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成都,看熊貓、吃火鍋、賞川劇。”成都的悠閑,無須贅言。作為四川省會,“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成都有的不只是悠閑。
擁有31個國際友城、16個外國駐蓉領事機構;全球創交會、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世航會等大型國際會議紛紛落戶;洲際定期直飛航線將達19條,一個“15小時交通圈”的國際航線網絡正變為現實……成都,已成為國家向西、向南的開放前沿。
今年5月,成都成為繼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之后第六個國家中心城市。如今,這座城市,正以創新為引擎,加速提擋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賡續“老成都”文化基因
說起“天府之國”,人們總會想起“天府源頭”都江堰這張享譽中外的名片。如今,以“創業都江堰 夢圓旅游城”為主題的旅游創業創新活動在這座“雙遺之城”熱烈開展。
“政府在積極引導之余,也要給旅游企業創新創業提供更大的空間和舞臺。”都江堰市相關負責人稱。為進一步推進該市旅游業創新發展,助力成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該市制定了《都江堰市旅游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通過簽約落戶西部音樂節,舉辦“雙遺”馬拉松,開設全國第一家設在5A景區的異地城市候機室、建設運營全國首個旅游信用查詢APP等項目,突出旅游業對產業融合、公共服務、就業創業的引導作用,積極推進全域資源要素的旅游化,激發旅游發展活力,推動旅游從行業管理向產業管理轉變。不斷豐富旅游產品,提升旅游體驗,滿足不同的變化和需求,為早日實現建設“國際旅游名城”的目標注入新鮮活力。
“國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力量是城市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的王業強和胡浩在《長期有效地推動成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一文中提出,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需要對其固有、特有的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風貌等進行梳理、挖掘、傳承和創新。
“成都文創DNA,至少可追溯到古蜀文明時代,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箔等,足以表達‘老成都人’的創意、創造、創新意識。”成都博物館館長王毅認為,城市的過去、現在、未來古今相連,只要沿著祖先的追求,傳承祖先的智慧,“成都,必定成為當之無愧的現代文創中心。”
激活“智慧城”奇思妙想
在成都,那些實驗室里的奇思妙想正加速轉化為生產力。
今年1月19日,西南交通大學印發“西南交大九條”,在國內率先進入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無人區,實現職務發明人對職務科技成果70%的所有權,將科技成果“三權改革”推向所有權改革的高度。
2010年到2012年,學校共轉讓7項專利,收入67萬元。而這3年用于專利申請、維持和發放給發明人的金額約600萬元,投入大,產出小。至今,已有超過120項職務發明專利分割確權,涉及7項職務科技成果,已成立7家高科技創業公司。
據西南交大校長徐飛介紹,成都金牛區和西南交大正聯手打造“環交大智慧城”,旨在通過校地合作,深入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真正通過“產權驅動創新”路徑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10月8日,《四川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16—2020年)》出臺。未來5年,四川將通過推進引領示范、強化財政金融引導等,實現到2020年組織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000項,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業化服務機構1000家,全省技術合同登記交易額累計2000億元。
吸引創業者從“蓉”創業
“畢業后第二年就來了,公司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32歲的廖杰,是成都雷電科技的生產總監,眼前的他有著超越年齡的白發,顯露出一份安定和從容。該企業負責人稱,十年堅持科技創新,探索成果歸功于像廖杰一樣的工匠。
迎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歷史機遇,成都正徹底打破盆地桎梏。從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制定創新型城市建設2025規劃,到實施《成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2.0版》,制定《促進國內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若干政策措施》,出臺“成都人才新政十條”等覆蓋創新創業全鏈條的系列政策,成都,努力讓創業者從“蓉”創業,從容創業。
“要讓韓國企業放心在中國創業。”成都華韓孵化器副總裁許錫彬說,今年6月以來,中韓創新創業園已有11家企業入駐,他們“選擇來蓉的真正動力是高新區優厚的創業條件,以及中國市場的吸引力”。
“在‘一帶一路’的帶動下,‘成都造’可以通過陸路發往亞歐其他國家,加上成都自身的環境和經濟發展潛力,擔當對外交流中心的角色完全沒有問題。”華韓孵化器韓國支部社長金相日認為,“隨著創業的政策、生活配套設施的完善,成都會吸引更多外企到來。”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14日 13 版)
產品好做推廣, 就找攀西商界網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去成都,看熊貓、吃火鍋、賞川劇。”成都的悠閑,無須贅言。作為四川省會,“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成都有的不只是悠閑。
擁有31個國際友城、16個外國駐蓉領事機構;全球創交會、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世航會等大型國際會議紛紛落戶;洲際定期直飛航線將達19條,一個“15小時交通圈”的國際航線網絡正變為現實……成都,已成為國家向西、向南的開放前沿。
今年5月,成都成為繼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之后第六個國家中心城市。如今,這座城市,正以創新為引擎,加速提擋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賡續“老成都”文化基因
說起“天府之國”,人們總會想起“天府源頭”都江堰這張享譽中外的名片。如今,以“創業都江堰 夢圓旅游城”為主題的旅游創業創新活動在這座“雙遺之城”熱烈開展。
“政府在積極引導之余,也要給旅游企業創新創業提供更大的空間和舞臺。”都江堰市相關負責人稱。為進一步推進該市旅游業創新發展,助力成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該市制定了《都江堰市旅游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通過簽約落戶西部音樂節,舉辦“雙遺”馬拉松,開設全國第一家設在5A景區的異地城市候機室、建設運營全國首個旅游信用查詢APP等項目,突出旅游業對產業融合、公共服務、就業創業的引導作用,積極推進全域資源要素的旅游化,激發旅游發展活力,推動旅游從行業管理向產業管理轉變。不斷豐富旅游產品,提升旅游體驗,滿足不同的變化和需求,為早日實現建設“國際旅游名城”的目標注入新鮮活力。
“國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力量是城市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的王業強和胡浩在《長期有效地推動成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一文中提出,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需要對其固有、特有的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風貌等進行梳理、挖掘、傳承和創新。
“成都文創DNA,至少可追溯到古蜀文明時代,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箔等,足以表達‘老成都人’的創意、創造、創新意識。”成都博物館館長王毅認為,城市的過去、現在、未來古今相連,只要沿著祖先的追求,傳承祖先的智慧,“成都,必定成為當之無愧的現代文創中心。”
激活“智慧城”奇思妙想
在成都,那些實驗室里的奇思妙想正加速轉化為生產力。
今年1月19日,西南交通大學印發“西南交大九條”,在國內率先進入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無人區,實現職務發明人對職務科技成果70%的所有權,將科技成果“三權改革”推向所有權改革的高度。
2010年到2012年,學校共轉讓7項專利,收入67萬元。而這3年用于專利申請、維持和發放給發明人的金額約600萬元,投入大,產出小。至今,已有超過120項職務發明專利分割確權,涉及7項職務科技成果,已成立7家高科技創業公司。
據西南交大校長徐飛介紹,成都金牛區和西南交大正聯手打造“環交大智慧城”,旨在通過校地合作,深入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真正通過“產權驅動創新”路徑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10月8日,《四川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16—2020年)》出臺。未來5年,四川將通過推進引領示范、強化財政金融引導等,實現到2020年組織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000項,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業化服務機構1000家,全省技術合同登記交易額累計2000億元。
吸引創業者從“蓉”創業
“畢業后第二年就來了,公司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32歲的廖杰,是成都雷電科技的生產總監,眼前的他有著超越年齡的白發,顯露出一份安定和從容。該企業負責人稱,十年堅持科技創新,探索成果歸功于像廖杰一樣的工匠。
迎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歷史機遇,成都正徹底打破盆地桎梏。從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制定創新型城市建設2025規劃,到實施《成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2.0版》,制定《促進國內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若干政策措施》,出臺“成都人才新政十條”等覆蓋創新創業全鏈條的系列政策,成都,努力讓創業者從“蓉”創業,從容創業。
“要讓韓國企業放心在中國創業。”成都華韓孵化器副總裁許錫彬說,今年6月以來,中韓創新創業園已有11家企業入駐,他們“選擇來蓉的真正動力是高新區優厚的創業條件,以及中國市場的吸引力”。
“在‘一帶一路’的帶動下,‘成都造’可以通過陸路發往亞歐其他國家,加上成都自身的環境和經濟發展潛力,擔當對外交流中心的角色完全沒有問題。”華韓孵化器韓國支部社長金相日認為,“隨著創業的政策、生活配套設施的完善,成都會吸引更多外企到來。”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14日 13 版)
產品好做推廣, 就找攀西商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