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海濕地保護與恢復重建工程的實施,經濟效益正在日漸凸顯。使西昌形成了山、水、城相依,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獨特城市景觀,顯現出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循環、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邛海景區功能、品牌效應全面提升,創建成為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逐漸成為國內外游客熱捧的旅游目的地。2016年全年,邛瀘景區旅游收入預計超20億元。
1月4日,記者從西昌市委宣傳部、西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獲得好消息,中國最大的兩萬畝城市濕地——邛海濕地,因其國內國際影響力和生態環境建設所取得的顯著效益,入圍“2016四川十大改革轉型發展案例提名獎”。邛海是我們西昌人的“母親湖”,是四川境內第一大高原淡水湖泊,從古至今,在保障西昌市及周邊地區居民飲用水、工農業發展用水、調節氣候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創建濕地品牌,打造國內生態文明示范點
眾所周知,曾經的邛海,滿目瘡痍,由于圍海造田、填海造塘、無序開發等加劇泥沙淤積、污染排放和水土流失,致使水面減少、水質下降,灘涂和原生濕地植被基本消失,邛海生態遭到嚴重破壞,而部份區域水質一度成為三類水。
近年來,涼山州和西昌市以改革為引領,州市聯動、創新舉措,建立健全邛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建設、補償等機制,實施生態保育、恢復治理、截污治污、低碳減排等重大工程,用五年多時間,投資40余億元,建設了中國最大的兩萬畝城市濕地——邛海濕地。
在邛海和濕地的建設與保護中,西昌市和涼山州運用民族自治地區立法權限,出臺了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第一部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涼山州邛海保護條例》,制定并實施《邛海瀘山景區村(居)民建房管理試行辦法》《邛海瀘山景區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等,為依法治湖和保護邛海流域生態環境建立了強有力的法律法規支撐體系;強化執法監管工作,采取強制措施,實行“只出不進,只拆不建”,有效遏制亂修濫建勢頭,促進邛海流域保護建設管理法治化、規范化、程序化。并堅持規劃引領,建立和形成較為完整的邛海濕地保護和建設的數十項規劃體系,州市聯動,建立邛海濕地保護和建設工作體系,以及邛海濕地保護和建設黨群協調體系,明確邛海濕地保護和建設的目標和路線圖、時間表。
為確保邛海濕地生態文明持久永續,西昌以污染源治理和水質保護為核心,系統實施邛海流域生態整治,徹底清除邛海網箱養魚和吊腳樓,整治規范周邊經營性場所,取締非法燃油運營船、漁業作業船。大力推進低碳減排,嚴禁機動車輛進入濕地,減少尾氣排放對環境的污染,游客接送全部使用電瓶車,照明全部采用太陽能路燈。為保護邛海濕地重要飲用水源地,扎實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邛海周邊區域完成人工造林10萬畝,封山育林6.2萬畝,使邛海流域林地達到38萬余畝。其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讓邛海濕地成功創建“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國家旅游度假區”、“國家水利風景區”等品牌,成為加快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
2美麗濕地讓西昌市民和游客受益
“恢復一片濕地,保護生態環境,助推多項產業,造福全市百姓。”這是西昌保護邛海,建設濕地的目標。按照濕地建設與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相結合、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與基礎設施配套相結合的要求,在濕地建設規劃中,和諧安置邛海周邊五鄉一鎮9000余戶、3.8萬余人。
目前的邛海,生態效益明顯,建成國家濕地公園,成為國內最美的高原城市濕地。濕地建設促使邛海區域環境優化,水質、空氣質量明顯改善,邛海水質長期監測均達到國家二類水質標準,邛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以水源地保護、污染系統治理以及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為主要手段,最大限度恢復了湖泊濕地水域,為水鳥及其相關魚類、昆蟲、微生物的生息繁衍營造了良好的生境。邛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已成為海鷗、白鷺、鴛鴦、董雞等幾十種珍稀鳥類的理想棲息地,僅2015年以來新發現9個鳥類新種入住邛海濕地。
邛海濕地保護和建設成為一項實實在在的生態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其社會效益日益顯現。實施生態搬遷后促進了群眾安居樂業,極大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了群眾生活水平,集居住、旅游、商務功能為一體的一、二期濕地生態搬遷安置小區(海門漁村)位于城市、景區雙核心區,現已建成回遷;搬遷居民就業保障增強,采用優先招聘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到景區從事導游、駕駛、協管、船工、保安、保潔等工作,切實解決拆遷安置群眾就業問題,保證了拆遷群眾長遠發展。邛海濕地成為游客、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讓人民群眾切實分享到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成為我國西南地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樣板,是我國高原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優化協同共生、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
3中國城市最大的邛海濕地
再獲全省新殊榮
去年底,由西昌市委宣傳部、西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推薦,其宣傳主題為“創建邛海濕地品牌打造生態文明示范”的邛海濕地建設,因其國內國際影響力和生態環境建設所取得的顯著效益,入圍“2016四川十大改革轉型發展案例提名獎”。
據悉,四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四川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于2016年年底,在全省下發《關于組織開展“尋找2016四川十大改革轉型發展案例暨十大科技創新改革人物”全媒體宣傳報道活動的通知》,并通過省委改革辦、省全創辦、人民網四川頻道等單位和媒體,從11月1日起,四川社會各界和廣大網友紛紛參與尋找“2016四川十大改革轉型發展案例暨十大科技創新改革人物”活動。
整個活動歷經推薦提名、組織發動、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審環節,對全市各市州,以及省級部門推薦的數百個四川改革轉型發展典型案例,以及全省涌現出的科技創新改革人物材料進行組織評審,篩選確定了50個候選“2016十大科技創新改革人物”和50個候選“2016四川十大改革轉型發展案例”。
至11月20日的投票和最終評審,按照網絡投票排序占40%、專家評審排序占60%進行加權綜合,評選出“2016四川十大改革轉型發展案例”10個、“2016四川十大科技創新改革人物”10名、“2016四川十大改革轉型發展案例提名獎”10個、“2016四川十大科技創新改革人物提名獎”10名。
邛海濕地保護與恢復重建工程的實施,經濟效益正在日漸凸顯。使西昌形成了山、水、城相依,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獨特城市景觀,顯現出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循環、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邛海景區功能、品牌效應全面提升,創建成為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逐漸成為國內外游客熱捧的旅游目的地。
就在2016年上半年,邛海瀘山景區接待游客91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2億元。2016年全年旅游收入預計超20億元。 文/圖 本報記者 李春
產品好做推廣,就找攀西商界網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邛海濕地保護與恢復重建工程的實施,經濟效益正在日漸凸顯。使西昌形成了山、水、城相依,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獨特城市景觀,顯現出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循環、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邛海景區功能、品牌效應全面提升,創建成為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逐漸成為國內外游客熱捧的旅游目的地。2016年全年,邛瀘景區旅游收入預計超20億元。
1月4日,記者從西昌市委宣傳部、西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獲得好消息,中國最大的兩萬畝城市濕地——邛海濕地,因其國內國際影響力和生態環境建設所取得的顯著效益,入圍“2016四川十大改革轉型發展案例提名獎”。邛海是我們西昌人的“母親湖”,是四川境內第一大高原淡水湖泊,從古至今,在保障西昌市及周邊地區居民飲用水、工農業發展用水、調節氣候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創建濕地品牌,打造國內生態文明示范點
眾所周知,曾經的邛海,滿目瘡痍,由于圍海造田、填海造塘、無序開發等加劇泥沙淤積、污染排放和水土流失,致使水面減少、水質下降,灘涂和原生濕地植被基本消失,邛海生態遭到嚴重破壞,而部份區域水質一度成為三類水。
近年來,涼山州和西昌市以改革為引領,州市聯動、創新舉措,建立健全邛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建設、補償等機制,實施生態保育、恢復治理、截污治污、低碳減排等重大工程,用五年多時間,投資40余億元,建設了中國最大的兩萬畝城市濕地——邛海濕地。
在邛海和濕地的建設與保護中,西昌市和涼山州運用民族自治地區立法權限,出臺了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第一部生態環境保護法規《涼山州邛海保護條例》,制定并實施《邛海瀘山景區村(居)民建房管理試行辦法》《邛海瀘山景區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等,為依法治湖和保護邛海流域生態環境建立了強有力的法律法規支撐體系;強化執法監管工作,采取強制措施,實行“只出不進,只拆不建”,有效遏制亂修濫建勢頭,促進邛海流域保護建設管理法治化、規范化、程序化。并堅持規劃引領,建立和形成較為完整的邛海濕地保護和建設的數十項規劃體系,州市聯動,建立邛海濕地保護和建設工作體系,以及邛海濕地保護和建設黨群協調體系,明確邛海濕地保護和建設的目標和路線圖、時間表。
為確保邛海濕地生態文明持久永續,西昌以污染源治理和水質保護為核心,系統實施邛海流域生態整治,徹底清除邛海網箱養魚和吊腳樓,整治規范周邊經營性場所,取締非法燃油運營船、漁業作業船。大力推進低碳減排,嚴禁機動車輛進入濕地,減少尾氣排放對環境的污染,游客接送全部使用電瓶車,照明全部采用太陽能路燈。為保護邛海濕地重要飲用水源地,扎實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邛海周邊區域完成人工造林10萬畝,封山育林6.2萬畝,使邛海流域林地達到38萬余畝。其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讓邛海濕地成功創建“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國家旅游度假區”、“國家水利風景區”等品牌,成為加快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
2美麗濕地讓西昌市民和游客受益
“恢復一片濕地,保護生態環境,助推多項產業,造福全市百姓。”這是西昌保護邛海,建設濕地的目標。按照濕地建設與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相結合、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與基礎設施配套相結合的要求,在濕地建設規劃中,和諧安置邛海周邊五鄉一鎮9000余戶、3.8萬余人。
目前的邛海,生態效益明顯,建成國家濕地公園,成為國內最美的高原城市濕地。濕地建設促使邛海區域環境優化,水質、空氣質量明顯改善,邛海水質長期監測均達到國家二類水質標準,邛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以水源地保護、污染系統治理以及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為主要手段,最大限度恢復了湖泊濕地水域,為水鳥及其相關魚類、昆蟲、微生物的生息繁衍營造了良好的生境。邛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已成為海鷗、白鷺、鴛鴦、董雞等幾十種珍稀鳥類的理想棲息地,僅2015年以來新發現9個鳥類新種入住邛海濕地。
邛海濕地保護和建設成為一項實實在在的生態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其社會效益日益顯現。實施生態搬遷后促進了群眾安居樂業,極大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了群眾生活水平,集居住、旅游、商務功能為一體的一、二期濕地生態搬遷安置小區(海門漁村)位于城市、景區雙核心區,現已建成回遷;搬遷居民就業保障增強,采用優先招聘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到景區從事導游、駕駛、協管、船工、保安、保潔等工作,切實解決拆遷安置群眾就業問題,保證了拆遷群眾長遠發展。邛海濕地成為游客、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讓人民群眾切實分享到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成為我國西南地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樣板,是我國高原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優化協同共生、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
3中國城市最大的邛海濕地
再獲全省新殊榮
去年底,由西昌市委宣傳部、西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推薦,其宣傳主題為“創建邛海濕地品牌打造生態文明示范”的邛海濕地建設,因其國內國際影響力和生態環境建設所取得的顯著效益,入圍“2016四川十大改革轉型發展案例提名獎”。
據悉,四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四川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于2016年年底,在全省下發《關于組織開展“尋找2016四川十大改革轉型發展案例暨十大科技創新改革人物”全媒體宣傳報道活動的通知》,并通過省委改革辦、省全創辦、人民網四川頻道等單位和媒體,從11月1日起,四川社會各界和廣大網友紛紛參與尋找“2016四川十大改革轉型發展案例暨十大科技創新改革人物”活動。
整個活動歷經推薦提名、組織發動、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審環節,對全市各市州,以及省級部門推薦的數百個四川改革轉型發展典型案例,以及全省涌現出的科技創新改革人物材料進行組織評審,篩選確定了50個候選“2016十大科技創新改革人物”和50個候選“2016四川十大改革轉型發展案例”。
至11月20日的投票和最終評審,按照網絡投票排序占40%、專家評審排序占60%進行加權綜合,評選出“2016四川十大改革轉型發展案例”10個、“2016四川十大科技創新改革人物”10名、“2016四川十大改革轉型發展案例提名獎”10個、“2016四川十大科技創新改革人物提名獎”10名。
邛海濕地保護與恢復重建工程的實施,經濟效益正在日漸凸顯。使西昌形成了山、水、城相依,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獨特城市景觀,顯現出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循環、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邛海景區功能、品牌效應全面提升,創建成為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逐漸成為國內外游客熱捧的旅游目的地。
就在2016年上半年,邛海瀘山景區接待游客91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2億元。2016年全年旅游收入預計超20億元。
文/圖 本報記者 李春
產品好做推廣,就找攀西商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