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央行“剪刀手”阻擊配資交易比特幣與區塊鏈分道揚鑣
一面針對國內比特幣爆炒行情動用雷霆手段以清除違法投機分子,一面又推動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中的場景測試,在對待比特幣及基于其底層技術的區塊鏈的態度上,中國央行于春節前亮明了態度。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1月25日,中國央行推動的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已測試成功,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已在該平臺試運行,近期將成立研發中心持續完善,春節后央行旗下的數字貨幣研究所也將正式掛牌。
此前一天,國內最大的3家比特幣交易平臺OkCoin網站、火幣網、比特幣中國在接受央行持續多日的調查之后,正式對外宣布開始收取千分之二的交易手續費,以及停止高杠桿配資交易行為。此前比特幣在國內的交易均為免費,此舉導致了比特幣交投暴跌。
“金融監管層有意整頓比特幣在國內的交易亂象,這些免費的交易平臺能夠正常運營并且獲利,最主要的利潤來源之一就是為比特幣炒家提供配資;而這些平臺背后的股東是境外資金,因此比特幣已經不能單純地被視為只是一個虛擬商品。不過,央行對于區塊鏈技術的肯定態度則傳遞出對比特幣和區塊鏈采取的是剪刀手政策。”2月2日,上海一家科創機構CEO陳宇分析。
這也意味著,由于政策因素,比特幣與區塊鏈在中國已經分道揚鑣。
阻擊比特幣配資
“從目前來看,比特幣在中國是一種炒作工具。”春節期間,國內資深比特幣玩家張杰斌(化名)告訴記者。
或為洗錢、或為投機、或為轉移資產,比特幣作為一種載體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扮演著一個強大的角色。它的交易在此前尚未被納入監管,直到它的價格即將突破10000元/個的時候,才引發監管層的警覺。
“在一兩年前,監管層并沒意識到比特幣在中國會演化得如此迅速,吸引大批專業非專業的投機人。直到他們監測到那些交易平臺背后隱藏著的資本力量,才明白比特幣價格的暴漲源于大量配資,且涉嫌洗錢等行為。”2月3日,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匿名人士稱。
據記者了解,自今年1月11日央行在上海和北京對比特幣交易平臺進行現場檢查之后,查出不少問題,尤其是隱藏著的平臺和第三方機構對投機人提供的配資交易,和是否違反外匯管理規定及反洗錢規定。1月24日,國內最大的3家比特幣交易平臺在經過檢查之后,對外宣布收取交易費用,致使比特幣交易出現暴跌,每小時交易量暴跌八成以上。而比特幣價格則維持在6300元左右/個。
“配資一直是比特幣交易平臺賴以生存和盈利的主要手段,一般平臺和第三方給投資人提供的最高杠桿是5倍,也就是說投資者在平臺上可以用1萬的自有資金調動5萬的杠桿,而且利息以日計算為千分之一。現在高杠桿配資已經被禁止,最多也就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配資,估計未來配資會被全部禁止。配資利息年化高達40%,這對于交易平臺而言,是一塊很豐厚的利潤。如今轉變為收取交易費,肯定有些平臺會難以為繼。”2月3日,張杰斌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據其透露,目前國內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的股東基本都是外資,而且某家平臺獲得了境外高達8000萬美元的融資,這些幕后資金就是希望拉抬比特幣價格,促使比特幣在中國成為一種可以被接受的投資標的,進而使得平臺能夠有朝一日上市。如今這些資本的計劃極有可能落空,而且在中國市場上的一批高頻交易者正在考慮退出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在國外比特幣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為一些大型零售巨頭,如Over stock已經迅速接受比特幣這種數字貨幣作為支付方式, 連亞馬遜也開始“間接”接受比特幣。據了解,Amazon Direct現在允許消費者使用iPayYou從他們的比特幣錢包中轉移任意數額的美元到亞馬遜,在此之前,比特幣只能被用于購買亞馬遜數字購物卡。
但是在諸多國內專業人士看來,比特幣想要在中國與大型商業零售機構或者電商平臺掛鉤,恐怕無法實現。作為一種不被認可的虛擬商品,本身不具備法定貨幣的屬性,這是央行劃定的紅線,即使有電商平臺屬意,監管層也不會允許。
“問題是如果不是礦工挖出來的比特幣,不需要直接消耗現金,誰會用現金投資比特幣,再去換成現金用來購物。即使礦工挖出來的比特幣,它也是消耗了時間、人力等各種成本,用比特幣作為一種以物易物的交易媒介得不償失。”對此,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一位教授稱。
分道揚鑣
雖然比特幣經此一役之后,價格和名聲都一落千丈,但是因比特幣而出名的區塊鏈卻得到了全球金融機構乃至央行的關注。
本報記者了解到,央行一面對比特幣在中國的交易進行嚴格監管,對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則不遺余力。1月25日,央行開始推動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中的場景測試。這意味著在全球范圍內,中國央行將成為首個發行數字貨幣并開展真實應用的中央銀行,并率先探索了區塊鏈的實際應用。
而在去年12月15日,央行數字票據基于區塊鏈的全生命周期的登記流轉和基于數字貨幣的票款對付(DVP)結算功能已經全部實現,顯示數字貨幣在數字票據場景的應用驗證落地。目前已按計劃完成了數字票據平臺、數字貨幣系統模擬運行環境的上線部署,并與試點銀行進行了網絡聯通。
“引入數字貨幣進行結算,可實現數字票據交易的資金流和信息流同步轉移,從而實現DVP票款對付結算;同時通過區塊鏈數字身份方案解決了不同金融機構間對用戶重復KYC認證的問題等。”在當時,一位參與研究的上海票交所人士透露。
在銀行業,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正在不斷擴大。1月1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IBM聯合宣布推出基于區塊鏈的資產托管系統,該系統于2016年10月上線,已在真實業務環境中順利執行了上百筆交易。這是中國銀行業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銀行核心業務系統的首次成功實踐。去年12月, 浙商銀行也正式上線基于區塊鏈技術移動數字匯票產品,搭建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移動數字匯票平臺,可為客戶提供在移動客戶端簽發、簽收、轉讓、買賣、兌付移動數字匯票功能,并在區塊鏈平臺實現公開、安全記賬。
“銀行爭相涌入區塊鏈領域的原因很簡單,銀行可以通過使用自己的許可式區塊鏈來記錄所有客戶交易,從而大幅提升交易效率,而不用再把交易數據記錄到各種不同類型并且很快就會過時的軟件中。預計今年我們也將會有具體的場景落地。”2月3日,中國平安集團一位人士也向本報記者透露。
2017-02-04 08:24:14來源:華夏時報 作者:胡金華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原標題:央行“剪刀手”阻擊配資交易比特幣與區塊鏈分道揚鑣
一面針對國內比特幣爆炒行情動用雷霆手段以清除違法投機分子,一面又推動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中的場景測試,在對待比特幣及基于其底層技術的區塊鏈的態度上,中國央行于春節前亮明了態度。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1月25日,中國央行推動的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已測試成功,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已在該平臺試運行,近期將成立研發中心持續完善,春節后央行旗下的數字貨幣研究所也將正式掛牌。
此前一天,國內最大的3家比特幣交易平臺OkCoin網站、火幣網、比特幣中國在接受央行持續多日的調查之后,正式對外宣布開始收取千分之二的交易手續費,以及停止高杠桿配資交易行為。此前比特幣在國內的交易均為免費,此舉導致了比特幣交投暴跌。
“金融監管層有意整頓比特幣在國內的交易亂象,這些免費的交易平臺能夠正常運營并且獲利,最主要的利潤來源之一就是為比特幣炒家提供配資;而這些平臺背后的股東是境外資金,因此比特幣已經不能單純地被視為只是一個虛擬商品。不過,央行對于區塊鏈技術的肯定態度則傳遞出對比特幣和區塊鏈采取的是剪刀手政策。”2月2日,上海一家科創機構CEO陳宇分析。
這也意味著,由于政策因素,比特幣與區塊鏈在中國已經分道揚鑣。
阻擊比特幣配資
“從目前來看,比特幣在中國是一種炒作工具。”春節期間,國內資深比特幣玩家張杰斌(化名)告訴記者。
或為洗錢、或為投機、或為轉移資產,比特幣作為一種載體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扮演著一個強大的角色。它的交易在此前尚未被納入監管,直到它的價格即將突破10000元/個的時候,才引發監管層的警覺。
“在一兩年前,監管層并沒意識到比特幣在中國會演化得如此迅速,吸引大批專業非專業的投機人。直到他們監測到那些交易平臺背后隱藏著的資本力量,才明白比特幣價格的暴漲源于大量配資,且涉嫌洗錢等行為。”2月3日,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匿名人士稱。
據記者了解,自今年1月11日央行在上海和北京對比特幣交易平臺進行現場檢查之后,查出不少問題,尤其是隱藏著的平臺和第三方機構對投機人提供的配資交易,和是否違反外匯管理規定及反洗錢規定。1月24日,國內最大的3家比特幣交易平臺在經過檢查之后,對外宣布收取交易費用,致使比特幣交易出現暴跌,每小時交易量暴跌八成以上。而比特幣價格則維持在6300元左右/個。
“配資一直是比特幣交易平臺賴以生存和盈利的主要手段,一般平臺和第三方給投資人提供的最高杠桿是5倍,也就是說投資者在平臺上可以用1萬的自有資金調動5萬的杠桿,而且利息以日計算為千分之一。現在高杠桿配資已經被禁止,最多也就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配資,估計未來配資會被全部禁止。配資利息年化高達40%,這對于交易平臺而言,是一塊很豐厚的利潤。如今轉變為收取交易費,肯定有些平臺會難以為繼。”2月3日,張杰斌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據其透露,目前國內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的股東基本都是外資,而且某家平臺獲得了境外高達8000萬美元的融資,這些幕后資金就是希望拉抬比特幣價格,促使比特幣在中國成為一種可以被接受的投資標的,進而使得平臺能夠有朝一日上市。如今這些資本的計劃極有可能落空,而且在中國市場上的一批高頻交易者正在考慮退出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在國外比特幣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為一些大型零售巨頭,如Over stock已經迅速接受比特幣這種數字貨幣作為支付方式, 連亞馬遜也開始“間接”接受比特幣。據了解,Amazon Direct現在允許消費者使用iPayYou從他們的比特幣錢包中轉移任意數額的美元到亞馬遜,在此之前,比特幣只能被用于購買亞馬遜數字購物卡。
但是在諸多國內專業人士看來,比特幣想要在中國與大型商業零售機構或者電商平臺掛鉤,恐怕無法實現。作為一種不被認可的虛擬商品,本身不具備法定貨幣的屬性,這是央行劃定的紅線,即使有電商平臺屬意,監管層也不會允許。
“問題是如果不是礦工挖出來的比特幣,不需要直接消耗現金,誰會用現金投資比特幣,再去換成現金用來購物。即使礦工挖出來的比特幣,它也是消耗了時間、人力等各種成本,用比特幣作為一種以物易物的交易媒介得不償失。”對此,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一位教授稱。
分道揚鑣
雖然比特幣經此一役之后,價格和名聲都一落千丈,但是因比特幣而出名的區塊鏈卻得到了全球金融機構乃至央行的關注。
本報記者了解到,央行一面對比特幣在中國的交易進行嚴格監管,對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則不遺余力。1月25日,央行開始推動區塊鏈技術在金融行業中的場景測試。這意味著在全球范圍內,中國央行將成為首個發行數字貨幣并開展真實應用的中央銀行,并率先探索了區塊鏈的實際應用。
而在去年12月15日,央行數字票據基于區塊鏈的全生命周期的登記流轉和基于數字貨幣的票款對付(DVP)結算功能已經全部實現,顯示數字貨幣在數字票據場景的應用驗證落地。目前已按計劃完成了數字票據平臺、數字貨幣系統模擬運行環境的上線部署,并與試點銀行進行了網絡聯通。
“引入數字貨幣進行結算,可實現數字票據交易的資金流和信息流同步轉移,從而實現DVP票款對付結算;同時通過區塊鏈數字身份方案解決了不同金融機構間對用戶重復KYC認證的問題等。”在當時,一位參與研究的上海票交所人士透露。
在銀行業,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正在不斷擴大。1月1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和IBM聯合宣布推出基于區塊鏈的資產托管系統,該系統于2016年10月上線,已在真實業務環境中順利執行了上百筆交易。這是中國銀行業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銀行核心業務系統的首次成功實踐。去年12月, 浙商銀行也正式上線基于區塊鏈技術移動數字匯票產品,搭建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移動數字匯票平臺,可為客戶提供在移動客戶端簽發、簽收、轉讓、買賣、兌付移動數字匯票功能,并在區塊鏈平臺實現公開、安全記賬。
“銀行爭相涌入區塊鏈領域的原因很簡單,銀行可以通過使用自己的許可式區塊鏈來記錄所有客戶交易,從而大幅提升交易效率,而不用再把交易數據記錄到各種不同類型并且很快就會過時的軟件中。預計今年我們也將會有具體的場景落地。”2月3日,中國平安集團一位人士也向本報記者透露。
2017-02-04 08:24:14來源:華夏時報 作者:胡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