公里,耕地776畝,林地面積775畝、草地面積890畝。轄古莫、馬什覺2個社,有141戶570人,其中貧困戶22戶94人。海拔2000—2460米,屬典型的山區農業村,產業結構單一,農作物以馬鈴薯、蕎麥、玉米為主。2015年,人均純收入4350元。2016年彝家新寨建設108戶。
面對谷莫村無產業支柱、經濟效率較低;
面對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出產物商品化率較低;
面對土地貧瘠,農作物產量較低;
面對群眾普遍文化素質較低,缺乏發展資金,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嚴重滯后……
面對困難,幫扶部門和村兩委、駐村第一書記先從摸清貧困底數入手,規劃脫貧路徑,討論脫貧思路,因地制宜助增收謀脫貧,著力打造產村相融、農旅融合的新谷莫村。
自精準扶貧以來,谷莫村在幫扶單位州、縣政府辦的大力扶持下,積極探索,創新“四種模式”,加快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努力破解發展頑疾,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加快發展的創新發展之路。
走“產業帶動型”發展模式。谷莫村因地制宜,以特色養殖業做大做強為抓手,成立了養羊合作社,大力發展養羊等傳統畜牧業。村“兩委”充分發揮村產業發展周轉金的效益,利用村產業發展周轉金1.8萬元,購買了23只山羊入股村養羊合作社,預計年分紅3000元以上。同時,著力打造“谷莫綠色蜜蜂”品牌,大力發展家庭散養蜜蜂產業,州政府辦公室投入1萬元扶持村集體養蜂20群,預計年收益1萬元以上。
走“服務創收型”。發展模式轉變職能,谷莫村在彝家新寨建設過程中,在村口規劃建設便民服務站1個,出租給村民用于銷售日常生活用品和化肥等農資產品,在方便村民的同時,村集體年收益3000元以上。利用村產業發展金25萬元,修建占地近2畝的標準化羊圈400㎡,由村養羊合作社集中飼養了約400只羊。村集體每年收取每只羊5元的服務費,預計年收益2000元左右。
走“抱團經營型”發展模式。相鄰的車哈古村有一塊近40畝的核桃林,林下一直處于閑置狀態,谷莫村一次性投入村產業發展金5萬元,和車哈古村“抱團”發展,在這塊核桃林中籌建了占地約20畝的巖鷹雞養殖場,預計年出欄巖鷹雞1000只以上,村集體年收益在3萬元以上。
走“持續壯大型”發展模式。州政府辦公室協調資金16萬元,采用“借羊還羊”的模式,戶均借了5只涼山半細毛羊給貧困戶入股村養羊合作社,貧困戶預計將于今年全部脫貧。通過一年的鞏固提升,貧困戶將于2017年12月歸還5只羊的股權。為促進村集體經濟的持續壯大,突出扶貧物資后期使用的普惠性,州政府辦決定將回收的股權,全部轉為谷莫村集體所有,屆時預計村集體年分紅2萬元以上。
貧困戶要脫貧,發展生產增加收入首當其沖。
今年5月,谷莫村在村幼教點前的籃球場召開了村民大會,對養殖能繁母豬的家庭和“文明衛生家庭”進行了獎勵。對62戶養殖能繁母豬的農戶給予了“獎勵”性質的補貼,每養殖1頭母豬,給予1桶食用油和1袋大米的補貼;對39戶沒有養殖母豬,但承諾要養殖母豬的農戶,給予1桶食用油的獎勵。同時,對26戶“文明衛生家庭”給予毛巾、洗臉盆、洗衣粉和香皂等獎勵。
看著其他農戶都拿到了獎品,自己卻兩手空空,什么獎品都沒有得到,貧困戶吉克合西急了也愧了,找到了第一書記羅雅宏不甘心地說:“我家以前沒有養老母豬,也沒有想過要養,今天看到大家都拿到獎勵了,有的獎品還是拿背篼背的,我才曉得我家的差距在哪里,咋個不窮嘛,黨的政策那么好,只怪自己不爭氣。彝族有句爾比(諺語)說的好,‘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差距,就在一頭母豬’,以后我家也要養老母豬,還要講文明、講衛生,爭取下次村民大會的時候,臉上能有點光彩,不然太沒得面子了。黨的政策瓦吉瓦(好)!我們也一定阿依阿尼(不睡不坐)的努力,爭取早點過上好日子。”
村民洛比爾杰家養殖了2頭能繁母豬,又被評為“文明衛生家庭”,“獎品”裝了滿滿一背篼,至今說起當時的情景,自豪之情仍溢于言表:“阿波波,以前只聽到說娃兒成績好,學校發獎勵,沒想到我這個阿普莫蘇(老人)也得到政府的獎勵了。養豬、養雞,生活講衛生,這些都是我們自己應該做的,政府還給我們發這么多東西,黨的政策真的太好了,以前我成家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沒有給我這么多東西,真是太感謝了!有政府的幫助,我們一定會蘇呷(富裕)的,卡沙沙(謝謝)!”
貧困戶洛比木曲對脫貧也是信心滿滿:“我家養了1頭母豬,每年有3000多元的收入。政府鼓勵扶持我們養母豬,不少家庭養了2頭母豬,我家也計劃再養1頭,把這兩頭母豬養好了,我家也就脫貧了。”
今年3月,谷莫村農戶養殖能繁母豬62頭,采取“以獎代補”的幫扶措施后,全村養殖能繁母豬達到113頭,目前,全村貧困戶戶均養殖1頭能繁母豬,預計年產值45萬元以上。
針對部分農戶在脫貧攻堅中,主觀能動性不強,“等靠要”思想嚴重,對黨和政府感情淡漠,缺乏感恩意識,谷莫村開展了“脫貧攻堅主題演講”,引導貧困戶、村組干部和普通農戶積極主動思考脫貧攻堅,增強獲得感,激發內生動力,形成感恩奮進的好風氣。
谷莫村脫貧示范戶俄底曲西是位單親媽媽,不善言辭的她在脫貧攻堅主題演講上,用最樸實的話語向全村群眾講述了精準扶貧以來她家里點點滴滴的變化,在說到駐村工作組給予她家的種種幫助時,她眼含熱淚,很多村民的眼睛也濕潤了。俄底曲西說:“有駐村工作的幫助,我家今年脫貧一點問題也沒有!”
觀念的轉變激發起了谷莫村貧困群眾勤勞致富脫貧奔小康的斗志。68歲的老黨員阿牛嘎嘎說,大家要感恩奮進,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現在,娃兒讀書不僅不要錢,還管伙食,生病吃藥打針新農合可以報銷,路都修到家門口了,家家戶戶都通了電、通了水……黨和政府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們一定要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為幫助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谷莫村貧困戶逐一簽訂了《脫貧承諾書》,承諾“不等不靠,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按期脫貧”。
“簽的《脫貧承諾書》,我們都按了手印了,它就是我們頭上的一道緊箍咒,說了的話,潑出去的水,今年能不能脫貧,就看我們自己的了!”貧困戶洛比爾青說,簽定《脫貧承諾書》書后,感覺到目標更加明確,主體責任感也更強了。
第一書記羅雅宏告訴記者,為更好地與村民溝通,他們開設了一個名為“谷莫駐村幫扶”的微信公眾號和一個“谷莫鄉親”微信群,讓村里的年輕人關注村里發展,了解政策信息,為脫貧獻計出力,現在微信群里已有近百名村民加入進來,大家討論起村里的發展十分熱烈。
今年5月,為切實加強基層隊伍和陣地建設,谷莫村黨支部以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青年為抓手,成立了谷莫村青年先鋒隊,教育引導發揮優秀青年在脫貧攻堅和“四個好”創建中的排頭兵和生力軍作用,著力打造脫貧奔康先鋒隊、互助搶險服務隊和“四好”創建突擊隊“三支隊伍”,切實增強農村青年“抱團”發展能力。
谷莫村孤寡老人吉克合西今年60多歲,常年的風濕病已致她手腳都已經嚴重變形,生活自理都很困難。年久失修的老屋,雨季一來,總是滴滴噠噠的漏個不停,這一直是吉克合西心頭的一塊頑疾。
自從村里成立了青年先鋒隊以后,吉克合西的心病總算不會再犯了,雨季一過,青年黨員、谷莫村青年先鋒隊隊長木坡史惹就帶著隊員們翻修了房屋。
“有了你們這群達施(小伙子),總算又找到可以依靠的人了!卡沙沙,卡沙沙!”吉克合西緊緊的拽著木坡史惹的手感激的說,渾濁的眼里飽含著激動的淚水。
目前,谷莫村青年先鋒隊已經發展成員78人,主要由青年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及務工返鄉、有一技之長、自覺抵制陳規陋習的先進青年組成,村里有文化、有技能、有擔當的先進青年幾乎都加入了青年先鋒隊,青年先鋒隊儼然已經成為谷莫村的“人才”洼地。
■對標查漏
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
11月16-19日,州脫貧指揮部抽調了州級機關、部門或單位25個38人,由州衛計委牽頭,組成昭覺縣脫貧村驗收工作組,對昭覺縣2016年擬脫貧的48個村全覆蓋地開展了驗收,并按照不低于10%的貧困戶比例進行了抽查,共計抽查了264戶脫貧戶。
在19日舉行的驗收工作組與昭覺縣委縣政府就貧困村退出驗收相關情況反饋會上,通報了脫貧村目前存在的不足之處。
有集體經濟方面:脫貧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資金作為啟動資金購買牛豬羊等開展養殖,進而產生經濟效益,或是通過統一配備餐具出租產生經濟效益,個別貧困村實現集體經濟達標,不是依靠其產生的效益,而是通過犧牲啟動資金的本錢取得的,單純從驗收指標上,認為已經達標,但后續如何發展,需認真考慮。
有硬化路方面:目前仍有部分村硬化路正在建設中。驗收組認為,通村公路的建設,最終是為了方便群眾,發展經濟,正在建設當中的通村公路需要加快進度,同時也為安全住房建設提供有效的運輸通道。
有衛生室方面:建設了村衛生室,但缺乏合格的鄉村醫生,現有鄉村醫生不具備資格條件,只能協助鄉鎮衛生院開展簡單的公共衛生相關工作。
■整改措施
拓展發展路子 狠抓產業扶貧
拓展發展路子,狠抓產業扶貧,確保貧困人口持續增收。從集體經濟到家庭經營,都主要集中在畜牧、農耕、養殖等傳統農業方面,呈現出發展形式單一,規模較小、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缺乏穩定的、規模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找到“自然環境和資源限制發展”的突破口,更加注重智力幫扶、勞務輸出、技能培訓、傳統農業創新、拓展產業規模、創業支持等方面的開發利用,多渠道保障貧困人口增收致富,建立更加穩定、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為解決民族地區鄉村醫生的合格資歷問題,目前,省衛計委正在舉辦相應資格考試,具備中專以上醫學學歷或者經培訓達到中專以上學歷人員,45周歲以下人員均可報名。希望相關部門借此機會,統籌協調全縣脫貧村相關人員報名參加,確保合格村醫全覆蓋。
注重資料整理。針對驗收中個別脫貧村貧困建卡戶收支記錄數據不規范的問題,驗收組建議有關部門或單位切實加強相應業務知識培訓,與省州相關部門對接,明確指標含義和記錄規范,并切實落實責任,誰登記誰負責。
■記者手記
要發揮青年人干勁
在谷莫村采訪,村里注重發揮青年人干勁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該村利用微信這一當下最熱門的溝通媒介拉近與青年一代的距離,暢通溝通渠道,引導大家聚焦到脫貧攻堅上,營造起眾人齊心脫貧致富的氛圍,同時,利用組建村青年先鋒隊聚集有為青年,讓青年人爭當脫貧攻堅和“四個好”建設排頭兵,凝聚起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強大合力,有力推進了今年的脫貧工作。
如今,涼山廣大彝鄉的年輕人普遍比他們的父輩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較快,網絡和手機已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對如何脫貧致富,也不同于只是埋頭在土地里耕耘的祖輩父輩們,而是有更廣闊的視野,更多的辦法,從而使我們脫貧攻堅工作更快更有力推進。
脫貧攻堅是當下的目標,致富奔小康,讓生活越過越好是我們長遠的追求,這一點上,發揮青年人的干勁顯得尤為重要。
把這些掌握了一定知識技能、有文化有思想、自覺抵制陳規陋習的青年人聚集起來,打造起一個人才“洼地”,匯聚起一股力量,不光有益于當下的脫貧攻堅,更利于美麗富饒文明和諧新涼山的長遠發展。
俄底曲西:
我家今年脫貧一點問題也沒有!
見到俄底曲西時,這位43歲的彝族婦女正在村里的建房工地上攪拌水泥。在家門口打工,一天可以掙100元。
俄底曲西是單親媽媽,丈夫因病去世后,家里經濟十分困難,被列入2016年脫貧的幫扶戶。
俄底曲西的新家也快要建好了,新房緊挨著現在居住的老房子。走進她家,院子里有一排雞舍,養著閹雞,豬圈里三頭肥豬正在吃食,院墻上還有幾個蜂箱,蜜蜂嗡嗡地飛進飛出。
俄底曲西拿出曬干的核桃請大家吃,她告訴記者,這是她自家的核桃,家里有200棵核桃樹,已經全部嫁接,今年有5棵掛果,賣核桃收入2000多元,“門口的這棵樹結的核桃就賣了1000元。”
俄底曲西家有兩頭幫扶資金購買的西門塔爾母牛,一頭母牛今年生了頭小牛,賣了4000元。此外,今年家里還賣了9只閹雞,收入3200元。她告訴記者:“政府扶持我家養了20只閹雞、10群蜂;通過借羊還羊借了10只羊給我家;扶貧產業周轉金借了我家4500元,買了1頭母牛;彝家新寨建設獲得了3萬元的補貼;小兒子上學獲得了每年1200元的愛心資助。”
要過彝歷年了,俄底曲西在廣東惠州打工的大女兒也趕回家過年了,女兒是駐村工作組推薦到惠州打工的,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俄底曲西告訴記者,大女兒今年匯了1萬元回家,“有駐村工作組的幫助,我家今年脫貧一點問題也沒有!”
來源: 涼山日報2016-11-21 1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