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流傳著一種說法:喪偶式育兒。這頗為夸張的說法是什么意思?又是如何引起議論的?它其實是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顯著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長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邊,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
由于我國很多家庭默認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分工,這使得一些男士在初為人父時顯得無所適從,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又往往因工作繁忙而成了“影子爸爸”。專家提醒,撫養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責任,工作忙碌不應成為缺位的借口,而且父母陪伴的質量比陪伴的時間更重要。
現象:初為人父,他們無所適從
成為一名父親,對于許多丈夫來說,是一件幸福感和慌亂感并存的事情。小胡的妻子預產期在兩個月后,他言語中充滿了對新生命的期待,但被問起具體的家庭分工,他顯得有些無措:“我們已經把寶寶的衣物用品準備好了,可是還沒想過具體的分工,我會更努力賺錢,但照顧小孩的事情可能多數要媽媽來做了。”小胡表示,他的責任就是多陪伴孩子和妻子。
對于即將做爸爸這件事并沒有明晰的概念,規劃也多從感性角度出發。實際上,像他這樣的父親不在少數。于女士有個兩歲的兒子,她為了學習更多育兒經驗加入了一個微信群。這個群里多是80后、90后的年輕媽媽,而她們中的多數,在生育后的第一年,都會面臨一個問題:父親的無所適從。
“在孩子剛出生時,他并不知道怎樣做父親。下班回家就坐下打游戲,周末睡懶覺,想出去玩不想帶娃。”于女士笑稱,孩子剛出生時,丈夫看到孩子哭鬧時,就顯得慌張,總想求助自己。
這個育兒微信群里,有不少母親生育后就辭了職成為全職媽媽。而妻子這樣的犧牲和投入,似乎給了新手爸爸們更多“偷懶”的機會。全職媽媽李女士今年剛生二孩,大女兒已經5歲,但是孩子的爸爸仍然顯得“不夠專業”。“工作后回到家就玩手機、打游戲,很少做家務,也不怎么會照顧孩子。”李女士雖然認為母親應該承擔更多照顧孩子的責任,但還是希望孩子的爸爸能多幫幫手。“還好,大女兒長大的同時,他也開始更多參與教育孩子的任務,比如帶她出去玩、接送她上下學、開家長會等等。”
調查:近半家庭“父教缺失”
2015年,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曾做過“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400個中小學生家長樣本資料的統計分析顯示:家庭教育分工中,夫妻共同承擔不足四成,母親依然唱主角,父親“缺位”近一半。
此次調查中,用14個指標考察家庭教育分工情況,包括:輔導孩子學習、培養孩子特長、接送孩子上下學、開家長會、培養孩子日常行為習慣、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教孩子明辨是非、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和孩子一起游戲及和孩子聊天。統計數據顯示,家庭教育分工中,“媽媽為主”的家庭占43.2%,“爸爸為主”占10.8%,“爸媽共同承擔”39.9%,“其他人做”占2.6%,“沒有人做”占3.5%。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認為,父母由于生理特征的不同,應當有著天然的分工:母親在與孩子的親密性上占優,而父親則在培養孩子獨立性上占優。“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應以母親的照顧和養育為主;但從孩子上學開始,父親的養育和教導占比就應當逐漸增大;到中學時期,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應該超過母親。”
調查卻顯示,在母親不占優勢的方面,比如開家長會、培養孩子行為習慣、安撫孩子等,也存在較多父親缺位的現象。而專家表示,父親在教育中的“缺位”,對孩子的長遠發展不利,也加重了母親的負擔。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美國,70%以上的罪犯,都來自缺少父教的家庭。父教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孫云曉指出,父教缺失或導致兩個極端結果:一是孩子變得懦弱,二是孩子變得暴躁、攻擊性強。
父親陪伴的質量 比陪伴的時間更重要
TIPS
正如于女士在微信群表述的那樣,許多父親不得不犧牲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而努力工作養家,有的家庭甚至會面臨父親長期在外工作的情況。這樣的父親要怎么做,才能不缺席孩子的成長?
孫云曉認為,夫妻關系是一切家庭關系的基礎,在妻子懷孕期間,父親就應當開始有身為父親的意識。“給予妻子關愛和支持,親自照料妻子的生活;主動學習育兒知識,在孩子出生后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意識上的改變很重要。”
工作忙碌并不是不陪伴孩子的借口。孫云曉指出,陪伴的質量比時間更加重要。“一些爸爸回家就看電視、玩手機,表面上和孩子坐在一起,但缺乏交流,這種陪伴是低水平的。”他表示,男性在生理上的天然特點,決定了父親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更易在運動、游戲這類活動中體現出來。
那些長期出差在外的父親,更應注重與孩子的交流。“現代社會科技發達,每天跟孩子視頻聊聊天,發發信息,也是交流的途徑。出差回家時可以給孩子帶小禮物,要有一種持續給孩子施加影響的意識。”孫云曉如是建議。
而對于單親家庭的孩子,廣州康寧心理熱線心理咨詢師詹春云表示,如果父親或母親是一個很全面的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好處。“在缺失父愛的單親家庭中,如果孩子的母親在教育孩子時能夠涵蓋方方面面的問題,仍然可以把孩子教育得很健全”。詹春云說。(記者 付怡)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國廣教育欄目組 熊麗萍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近日,網絡上流傳著一種說法:喪偶式育兒。這頗為夸張的說法是什么意思?又是如何引起議論的?它其實是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顯著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長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邊,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
由于我國很多家庭默認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分工,這使得一些男士在初為人父時顯得無所適從,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又往往因工作繁忙而成了“影子爸爸”。專家提醒,撫養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責任,工作忙碌不應成為缺位的借口,而且父母陪伴的質量比陪伴的時間更重要。
現象:初為人父,他們無所適從
成為一名父親,對于許多丈夫來說,是一件幸福感和慌亂感并存的事情。小胡的妻子預產期在兩個月后,他言語中充滿了對新生命的期待,但被問起具體的家庭分工,他顯得有些無措:“我們已經把寶寶的衣物用品準備好了,可是還沒想過具體的分工,我會更努力賺錢,但照顧小孩的事情可能多數要媽媽來做了。”小胡表示,他的責任就是多陪伴孩子和妻子。
對于即將做爸爸這件事并沒有明晰的概念,規劃也多從感性角度出發。實際上,像他這樣的父親不在少數。于女士有個兩歲的兒子,她為了學習更多育兒經驗加入了一個微信群。這個群里多是80后、90后的年輕媽媽,而她們中的多數,在生育后的第一年,都會面臨一個問題:父親的無所適從。
“在孩子剛出生時,他并不知道怎樣做父親。下班回家就坐下打游戲,周末睡懶覺,想出去玩不想帶娃。”于女士笑稱,孩子剛出生時,丈夫看到孩子哭鬧時,就顯得慌張,總想求助自己。
這個育兒微信群里,有不少母親生育后就辭了職成為全職媽媽。而妻子這樣的犧牲和投入,似乎給了新手爸爸們更多“偷懶”的機會。全職媽媽李女士今年剛生二孩,大女兒已經5歲,但是孩子的爸爸仍然顯得“不夠專業”。“工作后回到家就玩手機、打游戲,很少做家務,也不怎么會照顧孩子。”李女士雖然認為母親應該承擔更多照顧孩子的責任,但還是希望孩子的爸爸能多幫幫手。“還好,大女兒長大的同時,他也開始更多參與教育孩子的任務,比如帶她出去玩、接送她上下學、開家長會等等。”
調查:近半家庭“父教缺失”
2015年,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曾做過“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400個中小學生家長樣本資料的統計分析顯示:家庭教育分工中,夫妻共同承擔不足四成,母親依然唱主角,父親“缺位”近一半。
此次調查中,用14個指標考察家庭教育分工情況,包括:輔導孩子學習、培養孩子特長、接送孩子上下學、開家長會、培養孩子日常行為習慣、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教孩子明辨是非、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和孩子一起游戲及和孩子聊天。統計數據顯示,家庭教育分工中,“媽媽為主”的家庭占43.2%,“爸爸為主”占10.8%,“爸媽共同承擔”39.9%,“其他人做”占2.6%,“沒有人做”占3.5%。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認為,父母由于生理特征的不同,應當有著天然的分工:母親在與孩子的親密性上占優,而父親則在培養孩子獨立性上占優。“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應以母親的照顧和養育為主;但從孩子上學開始,父親的養育和教導占比就應當逐漸增大;到中學時期,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應該超過母親。”
調查卻顯示,在母親不占優勢的方面,比如開家長會、培養孩子行為習慣、安撫孩子等,也存在較多父親缺位的現象。而專家表示,父親在教育中的“缺位”,對孩子的長遠發展不利,也加重了母親的負擔。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美國,70%以上的罪犯,都來自缺少父教的家庭。父教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孫云曉指出,父教缺失或導致兩個極端結果:一是孩子變得懦弱,二是孩子變得暴躁、攻擊性強。
父親陪伴的質量 比陪伴的時間更重要
TIPS
正如于女士在微信群表述的那樣,許多父親不得不犧牲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而努力工作養家,有的家庭甚至會面臨父親長期在外工作的情況。這樣的父親要怎么做,才能不缺席孩子的成長?
孫云曉認為,夫妻關系是一切家庭關系的基礎,在妻子懷孕期間,父親就應當開始有身為父親的意識。“給予妻子關愛和支持,親自照料妻子的生活;主動學習育兒知識,在孩子出生后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意識上的改變很重要。”
工作忙碌并不是不陪伴孩子的借口。孫云曉指出,陪伴的質量比時間更加重要。“一些爸爸回家就看電視、玩手機,表面上和孩子坐在一起,但缺乏交流,這種陪伴是低水平的。”他表示,男性在生理上的天然特點,決定了父親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更易在運動、游戲這類活動中體現出來。
那些長期出差在外的父親,更應注重與孩子的交流。“現代社會科技發達,每天跟孩子視頻聊聊天,發發信息,也是交流的途徑。出差回家時可以給孩子帶小禮物,要有一種持續給孩子施加影響的意識。”孫云曉如是建議。
而對于單親家庭的孩子,廣州康寧心理熱線心理咨詢師詹春云表示,如果父親或母親是一個很全面的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好處。“在缺失父愛的單親家庭中,如果孩子的母親在教育孩子時能夠涵蓋方方面面的問題,仍然可以把孩子教育得很健全”。詹春云說。(記者 付怡)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國廣教育欄目組 熊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