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9 來源: 攀枝花日報 “十二五”,東區立足中央商務區發展定位,把握大勢,克難奮進,著力推進“五個東區”建設,全力打造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區,完成了“十二五”規劃主要目標,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十二五·數字看東區
一、經濟總量跨越升位,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五年來,東區緊緊圍繞“五創聯動”、“五個東區”建設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堅持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一)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十二五”期間,東區地區生產總值逐年攀升,2012年突破300億元,2015年達到377.04億元,比2010年增加140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長9.7%。
(二)人均GDP年年創新高。2011年東區人均GDP突破7萬元,2012年突破8萬元,2014年突破9萬元,預計2015年達到9.86萬元,是“十一五”末的1.5倍,穩居全省前列。
二、三次產業全面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五年來,東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按照“一核輻射、三圈集聚、一帶拉動、五區發展”的總體布局要求,引導產業集聚,促進傳統服務提檔升級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不斷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三次產業持續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非公經濟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一)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十二五”末,東區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0.58億元、241.47億元、134.99億元,較“十一五”末相比,第三產業年均增長最快為9.9%,第二產業緊隨其后為9.7%,第一產業平穩增長為1.6%。
(二)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0.2:72.4:27.4調整為0.2:64.0:35.8,第三產業占比上升8.4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三二一產業方針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
三、城鄉居民生活日益改善,群眾共享改革盛宴
五年來,東區積極實施一系列“促改革、惠民生”政策措施,各項社會保障力度不斷加大,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發展實力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發展成果惠及社會公眾。
(一)商貿流通繁榮活躍。“十二五”期間東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態勢,“十二五”末東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十一五”末84.84億元增加到174.84億元,增長了2.1倍,年均增長15.6%。
(二)投資規模大幅提升。“十二五”末東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38億元,年均增長12.4%,“十二五”期間累計投資達到756.99億元,是“十一五”投資總量的2.3倍,為拉動東區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三五”時期,東區將著力建設“現代服務集聚區、新型工業引領區、城鄉一體示范區、智慧康養宜居區、文明和諧幸福區”。力爭到2017年,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20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建設現代服務集聚區。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康養旅游、科技服務等新興先導型服務業,以“互聯網+”促進服務業轉型發展,構建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推動三產集聚發展、高端發展、特色發展。
建設新型工業引領區。突出創新驅動核心引領作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打造“千億產業園區”,建設戰略資源創新開發基地。
建設城鄉一體示范區。堅持“小農業大產業”“接二連三”發展思路,明確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定位,大力發展休閑觀光、精品高效種植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統籌推進城鄉發展規劃、城鄉公共服務、農村基礎設施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實現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建設智慧康養宜居區。圍繞陽光康養綜合服務核心發展定位,完善提升康養要素功能和綜合服務設施,加快建設中國陽光康養旅游城市都市陽光休閑核心區、國家級養老養生示范城市核心區、康養產業集群發展示范基地。
建設文明和諧幸福區。堅持以人為本,突出民本民生,加大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投入力度,實施低收入群體增收工程,加快建設“兩高地,兩中心”,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和發展成果共享水平,實現“全面小康、率先小康”。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立足新常態,開啟新征程,全區上下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勇于擔當的責任感和再創輝煌的使命感,凝心聚力、搶抓機遇,創新實干、開拓進取,為建設“五個東區”,在全市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濱江路快樂騎行。
十二五·發展看變化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與“十一五”末相比,東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37億元增長到377億元,年均增長9.7%,總量占全市的比重超過4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5億元增長到7.3億元,年均增長7.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84.8億元增長到174.8億元,年均增長15.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757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3倍;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2%。
產業升級加速邁進
過去五年,東區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轉型升級,三次產業比重更加合理。
高端時尚商務區魅力凸顯,以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陽光康養為代表的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快速崛起,以個性消費、創新體驗、“互聯網+”為核心的新興業態發展迅猛,三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5.8%,較“十一五”末提升8.4個百分點,三產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市的比重分別達到58%、61%。
新型工業示范區實力強勁,選礦等傳統產業加速整合升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優勢產業異軍突起,科研檢測平臺躋身國家行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創新型企業達22家,地方累計申請專利933件,年均增幅達19.6%,“雙創”孵化平臺建設成效初顯,千億園區打造順利實施。
城鄉統籌引領區活力迸發,都市現代農業實現“接二連三”發展,半坡咖啡、安國冬棗、立新養殖、希望蓮霧等特色品牌形成影響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8家,全面建成新村聚居點12個,城鄉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實現一體化。
宜居城區初步建成
過去五年,東區城市新區功能日趨完善,龍密路、四十中小學校等重大項目如期建成,金融街、開元名都、奧林匹克等高端商業加速集聚人氣商氣,新區承載能力明顯增強;老舊城區改造有序推進,舊城面貌加速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3.8%,較“十一五”末提高13個百分點,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Ⅲ類標準,“五創聯動”深入推進,助力全市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綜合型康養宜居城區初步建成。
民本民生持續改善
“十二五”期間,東區累計投入民生工程建設資金9.1億元,實施民生工程357項,投入年均增長12.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2.6%、13.8%,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十一五”末的2.3倍縮小到2.1倍。城鄉低收入群體增收工作全面開局,在全市率先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現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6359套,發放廉租住房補貼815萬元。
改革開放全面深化
東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工商登記和注冊資本認繳制度全面實施。財政預算和投融資改革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養老保險等社會事業改革有序推進。對外合作不斷擴大,全面參與首屆中國(攀枝花)釩鈦產業博覽會,首屆中國康養產業發展論壇。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東區先后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等國家級榮譽30項,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區督導評估、全國和諧社區建設城區復檢驗收,成功創建第十屆四川省雙擁模范區、四川省科普示范區,連續5年榮獲“四川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連續11年獲評“全省社會治安治理工作先進區”,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人民幸福感不斷增強。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2016-02-19 來源: 攀枝花日報 “十二五”,東區立足中央商務區發展定位,把握大勢,克難奮進,著力推進“五個東區”建設,全力打造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區,完成了“十二五”規劃主要目標,為“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十二五·數字看東區
一、經濟總量跨越升位,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五年來,東區緊緊圍繞“五創聯動”、“五個東區”建設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堅持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一)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十二五”期間,東區地區生產總值逐年攀升,2012年突破300億元,2015年達到377.04億元,比2010年增加140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長9.7%。
(二)人均GDP年年創新高。2011年東區人均GDP突破7萬元,2012年突破8萬元,2014年突破9萬元,預計2015年達到9.86萬元,是“十一五”末的1.5倍,穩居全省前列。
二、三次產業全面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五年來,東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按照“一核輻射、三圈集聚、一帶拉動、五區發展”的總體布局要求,引導產業集聚,促進傳統服務提檔升級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不斷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三次產業持續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非公經濟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一)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十二五”末,東區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0.58億元、241.47億元、134.99億元,較“十一五”末相比,第三產業年均增長最快為9.9%,第二產業緊隨其后為9.7%,第一產業平穩增長為1.6%。
(二)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結構由“十一五”末的0.2:72.4:27.4調整為0.2:64.0:35.8,第三產業占比上升8.4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三二一產業方針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
三、城鄉居民生活日益改善,群眾共享改革盛宴
五年來,東區積極實施一系列“促改革、惠民生”政策措施,各項社會保障力度不斷加大,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發展實力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發展成果惠及社會公眾。
(一)商貿流通繁榮活躍。“十二五”期間東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態勢,“十二五”末東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十一五”末84.84億元增加到174.84億元,增長了2.1倍,年均增長15.6%。
(二)投資規模大幅提升。“十二五”末東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38億元,年均增長12.4%,“十二五”期間累計投資達到756.99億元,是“十一五”投資總量的2.3倍,為拉動東區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三五”時期,東區將著力建設“現代服務集聚區、新型工業引領區、城鄉一體示范區、智慧康養宜居區、文明和諧幸福區”。力爭到2017年,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20年,在全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建設現代服務集聚區。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康養旅游、科技服務等新興先導型服務業,以“互聯網+”促進服務業轉型發展,構建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推動三產集聚發展、高端發展、特色發展。
建設新型工業引領區。突出創新驅動核心引領作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打造“千億產業園區”,建設戰略資源創新開發基地。
建設城鄉一體示范區。堅持“小農業大產業”“接二連三”發展思路,明確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定位,大力發展休閑觀光、精品高效種植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統籌推進城鄉發展規劃、城鄉公共服務、農村基礎設施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實現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建設智慧康養宜居區。圍繞陽光康養綜合服務核心發展定位,完善提升康養要素功能和綜合服務設施,加快建設中國陽光康養旅游城市都市陽光休閑核心區、國家級養老養生示范城市核心區、康養產業集群發展示范基地。
建設文明和諧幸福區。堅持以人為本,突出民本民生,加大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投入力度,實施低收入群體增收工程,加快建設“兩高地,兩中心”,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和發展成果共享水平,實現“全面小康、率先小康”。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立足新常態,開啟新征程,全區上下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勇于擔當的責任感和再創輝煌的使命感,凝心聚力、搶抓機遇,創新實干、開拓進取,為建設“五個東區”,在全市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濱江路快樂騎行。
十二五·發展看變化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與“十一五”末相比,東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37億元增長到377億元,年均增長9.7%,總量占全市的比重超過4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5億元增長到7.3億元,年均增長7.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84.8億元增長到174.8億元,年均增長15.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757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3倍;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2%。
產業升級加速邁進
過去五年,東區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轉型升級,三次產業比重更加合理。
高端時尚商務區魅力凸顯,以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陽光康養為代表的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快速崛起,以個性消費、創新體驗、“互聯網+”為核心的新興業態發展迅猛,三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5.8%,較“十一五”末提升8.4個百分點,三產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市的比重分別達到58%、61%。
新型工業示范區實力強勁,選礦等傳統產業加速整合升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優勢產業異軍突起,科研檢測平臺躋身國家行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創新型企業達22家,地方累計申請專利933件,年均增幅達19.6%,“雙創”孵化平臺建設成效初顯,千億園區打造順利實施。
城鄉統籌引領區活力迸發,都市現代農業實現“接二連三”發展,半坡咖啡、安國冬棗、立新養殖、希望蓮霧等特色品牌形成影響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8家,全面建成新村聚居點12個,城鄉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實現一體化。
宜居城區初步建成
過去五年,東區城市新區功能日趨完善,龍密路、四十中小學校等重大項目如期建成,金融街、開元名都、奧林匹克等高端商業加速集聚人氣商氣,新區承載能力明顯增強;老舊城區改造有序推進,舊城面貌加速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3.8%,較“十一五”末提高13個百分點,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Ⅲ類標準,“五創聯動”深入推進,助力全市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綜合型康養宜居城區初步建成。
民本民生持續改善
“十二五”期間,東區累計投入民生工程建設資金9.1億元,實施民生工程357項,投入年均增長12.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2.6%、13.8%,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十一五”末的2.3倍縮小到2.1倍。城鄉低收入群體增收工作全面開局,在全市率先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現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6359套,發放廉租住房補貼815萬元。
改革開放全面深化
東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工商登記和注冊資本認繳制度全面實施。財政預算和投融資改革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養老保險等社會事業改革有序推進。對外合作不斷擴大,全面參與首屆中國(攀枝花)釩鈦產業博覽會,首屆中國康養產業發展論壇。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東區先后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等國家級榮譽30項,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區督導評估、全國和諧社區建設城區復檢驗收,成功創建第十屆四川省雙擁模范區、四川省科普示范區,連續5年榮獲“四川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連續11年獲評“全省社會治安治理工作先進區”,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人民幸福感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