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屆四川省道德模范公示候選人投票公告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按照《關于開展第五屆四川省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的通知》【川人社辦發〔2017〕24號】要求,省委宣傳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文明辦、省軍區政治部、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七家主辦單位決定對第五屆四川省道德模范公示候選人事跡進行展播,并接受社會公眾的投票評議。
投票時間:4月14日—4月23日,每天07:00—24:00。投票網址:http://www.scwmw.gov.cn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如有意見和建議,請撥打監督電話028-86600456。
第五屆四川省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
2017年4月13日
附:第五屆四川省道德模范候選人先進事跡
一、助人為樂道德模范候選人
胡斌
101.胡斌,男,漢族,1967年5月生,中共黨員,成都市武侯區善工家園助殘中心主任。他一手創辦愛心家園,為折翼的孩子們撐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因兒子為重度腦癱,他放棄IT行業優厚的工作待遇,創辦為重度智障和腦癱兒童提供托養和教育服務的非營利性機構。如今,善工家園除了為130多位殘障人士提供日間托養服務,還為1100余戶殘疾人家庭提供各類義務社工服務8000余次,幫助60多名殘疾人成功就業,擁有2300多名志愿者。他還多次舉辦家長分享會,為智障孩子的家長們提供培訓,幫助他們的家庭走出心理困境、積極面對未來。榮獲“全國助殘先進個人”“首屆感動四川十大年度人物提名獎”“感動武侯十大人物”“中國好人”等稱號。
傅艷
102.傅艷,女,漢族,1971年4月生,中共黨員,成都云公益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從2005年設立“傅艷工作室專項救助貧困白血病兒童基金”到如今擔任成都云公益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她一直行走在公益助人之路上。由她發起成立的白血病兒童救助基金已支出善款400余萬元,先后幫助了300多位白血病兒童。近年來,她帶領云公益發展促進會持續執行“促進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困境兒童救助”系列項目,有針對性地為兒童保護工作網絡籌款1000余萬元,共聯動發起機構175家,志愿服務達30萬人次,精準扶貧達300萬元,服務領域涵蓋醫務、心理、法治、留守兒童、隨遷子女、殘障兒童等。榮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首屆成都慈善公民”“第四屆成都市道德模范”等稱號。
劉紅斌
103.劉紅斌,男,漢族,1970年9月生,攀枝花市攀鋼冷軋廠職工。他是一名普通員工,更是公益戰線上一名資深志愿者。他將自己的熱情和時間傾情奉獻社會,讓原本平凡的人生呈現出熠熠光彩,他就是劉紅斌。2003年,他與幾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攀枝花籌備組建起了東區志愿者協會。從此,每個工休日、節假日,他都把時間奉獻給了志愿者協會和志愿服務事業。十余年間,在他的影響下,東區志愿者協會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11000多人,一大批青年人加入到志愿服務活動項目中,匯聚成了一張張東區名片,成為東區志愿服務隊伍中的風景。他個人志愿服務時間達5000多個小時。榮獲“四川省優秀青年志愿者”“四川省百名優秀志愿者”“四川好人”“中國好人”等稱號。
車盛寅
104.車盛寅,男,漢族,1926年10月生,中共黨員,瀘州市古藺縣電力公司離休干部。車盛寅的“紅色理想”是“把紅軍的故事永遠講下去”,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離休后的車盛寅充分利用自家有利條件,以飽滿的革命熱情投身于紅色遺存的保護工作中,三十年如一日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一棵老黃桷樹下,一間房屋外墻上,一幅“太平鎮紅軍故事天天講”的紅底白字橫幅格外顯眼,這里就是車盛寅義務講述紅軍故事的“三尺講臺”。凡是有想聽紅軍長征故事的游客來到此地,他都會擺上茶水,為過往游客們義務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在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勝利80周年之際,車盛寅在太平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籌建了“紅色見證”展覽館。館內陳列了他見證紅色歷史、義務講述紅軍故事的事跡與圖片。榮獲“四川好人”稱號。
魯鵬
105.魯鵬,男,漢族,1972年7月生,中共黨員,國網德陽供電公司黨員服務隊隊長。他用“善小常為”的行動詮釋了雷鋒精神,實現了從一個人的努力到一群人的參與。21年來,魯鵬以充滿親情的愛心溫暖著230多名孤寡老人,成為他們的好兒子;以充滿樂趣的童心照顧著80多名殘障兒童,成為他們的好爸爸。面對無依無助的陳大娘和蔣婆婆,他以無微不至的關懷,讓老人的生活重新充滿了希望;面對彝族同胞油燈照明和柴火取暖的生活窘境,他冒著嚴寒冰雪架線裝燈,讓他們永遠告別了無電生活;面對地震之后群眾的生活不便,他將自己的帳篷、床墊、食物送給他們,自己在發電車上堅守了20天。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志愿者”“中央企業勞動模范”“感動四川十大人物”等稱號。
李君
106.李君,男,漢族,1985年5月生,中共黨員,廣元市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為改變家鄉貧困面貌,他毅然辭去城市年薪18萬元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當上了一名村官,下決心要用知識讓家鄉的百姓脫貧致富。他深耕鄉野十個年頭,積極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引投資、搞基建,創新打造出一條發展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新路子。他首倡“遠山結親·以購代捐”的新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的整體營銷,虛擬+實體相融合的方式,一方面為城里消費者送去健康、綠色、原生態的農產品,另一方面真正破解了山區小農經濟發展的難題,帶領鄉親走上脫貧奔康的道路。榮獲“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四川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首屆四川十大扶貧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唐洋
107.唐洋,男,漢族,1962年7月生,遂寧市射洪縣交通運輸局水上救援中心職工。以愛為名,他2007年組建了鐵馬文明·愛心行動團隊,以強大的慈善力量幫助有需要的人,一次次出現在助殘、助學等活動中。早在團隊建立之前,唐洋就經常到遠離縣城數十公里的鄉鎮扶危濟困。十年來,唐洋行程千余公里,志愿服務時間達3萬余個小時,發動鐵馬愛心團隊推行“1+1+N”政府公益·鐵馬綜合志愿服務模式,組織捐款并實施愛心援助達36萬余元。在他的努力下,射洪孝子包天陽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大頭娃娃”譚均獲得政府和愛心人士的幫助完成手術,射洪燒傷女孩羅蓬得到醫治。榮獲“第四屆遂寧市助人為樂模范”“四川省百名優秀志愿者”“四川好人”等稱號。
張雷
108.張雷,男,漢族,1979年2月生,中共黨員,內江市資中縣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兼紀檢組長。十六年來,他堅持獻血救人,挽救了一個個家庭的命運,他“用熱血譜寫生命贊歌”,用質樸和執著詮釋了無疆大愛。2001年以來,張雷14次義務獻血累計達4800毫升,這已相當于一個成年人的總血量。2006年,他登記成為“中華骨髓庫”志愿者。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他告別已有6個多月身孕的妻子,作為志愿者奔赴災區。2010年5月,他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成為全國氣象系統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第一人。榮獲“2010-2011年度全國無償捐獻造血干細胞獎奉獻獎”“四川省無償獻血先進個人”“內江市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等稱號。
楊池
109.楊池,男,漢族,1978年12月生,中共黨員,南充市晉城鎮黃家灣村紀檢員、縣老兵裝修隊隊長。作為一名退伍軍人,長期以來,他退伍不褪色,把愛心獻給了孤殘兒童,獻給了孤寡老人,以實際行動闡釋著新時代的雷鋒精神。1996年,楊池應征入伍,退伍后曾留在北京打拼,2005年他放棄高薪工作,回家鄉組建了老兵維修隊,先后幫助了32名傷殘軍人和貧困人員就業,并積極援助關愛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10年來,他累計幫扶留守兒童和特殊兒童308名,資助白血病人9名,長期幫扶殘疾軍人3名、困難群眾64戶、孤寡老人及五保戶等123人,累計捐助的資金達到80多萬元。榮獲“四川省優秀志愿者”“四川青年五四獎章”“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洪天珍
110.洪天珍,女,漢族,1955年3月生,宜賓市興文縣共樂鎮鶴盤山村村民。她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沒有多少文化,卻憑著一份愛心和堅持,三十年如一日照顧孤寡鄰居老人,用真情向世人詮釋著“苗鄉好鄰居”的道義。三十年前,當了解到村里有位周正芬老人,老伴去世多年,膝下又無兒女,加之年事已高無人照顧,生活十分凄苦時,洪天珍便和丈夫商量,承擔起了照顧老人的責任。一萬一千多個日夜的耐心照料,她為老人撐起了一個溫暖的家,老人得以幸福地安享晚年。她和老人幾十年來不是婆媳勝似婆媳的關系,使她得到村民的廣泛贊譽,贏得全村人的尊重,譜寫了一曲助人為樂的動聽樂章。榮獲四川省“最美家庭”“苗鄉好鄰居”“中國好人”等稱號。
惠慶豐
111.惠慶豐,男,漢族,1987年10月生,中共黨員,達州市渠縣國稅局干部。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展示高超的業務水平,他只講奉獻不求索取,關愛別人勝過自己。作為一名基層稅務工作者,他用真心幫助130余戶商戶在洪災中搶搬物資,挽回經濟損失1000余萬元;他用愛心無私資助著數名留守兒童;他組建起渠縣國稅局“善行服務隊”“學雷鋒志愿服務隊”,利用節假日走進敬老院、福利院,義務為孤寡老人和兒童清洗衣服、打掃衛生、表演節目,為他們送去了溫暖和歡笑,他還為白血病患者籌集善款13950元。參加工作以來,他始終用憨厚的微笑、質樸的語言、不凡的事跡,悄悄地影響并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用青春譜寫出了一段不平凡的“稅”月贊歌。榮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公務員、“兩學一做”先進個人、“中國好人”等稱號,記三等功一次。
張彥杰
112.張彥杰,女,漢族,1975年8月生,中共黨員,巴中市恩陽區“兔兔愛心助學團”領頭人。她不計較生命長度,卻堅持用愛心夯實生命厚度,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困難學生的求學之路、希望之夢。張彥杰是一位身患乳腺癌的重癥病人,一位擁有500多名“兔子”團隊的“兔媽媽”,一位與“壹基金”等9個慈善機構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幫扶過10000余名學子的愛心媽媽。2012年,經過大半年的奔波和呼吁,上海一助學機構一次性對45個高中特困學生進行了長期資助;2013年,組織中山大學志愿者前來考察……8年來,她拖著癌細胞已擴散的身體,全身心投入愛心助學,實地走訪學生13000多人,總共行程16萬多公里。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蔣素華
113.蔣素華,女,漢族,1958年9月生,雅安市蘆山縣國土資源局退休干部,雅安市中心血站志愿者。17年來,蔣素華一直堅持擔當無償獻血者和志愿者,積極從事無償獻血公益活動,先后帶動她的兒子、妹妹、同事、朋友、鄰居等加入無償獻血隊伍,被人們尊稱為“最美獻血者”和“獻血雷鋒”。從2001年起,她堅持每年定期獻血2次,17年來無償獻血21次,獻血小板17次,僅獻全血(即直接抽取400毫升血液)量就有近20000毫升。蔣素華既是獻血者又是志愿者,她除獻血、獻血小板外,還經常跟隨市中心血站采血車到雅安六縣兩區無償為獻血者服務。榮獲“全國無償獻血終身榮譽獎”“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金)獎”“四川省百名優秀志愿者”“四川好人”等稱號。
熊國才
114.熊國才,男,漢族,1956年3月生,資陽市樂至縣中和場鎮江家灣村村民。一艘船,一只槳,熊國才與水為伴,以船為家,用二十年的時間書寫了一個平凡人精彩的人生故事——義務擺渡,助人為樂。每當聽到有人喊“熊國才,有人要過河”,他都會立即放下自己手上的事情,穿上救生衣跑到渡口,熟練地開鎖、拉繩、收鏈、搖槳,幾分鐘就能穩穩地把人接(送)過岸。二十年里,不管嚴寒酷暑、刮風下雨,他平均每天義務擺渡二十多個來回,免費服務上百余人次,始終保持著擺渡零事故。幫助別人快樂自己,至今沒有成家、孑然一身的熊國才心里始終堅持著一件事情:“為村民做點事。”他的堅持,贏得了村民和社會的充分肯定。榮獲“四川省十大最美志愿者”“四川好人”等稱號。
明措
115.明措,女, 藏族,1989年11月生,中共黨員,甘孜州色達縣康勒鄉大學生村官。她是牧民的“貼心人”,是大學生村官的楷模,她把熱心公益事業和關心愛護他人作為奉獻之本,樹立了一名青年志愿者應當擁有的良好形象。自2009年擔任康勒鄉大學生村官以來,這個看似文弱的女孩子就開始長期從事社會公益活動,先后組織農牧民、共青團員、志愿者等開展送愛心、送溫暖、送衛生等活動40余次,募集物品4000余件,為家庭貧困大學生爭取資助金16000余元,資助10名小學生每月150元的生活費,為孤寡老人和貧困家庭購買物資和資助現金3萬余元。在她的帶動下,公益組織共募集物資約27萬余元。榮獲“最美甘孜好人”“十大感動甘孜最美好人”提名獎、“四川好人”等稱號。
俄木爾坡
116.俄木爾坡,男,彝族,1981年4月生,中共黨員,涼山州美姑縣文聯主席、駐村“第一書記”。俄木爾坡利用業余時間,奔波于鄉間小道和電腦網絡之間,用互聯網搭建起愛心橋梁,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溫暖和正能量送到大涼山貧困山區的鄉親們和學生們的手中。12年來,俄木爾坡為美姑縣150多個貧困村、10萬多個貧困村民,累計募捐到500多萬件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為沙洛、俄干等5個缺水自然村解決了飲水困難問題;為全州800多名貧困中小學生聯系到結對資助;為由木合、甘洛、阿尼等多個偏遠村牽線捐建了5所愛心學校,讓400多名山娃圓夢上學。榮獲“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者”“四川省雷鋒式優秀志愿者”“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四川好人”等稱號。
王昱然
117.王昱然,女,漢族,1996年12月生,共青團員,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學生。她用自強不息的精神開創人生新高度,用助人為樂的美德引領社會新風尚。王昱然因醫療事故導致肢殘,但身殘志堅的她在四川省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上勇奪七項冠軍和三項亞軍,還獲得了由四川省殘疾人聯合會等三家單位頒發的唯一一項“四川省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體育道德風尚獎”,并擔任了全國第九屆殘運會火炬手。王昱然樂于助人,立志于服務殘疾人事業,時常利用課余時間關愛社區智障兒童馬聰,并用自己的故事鼓勵馬聰及其家人勇敢面對生命的逆境。她還經常前往社區敬老院看望老人,幫老人們剪指甲,為老人們按摩。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四川好人”等稱號。
梁蕊
118.梁蕊,女,漢族,1994年4月生,中共黨員,川北醫學院學生。自強不息、感恩社會、熱衷公益,她就是南充市首位自愿捐獻遺體器官的大學生——梁蕊。家境貧寒,大學學費靠助學貸款,生活費靠勤工儉學的她,三年來共計參加志愿服務活動120余項,志愿服務時間累計超過500個小時。她發動同學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參與人次達5000以上,受惠人群達上萬人。她不僅獻血捐物,把愛心物資送到大涼山美姑縣,還利用周末義務支教,連續三個暑假赴德陽、雅安、宜賓等地參與社會實踐,關愛留守兒童;她還經常結合自身專業優勢,為老年人開展義診活動,普及健康衛生知識。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中國電信獎學金·飛YOUNG獎”“挑戰杯競賽四川省三等獎”“創青春”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四川省三等獎等稱號。
聶文靜
119.聶文靜,女,漢族,1985年11月生,中共黨員,自貢市FM977愛心公益協會監事會主席、沿灘青年志愿者協會副理事長、沿灘區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第五分隊隊長。三年的付出與磨礪,聶文靜體會到作為一名當代青年,快樂的源泉就是幫助別人。三年來,聶文靜參與組織陽光助學、環保公益、關愛老人和資助特困家庭等150多場次志愿服務活動,幫助全市500多名學生和困難群眾,服務時間累計達700多個小時;在“愛心傳遞,心系魯甸”愛心募捐中,她先后2次前往災區安置點為災區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和陪護;每年的“愛心送考”活動,都是她一人負責舒坪22中送考志愿者工作,在三年送考中共接送考生400多人次。榮獲“四川省青年優秀志愿者”“四川省優秀巾幗志愿者”“抗震救災優秀志愿者”“四川好人”等稱號。
周晨燕
120.周晨燕,女,漢族,1972年11月生,四川省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她用真心、真愛、真誠對待每位患者,遇到貧困患者,總是慷慨解囊,被人親切地稱為“倒給患者紅包的醫生”。周晨燕從2005年開始利用業余時間關注并參與組織兒童白血病的社會救助工作,2016年負責對全院各類貧困患者和家庭進行經濟救助和慈善幫扶。截至2017年1月,累計救助患兒1676余人次,金額達2087萬余元。她在成都市慈善總會下設立了“晨燕愛心傳遞幫扶個人基金”;成立“微心愿吧”,組織社會各界微心愿志愿者關愛腫瘤患兒;組建“夢想書屋”“愛心病房小課堂”,并每周定期為患兒開放;組織了307次志愿服務活動。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我最喜愛的健康衛士”“四川省我最喜愛的健康衛士”第一名、“中國好人”等稱號。
二、見義勇為道德模范候選人
王正田
201.王正田,男,漢族,1962年1月生,成都高建環境衛生服務有限公司環衛工人。都江堰柏條河,水流湍急,即便善泳者下水,也幾無可能生還。王正田,腿有殘疾,30年來從未下過水,然而,2016年6月12日,為了救一位輕生女子,他毅然跳進河中,強忍著腿疾帶來的不便,顧不上體力的急速下降,拼命將女子推拉上岸。“雖然知道很危險,但我不可能看著她在我的眼皮底下死去。”生死瞬間,王正田毫無怯意,在河邊釣魚師傅的幫助下,王正田最終將女子救上岸,周邊市民群眾聽到呼救聲,紛紛趕來,并撥打了110和120。為避免輕生女子再做傻事,他和熱心市民合力勸說開導,民警趕到后,王正田悄然離開了現場。榮獲“第四屆成都市道德模范”“都江堰市見義勇為公民”“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徐基本
王富高
鄧久才
202.徐基本,男,1937年2月生,中共黨員;王富高,男,1972年4月生;鄧久才,男,1953年4月生。三人皆為漢族,自貢市富順縣永年鎮蔡灣村村民。年近八旬的老黨員徐基本,在數九寒天,跳進三四米深的水庫救人,勇氣與決心感動無數人。2014年1月1日早晨,蔡灣村村民周尤芬、龍云騎車不慎落入斑竹水庫,拼命掙扎呼救之際,家住水庫邊正在睡夢中的王富高從被窩中爬起來,來不及穿衣服,一頭跳進水中施救,當時已77歲高齡的徐基本正好路過此處,來不及多想,匆忙脫掉外套,扎進水里救援。此時,村民鄧久才也趕到了岸邊接應,幫忙把兩名落水者扶到岸邊,成功救起。徐基本有著50多年黨齡,他說:“那是人命,不能見死不救,不管天再冷,水再深,再危險,也得救,生命最可貴。”榮獲富順縣“第四屆見義勇為道德模范”稱號。
袁易
203.袁易,男,漢族,1972年10月生,瀘州市古藺保安公司大隊長。一名質樸的藺州漢子,為了他人的安危,展現了“俠義大者”的英雄氣概,譜寫了一曲“見義勇為”的英雄之歌。2008年10月16日上午10時,古藺縣保安公司一女收費員到光明大廈查收水電費,被歹徒持刀搶劫,并用水果刀抵住腹部,強行將她帶往暗處欲實施流氓行為。此時,正好袁易經過此地,見有人持刀搶劫,他顧不得多想,一下子就沖了上去。歹徒連忙揮刀刺向袁易,并試圖逃跑,袁易不顧個人安危,緊緊抓住歹徒不放。在與歹徒生死搏斗中,袁易腹部、腰部和背部被捅三刀,血流不止。他仍不顧一切,用盡全力將妄圖逃竄的歹徒按倒在地,使歹徒被聞訊趕來的公安民警擒獲歸案。榮獲“瀘州市見義勇為勇士”“古藺縣見義勇為公民”“四川好人”等稱號。
李遠志
204. 李遠志,男,漢族,1960年4月生,生前系德陽市中江縣石龍鄉賽金村村民。危難時刻,樂于助人的他挺身而出,彰顯了人性大愛。2015年9月10日早上7時許,何青云和李遠志送孩子上學。在過不足2米寬且濕滑難行的賽金橋時,李遠志帶著孫子蹚著因為暴雨而漫過橋面的河水走在前面,何青云帶著孫子和孫女走在后面。在離河對岸1米左右的地方,李遠志回頭發現何青云爺孫三人不幸落水。李遠志把自己的孫子交給鄰居,來不及脫掉衣褲就跳進了湍急的河水中。在河中央,李遠志抓住了何青云孫女的手,試圖將其帶離激流,但因為河水湍急,再加上體力消耗過大,李遠志最終未能將她救上河岸,自己也被河水卷走。榮獲“中江縣見義勇為公民”稱號。
李見廷
205.李見廷,男,漢族,1963年5月生,中共黨員,綿陽市安州區寶林鎮調元社區居委會書記。正義之心必有正義之舉,他以不變的初心,弘揚著社會正氣,引領著道德風尚。李見廷在4年里有著數次見義勇為的事跡。2014年12月28日上午9點半,李見廷得知一位6歲小孩在玩耍時不慎掉進化糞池,情急之下他脫下外套,屏住呼吸,毫不猶豫地跳下齊肩深的化糞池中,奮力將小孩托起;2015年6月13日晚11時許,正在街邊乘涼的李見廷,得知鄰居家豬圈房失火,情急之下,他不顧墻塌房倒的危險,撞開豬圈門,并有序組織趕來的群眾和他一起進行施救。經過與消防隊員的共同努力,大火終于被撲滅,但李見廷身體多處被燙(烤)傷。榮獲“綿陽市見義勇為勇士”“安縣見義勇為獎”“安縣首屆見義勇為道德模范”等稱號。
劉小兵
206. 劉小兵,男,漢族,1972年2月生,生前系廣元市蒼溪縣職業高級中學教師。危急時刻,他聽從內心的呼喚,用奮不顧身的壯舉詮釋了當代教師見義勇為的高尚情操。2016年2月25日,劉小兵出差到劍閣縣城,晚上9時許,他安排好學生后,下樓買生活用品,當他走到賓館附近的天一世紀廣場旁的河岸時,突然聽到江水中有人呼救。這位培育了一批批品學兼優學生的老師,一馬當先跑到事發現場,毫不猶豫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施救。在其他群眾的幫助下,兩名落水者先后被救起,而劉小兵卻因入水時間過長、體力消耗過大,無力游向岸邊,一個鮮活的生命,永遠停止了呼吸,年僅43歲。榮獲“四川省烈士”“四川青年五四獎章”“四川省優秀教師”“四川好人”等稱號。
申成國
207.申成國,男,漢族,1964年5月生,中共黨員,遂寧市富臨運業有限公司員工。他既有關愛留守兒童,關心孤寡老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還有見義勇為,臨危不懼救人于危難的優秀品質,他就是共產黨員申成國。寒冬臘月,他飛身跳進冰涼刺骨的河水中成功挽救因貨車與客車相撞發生交通事故的貨車駕駛員吳朝偉,隨后將人送到醫院進行照顧。他勇斗搶劫歹徒,面對歹徒提出分賬誘惑和威脅,心意不動,面不改色,并在群眾的協助下將其扭送到派出所。他在汶川地震、臺灣“莫拉克”臺風、玉樹和蘆山地震等災害發生后,積極為災區同胞捐款捐物獻愛心。他堅持義務獻血,累計獻血達3000多毫升,為挽救病人生命獻出了無限的愛。榮獲“遂寧市道德模范先進個人”“船山區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等稱號。
何曦
208. 何曦,男,漢族,1962年3月生,生前系內江市實驗小學(東區)教師。他以“最后的托舉”為我們上了生動的“最后一課”,用生命塑造了新時期優秀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生性開朗善良的何曦,從教30余載,兢兢業業,克己奉公,總是一副熱心腸,生前就曾在沱江河中救起過落水兒童和同事。2016年8月13日,何曦攜家人在大邑縣西嶺鎮月牙湖游玩。聽見有溺水者呼救,何曦沒有一絲猶豫,轉身把手機扔給妻子,然后就一頭扎入冰冷的湖水中,拼盡全力向溺水者游去,河水寒冷刺骨,何曦越游越慢,最終因體力不支,被水草纏住的何曦獻出了寶貴生命。榮獲“四川省優秀教師”“見義勇為四川好人”“成都市見義勇為勇士”“內江好人”等稱號。
黃新渡
209.黃新渡,男,漢族,1966年5月生,中共黨員,內江市甜城湖水務清潔隊副隊長。他被譽為“沱江河中的水毛俠”,堅守甜城湖數十年,挽救了百余個家庭的幸福。30余年來,他在水中救起的遇險者,有名有姓的就有100多人,其中年齡最大的60歲,最小的僅5歲。關鍵時候頂上去,危急時刻豁出去。就這樣有著一股子干勁和拼勁的黃新渡救了一個又一個人。他救人從不求回報,甜城市民稱贊他是“沱江河中生命的保護神”“仗義救人的俠客”,但他總是微微一笑:“這是我應該做的,因為我救起來的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的幸福,我自己不過是打濕了一身衣服而已。”榮獲“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內江市市中區見義勇為二等獎”“內江市甜城湖清潔標兵”“四川好人”等稱號。
何華云
210.何華云,男,漢族,1966年5月生,南充市南部縣河東鎮個體戶。危險面前,他從不選擇,因為救人是他的本能。2015年6月20日下午3時許,酷愛釣魚的何華云在南部嘉陵江一橋下釣魚,妻子何素蕓和女兒在江邊玩耍。此時,8名兒童來到橋下,準備到江中游泳。何素蕓見狀數次上前勸阻,但還有6名孩子下水在江中嬉戲。半小時后,幾名孩子被湍急的江水沖到了深水區并開始呼救。何華云聽到后,立即扔掉魚竿,一頭扎進江中。他把被沖到深水區邊緣的第一個孩子救起,然后又轉身向第二個孩子游去,在體力透支的情況下,他仍拼命救起了第三個孩子,并對孩子進行了緊急搶救。榮獲2016年四川省“有突出表現的見義勇為個人”、南充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湯開杰
211.湯開杰,男,漢族,1968年2月生,廣安市武勝縣石盤鄉人涼亭村村民,石盤沱擺渡工。擺渡至今26年,他的渡船從未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還憑著勇敢、堅持和見義勇為、舍己救人的精神,成功挽救了十余人的生命。1991年,23歲的湯開杰從父親手中接過竹篙,當上了一名擺渡工人,為村民出行服務。2012年8月21日,石盤小學學生楊林、彭杰在石盤河壩玩水過程中,不慎落入深水區。湯開杰在趕集回家途中發現了,快步跑到岸邊,奮不顧身地跳入江中將兩個小孩救起,并立即通過人工呼吸進行急救,救醒了昏迷的孩子。事后小孩家長登門道謝,并塞給他感謝金,他斷然拒絕。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他為“棒艄翁”。榮獲“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四川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中國好人”等稱號。
舒占剛
212.舒占剛,男,漢族,1982年1月生,生前系廣安市武勝縣中心鎮雞公山村村民。為營救一個陌生人,他的生命定格在春天深夜的嘉陵江,定格在32歲的青春。2014年3月17日深夜,舒占剛聽聞有人跳江后,熱心的他匆匆趕去幫忙,到江邊脫掉外套和鞋子,縱身躍入江中,游向落水者,并奮力將其往岸邊推。在距岸邊還有四五米左右的時候,卻體力不支,一名恰巧路過的人隨后下水將跳江男子拖上岸,舒占剛卻沉入了水中,再沒起來。舒占剛生前是位出了名的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熱心腸好人。在家他是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有一個12歲的女兒和9歲的兒子,家庭和睦幸福。榮獲“廣安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武勝縣第四屆見義勇為道德模范”“四川好人”等稱號。
王永清
213.王永清,男,漢族,1963年4月生,生前系達州市宣漢縣恒升建筑公司職工。縱使素不相識,亦要挺身相助,王永清用生命踐行著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2013年5月7日19時許,宣漢縣14歲少女小慧(化名)因為家庭瑣事和母親馬女士發生爭吵,隨后跳河輕生。馬女士立即大聲呼救。正在河邊散步的王永清聽到呼救聲后,顧不得脫衣服,本不會游泳的他立即跳入湍急的河水中實施救援。王永清雖然抓住了小慧的衣服,并將其托出水面,但因體力不支,最終未能將小慧成功救起,自己也被卷入水中。此時,另外兩名騎車路過的市民也趕來救人,小慧得救,而王永清卻沉入了河底不幸遇難。榮獲“四川省見義勇為公民”“達州市見義勇為勇士”“第三屆達州市道德模范”“宣漢縣見義勇為公民”等稱號。
彭大權
214.彭大權,男,漢族,1967年6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國網巴中市南江縣供電公司外線工。永遠定格的一推,詮釋了人間大愛。他將生的希望傳遞給了隊友,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015年5月29日,彭大權和工友剛完成南江縣寨坡鄉寨周10千伏電力線路遷改工程施工任務,正欲撤離,突遇飛石襲擊,在工友命懸一線的危急時刻,他毫不猶豫沖上前去推開工友,自己卻因躲避不及被飛石砸中頭部。工友得救了,但他卻因傷勢過重不幸離世。工作30年來,他奮戰在一線,勤懇敬業,從未出過差錯;父母、妻子經歷多次手術,使家庭十分拮據,他仍默默支撐著整個家;周圍鄉鄰不管誰遇到困難,他都會主動相助。榮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南江縣見義勇為公民”“巴中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周志全
215.周志全,男,漢族,1953年8月生,眉山市東坡區崇禮鎮石子村村民。面對肆虐的洪水,周志全置個人生死于不顧,與死神搶奪稚嫩的生命,用自己的義舉點亮孩子生命的燈塔。2014年7月31日,暴雨后崇禮鎮家相場月江河河水陡漲,周志全外出接家人,見三個小孩(姚瑞12歲,姚俊8歲、嚴鑫瑤8歲)沿漫水橋走來,推著自行車的姚瑞被洪水沖偏,掉落河里,姚俊在驚慌下也掉入河中,此時,站在橋中間的嚴鑫瑤嚇得發抖,眼看也要掉入河里。周志全見勢抱起嚴鑫瑤往河岸跑,之后他返身下河救起姚俊。就在他準備救援姚瑞時,卻已不見了姚瑞的蹤影。在周志全呼喊下,村民們也趕來幫助搜救,兩日后在下游發現了姚瑞遺體。事后,家長登門酬謝,他婉言謝絕。榮獲“眉山好人”“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蔣小康
216.蔣小康,男,漢族,1972年11月生,中共預備黨員,國網四川資陽市雁江供電有限責任公司員工。面對冰涼刺骨的河水,他不怕水流兇猛、河堤濕滑,奮不顧身用自己堅實的肩膀擎起了孩子生的希望。2017年2月22日,在資陽市雁江區九曲河畔,兩名小孩不慎落水。危急關頭,蔣小康不顧深冬冰冷刺骨的河水,毅然決然地跳入了水流湍急而又刺鼻難聞的污水排泄口。兩名小孩因嗆水而驚恐不已,蔣小康沉著冷靜地游向小孩身后,拼盡全力救起兩名落水兒童。當確認孩子們安然無恙后,他婉拒了孩子父母的“感謝費”,擺擺手說了句“小事情”,便拿上自己的衣服,頂著冬日的寒風消失在人群中。榮獲“四川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四川好人”“第四屆感動資陽人物”等稱號。
黃孫濤
217.黃孫濤,男,漢族,1995年8月生,共青團員,生前系阿壩州九寨溝縣黑河鄉頭道城村村民。他年僅19歲,卻在同伴危難之時縱身一躍,換來同伴生的希望,贏得鄉親和小伙伴們的敬仰,他就是勇救落水同伴的好青年——黃孫濤。2015年7月17日,黃孫濤與同村幾個伙伴到河邊社辦沙場中間的沙島上玩耍,同伴王明彪到對面一個沙島上取東西,回來時,不慎一腳踩空,滑到沙坑中,迅速被沙坑回水卷到深水區。黃孫濤第一時間跳入河中,奮力游到同伴身后,用盡全身力氣將同伴推到岸邊,同伴成功獲救,黃孫濤卻因體力透支,被洶涌的河水吞噬,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榮獲“四川省有突出表現見義勇為個人”“阿壩州見義勇為先進個人”“九寨溝縣見義勇為公民”“九寨身邊好人”等稱號。
張靈波
218.張靈波,男,藏族,1965年9月生,中共黨員,甘孜州丹巴縣第二初級中學高級教師。他不顧自身安危沖進火海,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充分展示了一位人民教師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質。2015年5月14日上午,張靈波在辦事途中,遇到一家餐館因液化氣泄漏發生火災,當時店主和圍觀群眾都驚慌失措。為避免造成人員傷亡,減輕群眾財產損失,張靈波立即疏散周邊20余名群眾,先后3次沖進火海,幫助店主搶救財產。為避免液化氣爆炸引發更大災難,張靈波把燒得通紅的液化氣罐成功搶拖出來,四肢、面部卻因此被大面積燒傷、燙傷。在他的奮力撲救下,火勢被有效控制,使接警趕到的消防隊員順利撲滅余火。榮獲“甘孜好人”“甘孜州見義勇為勇士”“四川好人”等稱號。
汪小林
219.汪小林,男,蒙古族,1984年3月生,國網四川涼山州德昌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永郎供電所所長。遇到他人落水,他毫不猶豫,冒著生命危險跳入寒冷潭水,勇救溺水兒童和群眾,用壯舉書寫著人間大義。2016年5月21日,陰雨霏霏,德昌縣10歲的馮悠悠和同學尹數在黑龍潭不慎溺水,尹數父親在水里救人時,也險些沉下潭,情況十分危急。途經現場的汪小林和兩位朋友發現后,來不及脫下外衣,跳入潭中展開施救。經過他們兩次艱難的聯合施救,尹數父親及兩個小女孩被成功救上岸,三人生命得以保全。因施救及時,看到被救起的三人均無大礙,筋疲力盡的汪小林和朋友才放心地離去。榮獲“涼山見義勇為好人”“德昌縣見義勇為公民”“國網涼山供電公司勞動模范”等稱號。
朱麗妍
?? 220.朱麗妍,女,漢族,2001年9月生,共青團員,樂山市井研中學學生。16歲的高中女學生不顧個人安危勇救落水兒童的行為,就像一束朝陽,在冬日里傳遞著溫情,給了被救兒童成長的希望。2017年1月18日16時左右,朱麗妍、但余婷二人在研城鎮八賢橋走廊散步時,突然聽到有人落水的呼救聲,迅速趕到事發地,發現一名5歲左右男孩在茫溪河中掙扎。朱麗妍不顧個人安危,毫不猶豫地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在但余婷的幫助下,救起落水男孩,然后悄然離開。幸好,有路人拍到一張照片,小男孩的家長迅速發到朋友圈,一個尋找“小英雄”的消息一下子在井研網友的朋友圈里熱鬧起來,朱麗妍救人的事跡才廣為傳誦。榮獲全國“最美中學生”特別獎、“井研縣見義勇為公民”等稱號。
三、誠實守信道德模范候選人
何玉濤
301.何玉濤,男,藏族,1977年12月生,中共黨員,成都市國稅局車購局主任科員。他是妻子病床前日夜服侍的好丈夫,是兩任岳父母膝前的好女婿,他用真情和行動書寫了藏漢一家親的佳話。妻子罹患癌癥,他不離不棄,盡心竭力照顧;妻子彌留之際,他許諾替妻子盡孝,給岳父母養老送終;妻子病逝,他承擔起為亡妻盡孝之責,用無微不至的關懷安慰著承受喪女之痛的二老。迄今,他仍在無怨無悔償還為前妻治病欠下的債務。為了消除二老的顧慮,他幾年不肯再婚。后在老人“逼婚”下,才以“必須孝順侍奉前妻父母”為條件,再結良緣。婚后,一家人融洽相處。他一諾千金代妻盡孝,用自身言行詮釋了藏漢民族的孝善美德,豐富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榮獲“成都市道德模范”“優秀公務員”稱號。
張德桂
302.張德桂,女,漢族,1943年8月生,中共黨員,自貢市何市鎮何家場社區居民。“萬元現金還失主,古稀老人美名傳”,在小鎮,傳揚著她拾金不昧,4萬元錢分文不取的故事。2015年12月27日下午,張德桂在自家茶館打掃衛生時發現地上有一個塑料口袋,里面竟是一捆現金,共計4萬余元。她立即上報派出所,約40分鐘后失主來尋,才知丟失的錢是生產隊用來修公路的集資款。失主接過錢萬分感激,要酬謝,被她婉言謝絕。張德桂老人的家庭條件并不好,但面對金錢的誘惑始終保持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她退休不褪色,每逢場鎮趕集之后,街上一片狼藉,嚴重影響了美觀,她都會同社區環境保潔員一起打掃街道。她說:“能幫助別人也是自己的福氣,伸出手就是愛心”。榮獲“何市鎮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周成福
303.周成福,男,漢族,1966年1月生,攀枝花市西區個體經營者。24歲開店經營牛羊肉生意以來,周成福的誠信經營讓他的店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地標。多年來他一直告訴自己:“這是自己的生意,也是自己的名聲”。周成福將營業的每一天都當作是在經營自己的聲譽和品牌。他特意在自己的店鋪里面貼出一個公開承諾,并且嚴格按照承諾來經營生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周成福的店成為了人們耳熟能詳的“誠信小店”。店鋪的聲譽在不斷提升,但周成福卻從未松懈過自己,這個宅心仁厚的男人,已經從“誠信是福”中品嘗到了誠信的“甜頭”,他知道,誠信經營雖然在短期會減少一些利益,但是從長遠看卻是享了厚福。如今,提起周成福,人們都說:這是個良心老板!
魏文勛
304.魏文勛,男,漢族,1952年5月生,中共黨員,瀘州市瀘縣兆雅鎮古佛村村民。他雖年邁力衰,家徒四壁,仍毅然決然替兒子償還8500元貸款,體現了一個退伍老兵、中共黨員的誠信風骨。魏文勛的獨子魏榮軍在信用社貸款8500元后外出務工,與家里失去聯系,兒媳因忍受不了家庭的貧苦丟下兩個年幼的孩子離家出走,老伴患有腦梗塞常年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家中所有重擔就落在魏文勛老人的身上。但他在了解到情況后,承諾一定會把國家的貸款盡快還上。隨后,他將家里的糧食、牲口和家禽悉數賣掉,籌足了兒子在信用社的貸款和利息,如數償還了信用社貸款。誠信為老人帶來巨大的力量支撐著苦難的家庭,也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和傳頌。榮獲“四川好人”“瀘州好人”等稱號。
唐開容
305.唐開容,女,漢族,1949年9月生,綿陽市安州區界牌鎮金鳳村村民。中年失去一雙兒女,晚年失去丈夫,歷經磨難,但她沒有向命運妥協,辛勞打工,償還丈夫生前因病欠下的9萬余元巨款。1970年,唐開容與文周友結婚,生育一子一女。然而不幸接踵而至,女兒在火災中去世,兒子患白血病離世。老伴也于2001年患上了腦癱,唐開容一邊打工一邊照顧丈夫,2008年地震后,兩位老人在政府的組織下住進了界牌鎮敬老院。2011年,丈夫辭世時欠下9萬余元債款,還債成了她的一塊心病,倔強的唐開容毅然搬出敬老院,開始了打工還債之路。而今這位年近古稀之年的婆婆依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已還債3萬余元,由于年事已高,余下的欠款也許已無法償清,但她仍堅持誠信為本,有一分就還一分。榮獲“十大最美綿陽人”“安州區首屆誠實守信道德模范”等稱號。
張玉林
306.張玉林,男,漢族,1933年生,中共黨員,廣元市劍閣縣元山鎮廣化村村民。為了兌現自己當年修建烈士陵園,讓英魂有歸的諾言,從50歲起,他便住進洞山,30余年堅持修建、維護烈士陵園,被當地人稱為“山頂洞人”。他1959年入黨,1983年,為給紅軍烈士建一座烈士陵園,他住進山里,不拿工資,不悔不棄,過著清貧拮據的生活,節余下每一分錢陸續將附近的烈士墓移遷于洞山,終于如愿以償建成了洞山烈士陵園。作為一名老黨員,他默默無聞地把畢生的精力和時間,都付諸世人眼中的荒郊野外,最終促成了烈士陵園的建成和擴建,使這里成為劍閣感動無數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0年間,他每天都要打掃從山下連接絕壁石窟的林蔭道,一年四季,從不間斷。榮獲“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陶德長
307.陶德長,男,漢族,1951年12月生,中共黨員,內江市資中縣金李井鎮世和村第二衛生室醫生。他以德為長,誠信行醫,是世和村村民的健康“守護神”。曾是軍人的他,放棄了留在部隊當軍醫的機會,選擇回到故鄉的衛生站行醫,40多年來,他救死扶傷,情系鄉里,哪里需要他就在哪里,只要有他就有健康,就有微笑。他用藥時盡量使用價格低療效好的藥,從不以次充好,努力為村民節省費用。只要病人需要,哪怕是大半夜,他也毫不猶豫地走十多里山路,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多年來,他還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義診,送藥上門,村民沒錢他就墊支藥費,每個月都為孤寡老人送藥送衣,大山里留下了他的足跡,人們心里銘刻下了他的笑容和身影。
朱祥云
308.朱祥云,男,漢族,1974年11月生,樂山市犍為縣玉屏鄉楠木村村民。借債還錢感動八方,他被稱為“誠信哥”。2013年春節回家,朱祥云不慎將自己與工友的工資14萬元丟失,其中7萬元是他和妻子曾榮芳兩年來打工的積蓄,另外7萬元是6位工友的工資。為了守信交錢,讓工友們能夠在春節前拿到打工的收入,朱祥云將自己的積蓄全部取出,又找親戚朋友籌借了3萬元,趕在過年前如數將錢交付給了工友們。朱家四代同堂,八張嘴吃飯,負擔極重,然而他說“借債還工友們的錢,就是想讓大家及時領到自己的血汗錢,過個快樂年。如果我不及時還工友們的錢,就是不講良心,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朱祥云擲地有聲的承諾感動了工友和鄉里,贏得廣泛贊譽。榮獲“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潘遠香
309.潘遠香,女,漢族,1980年12月生,宜賓市屏山縣犇犇肉牛養殖場場主。她下肢萎縮,徒手爬行,憑借超卓的毅力,用殘疾的身軀撐起一個規模較大的養殖基地。三歲時,因為發高燒造成了醫療事故,她從此只能爬行,五歲時,學著燒火煮豬食,高中畢業后她便開始創業。如今,潘遠香的肉牛養殖場占地面積34754平方米,圈養肉牛100余頭,職工12人,年收入100萬元以上,帶動周邊殘疾人發展肉牛養殖23人,殘疾人家庭年增收10000元以上。她用堅強和樂觀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同時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肉牛養殖,共同致富。榮獲“四川省自強模范”“宜賓市道德模范”“宜賓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美在身邊先進人物”“CCTV三農創業致富榜樣”等稱號。
余興貴
310.余興貴,男,漢族,1951年3月生,廣安市華鎣市陽和鎮偏巖子村村民。“誠信老爹”余興貴用漫長的15年時間償還了兒子欠下的19.95萬元巨額債務,用誠信行為講訴了一個新時代“子債父還”的動人故事。2001年,年僅28歲的余斌因患胃癌去世,留下沒有與多位債權人寫過欠條的19.95萬元債務和呀呀學語的孩子;當時,年近半百的余興貴和罹患多種疾病的老伴悲痛之余,決定承擔起兒子的債務。看到余家老兩口有病在身且帶著年幼的孫女,很多債主均表示不要他還債了,甚至有的債主根本就已忘記借錢的事。可余興貴憑著堅強的毅力和誠信做人的理念,靠發展生豬養殖,以及一家人省吃儉用,終于在2017年一分不差的清償了所有債務,誠實守信的風骨與品格得到了鄉親們的一致推崇和好評。
吳傳全
311.吳傳全,男,漢族,1954年11月生,中共黨員,達州市達川區龍會鄉花石巖村支部書記。從縣級領導崗位上退休后,花甲之年的他,背負村民的重托,回到養育他的故土,做起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村官”,為鄉親們搞建設、謀福利。吳傳全以勇氣和擔當,面對父老鄉親立下誓言“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徹底摘掉花石巖村的窮帽子”。在他的帶領下,花石巖村支兩委科學分析經濟發展瓶頸,有效提出破解方法,帶領全村上下創業興村、致富增收、脫貧奔康。截至2016年,花石巖村已有8戶31人脫貧,剩余的71戶229名貧困人口到2017年將實現全面脫貧摘帽。吳傳全讓原來的貧困村蛻變成遠近聞名的秦巴生態農業觀光村和秦巴民俗文化旅游村。榮獲“達州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劉興碧
312.劉興碧,女,漢族,1954年4月生,達州市萬源市太平鎮新華社區居民。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她傾其所有,救治一個與自己無親緣關系的昔日保姆。劉興碧丈夫去世、兒子吸毒,昔日保姆牟昌瓊見她孤苦無依,便將她接到家中,共同生活讓她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2009年,牟昌瓊被查出患有尿毒癥,每周透析費要1400多元,牟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劉興碧毅然擔負起了照顧牟昌瓊及其未成年女兒的重任,“我既然答應了照顧你,就不會反悔”,她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資為其治病,然而工資與昂貴的醫療費相比就是杯水車薪,劉興碧開始撿拾垃圾籌錢。9年如一日,每天起早貪黑,提著編織袋走街串巷撿拾垃圾,她不為身患糖尿病的自己,只為給生命垂危的牟昌瓊籌錢治病。榮獲“達州市道德模范”“四川好人”等稱號。
陳彬
313.陳彬,男,漢族,1972年3月生,四川裕德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倡導“良心食品”,誠信興業,按照傳統方式生產通江銀耳,重塑通江銀耳品牌。致力于發展通江縣“兩耳一菇”特色農產品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企業建立起嚴格的技術規范;產品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參展展品金獎”、第三屆中國·通江銀耳節“銀耳之王”稱號,成為巴中市區域公用品牌“巴食巴適”椴木耳菇類產品的標準制定者。他帶動120余戶貧困群眾發展銀耳種植,并全部實現脫貧。帶動3000余戶群眾種植椴木銀耳,戶均實現增收3萬余元,帶領鄉親致富奔康。榮獲“巴中十大杰出人物”“巴中市誠實守信道德模范”等稱號,當選為巴中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宋克成
314.宋克成,男,漢族,1930年5月生,眉山市仁壽縣虞丞鄉丞相村村民。身為宋家第十三代守墓人,宋克成繼承家族八百年的傳統,為南宋丞相、著名抗金名將虞允文守墓,堅守著“宋氏不絕,守墓不止”的誓言。宋克成6歲時父親去世,從那時起母親就接替父親成了守墓人。宋克成從母親手中接過看守陵墓的擔子后,一守就是65年。宋氏家族的守墓史要追溯到公元1178年,宋孝宗下詔,指派宋氏家族開始負責守墓。2011年,宋克成和妻子李正南將守墓的任務傳給了小兒子宋健彬,守墓的傳統正式延續到第十四代。目前,這座墓也成為了仁壽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許多游客和學生也慕名前來參觀學習。榮獲“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眉山好人”等稱號。
孫傳輝
315.孫傳輝,男,漢族,1963年7月生,中共黨員,資陽市宰山無公害蔬菜專業合作社、宰山嘴無公害蔬菜專業合作聯合社理事長。30年來,他專注于無公害蔬菜種植,建立了占地1700余畝的無公害試驗示范園區,對種植戶許下“隨行就市,保底回收”的承諾,帶動3個縣(市、區)30個鎮鄉89個村發展蔬菜產業,解決了近200名農民在園區就業,幫助1.6萬農戶種菜致富,農戶因此戶均增收4000余元。2012年評為國家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孫傳輝說:“我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他誠信經營,助人為樂的事跡在群眾中廣為傳頌,種植戶一提到他,無不豎起大拇指,紛紛贊賞。榮獲“資陽市勞動模范”“雁江區首屆杰出人才”“雁江區第二、三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農村人才”“四川好人”等稱號。
周強
316.周強,男,漢族,1986年8月生,中共黨員,阿壩州九寨溝縣小石頭旅游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長。在創業實踐中堅持信守契約、真誠待人,即使遇到困難,也決不失信于人。2014年,周強和他的創業團隊在彭豐村花椒地創立“天堂口民俗風情街”項目,在與入駐商戶簽合同的時候,周強定了個“三不租”原則,即:“賣假貨的不租、高價宰客的不租、缺斤短兩的不租”,這一主張受到了大家的肯定與歡迎。如今,“天堂口”已經成為九寨溝景區之外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游客絡繹不絕,商家搶著入駐。2015年10月,天堂口走進首屆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在展出期間得到廣泛的贊譽和好評。榮獲“阿壩州青年創業先鋒”“九寨溝縣身邊好人”等稱號。
尼瑪
317.尼瑪,男,1947年5月生,藏族,生前系甘孜州雅江縣西俄洛鄉汪堆村農牧民。一位“編外”養路工,34年義務養護一條長達13公里的鄉村公路,把生命和愛全部注入到這條道路,造福世人,他就是已逝去的尼瑪老人。當年,他的新婚妻子在前往縣城趕集的鄉村路上不幸車禍喪生,當地村民也多次在這條路上發生事故,為了告慰亡妻、養護好路、減少車禍發生,尼瑪暗自發誓終身不娶,用一輩子的時間來養護好路。“只要在這條路上我還能撿一塊石頭,砸一塊冰,我都會堅持下去。”這就是尼瑪老人對這條路一生的承諾。在海拔4200米的雅江牛溪卡高原,不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牛溪路上總有老人的身影。榮獲“四川好人”“十大感動甘孜最美好人”“最美甘孜好人”等稱號。
張家勛
318.張家勛,男,漢族,1966年8月生,甘孜州色達縣供排水公司工人。他扎根高原,17年如一日,先后搶修水管道7000余次,服務群眾達5萬余人次,被稱為“高原最美水務人”。群眾開玩笑說“唐朝有個打不死的程咬金,色達有個凍不死的張家勛”,因為氣候原因,不是管道冰凍堵塞,就是水管凍破,今天某小區水沒了,明天某小區水凍了,上午張家水管壞了,下午李家排水不通了……只要有求于他,他總是以最快速度搶通,廢寢忘食。他從不報怨,也從未向單位提過任何要求,更沒向用戶索要過任何財物,“冷得,餓得,誠信失不得”,這是他常說的一句話,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奮戰在用水服務第一線。榮獲“最美甘孜好人”“色達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阿都覺哈
319.阿都覺哈,男,彝族,1980年7月生,中共黨員,雷波縣拉咪鄉阿合哈洛村黨支部書記。他一言九鼎,許下“致富不忘鄉親”的承諾,在實際行動中給予兌現;他言出必行,以誠信贏得了群眾的信任,由一個“外鄉人”變成了貧困村的支部書記;他赤誠相待,只要群眾遇到困難,都盡力幫助解決,他為貧困學生捐款捐物,為村里墊資修路、修橋、修學校。擔任支部書記后,阿都覺哈積極實施彝家新寨建設,引導村民不等不靠,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他下定決心要辦好教育,走村串戶動員學生入學,協調資金4萬元買下一間民房用作教室,協調縣教科局解決了代課老師的指標。榮獲“感動涼山十大人物”“學雷鋒先進個人”“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國網四川電力公司成都供電公司——藏區共產黨員突擊隊
320.國網四川電力公司成都供電公司——藏區共產黨員突擊隊。在“新甘石”聯網工程和“電力天路”及無電地區建設工程中,他們承擔著最艱巨的建設任務,將電網建在了雪山之巔,將電燈接進了牧民的帳篷。五年來,隊員們堅守在全國生存條件最惡劣的地區之一——甘孜州石渠縣,平均海拔4250米,嚴寒、缺氧、強輻射、低氣壓導致胸悶氣促、腹瀉高燒等高原反應;強烈紫外線使臉被灼傷,大塊脫皮;帳篷被大風掀翻,冷如冰窖;半月不洗臉,手足凍出血……他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種種困難;工程竣工后,突擊隊繼續駐守高原,為藏區電網輸智造血,促進了藏區發展。同時,參與建設1所愛心希望小學和2個青少年活動中心,長期資助2名家庭貧困的藏區孩子完成學業。黨員突擊隊薪火以繼、傳承接力,以實際行動兌現了“電亮藏區”的莊重承諾。
四、敬業奉獻道德模范候選人
梁益建
401.梁益建,男,漢族,1964年9月生,中共黨員,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募集善良站上醫學巔峰,妙手仁心打開折疊人生。他用孜孜不倦的“大醫精誠”精神實現在極重度脊柱矯形領域禁區的不斷突破,用自己醫者仁心的大愛情懷和刀尖上行走的精妙技藝書寫了醫務工作者忠于信仰、無私奉獻的人生軌跡,為無數“低頭”病患開啟了他們的“抬頭人生”,先后參與過的“駝背”手術有3000多例,親自主刀挽救了上千名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為讓貧困患者盡快得到治療,梁益建除處處為病人節省費用外,還常常為患者捐錢,四處化緣。榮獲“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中國醫師獎”“健康四川——大美醫者”“第四屆成都市道德模范”等稱號。
??姚慶英
402.姚慶英,女,漢族,1964年1月生,成都市蒲江縣西來鎮兩河村支部書記。一心為民好支書,團結百姓齊致富。自擔任兩河村黨支部書記,她把帶領群眾增收致富作為村支兩委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兩推一選、目標選人”,廣開渠道招賢納才,帶領村支兩委干部深化產改成果運用,帶領全村群眾發展現代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為進一步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她積極多方籌措資金,打造“兩河逸園”農民新型社區建設。在她的帶領下,兩河村從過去的“窮村”“弱村”變成如今的幸福美麗新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2016年人均收入達到33150元。榮獲“全國勞動模范”“中國十大杰出村官”“四川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四川省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鄒德才
403.鄒德才,男,漢族,1964年生,生前系自貢市榮縣鐵廠鎮山王村黨支部書記。2016年11月26日,在處置鐵廠鎮山王村九組山崖垮塌事故時,被突發滾石砸中不幸身亡。鄒德才1998年起在村上任職,2013年12月擔任山王村黨支部書記,在任期間,以“公司+專合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領山王村發展鄉村旅游。2013年,山王村人均純收入只有7152元,鄒德才制定出“茶葉基地+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動員全村250余戶村民種植優質茶葉,建成茶園1300多畝。他擔任村支書三年,13公里村組道路實現晴通雨通,3公里村道澆筑成水泥路面,21戶村民農房通過實施新農村項目舊貌換新顏,兩屆茶文化旅游節在村舉辦。2015年底,村民人均收入達12235元。連續7年榮獲“鎮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蔡松松
404.蔡松松,男,漢族,1985年8月生,中共黨員,二級警司,生前系瀘州市瀘縣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派駐石橋派出所民警。蔡松松從警7年間,一直默默奉獻在基層公安工作戰線上,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中,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沖,前方再危險,他也決不猶豫退縮。2017年1月24日中午,臘月廿七,兩名兒童在玄灘鎮幸福水庫不慎落水,正準備與家人團年的蔡松松聽聞群眾呼救,飛奔而出,義無反顧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湖水中施救,拼盡全力將兩名兒童托舉交給岸邊幫助的群眾,而自己終因體力不支,不幸犧牲,年僅31歲。榮獲“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四川青年五四獎章”“四川好人”等稱號。先后記嘉獎三次、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評為優秀士兵、優秀學員、優秀公務員。
游洪建
405.游洪建,男,漢族,1973年6月生,中共黨員,四川九洲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機制中心鉗工班班長、鉗工高級技師、公司首席技師。他主持重大技術革新13項次,參與重要技改活動39項次,設計自制工裝夾具100余項,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多個項目獲得省、部、國家級優秀成果。他所領辦的“游洪建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并獲準為國家級與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作為公司軍工生產戰線的技能帶頭人,主要承擔機載二次雷達、北斗導航及空管產品關鍵零組件的生產加工,攻克了大量技術難題。在某自主研制項目生產中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推進了國防軍工產品的技術進步。榮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技能人才”“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感動綿陽十大人物”等稱號。
何冰
406.何冰,男,漢族,1957年1月生,中共黨員,廣元市青川縣康復醫院職工。自1976年到青川縣康復村(外界稱麻風村)工作,精心照料那里的麻風病人,扎根康復村迄今已40年,他與麻風病人相伴,朝夕相處、悉心照料,只為病人的晚年生活過得更幸福一些。幾十年來,工作人員換了一批又一批,年年都是新面孔,但何冰依舊堅守在村里,他默默地為病人們做著“后勤部長”,為了病人們生活的改善而努力。城里多家單位想要調他去工作,都被他婉拒了:“離開他們(村里的老人),我不習慣。”在他的不懈堅持下,麻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病人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觀,解決了用電、用水問題,柏油路直通村口,病人們住上了新房,再也沒有了后顧之憂。榮獲“感動廣元十大人物”“中國好人”等稱號。
陳國淑
407.陳國淑,女,漢族,1978年8月生,中共黨員,遂寧市蓬溪縣公安局芝溪派出所教導員。從警十八年來,陳國淑訪農家,做心系群眾的“貼心人”;進校園,作關愛未來的“警察媽媽”;亮利劍成守護一方的“花木蘭”。始終在一線,把職業當事業,肩挑工作重擔,心里始終裝著群眾,在平凡的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業績。2013年3月,央視12頻道《天網》欄目以《警營中的女隊長》對她的事跡進行了專題報道。她先后被評為全省“政法系統先進個人”,“全省十佳刑警”;榮記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榮獲“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全國公安機關二級英雄模范”“遂寧市道德模范”等稱號。并在北京市人民大會堂受到了習近平、李克強、劉云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會見。
盧雄英
408.盧雄英,女,漢族,1965年9月生,生前系樂山市犍為縣清溪高中教師。任教28年,學校、家庭兩個詞,足以概括出她的人生軌跡。在教師這一平凡的崗位上,她“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盧老師多次擔任畢業班數學教學工作,她不以榮譽為重,而是以最真誠的情感默默奉獻在她的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愛生如子,寬厚和藹。在她心中沒有差生,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不漏評任何一份作業。2016年高考即將來臨,她突發腦溢血病逝,生前醫生建議住院,被她拒絕,她說“我還有一幫娃兒要帶”。離世后,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及人民網等國內數十家有影響力的媒體大量刊載她的事跡,感動無數人。榮獲“樂山市優秀教師”“樂山市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碩忍巴巴
409.碩忍巴巴,男,彝族,1955年9月生,中共黨員,樂山市馬邊縣高卓營小學西泥溝村小退休教師。為彝區教育事業默默奉獻35年,燃燒了青春。他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學方法得當,因材施教,重視輔導“后進生”,教學成績優秀,連續從事畢業班數學教學工作達11年之久。他愛生如子,常為特困學生墊支學雜費,動員流失學生返校;他以校為家,把學校的各項工作融入自己的生活,把學校看成自己生命中的一分子去經營。為了彝族鄉村的教育事業,他嘔心瀝血,因為他的付出,一批又一批的彝鄉娃子有勇氣走出大山,他不愧為民族地區教育界的優秀代表,受到了彝族人民的交口稱贊。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四川省優秀教師”“中國好人”稱號。
熊永倫
410.熊永倫,男,苗族,1953年11月生,宜賓市興文縣大壩苗族鄉小寨村小退休教師,現為村小校外輔導員。他40年如一日堅守偏遠村小服務苗鄉教育,致力創新普及和傳承苗族藝術文化,守護著山里孩子的民族藝術希望。自1976年參加工作以來,熊永倫就扎根小寨,一直堅守在大山深處的小寨小學,把傳承苗族文化,培育苗鄉未來棟梁作為己任。他創設生動有趣的“苗家樂”第二課堂,將苗家的音樂、舞蹈藝術融入課堂教學和課余文化活動,成功實現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素質教育創新實施。現在他雖已退休,但仍堅守在工作崗位,并帶領他的女兒女婿,一起承擔教書育人,傳遞苗族文化的重擔。榮獲“全國文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全國優秀教師”“四川好人”等稱號。
岳自力
411.岳自力,男,漢族,1965年6月生,中共黨員,巴中市南江縣地方稅務局第八稅務所稅管員。病魔纏身難改丹心,沖鋒在前忘我工作,他是奮戰在稅收一線的“拼命三郎”,義無反顧地書寫著華彩人生。身患晚期肝硬化、左腎壞死、腰椎結核等嚴重疾病,患病13年、手術15次,醫院9次下達病危通知,至今8顆鋼釘鉚在肋骨上,他始終以退伍軍人的堅毅去面對。10多年間,除法定節假日和因病住院外,他堅持出滿勤,主動放棄13個公休假。家庭經濟拮據,雖欠債20多萬元,卻從不向組織伸手。多年來,處理稅收業務100多萬件,征收稅款上億元,工作保證“零差錯”。他對抗病魔永不言敗,對待生命永不放棄,對待工作永葆熱情,用有限的生命堅守著深愛的事業。榮獲巴中市“十佳稅官”稱號。
冉雪梅
412.冉雪梅,女,漢族,1981年1月生,中共黨員,雅安市人民醫院內系二黨支部書記、兒科副護士長。她在護理崗位上,精益求精,想方設法為患兒服好務,被患者家屬親切地稱為“冉一針”。她總是設身處地為患兒和家屬著想,面對危重患兒及穿刺治療難度較大的患兒,她從不讓家屬失望,總能一針見血,成功穿刺;她專門建立QQ群,指導家長們呵護寶貝健康成長,贏得了廣大患兒家屬的一致認可和信賴。在“5·12”汶川地震和“4·20”蘆山地震醫療救援過程中表現突出,多次前往一線救援傷員。作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她把基層群眾的心聲帶到黨中央,履行了一名基層一線醫衛黨代表的職責。榮獲“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青年才俊,接力未來——醫藥衛生界生命英雄”“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劉國基
413.劉國基,男,漢族,1968年10月生,中共黨員,眉山市東坡區永壽高中教師。罹患痙攣性截癱、繼發性脊索側索硬化癥,無法站立,然而他拄著雙拐、坐著輪椅,堅守講臺16年。劉國基以極大的毅力與病魔抗爭,日復一日地用雙手撐在講臺上堅持講課,風雨無阻。從教以來,他多次獲得省級重點高中的聘請,但他始終不愿離開任教多年的學校,對農村學校的深深眷戀,讓他選擇了堅守。2016年,由于身體實在無法承受,他幾次在講臺上發生昏厥,從此只得告別心愛的講臺,轉而從事學校教研工作,他說,“不管用什么方式,既然病痛無法治愈,就在自己還有一點能力時,多為學生娃娃做點事。”2015年,劉國基成為第九屆全國殘運會暨第六屆特奧會火炬手。榮獲“四川好人”“眉山好人”等稱號。
占瑪澤仁
414.占瑪澤仁,男,藏族,1953年8月生,甘孜州德格縣燃姑鄉衛生院醫生。他在40余年里,一直奉獻在農牧區,為廣大農牧民群眾解除病痛送醫送藥,把醫治患者作為一生追求的事業,他被牧民們譽為農牧區“最美鄉村醫生”。他沒有成家,卻與曾醫治的患者成為親人;沒有房子,卻把醫療站當成自己的家;沒有存款,卻為患者儲備3.8萬斤近300萬元的藥材;沒有助手,卻服務了方圓770平方公里的農牧民;沒有戀人,卻把事業當成自己一生的追求。如今,他仍然背著藥箱穿梭在高原每一個地方,守護著這片土地上農牧民的健康。他是藏區山村的“慈善家”、農牧民健康的“守護神”。榮獲“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全國最美醫生”“四川好人”等稱號。
王學釗
415.王學釗,男,漢族,1975年5月生,中共黨員,涼山州冕寧縣宏模鎮優勝村醫生。他秉承家傳“王黑虎骨科絕技”,使無數骨傷患者重獲新生;他愛崗敬業起早摸黑走家串戶為彝漢鄉親送醫送藥上門服務;他懷著對彝區孩子的愛,使孜家村計劃免疫接種率從零起步,躍升到100%全覆蓋,有效杜絕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的再發生;他18年如一日為村民出診看病,診治過程中堅持能免則免的收費原則。以他事跡制作的全國優秀電教片《鄉醫王學釗》在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和衛星頻道上展播。2017年2月,當選為涼山州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榮獲“冕寧縣優秀共產黨員”“中國優秀鄉村醫生”“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四川好人”“涼山好人”等稱號。
石渠信用社
416. 石渠信用社。中國海拔最高的農信社,位于甘孜州石渠縣,是四川最偏遠的縣份之一,這里有著廣袤的草原、美麗的風光,這里更是“生命禁區”:平均海拔4200米,含氧量不到成都地區一半,最低氣溫達零下46℃,生存條件極其惡劣。這里活躍著一支由21人組成,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金融服務團隊。他們把黨和政府的惠民陽光播灑到藏區千家萬戶,努力踐行服務藏區群眾、服務民族經濟發展的光榮承諾。“十二五”期間,石渠信用社累計投放各項貸款9.2億元,余額增長2.1億元,增幅289.7%,其中發放農牧民小額信用貸款3.9億元,發放牧民定居貸款4089萬元,發放災后重建貸款2266萬元,傾力幫助藏區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夢想。榮獲“甘孜州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最美農信人”等稱號。
高軍政
417.高軍政,男,漢族,1976年11月生,中共黨員,達州軍分區政治部副團職干事。2015年4月下派大竹縣金雞鄉金雞村任第一書記后,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換取民心,在母親患癌去世、父親三次住院的情況下,強忍悲痛,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扶貧工作第一線。為169戶貧困戶實行了建檔立卡動態管理,解決了飲水、用電、交通、通信、醫療等各項困難,幫助91戶貧困戶、249人找到致富門路,基層組織建設和村情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基層干部群眾的高度認同。村黨支部被達州市委表彰為“先進黨組織”。工作事跡先后被中央七臺軍事新聞、《戰旗報》等軍內外報刊和市縣電視臺等媒體宣傳報道。榮獲達州市“擁政愛民先進個人”,被省軍區記“三等功”一次。
潘玉華
418.潘玉華,女,漢族,1975年4月生,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微波集成中心技師。2015年的“9·3”閱兵,新一代預警機驚艷亮相,預警機是空中指揮所,是整個飛行隊伍的神經中樞,而這神經中樞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都是由手工焊接的,完成這項工作的就是潘玉華。工作22年以來,潘玉華一直專注于微系統高集成制造的無線電裝接手工焊接工作,技術精湛,承擔過航天、彈載、機載等多個平臺、多個重點項目、重點課題的PCB新工藝驗證和生產任務,受到多位設計總師、工藝總師和同事的高度稱贊。置身于國防軍工事業的她,從一名普通的一線工人成長為一名杰出的技師。榮獲“大國工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
帕查有格
419.帕查有格,男,彝族,1986年11月生,中共昭覺縣委老干部局副局長。2015年12月,組織派帕查有格到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擔任“第一書記”,要進村必須攀爬800米懸崖峭壁和13節藤梯,面對這條讓人望而生畏的“天路”,他沒有退縮,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已在這條路上行走了200多趟。他對自己說“如果懸崖村不變樣,貧困戶不脫貧,他就堅決不撤離”。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藤梯變成了鋼梯,孩子們上學住校了,大人們上起了農民夜校,成立了養羊合作社,嫁接了核桃,種上了臍橙、青花椒和三七,辦起了農家樂,養起了巖蜂,水、電、路、通信全通了……未來還將開發旅游,大家都說:“我們來了個愿爬懸崖的好書記”。榮獲“涼山州優秀‘第一書記’”稱號。
陳建
420.陳建,男,漢族,1985年10月生,中共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78118部隊四級軍士長。自2001年入伍以來,陳建始終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扎實的工作作風、勤懇的工作態度,參加了多項重大演訓活動及非戰爭軍事行動。歷經“5·12”汶川抗震救災、使命行動-2010C、“4·20”蘆山抗震救災、維護中緬空防邊防行動等多項重大任務,表現出色。2016年,陳建積極投身重大軍事工程施工一線,克服工作難度大和環境惡劣的影響,帶領任務分隊在規定時限內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頻管各項建設工作,多次受到戰區領導的贊揚和肯定,多次被評為軍事訓練優秀個人、優秀士官,榮獲“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軍隊科技進步獎”“成都軍區司令部愛軍精武標兵”等稱號。
周云
421.周云,男,漢族,1972年3月生,中共黨員,大校軍銜,專業技術7級,中國人民解放軍78111部隊高級工程師。周云工作近20年來,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圓滿完成多項全軍性、戰區性重大軍事任務和抗震救災、處突維穩等非軍事行動任務。專業技術和創新能力強,結合本職工作開展科研學術工作,取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發表專業論文20余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榮立集體三等功2次、個人三等功2次。2016年被軍委政治工作部確定為軍隊第四批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對象,獲得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一類崗位津貼。被邀為“西部戰區直屬部隊評審專家庫專家”,推薦為“軍隊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庫專家”。
五、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候選人
易杰
501.易杰,男,漢族,1984年4月生,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殘聯專職干事。聽力四級殘疾的“80后”,悉心照料植物人父親10多年。他是一名重點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更是一個有口皆碑的孝子,十余年來,他悉心照料植物人父親的故事,早已在當地流傳,至孝之情溫暖了無數人。為了守護在床邊照料病父,為了讓體弱多病的母親有更多時間休息,易杰放棄了考研深造的機會,放棄了城市中的高薪職位,用10多年時間,獨自挑起家庭的重擔。如今,他又將病重的外婆和年幼的表弟接到身邊,用堅強的毅力和臂膀,支撐起一個歷經磨難的家。他以殘疾之軀十年如一日照顧病父,始終保持著對父母親的敬愛之心,不僅如此,他還將血脈相承的摯愛親情延伸到對外婆、表弟的照顧。榮獲成都市“第四屆道德模范”稱號。
韓天學
502.韓天學,男,漢族,1986年4月生,自貢市沿灘區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稚嫩肩膀撐起家庭重擔,一顆孝心照亮父親人生。當他還未出生時,父親因一次意外導致雙目失明,不到3歲,母親病故,是爺爺一直把他帶在身邊。6歲起爺爺就教他干農活,送他上學,上初二時爺爺離開人世。從此,他就扛起家庭的重擔,一邊照顧雙目失明的父親,一邊耕種和上學,后來獨自帶著父親上學。畢業后,為了關愛特殊孩子,他帶著父親來到沿灘區特殊教育學校。可以說他就是父親的“雙眼”和“拐杖”。今生無論身在何處,他總是帶著父親。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貴州省“立志成才十佳大學生”、“中國好人”等稱號。
龔國久
503.龔國久,男,漢族,1943年7月生,中共黨員,攀枝花十九冶退休職工。一個人兩個家庭三個孩子,夫妻真情書寫人生大愛。38年前,龔國久的妻子王天秀在參加單位拆除舊房時,被倒塌的房架砸傷導致下肢癱瘓。近40年來,龔國久既要工作,又要照顧癱瘓的妻子和三個孩子、四個老人,并四處為妻子尋醫找藥。妻子得知病情后,不想拖累丈夫和家人,幾次要求離婚,龔國久不同意。癱瘓的王天秀曾被醫生診斷只能活兩年,但在龔國久的精心照顧下她頑強地活了下來,而且病情穩定日漸好轉。龔國久為岳父母養老送終,把三個孩子拉扯大并相繼成了家。榮獲“感動東區十大人物”“攀枝花好人”“四川省最美家庭”“全國文明家庭”等稱號。
陳宗會
504.陳宗會,女,漢族,1971年7月生,德陽市羅江縣略坪鎮大成社區居民。20年如一日的悉心照顧丈夫及家人,以無怨無悔的孝老愛親舉動譜寫著人間真情。她的丈夫張同輝患小兒麻痹癥無法工作,一家老小靠她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生活。2001年7月,公公離世,陳宗會怕婆婆寂寞,每天都要給婆婆講一些外面的新鮮事和報紙上的新聞。2005年10月,婆婆突患腦梗塞導致半身不遂,她為了讓婆婆早日康復,每天下班后無論多忙多累,都要扶婆婆在院子里練習走路。婆婆的病情加重后在床上躺了6年,她為婆婆洗澡、梳頭、理發、捶背,精心侍候,從不厭煩。榮獲德陽市“最美家庭”、羅江縣“第四屆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大成社區“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稱號。
崔蔭森
505.崔蔭森,男,漢族,1934年9月生,中共黨員,綿陽江油市長鋼三廠退休工程師。他用孝心演繹了一段敬老愛親的感人故事。面對雙目失明、癱瘓在床、102歲高齡的母親,他無怨無悔,把為人子女應該盡的孝道詮釋得淋漓盡致,深受居民好評。面對久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終身相守、不離不棄”的諾言。82歲的崔蔭森,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年紀,但他卻很難抽出時間像其他退休老人一樣去公園散步、打拳,快樂悠閑地享受晚年生活,因為家里有兩個讓他牽掛的親人。多年來,買菜做飯,照料母親和妻子起居……推著老伴外出散步、鍛煉,成了崔蔭森生活的全部。榮獲“全國文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感動綿陽十大人物”等稱號。
向體會
506.向體會,女,漢族,1974年4月生,廣元市青川縣茶壩鄉青嶺村村民。她雖沒讀過一天書,卻用自己的一生在蜿蜒的山路上書寫出大大的“愛”字。丈夫患有癲癇,喪失勞動能力,公公年老多病行動不便,親生母親年紀大體弱,哥哥中風癱瘓在床,家中2個女兒尚在讀書,哥哥家孩子才年滿14周歲。在家庭條件極其艱辛,丈夫的藥費都是依靠貸款、親戚朋友籌借的情況下,她卻主動承擔了照顧哥哥的責任。她任勞任怨、無怨無悔挑起了兩個家庭的重擔,每天照顧了丈夫和公公后,還要來回奔走6公里的路程去照顧自己的母親和癱瘓在床的哥哥。她為愛執著、為家守候,在絕望中守望著自己的希望。榮獲“感動廣元十大人物”、廣元市“孝老愛親模范”、“四川好人”等稱號。
游艷
507.游艷,女,漢族,1980年10月生,內江市六中高中語文教師。她是忠貞不渝、患難與共,執著付出、勇挑重擔的好妻子、好母親、好兒媳、好老師。男友兩度患癌,她不顧家人的反對,不顧朋友的再三勸說,始終不離不棄,悉心照料創奇跡;公婆貧弱,她不嫌不怨,似女兒般孝順;幼女患病,她承受重壓,精心呵護家庭;面對學生,她兢兢業業,傳道授業沃桃李。她的事跡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和《身邊的感動》欄目以及各級各類媒體廣泛報道。當選為四川省第十二次婦代會代表、四川省總工會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成為全省五名當選省總工會常委的職工之一。榮獲省“五一勞動獎章”“五一巾幗獎章”“四川好人”等稱號。
朱春梅
508.朱春梅,女,漢族,1972年10月生,南充市高坪區白塔街道辦梨樹街社區居民。公爹臥病在床20年,生活不能自理;娘家的爹娘心血管硬化、腦萎縮,需要長期照顧;小叔子有智力障礙,也需要長期照料……為了養家糊口,丈夫必須出外打短工,而朱春梅自己又身患二級殘疾,行走艱難,但她依然堅強的20多年如一日為4個病殘親人撐起一片晴朗的天空。盡管娘家和公爹家相距不到500米,但長年累月在兩家奔跑,對于她來說,足以累得死去活來,然而朱春梅始終對待親人千依百順,精心照顧。她拖著病痛身體照顧家人的行為感天動地、催人淚下,被稱為“最孝媳婦”“最美女兒”“最美嫂子”。榮獲“感動南充2016十大新聞人物”“四川好人”等稱號。
楊文全
509.楊文全,男,漢族,1948年9月生,宜賓市筠連縣騰達鎮向陽村村民。38年如一日傾注汗水、真情和愛心,精心照料著岳母李九連,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孝順,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道之歌。雖然不是親兒子,但比親兒子還要親;李九連今年已115歲高齡,她在楊文全的悉心照料下,身體一直都比較健康,除了聽力不好外,身體沒有其它病癥,心態也很好,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楊文全常常對別人說,只要老人健康長壽,自己身體硬朗,再照顧她幾十年都不會有怨言。2012年,李九連老人被評為宜賓市“十大健康壽星”。楊文全任勞任怨照料岳母的事跡,成為當地群眾的美談,也成了長輩教育晚輩孝敬老人的“活教材”。榮獲筠連縣“第三屆道德模范稱號”“四川好人”等稱號。
趙玉春
510.趙玉春,男,漢族,1965年1月生,廣安華鎣市古橋街道古橋社區居民。一個普通農民,27年來悉心照顧癱瘓的妻子王其秀,用真愛喚回了妻子對生命的希望。1990年,婚后一年多妻子王其秀就患上了脊髓灰質炎,從此癱瘓臥病。他對妻子的照顧無微不至,王其秀7次患褥瘡,都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得以康復。他除了把大部分精力用來照顧妻子,還必須通過辛勤的勞動掙錢支撐家庭開支。王其秀為了不拖累丈夫,多次提出離婚,都被他拒絕,對妻子他始終不離不棄。后來王其秀自殺,幸虧趙玉春及時察覺,才把她救了回來。趙玉春為此規定自己必須隨時陪伴在妻子身邊,每次外出不能超過3個小時。榮獲華鎣市“五好家庭”、廣安市“道德模范”、“中國好人”等稱號。
焦良菊
511.焦良菊,女,漢族,1969年3月生,巴中市平昌縣白衣鎮濛溪村村民。憑著“只要丈夫還在,家才是完整的”樸實想法,長達10余年悉心照料“植物人”丈夫,她就是“好妻子”——焦良菊。2006年,丈夫李澤和在外務工時遭遇嚴重車禍,成為僅能吃飯、說話的“植物人”,由于腦神經嚴重損傷,連吃飯、穿衣、上廁所都需要人照顧,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焦良菊對他不離不棄,她自學護理知識,起早貪黑耕田犁地,承擔起了贍養老人、為夫盡責,培養子女的家庭重擔;身材瘦小的她每天都到附近的磚廠搬磚,這項又臟又重的活通常只有男人愿意干,可焦良菊一干就是6年。經過10多年的艱辛付出,丈夫李澤和生活基本能夠自理,子女也長大成才。榮獲巴中市“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巴中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張新
512.張新,男,漢族,1972年10月生,國網四川雅安市名山供電有限責任公司職工。他吃苦耐勞、勇于擔當、孝順父母、知恩圖報、熱心公益,他被譽為國網雅電“最美員工”。工作第二年,張新就將遠在內江農村老家的父母接到身邊,實現了他為父母盡孝的心愿;但他的家庭卻多災多難,不幸接連降臨,女兒年幼妻子下崗,妻子因病摘除右腎后又罹患乳腺癌,導致債臺高筑,父親又被確診為結腸癌,家庭重負壓得他喘不過氣,但他直面不幸,始終用一顆堅強仁愛之心孝老愛親,不離不棄。工作生活中,他知恩圖報、熱心公益,積極為災區捐款捐物,盡自己微薄之力回報社會。榮獲雅電集團“先進工會工作者”“品牌宣傳先進個人”“最美員工”“五好家庭”等稱號。
豆淑容
513.豆淑容,女,漢族,1942年10月生,眉山市東坡區復興鄉高塔村村民。15年來,用孱弱的身體照顧已與兒子離婚的癱瘓兒媳和年幼的孫子,憑著一顆慈愛、堅強的心,直面生活的磨難。2002年,兒媳唐慧瓊在復興石膏廠打工,意外被石膏砸成重傷而導致全身癱瘓,唐慧瓊在醫院治療了2個月,因無錢繼續醫治被家人接回家,由丈夫和公婆一同照顧。由于家中經濟拮據,丈夫外出務工,從此婆婆豆淑容就承擔起照顧孫子和癱瘓兒媳的重擔。看到已年近古稀的婆婆還如此的辛苦,為了不拖累這個家,唐慧瓊選擇與丈夫離婚。雖然兒媳與兒子離了婚,但豆淑容還是將兒媳留在家中,視她為親生女兒,一如既往的繼續照顧她,毫無怨言。榮獲東坡區“最美母親”“眉山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王成平
514.王成平,女,漢族,1969年2月生,資陽市安岳縣岳陽鎮土地堂社區居民。她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一位妻子和母親的堅強和偉大,用最無私的付出和堅守抒寫著她坎坷卻不平凡的一生。1996年面對丈夫謝寶國因意外觸電導致四肢截肢的噩耗,她擦干眼淚,毅然挑起這個家的重擔,照顧肢殘的丈夫,撫育年幼的子女,20多年不離不棄,一家人相扶相持、樂觀向上。她用愛托起了這個家的希望,用愛溫暖了親人的心房。屋漏偏逢連夜雨,2015年,兒子謝朝杰經醫院確診為尿毒癥,她悲痛欲絕、心力交瘁,但是她沒有倒下,她要救兒子。這個堅強的女人毅然決定捐腎救子,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20多年風雨路,王成平為了親人,無怨無悔。榮獲“第四屆感動資陽人物”稱號。
王紹明
515.王紹明,男,藏族,1954年4月生,阿壩州小金縣木坡鄉達木村村民。花甲老翁用腰帶背著自己癱瘓的妻子學步,被網友親切稱為“中國好夫妻”。2016年3月,他的妻子李紹珍突發腦溢血,經州人民醫院及時搶救,李紹珍保住了生命,但身體偏癱,不能行走。出院后,王紹明到處打聽民間的偏方給妻子治療,并且每天都用一根腰帶背著李紹珍進行康復訓練。9月下旬,幾位游客偶遇這對夫妻,深受感動,拍下視頻并上傳網絡,網友們看到視頻后深深的震動,紛紛點贊,親切稱他們為“中國好夫妻”。在他的行動中,為世人闡釋了什么是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在他的腦海中,照顧好愛人,爭取早日康復,讓妻子多過一天好日子,是他最大的追求。榮獲小金縣“最美小金人”等稱號。
??
孟江
516.孟江,女,藏族,1968年7月生,甘孜州丹巴縣巴底鄉沈洛村村民。面對無情的生活災難,她用瘦弱的身軀獨自扛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擔,用雙手托起了整個家庭的希望。10年前,孟江的丈夫因一場事故失去了雙腿,長年癱瘓臥床,禍不單行,7年前,年逾70的婆婆也因突發腦溢血癱瘓,家里90高齡的公公也身患重病、行動不便。整整10年的時光里,面對癱瘓在床的丈夫、年邁多病的公婆以及年幼的兒子,家中4口人的生活起居僅靠她來維持、打理,但她卻樂觀向上、默默付出,她高尚的道德情操,她所傳遞的道德正能量,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榮獲省婦聯“四川最美家庭”、甘孜州“平安家庭”“最美家庭”、丹巴縣“平安家庭”“中國好人”等稱號。
馮小堅
517.馮小堅,男,漢族,1957年10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知識產權局調研員。幾十年始終堅守一個信念: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報親恩。不到10歲就學著照顧生病的父母,至今已50年光陰,特別是1995年父親因病去世后,為了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他放棄理想與企業優厚的待遇,調到相對穩定的機關工作。22年來,他每次都陪母親去醫院看病、取藥。2008年10月,母親因左腿股骨頸骨折和患20多種老年疾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長期臥床治療。10年來,馮小堅每天下班后都去醫院照顧陪護。若工作實在無法脫身,他也會安排好妻子和護工為母親護理。他處處孝字當先,事事以老人為中心,當好母親病床前孝子。榮獲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省直機關道德模范”等稱號。
張小燕
518.張小燕,女,漢族,1983年11月生,中共黨員,巴中市南江縣興馬鄉唐家坪村婦女主任。飲水思源,樂當膝下“孝順女”,數十年如一日照顧毫無血緣關系的養祖父母和弱智的叔父。雖然88歲的養祖父已眼花駝背、85歲的養祖母患有風濕病和嚴重的腰椎盤突出,54歲的弱智叔父也無子嗣,但勤勞孝順的張小燕為三位老人制定詳細的贍養計劃,定期給他們換洗衣服被褥、洗頭洗澡,每月約請村醫上門為老人檢查身體,每年給老人添置新衣,生病了就端屎端尿、擦洗喂藥,沒有一句怨言,她的善舉感動著周圍的每一位村民,也為自己贏得了一份珍貴的愛情。結婚后,她沒有離開,而是說服丈夫入贅她家,共同照顧三位老人。榮獲巴中市“道德模范”提名、“巴中好人”、南江縣“最美家庭”“南江好人”等稱號。
秦秀
519.秦秀,女,藏族,1968年6月生,綿陽市平武縣闊達藏族鄉闊豐村村民。她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她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豐功偉業,有的只是一如既往,不計得失,任勞任怨。她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一家4口人中三人罹患精神疾病,作為全家唯一正常的她自5歲開始,便默默地挑起了照顧家庭的重擔,竭盡全力地服侍著家里三個精神病患者,秦秀幾十年如一日,每天既要辛勤勞作照顧小家,還要抽空給父母和弟弟送吃送穿。俗話說“久病床頭無孝子”,當親人長期生病需要照顧時,便是考驗一個人孝心真偽的試金石。而這個樸實無華的農村婦女懷著一顆孝順之心、用行動詮釋著孝道的豐富內涵。榮獲平武縣“孝老敬老模范”“文明家庭”等稱號。
李敦鋒
520.李敦鋒,男,漢族,1974年2月生,中共黨員,武警綿陽市支隊支隊長。結婚18年,相濡以沫;妻子患病,不離不棄。2010年,李敦鋒之妻曾小英突然感到身體不適,跑了很多家醫院檢查,最后確診為重癥風濕病。隨著病情的不斷惡化,簡單的日常生活起居都變得異常困難。此時,李敦鋒已任綿陽支隊的支隊長,肩上的責任更大了,他雖然牽掛著妻子的病情,卻不能時刻陪伴左右。每逢輪休,他便急著趕回家,為妻子穿衣、做飯、干家務,陪妻子聊天,讓她感受到家的溫暖。對于妻子,他心存愧疚,“嫁給我后,她承受了太多辛苦,可她卻從不抱怨,如今她生病了,我要用一輩子去好好照顧她”。榮獲武警總隊“優秀基層帶兵干部”等稱號,記“集體三等功”二次。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攀西商界網佳佳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第五屆四川省道德模范公示候選人投票公告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按照《關于開展第五屆四川省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的通知》【川人社辦發〔2017〕24號】要求,省委宣傳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文明辦、省軍區政治部、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七家主辦單位決定對第五屆四川省道德模范公示候選人事跡進行展播,并接受社會公眾的投票評議。
投票時間:4月14日—4月23日,每天07:00—24:00。投票網址:http://www.scwmw.gov.cn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如有意見和建議,請撥打監督電話028-86600456。
第五屆四川省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
2017年4月13日
附:第五屆四川省道德模范候選人先進事跡
一、助人為樂道德模范候選人
胡斌
101.胡斌,男,漢族,1967年5月生,中共黨員,成都市武侯區善工家園助殘中心主任。他一手創辦愛心家園,為折翼的孩子們撐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因兒子為重度腦癱,他放棄IT行業優厚的工作待遇,創辦為重度智障和腦癱兒童提供托養和教育服務的非營利性機構。如今,善工家園除了為130多位殘障人士提供日間托養服務,還為1100余戶殘疾人家庭提供各類義務社工服務8000余次,幫助60多名殘疾人成功就業,擁有2300多名志愿者。他還多次舉辦家長分享會,為智障孩子的家長們提供培訓,幫助他們的家庭走出心理困境、積極面對未來。榮獲“全國助殘先進個人”“首屆感動四川十大年度人物提名獎”“感動武侯十大人物”“中國好人”等稱號。
傅艷
102.傅艷,女,漢族,1971年4月生,中共黨員,成都云公益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從2005年設立“傅艷工作室專項救助貧困白血病兒童基金”到如今擔任成都云公益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她一直行走在公益助人之路上。由她發起成立的白血病兒童救助基金已支出善款400余萬元,先后幫助了300多位白血病兒童。近年來,她帶領云公益發展促進會持續執行“促進社會力量有序參與困境兒童救助”系列項目,有針對性地為兒童保護工作網絡籌款1000余萬元,共聯動發起機構175家,志愿服務達30萬人次,精準扶貧達300萬元,服務領域涵蓋醫務、心理、法治、留守兒童、隨遷子女、殘障兒童等。榮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首屆成都慈善公民”“第四屆成都市道德模范”等稱號。
劉紅斌
103.劉紅斌,男,漢族,1970年9月生,攀枝花市攀鋼冷軋廠職工。他是一名普通員工,更是公益戰線上一名資深志愿者。他將自己的熱情和時間傾情奉獻社會,讓原本平凡的人生呈現出熠熠光彩,他就是劉紅斌。2003年,他與幾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攀枝花籌備組建起了東區志愿者協會。從此,每個工休日、節假日,他都把時間奉獻給了志愿者協會和志愿服務事業。十余年間,在他的影響下,東區志愿者協會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11000多人,一大批青年人加入到志愿服務活動項目中,匯聚成了一張張東區名片,成為東區志愿服務隊伍中的風景。他個人志愿服務時間達5000多個小時。榮獲“四川省優秀青年志愿者”“四川省百名優秀志愿者”“四川好人”“中國好人”等稱號。
車盛寅
104.車盛寅,男,漢族,1926年10月生,中共黨員,瀘州市古藺縣電力公司離休干部。車盛寅的“紅色理想”是“把紅軍的故事永遠講下去”,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離休后的車盛寅充分利用自家有利條件,以飽滿的革命熱情投身于紅色遺存的保護工作中,三十年如一日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一棵老黃桷樹下,一間房屋外墻上,一幅“太平鎮紅軍故事天天講”的紅底白字橫幅格外顯眼,這里就是車盛寅義務講述紅軍故事的“三尺講臺”。凡是有想聽紅軍長征故事的游客來到此地,他都會擺上茶水,為過往游客們義務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在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勝利80周年之際,車盛寅在太平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籌建了“紅色見證”展覽館。館內陳列了他見證紅色歷史、義務講述紅軍故事的事跡與圖片。榮獲“四川好人”稱號。
魯鵬
105.魯鵬,男,漢族,1972年7月生,中共黨員,國網德陽供電公司黨員服務隊隊長。他用“善小常為”的行動詮釋了雷鋒精神,實現了從一個人的努力到一群人的參與。21年來,魯鵬以充滿親情的愛心溫暖著230多名孤寡老人,成為他們的好兒子;以充滿樂趣的童心照顧著80多名殘障兒童,成為他們的好爸爸。面對無依無助的陳大娘和蔣婆婆,他以無微不至的關懷,讓老人的生活重新充滿了希望;面對彝族同胞油燈照明和柴火取暖的生活窘境,他冒著嚴寒冰雪架線裝燈,讓他們永遠告別了無電生活;面對地震之后群眾的生活不便,他將自己的帳篷、床墊、食物送給他們,自己在發電車上堅守了20天。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志愿者”“中央企業勞動模范”“感動四川十大人物”等稱號。
李君
106.李君,男,漢族,1985年5月生,中共黨員,廣元市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為改變家鄉貧困面貌,他毅然辭去城市年薪18萬元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當上了一名村官,下決心要用知識讓家鄉的百姓脫貧致富。他深耕鄉野十個年頭,積極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引投資、搞基建,創新打造出一條發展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新路子。他首倡“遠山結親·以購代捐”的新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的整體營銷,虛擬+實體相融合的方式,一方面為城里消費者送去健康、綠色、原生態的農產品,另一方面真正破解了山區小農經濟發展的難題,帶領鄉親走上脫貧奔康的道路。榮獲“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四川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首屆四川十大扶貧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唐洋
107.唐洋,男,漢族,1962年7月生,遂寧市射洪縣交通運輸局水上救援中心職工。以愛為名,他2007年組建了鐵馬文明·愛心行動團隊,以強大的慈善力量幫助有需要的人,一次次出現在助殘、助學等活動中。早在團隊建立之前,唐洋就經常到遠離縣城數十公里的鄉鎮扶危濟困。十年來,唐洋行程千余公里,志愿服務時間達3萬余個小時,發動鐵馬愛心團隊推行“1+1+N”政府公益·鐵馬綜合志愿服務模式,組織捐款并實施愛心援助達36萬余元。在他的努力下,射洪孝子包天陽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大頭娃娃”譚均獲得政府和愛心人士的幫助完成手術,射洪燒傷女孩羅蓬得到醫治。榮獲“第四屆遂寧市助人為樂模范”“四川省百名優秀志愿者”“四川好人”等稱號。
張雷
108.張雷,男,漢族,1979年2月生,中共黨員,內江市資中縣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兼紀檢組長。十六年來,他堅持獻血救人,挽救了一個個家庭的命運,他“用熱血譜寫生命贊歌”,用質樸和執著詮釋了無疆大愛。2001年以來,張雷14次義務獻血累計達4800毫升,這已相當于一個成年人的總血量。2006年,他登記成為“中華骨髓庫”志愿者。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他告別已有6個多月身孕的妻子,作為志愿者奔赴災區。2010年5月,他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挽救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成為全國氣象系統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第一人。榮獲“2010-2011年度全國無償捐獻造血干細胞獎奉獻獎”“四川省無償獻血先進個人”“內江市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等稱號。
楊池
109.楊池,男,漢族,1978年12月生,中共黨員,南充市晉城鎮黃家灣村紀檢員、縣老兵裝修隊隊長。作為一名退伍軍人,長期以來,他退伍不褪色,把愛心獻給了孤殘兒童,獻給了孤寡老人,以實際行動闡釋著新時代的雷鋒精神。1996年,楊池應征入伍,退伍后曾留在北京打拼,2005年他放棄高薪工作,回家鄉組建了老兵維修隊,先后幫助了32名傷殘軍人和貧困人員就業,并積極援助關愛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10年來,他累計幫扶留守兒童和特殊兒童308名,資助白血病人9名,長期幫扶殘疾軍人3名、困難群眾64戶、孤寡老人及五保戶等123人,累計捐助的資金達到80多萬元。榮獲“四川省優秀志愿者”“四川青年五四獎章”“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洪天珍
110.洪天珍,女,漢族,1955年3月生,宜賓市興文縣共樂鎮鶴盤山村村民。她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沒有多少文化,卻憑著一份愛心和堅持,三十年如一日照顧孤寡鄰居老人,用真情向世人詮釋著“苗鄉好鄰居”的道義。三十年前,當了解到村里有位周正芬老人,老伴去世多年,膝下又無兒女,加之年事已高無人照顧,生活十分凄苦時,洪天珍便和丈夫商量,承擔起了照顧老人的責任。一萬一千多個日夜的耐心照料,她為老人撐起了一個溫暖的家,老人得以幸福地安享晚年。她和老人幾十年來不是婆媳勝似婆媳的關系,使她得到村民的廣泛贊譽,贏得全村人的尊重,譜寫了一曲助人為樂的動聽樂章。榮獲四川省“最美家庭”“苗鄉好鄰居”“中國好人”等稱號。
惠慶豐
111.惠慶豐,男,漢族,1987年10月生,中共黨員,達州市渠縣國稅局干部。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展示高超的業務水平,他只講奉獻不求索取,關愛別人勝過自己。作為一名基層稅務工作者,他用真心幫助130余戶商戶在洪災中搶搬物資,挽回經濟損失1000余萬元;他用愛心無私資助著數名留守兒童;他組建起渠縣國稅局“善行服務隊”“學雷鋒志愿服務隊”,利用節假日走進敬老院、福利院,義務為孤寡老人和兒童清洗衣服、打掃衛生、表演節目,為他們送去了溫暖和歡笑,他還為白血病患者籌集善款13950元。參加工作以來,他始終用憨厚的微笑、質樸的語言、不凡的事跡,悄悄地影響并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用青春譜寫出了一段不平凡的“稅”月贊歌。榮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公務員、“兩學一做”先進個人、“中國好人”等稱號,記三等功一次。
張彥杰
112.張彥杰,女,漢族,1975年8月生,中共黨員,巴中市恩陽區“兔兔愛心助學團”領頭人。她不計較生命長度,卻堅持用愛心夯實生命厚度,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困難學生的求學之路、希望之夢。張彥杰是一位身患乳腺癌的重癥病人,一位擁有500多名“兔子”團隊的“兔媽媽”,一位與“壹基金”等9個慈善機構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幫扶過10000余名學子的愛心媽媽。2012年,經過大半年的奔波和呼吁,上海一助學機構一次性對45個高中特困學生進行了長期資助;2013年,組織中山大學志愿者前來考察……8年來,她拖著癌細胞已擴散的身體,全身心投入愛心助學,實地走訪學生13000多人,總共行程16萬多公里。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蔣素華
113.蔣素華,女,漢族,1958年9月生,雅安市蘆山縣國土資源局退休干部,雅安市中心血站志愿者。17年來,蔣素華一直堅持擔當無償獻血者和志愿者,積極從事無償獻血公益活動,先后帶動她的兒子、妹妹、同事、朋友、鄰居等加入無償獻血隊伍,被人們尊稱為“最美獻血者”和“獻血雷鋒”。從2001年起,她堅持每年定期獻血2次,17年來無償獻血21次,獻血小板17次,僅獻全血(即直接抽取400毫升血液)量就有近20000毫升。蔣素華既是獻血者又是志愿者,她除獻血、獻血小板外,還經常跟隨市中心血站采血車到雅安六縣兩區無償為獻血者服務。榮獲“全國無償獻血終身榮譽獎”“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金)獎”“四川省百名優秀志愿者”“四川好人”等稱號。
熊國才
114.熊國才,男,漢族,1956年3月生,資陽市樂至縣中和場鎮江家灣村村民。一艘船,一只槳,熊國才與水為伴,以船為家,用二十年的時間書寫了一個平凡人精彩的人生故事——義務擺渡,助人為樂。每當聽到有人喊“熊國才,有人要過河”,他都會立即放下自己手上的事情,穿上救生衣跑到渡口,熟練地開鎖、拉繩、收鏈、搖槳,幾分鐘就能穩穩地把人接(送)過岸。二十年里,不管嚴寒酷暑、刮風下雨,他平均每天義務擺渡二十多個來回,免費服務上百余人次,始終保持著擺渡零事故。幫助別人快樂自己,至今沒有成家、孑然一身的熊國才心里始終堅持著一件事情:“為村民做點事。”他的堅持,贏得了村民和社會的充分肯定。榮獲“四川省十大最美志愿者”“四川好人”等稱號。
明措
115.明措,女, 藏族,1989年11月生,中共黨員,甘孜州色達縣康勒鄉大學生村官。她是牧民的“貼心人”,是大學生村官的楷模,她把熱心公益事業和關心愛護他人作為奉獻之本,樹立了一名青年志愿者應當擁有的良好形象。自2009年擔任康勒鄉大學生村官以來,這個看似文弱的女孩子就開始長期從事社會公益活動,先后組織農牧民、共青團員、志愿者等開展送愛心、送溫暖、送衛生等活動40余次,募集物品4000余件,為家庭貧困大學生爭取資助金16000余元,資助10名小學生每月150元的生活費,為孤寡老人和貧困家庭購買物資和資助現金3萬余元。在她的帶動下,公益組織共募集物資約27萬余元。榮獲“最美甘孜好人”“十大感動甘孜最美好人”提名獎、“四川好人”等稱號。
俄木爾坡
116.俄木爾坡,男,彝族,1981年4月生,中共黨員,涼山州美姑縣文聯主席、駐村“第一書記”。俄木爾坡利用業余時間,奔波于鄉間小道和電腦網絡之間,用互聯網搭建起愛心橋梁,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溫暖和正能量送到大涼山貧困山區的鄉親們和學生們的手中。12年來,俄木爾坡為美姑縣150多個貧困村、10萬多個貧困村民,累計募捐到500多萬件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為沙洛、俄干等5個缺水自然村解決了飲水困難問題;為全州800多名貧困中小學生聯系到結對資助;為由木合、甘洛、阿尼等多個偏遠村牽線捐建了5所愛心學校,讓400多名山娃圓夢上學。榮獲“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者”“四川省雷鋒式優秀志愿者”“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四川好人”等稱號。
王昱然
117.王昱然,女,漢族,1996年12月生,共青團員,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學生。她用自強不息的精神開創人生新高度,用助人為樂的美德引領社會新風尚。王昱然因醫療事故導致肢殘,但身殘志堅的她在四川省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上勇奪七項冠軍和三項亞軍,還獲得了由四川省殘疾人聯合會等三家單位頒發的唯一一項“四川省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體育道德風尚獎”,并擔任了全國第九屆殘運會火炬手。王昱然樂于助人,立志于服務殘疾人事業,時常利用課余時間關愛社區智障兒童馬聰,并用自己的故事鼓勵馬聰及其家人勇敢面對生命的逆境。她還經常前往社區敬老院看望老人,幫老人們剪指甲,為老人們按摩。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四川好人”等稱號。
梁蕊
118.梁蕊,女,漢族,1994年4月生,中共黨員,川北醫學院學生。自強不息、感恩社會、熱衷公益,她就是南充市首位自愿捐獻遺體器官的大學生——梁蕊。家境貧寒,大學學費靠助學貸款,生活費靠勤工儉學的她,三年來共計參加志愿服務活動120余項,志愿服務時間累計超過500個小時。她發動同學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參與人次達5000以上,受惠人群達上萬人。她不僅獻血捐物,把愛心物資送到大涼山美姑縣,還利用周末義務支教,連續三個暑假赴德陽、雅安、宜賓等地參與社會實踐,關愛留守兒童;她還經常結合自身專業優勢,為老年人開展義診活動,普及健康衛生知識。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中國電信獎學金·飛YOUNG獎”“挑戰杯競賽四川省三等獎”“創青春”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四川省三等獎等稱號。
聶文靜
119.聶文靜,女,漢族,1985年11月生,中共黨員,自貢市FM977愛心公益協會監事會主席、沿灘青年志愿者協會副理事長、沿灘區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第五分隊隊長。三年的付出與磨礪,聶文靜體會到作為一名當代青年,快樂的源泉就是幫助別人。三年來,聶文靜參與組織陽光助學、環保公益、關愛老人和資助特困家庭等150多場次志愿服務活動,幫助全市500多名學生和困難群眾,服務時間累計達700多個小時;在“愛心傳遞,心系魯甸”愛心募捐中,她先后2次前往災區安置點為災區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和陪護;每年的“愛心送考”活動,都是她一人負責舒坪22中送考志愿者工作,在三年送考中共接送考生400多人次。榮獲“四川省青年優秀志愿者”“四川省優秀巾幗志愿者”“抗震救災優秀志愿者”“四川好人”等稱號。
周晨燕
120.周晨燕,女,漢族,1972年11月生,四川省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她用真心、真愛、真誠對待每位患者,遇到貧困患者,總是慷慨解囊,被人親切地稱為“倒給患者紅包的醫生”。周晨燕從2005年開始利用業余時間關注并參與組織兒童白血病的社會救助工作,2016年負責對全院各類貧困患者和家庭進行經濟救助和慈善幫扶。截至2017年1月,累計救助患兒1676余人次,金額達2087萬余元。她在成都市慈善總會下設立了“晨燕愛心傳遞幫扶個人基金”;成立“微心愿吧”,組織社會各界微心愿志愿者關愛腫瘤患兒;組建“夢想書屋”“愛心病房小課堂”,并每周定期為患兒開放;組織了307次志愿服務活動。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我最喜愛的健康衛士”“四川省我最喜愛的健康衛士”第一名、“中國好人”等稱號。
二、見義勇為道德模范候選人
王正田
201.王正田,男,漢族,1962年1月生,成都高建環境衛生服務有限公司環衛工人。都江堰柏條河,水流湍急,即便善泳者下水,也幾無可能生還。王正田,腿有殘疾,30年來從未下過水,然而,2016年6月12日,為了救一位輕生女子,他毅然跳進河中,強忍著腿疾帶來的不便,顧不上體力的急速下降,拼命將女子推拉上岸。“雖然知道很危險,但我不可能看著她在我的眼皮底下死去。”生死瞬間,王正田毫無怯意,在河邊釣魚師傅的幫助下,王正田最終將女子救上岸,周邊市民群眾聽到呼救聲,紛紛趕來,并撥打了110和120。為避免輕生女子再做傻事,他和熱心市民合力勸說開導,民警趕到后,王正田悄然離開了現場。榮獲“第四屆成都市道德模范”“都江堰市見義勇為公民”“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徐基本
王富高
鄧久才
202.徐基本,男,1937年2月生,中共黨員;王富高,男,1972年4月生;鄧久才,男,1953年4月生。三人皆為漢族,自貢市富順縣永年鎮蔡灣村村民。年近八旬的老黨員徐基本,在數九寒天,跳進三四米深的水庫救人,勇氣與決心感動無數人。2014年1月1日早晨,蔡灣村村民周尤芬、龍云騎車不慎落入斑竹水庫,拼命掙扎呼救之際,家住水庫邊正在睡夢中的王富高從被窩中爬起來,來不及穿衣服,一頭跳進水中施救,當時已77歲高齡的徐基本正好路過此處,來不及多想,匆忙脫掉外套,扎進水里救援。此時,村民鄧久才也趕到了岸邊接應,幫忙把兩名落水者扶到岸邊,成功救起。徐基本有著50多年黨齡,他說:“那是人命,不能見死不救,不管天再冷,水再深,再危險,也得救,生命最可貴。”榮獲富順縣“第四屆見義勇為道德模范”稱號。
袁易
203.袁易,男,漢族,1972年10月生,瀘州市古藺保安公司大隊長。一名質樸的藺州漢子,為了他人的安危,展現了“俠義大者”的英雄氣概,譜寫了一曲“見義勇為”的英雄之歌。2008年10月16日上午10時,古藺縣保安公司一女收費員到光明大廈查收水電費,被歹徒持刀搶劫,并用水果刀抵住腹部,強行將她帶往暗處欲實施流氓行為。此時,正好袁易經過此地,見有人持刀搶劫,他顧不得多想,一下子就沖了上去。歹徒連忙揮刀刺向袁易,并試圖逃跑,袁易不顧個人安危,緊緊抓住歹徒不放。在與歹徒生死搏斗中,袁易腹部、腰部和背部被捅三刀,血流不止。他仍不顧一切,用盡全力將妄圖逃竄的歹徒按倒在地,使歹徒被聞訊趕來的公安民警擒獲歸案。榮獲“瀘州市見義勇為勇士”“古藺縣見義勇為公民”“四川好人”等稱號。
李遠志
204. 李遠志,男,漢族,1960年4月生,生前系德陽市中江縣石龍鄉賽金村村民。危難時刻,樂于助人的他挺身而出,彰顯了人性大愛。2015年9月10日早上7時許,何青云和李遠志送孩子上學。在過不足2米寬且濕滑難行的賽金橋時,李遠志帶著孫子蹚著因為暴雨而漫過橋面的河水走在前面,何青云帶著孫子和孫女走在后面。在離河對岸1米左右的地方,李遠志回頭發現何青云爺孫三人不幸落水。李遠志把自己的孫子交給鄰居,來不及脫掉衣褲就跳進了湍急的河水中。在河中央,李遠志抓住了何青云孫女的手,試圖將其帶離激流,但因為河水湍急,再加上體力消耗過大,李遠志最終未能將她救上河岸,自己也被河水卷走。榮獲“中江縣見義勇為公民”稱號。
李見廷
205.李見廷,男,漢族,1963年5月生,中共黨員,綿陽市安州區寶林鎮調元社區居委會書記。正義之心必有正義之舉,他以不變的初心,弘揚著社會正氣,引領著道德風尚。李見廷在4年里有著數次見義勇為的事跡。2014年12月28日上午9點半,李見廷得知一位6歲小孩在玩耍時不慎掉進化糞池,情急之下他脫下外套,屏住呼吸,毫不猶豫地跳下齊肩深的化糞池中,奮力將小孩托起;2015年6月13日晚11時許,正在街邊乘涼的李見廷,得知鄰居家豬圈房失火,情急之下,他不顧墻塌房倒的危險,撞開豬圈門,并有序組織趕來的群眾和他一起進行施救。經過與消防隊員的共同努力,大火終于被撲滅,但李見廷身體多處被燙(烤)傷。榮獲“綿陽市見義勇為勇士”“安縣見義勇為獎”“安縣首屆見義勇為道德模范”等稱號。
劉小兵
206. 劉小兵,男,漢族,1972年2月生,生前系廣元市蒼溪縣職業高級中學教師。危急時刻,他聽從內心的呼喚,用奮不顧身的壯舉詮釋了當代教師見義勇為的高尚情操。2016年2月25日,劉小兵出差到劍閣縣城,晚上9時許,他安排好學生后,下樓買生活用品,當他走到賓館附近的天一世紀廣場旁的河岸時,突然聽到江水中有人呼救。這位培育了一批批品學兼優學生的老師,一馬當先跑到事發現場,毫不猶豫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施救。在其他群眾的幫助下,兩名落水者先后被救起,而劉小兵卻因入水時間過長、體力消耗過大,無力游向岸邊,一個鮮活的生命,永遠停止了呼吸,年僅43歲。榮獲“四川省烈士”“四川青年五四獎章”“四川省優秀教師”“四川好人”等稱號。
申成國
207.申成國,男,漢族,1964年5月生,中共黨員,遂寧市富臨運業有限公司員工。他既有關愛留守兒童,關心孤寡老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還有見義勇為,臨危不懼救人于危難的優秀品質,他就是共產黨員申成國。寒冬臘月,他飛身跳進冰涼刺骨的河水中成功挽救因貨車與客車相撞發生交通事故的貨車駕駛員吳朝偉,隨后將人送到醫院進行照顧。他勇斗搶劫歹徒,面對歹徒提出分賬誘惑和威脅,心意不動,面不改色,并在群眾的協助下將其扭送到派出所。他在汶川地震、臺灣“莫拉克”臺風、玉樹和蘆山地震等災害發生后,積極為災區同胞捐款捐物獻愛心。他堅持義務獻血,累計獻血達3000多毫升,為挽救病人生命獻出了無限的愛。榮獲“遂寧市道德模范先進個人”“船山區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等稱號。
何曦
208. 何曦,男,漢族,1962年3月生,生前系內江市實驗小學(東區)教師。他以“最后的托舉”為我們上了生動的“最后一課”,用生命塑造了新時期優秀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生性開朗善良的何曦,從教30余載,兢兢業業,克己奉公,總是一副熱心腸,生前就曾在沱江河中救起過落水兒童和同事。2016年8月13日,何曦攜家人在大邑縣西嶺鎮月牙湖游玩。聽見有溺水者呼救,何曦沒有一絲猶豫,轉身把手機扔給妻子,然后就一頭扎入冰冷的湖水中,拼盡全力向溺水者游去,河水寒冷刺骨,何曦越游越慢,最終因體力不支,被水草纏住的何曦獻出了寶貴生命。榮獲“四川省優秀教師”“見義勇為四川好人”“成都市見義勇為勇士”“內江好人”等稱號。
黃新渡
209.黃新渡,男,漢族,1966年5月生,中共黨員,內江市甜城湖水務清潔隊副隊長。他被譽為“沱江河中的水毛俠”,堅守甜城湖數十年,挽救了百余個家庭的幸福。30余年來,他在水中救起的遇險者,有名有姓的就有100多人,其中年齡最大的60歲,最小的僅5歲。關鍵時候頂上去,危急時刻豁出去。就這樣有著一股子干勁和拼勁的黃新渡救了一個又一個人。他救人從不求回報,甜城市民稱贊他是“沱江河中生命的保護神”“仗義救人的俠客”,但他總是微微一笑:“這是我應該做的,因為我救起來的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的幸福,我自己不過是打濕了一身衣服而已。”榮獲“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內江市市中區見義勇為二等獎”“內江市甜城湖清潔標兵”“四川好人”等稱號。
何華云
210.何華云,男,漢族,1966年5月生,南充市南部縣河東鎮個體戶。危險面前,他從不選擇,因為救人是他的本能。2015年6月20日下午3時許,酷愛釣魚的何華云在南部嘉陵江一橋下釣魚,妻子何素蕓和女兒在江邊玩耍。此時,8名兒童來到橋下,準備到江中游泳。何素蕓見狀數次上前勸阻,但還有6名孩子下水在江中嬉戲。半小時后,幾名孩子被湍急的江水沖到了深水區并開始呼救。何華云聽到后,立即扔掉魚竿,一頭扎進江中。他把被沖到深水區邊緣的第一個孩子救起,然后又轉身向第二個孩子游去,在體力透支的情況下,他仍拼命救起了第三個孩子,并對孩子進行了緊急搶救。榮獲2016年四川省“有突出表現的見義勇為個人”、南充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湯開杰
211.湯開杰,男,漢族,1968年2月生,廣安市武勝縣石盤鄉人涼亭村村民,石盤沱擺渡工。擺渡至今26年,他的渡船從未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還憑著勇敢、堅持和見義勇為、舍己救人的精神,成功挽救了十余人的生命。1991年,23歲的湯開杰從父親手中接過竹篙,當上了一名擺渡工人,為村民出行服務。2012年8月21日,石盤小學學生楊林、彭杰在石盤河壩玩水過程中,不慎落入深水區。湯開杰在趕集回家途中發現了,快步跑到岸邊,奮不顧身地跳入江中將兩個小孩救起,并立即通過人工呼吸進行急救,救醒了昏迷的孩子。事后小孩家長登門道謝,并塞給他感謝金,他斷然拒絕。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他為“棒艄翁”。榮獲“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四川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中國好人”等稱號。
舒占剛
212.舒占剛,男,漢族,1982年1月生,生前系廣安市武勝縣中心鎮雞公山村村民。為營救一個陌生人,他的生命定格在春天深夜的嘉陵江,定格在32歲的青春。2014年3月17日深夜,舒占剛聽聞有人跳江后,熱心的他匆匆趕去幫忙,到江邊脫掉外套和鞋子,縱身躍入江中,游向落水者,并奮力將其往岸邊推。在距岸邊還有四五米左右的時候,卻體力不支,一名恰巧路過的人隨后下水將跳江男子拖上岸,舒占剛卻沉入了水中,再沒起來。舒占剛生前是位出了名的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熱心腸好人。在家他是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有一個12歲的女兒和9歲的兒子,家庭和睦幸福。榮獲“廣安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武勝縣第四屆見義勇為道德模范”“四川好人”等稱號。
王永清
213.王永清,男,漢族,1963年4月生,生前系達州市宣漢縣恒升建筑公司職工。縱使素不相識,亦要挺身相助,王永清用生命踐行著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2013年5月7日19時許,宣漢縣14歲少女小慧(化名)因為家庭瑣事和母親馬女士發生爭吵,隨后跳河輕生。馬女士立即大聲呼救。正在河邊散步的王永清聽到呼救聲后,顧不得脫衣服,本不會游泳的他立即跳入湍急的河水中實施救援。王永清雖然抓住了小慧的衣服,并將其托出水面,但因體力不支,最終未能將小慧成功救起,自己也被卷入水中。此時,另外兩名騎車路過的市民也趕來救人,小慧得救,而王永清卻沉入了河底不幸遇難。榮獲“四川省見義勇為公民”“達州市見義勇為勇士”“第三屆達州市道德模范”“宣漢縣見義勇為公民”等稱號。
彭大權
214.彭大權,男,漢族,1967年6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國網巴中市南江縣供電公司外線工。永遠定格的一推,詮釋了人間大愛。他將生的希望傳遞給了隊友,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015年5月29日,彭大權和工友剛完成南江縣寨坡鄉寨周10千伏電力線路遷改工程施工任務,正欲撤離,突遇飛石襲擊,在工友命懸一線的危急時刻,他毫不猶豫沖上前去推開工友,自己卻因躲避不及被飛石砸中頭部。工友得救了,但他卻因傷勢過重不幸離世。工作30年來,他奮戰在一線,勤懇敬業,從未出過差錯;父母、妻子經歷多次手術,使家庭十分拮據,他仍默默支撐著整個家;周圍鄉鄰不管誰遇到困難,他都會主動相助。榮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南江縣見義勇為公民”“巴中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周志全
215.周志全,男,漢族,1953年8月生,眉山市東坡區崇禮鎮石子村村民。面對肆虐的洪水,周志全置個人生死于不顧,與死神搶奪稚嫩的生命,用自己的義舉點亮孩子生命的燈塔。2014年7月31日,暴雨后崇禮鎮家相場月江河河水陡漲,周志全外出接家人,見三個小孩(姚瑞12歲,姚俊8歲、嚴鑫瑤8歲)沿漫水橋走來,推著自行車的姚瑞被洪水沖偏,掉落河里,姚俊在驚慌下也掉入河中,此時,站在橋中間的嚴鑫瑤嚇得發抖,眼看也要掉入河里。周志全見勢抱起嚴鑫瑤往河岸跑,之后他返身下河救起姚俊。就在他準備救援姚瑞時,卻已不見了姚瑞的蹤影。在周志全呼喊下,村民們也趕來幫助搜救,兩日后在下游發現了姚瑞遺體。事后,家長登門酬謝,他婉言謝絕。榮獲“眉山好人”“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蔣小康
216.蔣小康,男,漢族,1972年11月生,中共預備黨員,國網四川資陽市雁江供電有限責任公司員工。面對冰涼刺骨的河水,他不怕水流兇猛、河堤濕滑,奮不顧身用自己堅實的肩膀擎起了孩子生的希望。2017年2月22日,在資陽市雁江區九曲河畔,兩名小孩不慎落水。危急關頭,蔣小康不顧深冬冰冷刺骨的河水,毅然決然地跳入了水流湍急而又刺鼻難聞的污水排泄口。兩名小孩因嗆水而驚恐不已,蔣小康沉著冷靜地游向小孩身后,拼盡全力救起兩名落水兒童。當確認孩子們安然無恙后,他婉拒了孩子父母的“感謝費”,擺擺手說了句“小事情”,便拿上自己的衣服,頂著冬日的寒風消失在人群中。榮獲“四川省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四川好人”“第四屆感動資陽人物”等稱號。
黃孫濤
217.黃孫濤,男,漢族,1995年8月生,共青團員,生前系阿壩州九寨溝縣黑河鄉頭道城村村民。他年僅19歲,卻在同伴危難之時縱身一躍,換來同伴生的希望,贏得鄉親和小伙伴們的敬仰,他就是勇救落水同伴的好青年——黃孫濤。2015年7月17日,黃孫濤與同村幾個伙伴到河邊社辦沙場中間的沙島上玩耍,同伴王明彪到對面一個沙島上取東西,回來時,不慎一腳踩空,滑到沙坑中,迅速被沙坑回水卷到深水區。黃孫濤第一時間跳入河中,奮力游到同伴身后,用盡全身力氣將同伴推到岸邊,同伴成功獲救,黃孫濤卻因體力透支,被洶涌的河水吞噬,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榮獲“四川省有突出表現見義勇為個人”“阿壩州見義勇為先進個人”“九寨溝縣見義勇為公民”“九寨身邊好人”等稱號。
張靈波
218.張靈波,男,藏族,1965年9月生,中共黨員,甘孜州丹巴縣第二初級中學高級教師。他不顧自身安危沖進火海,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充分展示了一位人民教師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質。2015年5月14日上午,張靈波在辦事途中,遇到一家餐館因液化氣泄漏發生火災,當時店主和圍觀群眾都驚慌失措。為避免造成人員傷亡,減輕群眾財產損失,張靈波立即疏散周邊20余名群眾,先后3次沖進火海,幫助店主搶救財產。為避免液化氣爆炸引發更大災難,張靈波把燒得通紅的液化氣罐成功搶拖出來,四肢、面部卻因此被大面積燒傷、燙傷。在他的奮力撲救下,火勢被有效控制,使接警趕到的消防隊員順利撲滅余火。榮獲“甘孜好人”“甘孜州見義勇為勇士”“四川好人”等稱號。
汪小林
219.汪小林,男,蒙古族,1984年3月生,國網四川涼山州德昌縣供電有限責任公司永郎供電所所長。遇到他人落水,他毫不猶豫,冒著生命危險跳入寒冷潭水,勇救溺水兒童和群眾,用壯舉書寫著人間大義。2016年5月21日,陰雨霏霏,德昌縣10歲的馮悠悠和同學尹數在黑龍潭不慎溺水,尹數父親在水里救人時,也險些沉下潭,情況十分危急。途經現場的汪小林和兩位朋友發現后,來不及脫下外衣,跳入潭中展開施救。經過他們兩次艱難的聯合施救,尹數父親及兩個小女孩被成功救上岸,三人生命得以保全。因施救及時,看到被救起的三人均無大礙,筋疲力盡的汪小林和朋友才放心地離去。榮獲“涼山見義勇為好人”“德昌縣見義勇為公民”“國網涼山供電公司勞動模范”等稱號。
朱麗妍
?? 220.朱麗妍,女,漢族,2001年9月生,共青團員,樂山市井研中學學生。16歲的高中女學生不顧個人安危勇救落水兒童的行為,就像一束朝陽,在冬日里傳遞著溫情,給了被救兒童成長的希望。2017年1月18日16時左右,朱麗妍、但余婷二人在研城鎮八賢橋走廊散步時,突然聽到有人落水的呼救聲,迅速趕到事發地,發現一名5歲左右男孩在茫溪河中掙扎。朱麗妍不顧個人安危,毫不猶豫地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在但余婷的幫助下,救起落水男孩,然后悄然離開。幸好,有路人拍到一張照片,小男孩的家長迅速發到朋友圈,一個尋找“小英雄”的消息一下子在井研網友的朋友圈里熱鬧起來,朱麗妍救人的事跡才廣為傳誦。榮獲全國“最美中學生”特別獎、“井研縣見義勇為公民”等稱號。
三、誠實守信道德模范候選人
何玉濤
301.何玉濤,男,藏族,1977年12月生,中共黨員,成都市國稅局車購局主任科員。他是妻子病床前日夜服侍的好丈夫,是兩任岳父母膝前的好女婿,他用真情和行動書寫了藏漢一家親的佳話。妻子罹患癌癥,他不離不棄,盡心竭力照顧;妻子彌留之際,他許諾替妻子盡孝,給岳父母養老送終;妻子病逝,他承擔起為亡妻盡孝之責,用無微不至的關懷安慰著承受喪女之痛的二老。迄今,他仍在無怨無悔償還為前妻治病欠下的債務。為了消除二老的顧慮,他幾年不肯再婚。后在老人“逼婚”下,才以“必須孝順侍奉前妻父母”為條件,再結良緣。婚后,一家人融洽相處。他一諾千金代妻盡孝,用自身言行詮釋了藏漢民族的孝善美德,豐富了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榮獲“成都市道德模范”“優秀公務員”稱號。
張德桂
302.張德桂,女,漢族,1943年8月生,中共黨員,自貢市何市鎮何家場社區居民。“萬元現金還失主,古稀老人美名傳”,在小鎮,傳揚著她拾金不昧,4萬元錢分文不取的故事。2015年12月27日下午,張德桂在自家茶館打掃衛生時發現地上有一個塑料口袋,里面竟是一捆現金,共計4萬余元。她立即上報派出所,約40分鐘后失主來尋,才知丟失的錢是生產隊用來修公路的集資款。失主接過錢萬分感激,要酬謝,被她婉言謝絕。張德桂老人的家庭條件并不好,但面對金錢的誘惑始終保持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她退休不褪色,每逢場鎮趕集之后,街上一片狼藉,嚴重影響了美觀,她都會同社區環境保潔員一起打掃街道。她說:“能幫助別人也是自己的福氣,伸出手就是愛心”。榮獲“何市鎮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周成福
303.周成福,男,漢族,1966年1月生,攀枝花市西區個體經營者。24歲開店經營牛羊肉生意以來,周成福的誠信經營讓他的店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地標。多年來他一直告訴自己:“這是自己的生意,也是自己的名聲”。周成福將營業的每一天都當作是在經營自己的聲譽和品牌。他特意在自己的店鋪里面貼出一個公開承諾,并且嚴格按照承諾來經營生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周成福的店成為了人們耳熟能詳的“誠信小店”。店鋪的聲譽在不斷提升,但周成福卻從未松懈過自己,這個宅心仁厚的男人,已經從“誠信是福”中品嘗到了誠信的“甜頭”,他知道,誠信經營雖然在短期會減少一些利益,但是從長遠看卻是享了厚福。如今,提起周成福,人們都說:這是個良心老板!
魏文勛
304.魏文勛,男,漢族,1952年5月生,中共黨員,瀘州市瀘縣兆雅鎮古佛村村民。他雖年邁力衰,家徒四壁,仍毅然決然替兒子償還8500元貸款,體現了一個退伍老兵、中共黨員的誠信風骨。魏文勛的獨子魏榮軍在信用社貸款8500元后外出務工,與家里失去聯系,兒媳因忍受不了家庭的貧苦丟下兩個年幼的孩子離家出走,老伴患有腦梗塞常年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家中所有重擔就落在魏文勛老人的身上。但他在了解到情況后,承諾一定會把國家的貸款盡快還上。隨后,他將家里的糧食、牲口和家禽悉數賣掉,籌足了兒子在信用社的貸款和利息,如數償還了信用社貸款。誠信為老人帶來巨大的力量支撐著苦難的家庭,也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和傳頌。榮獲“四川好人”“瀘州好人”等稱號。
唐開容
305.唐開容,女,漢族,1949年9月生,綿陽市安州區界牌鎮金鳳村村民。中年失去一雙兒女,晚年失去丈夫,歷經磨難,但她沒有向命運妥協,辛勞打工,償還丈夫生前因病欠下的9萬余元巨款。1970年,唐開容與文周友結婚,生育一子一女。然而不幸接踵而至,女兒在火災中去世,兒子患白血病離世。老伴也于2001年患上了腦癱,唐開容一邊打工一邊照顧丈夫,2008年地震后,兩位老人在政府的組織下住進了界牌鎮敬老院。2011年,丈夫辭世時欠下9萬余元債款,還債成了她的一塊心病,倔強的唐開容毅然搬出敬老院,開始了打工還債之路。而今這位年近古稀之年的婆婆依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已還債3萬余元,由于年事已高,余下的欠款也許已無法償清,但她仍堅持誠信為本,有一分就還一分。榮獲“十大最美綿陽人”“安州區首屆誠實守信道德模范”等稱號。
張玉林
306.張玉林,男,漢族,1933年生,中共黨員,廣元市劍閣縣元山鎮廣化村村民。為了兌現自己當年修建烈士陵園,讓英魂有歸的諾言,從50歲起,他便住進洞山,30余年堅持修建、維護烈士陵園,被當地人稱為“山頂洞人”。他1959年入黨,1983年,為給紅軍烈士建一座烈士陵園,他住進山里,不拿工資,不悔不棄,過著清貧拮據的生活,節余下每一分錢陸續將附近的烈士墓移遷于洞山,終于如愿以償建成了洞山烈士陵園。作為一名老黨員,他默默無聞地把畢生的精力和時間,都付諸世人眼中的荒郊野外,最終促成了烈士陵園的建成和擴建,使這里成為劍閣感動無數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0年間,他每天都要打掃從山下連接絕壁石窟的林蔭道,一年四季,從不間斷。榮獲“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陶德長
307.陶德長,男,漢族,1951年12月生,中共黨員,內江市資中縣金李井鎮世和村第二衛生室醫生。他以德為長,誠信行醫,是世和村村民的健康“守護神”。曾是軍人的他,放棄了留在部隊當軍醫的機會,選擇回到故鄉的衛生站行醫,40多年來,他救死扶傷,情系鄉里,哪里需要他就在哪里,只要有他就有健康,就有微笑。他用藥時盡量使用價格低療效好的藥,從不以次充好,努力為村民節省費用。只要病人需要,哪怕是大半夜,他也毫不猶豫地走十多里山路,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多年來,他還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義診,送藥上門,村民沒錢他就墊支藥費,每個月都為孤寡老人送藥送衣,大山里留下了他的足跡,人們心里銘刻下了他的笑容和身影。
朱祥云
308.朱祥云,男,漢族,1974年11月生,樂山市犍為縣玉屏鄉楠木村村民。借債還錢感動八方,他被稱為“誠信哥”。2013年春節回家,朱祥云不慎將自己與工友的工資14萬元丟失,其中7萬元是他和妻子曾榮芳兩年來打工的積蓄,另外7萬元是6位工友的工資。為了守信交錢,讓工友們能夠在春節前拿到打工的收入,朱祥云將自己的積蓄全部取出,又找親戚朋友籌借了3萬元,趕在過年前如數將錢交付給了工友們。朱家四代同堂,八張嘴吃飯,負擔極重,然而他說“借債還工友們的錢,就是想讓大家及時領到自己的血汗錢,過個快樂年。如果我不及時還工友們的錢,就是不講良心,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朱祥云擲地有聲的承諾感動了工友和鄉里,贏得廣泛贊譽。榮獲“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潘遠香
309.潘遠香,女,漢族,1980年12月生,宜賓市屏山縣犇犇肉牛養殖場場主。她下肢萎縮,徒手爬行,憑借超卓的毅力,用殘疾的身軀撐起一個規模較大的養殖基地。三歲時,因為發高燒造成了醫療事故,她從此只能爬行,五歲時,學著燒火煮豬食,高中畢業后她便開始創業。如今,潘遠香的肉牛養殖場占地面積34754平方米,圈養肉牛100余頭,職工12人,年收入100萬元以上,帶動周邊殘疾人發展肉牛養殖23人,殘疾人家庭年增收10000元以上。她用堅強和樂觀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同時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肉牛養殖,共同致富。榮獲“四川省自強模范”“宜賓市道德模范”“宜賓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美在身邊先進人物”“CCTV三農創業致富榜樣”等稱號。
余興貴
310.余興貴,男,漢族,1951年3月生,廣安市華鎣市陽和鎮偏巖子村村民。“誠信老爹”余興貴用漫長的15年時間償還了兒子欠下的19.95萬元巨額債務,用誠信行為講訴了一個新時代“子債父還”的動人故事。2001年,年僅28歲的余斌因患胃癌去世,留下沒有與多位債權人寫過欠條的19.95萬元債務和呀呀學語的孩子;當時,年近半百的余興貴和罹患多種疾病的老伴悲痛之余,決定承擔起兒子的債務。看到余家老兩口有病在身且帶著年幼的孫女,很多債主均表示不要他還債了,甚至有的債主根本就已忘記借錢的事。可余興貴憑著堅強的毅力和誠信做人的理念,靠發展生豬養殖,以及一家人省吃儉用,終于在2017年一分不差的清償了所有債務,誠實守信的風骨與品格得到了鄉親們的一致推崇和好評。
吳傳全
311.吳傳全,男,漢族,1954年11月生,中共黨員,達州市達川區龍會鄉花石巖村支部書記。從縣級領導崗位上退休后,花甲之年的他,背負村民的重托,回到養育他的故土,做起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村官”,為鄉親們搞建設、謀福利。吳傳全以勇氣和擔當,面對父老鄉親立下誓言“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徹底摘掉花石巖村的窮帽子”。在他的帶領下,花石巖村支兩委科學分析經濟發展瓶頸,有效提出破解方法,帶領全村上下創業興村、致富增收、脫貧奔康。截至2016年,花石巖村已有8戶31人脫貧,剩余的71戶229名貧困人口到2017年將實現全面脫貧摘帽。吳傳全讓原來的貧困村蛻變成遠近聞名的秦巴生態農業觀光村和秦巴民俗文化旅游村。榮獲“達州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劉興碧
312.劉興碧,女,漢族,1954年4月生,達州市萬源市太平鎮新華社區居民。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她傾其所有,救治一個與自己無親緣關系的昔日保姆。劉興碧丈夫去世、兒子吸毒,昔日保姆牟昌瓊見她孤苦無依,便將她接到家中,共同生活讓她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2009年,牟昌瓊被查出患有尿毒癥,每周透析費要1400多元,牟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劉興碧毅然擔負起了照顧牟昌瓊及其未成年女兒的重任,“我既然答應了照顧你,就不會反悔”,她拿出自己的退休工資為其治病,然而工資與昂貴的醫療費相比就是杯水車薪,劉興碧開始撿拾垃圾籌錢。9年如一日,每天起早貪黑,提著編織袋走街串巷撿拾垃圾,她不為身患糖尿病的自己,只為給生命垂危的牟昌瓊籌錢治病。榮獲“達州市道德模范”“四川好人”等稱號。
陳彬
313.陳彬,男,漢族,1972年3月生,四川裕德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倡導“良心食品”,誠信興業,按照傳統方式生產通江銀耳,重塑通江銀耳品牌。致力于發展通江縣“兩耳一菇”特色農產品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企業建立起嚴格的技術規范;產品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參展展品金獎”、第三屆中國·通江銀耳節“銀耳之王”稱號,成為巴中市區域公用品牌“巴食巴適”椴木耳菇類產品的標準制定者。他帶動120余戶貧困群眾發展銀耳種植,并全部實現脫貧。帶動3000余戶群眾種植椴木銀耳,戶均實現增收3萬余元,帶領鄉親致富奔康。榮獲“巴中十大杰出人物”“巴中市誠實守信道德模范”等稱號,當選為巴中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宋克成
314.宋克成,男,漢族,1930年5月生,眉山市仁壽縣虞丞鄉丞相村村民。身為宋家第十三代守墓人,宋克成繼承家族八百年的傳統,為南宋丞相、著名抗金名將虞允文守墓,堅守著“宋氏不絕,守墓不止”的誓言。宋克成6歲時父親去世,從那時起母親就接替父親成了守墓人。宋克成從母親手中接過看守陵墓的擔子后,一守就是65年。宋氏家族的守墓史要追溯到公元1178年,宋孝宗下詔,指派宋氏家族開始負責守墓。2011年,宋克成和妻子李正南將守墓的任務傳給了小兒子宋健彬,守墓的傳統正式延續到第十四代。目前,這座墓也成為了仁壽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許多游客和學生也慕名前來參觀學習。榮獲“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眉山好人”等稱號。
孫傳輝
315.孫傳輝,男,漢族,1963年7月生,中共黨員,資陽市宰山無公害蔬菜專業合作社、宰山嘴無公害蔬菜專業合作聯合社理事長。30年來,他專注于無公害蔬菜種植,建立了占地1700余畝的無公害試驗示范園區,對種植戶許下“隨行就市,保底回收”的承諾,帶動3個縣(市、區)30個鎮鄉89個村發展蔬菜產業,解決了近200名農民在園區就業,幫助1.6萬農戶種菜致富,農戶因此戶均增收4000余元。2012年評為國家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孫傳輝說:“我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他誠信經營,助人為樂的事跡在群眾中廣為傳頌,種植戶一提到他,無不豎起大拇指,紛紛贊賞。榮獲“資陽市勞動模范”“雁江區首屆杰出人才”“雁江區第二、三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農村人才”“四川好人”等稱號。
周強
316.周強,男,漢族,1986年8月生,中共黨員,阿壩州九寨溝縣小石頭旅游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執行董事長。在創業實踐中堅持信守契約、真誠待人,即使遇到困難,也決不失信于人。2014年,周強和他的創業團隊在彭豐村花椒地創立“天堂口民俗風情街”項目,在與入駐商戶簽合同的時候,周強定了個“三不租”原則,即:“賣假貨的不租、高價宰客的不租、缺斤短兩的不租”,這一主張受到了大家的肯定與歡迎。如今,“天堂口”已經成為九寨溝景區之外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游客絡繹不絕,商家搶著入駐。2015年10月,天堂口走進首屆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在展出期間得到廣泛的贊譽和好評。榮獲“阿壩州青年創業先鋒”“九寨溝縣身邊好人”等稱號。
尼瑪
317.尼瑪,男,1947年5月生,藏族,生前系甘孜州雅江縣西俄洛鄉汪堆村農牧民。一位“編外”養路工,34年義務養護一條長達13公里的鄉村公路,把生命和愛全部注入到這條道路,造福世人,他就是已逝去的尼瑪老人。當年,他的新婚妻子在前往縣城趕集的鄉村路上不幸車禍喪生,當地村民也多次在這條路上發生事故,為了告慰亡妻、養護好路、減少車禍發生,尼瑪暗自發誓終身不娶,用一輩子的時間來養護好路。“只要在這條路上我還能撿一塊石頭,砸一塊冰,我都會堅持下去。”這就是尼瑪老人對這條路一生的承諾。在海拔4200米的雅江牛溪卡高原,不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牛溪路上總有老人的身影。榮獲“四川好人”“十大感動甘孜最美好人”“最美甘孜好人”等稱號。
張家勛
318.張家勛,男,漢族,1966年8月生,甘孜州色達縣供排水公司工人。他扎根高原,17年如一日,先后搶修水管道7000余次,服務群眾達5萬余人次,被稱為“高原最美水務人”。群眾開玩笑說“唐朝有個打不死的程咬金,色達有個凍不死的張家勛”,因為氣候原因,不是管道冰凍堵塞,就是水管凍破,今天某小區水沒了,明天某小區水凍了,上午張家水管壞了,下午李家排水不通了……只要有求于他,他總是以最快速度搶通,廢寢忘食。他從不報怨,也從未向單位提過任何要求,更沒向用戶索要過任何財物,“冷得,餓得,誠信失不得”,這是他常說的一句話,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奮戰在用水服務第一線。榮獲“最美甘孜好人”“色達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阿都覺哈
319.阿都覺哈,男,彝族,1980年7月生,中共黨員,雷波縣拉咪鄉阿合哈洛村黨支部書記。他一言九鼎,許下“致富不忘鄉親”的承諾,在實際行動中給予兌現;他言出必行,以誠信贏得了群眾的信任,由一個“外鄉人”變成了貧困村的支部書記;他赤誠相待,只要群眾遇到困難,都盡力幫助解決,他為貧困學生捐款捐物,為村里墊資修路、修橋、修學校。擔任支部書記后,阿都覺哈積極實施彝家新寨建設,引導村民不等不靠,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他下定決心要辦好教育,走村串戶動員學生入學,協調資金4萬元買下一間民房用作教室,協調縣教科局解決了代課老師的指標。榮獲“感動涼山十大人物”“學雷鋒先進個人”“中國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國網四川電力公司成都供電公司——藏區共產黨員突擊隊
320.國網四川電力公司成都供電公司——藏區共產黨員突擊隊。在“新甘石”聯網工程和“電力天路”及無電地區建設工程中,他們承擔著最艱巨的建設任務,將電網建在了雪山之巔,將電燈接進了牧民的帳篷。五年來,隊員們堅守在全國生存條件最惡劣的地區之一——甘孜州石渠縣,平均海拔4250米,嚴寒、缺氧、強輻射、低氣壓導致胸悶氣促、腹瀉高燒等高原反應;強烈紫外線使臉被灼傷,大塊脫皮;帳篷被大風掀翻,冷如冰窖;半月不洗臉,手足凍出血……他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種種困難;工程竣工后,突擊隊繼續駐守高原,為藏區電網輸智造血,促進了藏區發展。同時,參與建設1所愛心希望小學和2個青少年活動中心,長期資助2名家庭貧困的藏區孩子完成學業。黨員突擊隊薪火以繼、傳承接力,以實際行動兌現了“電亮藏區”的莊重承諾。
四、敬業奉獻道德模范候選人
梁益建
401.梁益建,男,漢族,1964年9月生,中共黨員,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募集善良站上醫學巔峰,妙手仁心打開折疊人生。他用孜孜不倦的“大醫精誠”精神實現在極重度脊柱矯形領域禁區的不斷突破,用自己醫者仁心的大愛情懷和刀尖上行走的精妙技藝書寫了醫務工作者忠于信仰、無私奉獻的人生軌跡,為無數“低頭”病患開啟了他們的“抬頭人生”,先后參與過的“駝背”手術有3000多例,親自主刀挽救了上千名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為讓貧困患者盡快得到治療,梁益建除處處為病人節省費用外,還常常為患者捐錢,四處化緣。榮獲“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中國醫師獎”“健康四川——大美醫者”“第四屆成都市道德模范”等稱號。
??姚慶英
402.姚慶英,女,漢族,1964年1月生,成都市蒲江縣西來鎮兩河村支部書記。一心為民好支書,團結百姓齊致富。自擔任兩河村黨支部書記,她把帶領群眾增收致富作為村支兩委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兩推一選、目標選人”,廣開渠道招賢納才,帶領村支兩委干部深化產改成果運用,帶領全村群眾發展現代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為進一步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她積極多方籌措資金,打造“兩河逸園”農民新型社區建設。在她的帶領下,兩河村從過去的“窮村”“弱村”變成如今的幸福美麗新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2016年人均收入達到33150元。榮獲“全國勞動模范”“中國十大杰出村官”“四川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四川省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鄒德才
403.鄒德才,男,漢族,1964年生,生前系自貢市榮縣鐵廠鎮山王村黨支部書記。2016年11月26日,在處置鐵廠鎮山王村九組山崖垮塌事故時,被突發滾石砸中不幸身亡。鄒德才1998年起在村上任職,2013年12月擔任山王村黨支部書記,在任期間,以“公司+專合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領山王村發展鄉村旅游。2013年,山王村人均純收入只有7152元,鄒德才制定出“茶葉基地+鄉村旅游”的發展思路,動員全村250余戶村民種植優質茶葉,建成茶園1300多畝。他擔任村支書三年,13公里村組道路實現晴通雨通,3公里村道澆筑成水泥路面,21戶村民農房通過實施新農村項目舊貌換新顏,兩屆茶文化旅游節在村舉辦。2015年底,村民人均收入達12235元。連續7年榮獲“鎮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蔡松松
404.蔡松松,男,漢族,1985年8月生,中共黨員,二級警司,生前系瀘州市瀘縣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派駐石橋派出所民警。蔡松松從警7年間,一直默默奉獻在基層公安工作戰線上,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中,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沖,前方再危險,他也決不猶豫退縮。2017年1月24日中午,臘月廿七,兩名兒童在玄灘鎮幸福水庫不慎落水,正準備與家人團年的蔡松松聽聞群眾呼救,飛奔而出,義無反顧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湖水中施救,拼盡全力將兩名兒童托舉交給岸邊幫助的群眾,而自己終因體力不支,不幸犧牲,年僅31歲。榮獲“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四川青年五四獎章”“四川好人”等稱號。先后記嘉獎三次、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評為優秀士兵、優秀學員、優秀公務員。
游洪建
405.游洪建,男,漢族,1973年6月生,中共黨員,四川九洲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機制中心鉗工班班長、鉗工高級技師、公司首席技師。他主持重大技術革新13項次,參與重要技改活動39項次,設計自制工裝夾具100余項,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多個項目獲得省、部、國家級優秀成果。他所領辦的“游洪建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并獲準為國家級與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作為公司軍工生產戰線的技能帶頭人,主要承擔機載二次雷達、北斗導航及空管產品關鍵零組件的生產加工,攻克了大量技術難題。在某自主研制項目生產中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推進了國防軍工產品的技術進步。榮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高技能人才”“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感動綿陽十大人物”等稱號。
何冰
406.何冰,男,漢族,1957年1月生,中共黨員,廣元市青川縣康復醫院職工。自1976年到青川縣康復村(外界稱麻風村)工作,精心照料那里的麻風病人,扎根康復村迄今已40年,他與麻風病人相伴,朝夕相處、悉心照料,只為病人的晚年生活過得更幸福一些。幾十年來,工作人員換了一批又一批,年年都是新面孔,但何冰依舊堅守在村里,他默默地為病人們做著“后勤部長”,為了病人們生活的改善而努力。城里多家單位想要調他去工作,都被他婉拒了:“離開他們(村里的老人),我不習慣。”在他的不懈堅持下,麻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病人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觀,解決了用電、用水問題,柏油路直通村口,病人們住上了新房,再也沒有了后顧之憂。榮獲“感動廣元十大人物”“中國好人”等稱號。
陳國淑
407.陳國淑,女,漢族,1978年8月生,中共黨員,遂寧市蓬溪縣公安局芝溪派出所教導員。從警十八年來,陳國淑訪農家,做心系群眾的“貼心人”;進校園,作關愛未來的“警察媽媽”;亮利劍成守護一方的“花木蘭”。始終在一線,把職業當事業,肩挑工作重擔,心里始終裝著群眾,在平凡的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業績。2013年3月,央視12頻道《天網》欄目以《警營中的女隊長》對她的事跡進行了專題報道。她先后被評為全省“政法系統先進個人”,“全省十佳刑警”;榮記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榮獲“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全國公安機關二級英雄模范”“遂寧市道德模范”等稱號。并在北京市人民大會堂受到了習近平、李克強、劉云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會見。
盧雄英
408.盧雄英,女,漢族,1965年9月生,生前系樂山市犍為縣清溪高中教師。任教28年,學校、家庭兩個詞,足以概括出她的人生軌跡。在教師這一平凡的崗位上,她“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盧老師多次擔任畢業班數學教學工作,她不以榮譽為重,而是以最真誠的情感默默奉獻在她的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愛生如子,寬厚和藹。在她心中沒有差生,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不漏評任何一份作業。2016年高考即將來臨,她突發腦溢血病逝,生前醫生建議住院,被她拒絕,她說“我還有一幫娃兒要帶”。離世后,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及人民網等國內數十家有影響力的媒體大量刊載她的事跡,感動無數人。榮獲“樂山市優秀教師”“樂山市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碩忍巴巴
409.碩忍巴巴,男,彝族,1955年9月生,中共黨員,樂山市馬邊縣高卓營小學西泥溝村小退休教師。為彝區教育事業默默奉獻35年,燃燒了青春。他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學方法得當,因材施教,重視輔導“后進生”,教學成績優秀,連續從事畢業班數學教學工作達11年之久。他愛生如子,常為特困學生墊支學雜費,動員流失學生返校;他以校為家,把學校的各項工作融入自己的生活,把學校看成自己生命中的一分子去經營。為了彝族鄉村的教育事業,他嘔心瀝血,因為他的付出,一批又一批的彝鄉娃子有勇氣走出大山,他不愧為民族地區教育界的優秀代表,受到了彝族人民的交口稱贊。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四川省優秀教師”“中國好人”稱號。
熊永倫
410.熊永倫,男,苗族,1953年11月生,宜賓市興文縣大壩苗族鄉小寨村小退休教師,現為村小校外輔導員。他40年如一日堅守偏遠村小服務苗鄉教育,致力創新普及和傳承苗族藝術文化,守護著山里孩子的民族藝術希望。自1976年參加工作以來,熊永倫就扎根小寨,一直堅守在大山深處的小寨小學,把傳承苗族文化,培育苗鄉未來棟梁作為己任。他創設生動有趣的“苗家樂”第二課堂,將苗家的音樂、舞蹈藝術融入課堂教學和課余文化活動,成功實現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素質教育創新實施。現在他雖已退休,但仍堅守在工作崗位,并帶領他的女兒女婿,一起承擔教書育人,傳遞苗族文化的重擔。榮獲“全國文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全國優秀教師”“四川好人”等稱號。
岳自力
411.岳自力,男,漢族,1965年6月生,中共黨員,巴中市南江縣地方稅務局第八稅務所稅管員。病魔纏身難改丹心,沖鋒在前忘我工作,他是奮戰在稅收一線的“拼命三郎”,義無反顧地書寫著華彩人生。身患晚期肝硬化、左腎壞死、腰椎結核等嚴重疾病,患病13年、手術15次,醫院9次下達病危通知,至今8顆鋼釘鉚在肋骨上,他始終以退伍軍人的堅毅去面對。10多年間,除法定節假日和因病住院外,他堅持出滿勤,主動放棄13個公休假。家庭經濟拮據,雖欠債20多萬元,卻從不向組織伸手。多年來,處理稅收業務100多萬件,征收稅款上億元,工作保證“零差錯”。他對抗病魔永不言敗,對待生命永不放棄,對待工作永葆熱情,用有限的生命堅守著深愛的事業。榮獲巴中市“十佳稅官”稱號。
冉雪梅
412.冉雪梅,女,漢族,1981年1月生,中共黨員,雅安市人民醫院內系二黨支部書記、兒科副護士長。她在護理崗位上,精益求精,想方設法為患兒服好務,被患者家屬親切地稱為“冉一針”。她總是設身處地為患兒和家屬著想,面對危重患兒及穿刺治療難度較大的患兒,她從不讓家屬失望,總能一針見血,成功穿刺;她專門建立QQ群,指導家長們呵護寶貝健康成長,贏得了廣大患兒家屬的一致認可和信賴。在“5·12”汶川地震和“4·20”蘆山地震醫療救援過程中表現突出,多次前往一線救援傷員。作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她把基層群眾的心聲帶到黨中央,履行了一名基層一線醫衛黨代表的職責。榮獲“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青年才俊,接力未來——醫藥衛生界生命英雄”“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劉國基
413.劉國基,男,漢族,1968年10月生,中共黨員,眉山市東坡區永壽高中教師。罹患痙攣性截癱、繼發性脊索側索硬化癥,無法站立,然而他拄著雙拐、坐著輪椅,堅守講臺16年。劉國基以極大的毅力與病魔抗爭,日復一日地用雙手撐在講臺上堅持講課,風雨無阻。從教以來,他多次獲得省級重點高中的聘請,但他始終不愿離開任教多年的學校,對農村學校的深深眷戀,讓他選擇了堅守。2016年,由于身體實在無法承受,他幾次在講臺上發生昏厥,從此只得告別心愛的講臺,轉而從事學校教研工作,他說,“不管用什么方式,既然病痛無法治愈,就在自己還有一點能力時,多為學生娃娃做點事。”2015年,劉國基成為第九屆全國殘運會暨第六屆特奧會火炬手。榮獲“四川好人”“眉山好人”等稱號。
占瑪澤仁
414.占瑪澤仁,男,藏族,1953年8月生,甘孜州德格縣燃姑鄉衛生院醫生。他在40余年里,一直奉獻在農牧區,為廣大農牧民群眾解除病痛送醫送藥,把醫治患者作為一生追求的事業,他被牧民們譽為農牧區“最美鄉村醫生”。他沒有成家,卻與曾醫治的患者成為親人;沒有房子,卻把醫療站當成自己的家;沒有存款,卻為患者儲備3.8萬斤近300萬元的藥材;沒有助手,卻服務了方圓770平方公里的農牧民;沒有戀人,卻把事業當成自己一生的追求。如今,他仍然背著藥箱穿梭在高原每一個地方,守護著這片土地上農牧民的健康。他是藏區山村的“慈善家”、農牧民健康的“守護神”。榮獲“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全國最美醫生”“四川好人”等稱號。
王學釗
415.王學釗,男,漢族,1975年5月生,中共黨員,涼山州冕寧縣宏模鎮優勝村醫生。他秉承家傳“王黑虎骨科絕技”,使無數骨傷患者重獲新生;他愛崗敬業起早摸黑走家串戶為彝漢鄉親送醫送藥上門服務;他懷著對彝區孩子的愛,使孜家村計劃免疫接種率從零起步,躍升到100%全覆蓋,有效杜絕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的再發生;他18年如一日為村民出診看病,診治過程中堅持能免則免的收費原則。以他事跡制作的全國優秀電教片《鄉醫王學釗》在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和衛星頻道上展播。2017年2月,當選為涼山州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榮獲“冕寧縣優秀共產黨員”“中國優秀鄉村醫生”“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四川好人”“涼山好人”等稱號。
石渠信用社
416. 石渠信用社。中國海拔最高的農信社,位于甘孜州石渠縣,是四川最偏遠的縣份之一,這里有著廣袤的草原、美麗的風光,這里更是“生命禁區”:平均海拔4200米,含氧量不到成都地區一半,最低氣溫達零下46℃,生存條件極其惡劣。這里活躍著一支由21人組成,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金融服務團隊。他們把黨和政府的惠民陽光播灑到藏區千家萬戶,努力踐行服務藏區群眾、服務民族經濟發展的光榮承諾。“十二五”期間,石渠信用社累計投放各項貸款9.2億元,余額增長2.1億元,增幅289.7%,其中發放農牧民小額信用貸款3.9億元,發放牧民定居貸款4089萬元,發放災后重建貸款2266萬元,傾力幫助藏區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夢想。榮獲“甘孜州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最美農信人”等稱號。
高軍政
417.高軍政,男,漢族,1976年11月生,中共黨員,達州軍分區政治部副團職干事。2015年4月下派大竹縣金雞鄉金雞村任第一書記后,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換取民心,在母親患癌去世、父親三次住院的情況下,強忍悲痛,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堅持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扶貧工作第一線。為169戶貧困戶實行了建檔立卡動態管理,解決了飲水、用電、交通、通信、醫療等各項困難,幫助91戶貧困戶、249人找到致富門路,基層組織建設和村情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基層干部群眾的高度認同。村黨支部被達州市委表彰為“先進黨組織”。工作事跡先后被中央七臺軍事新聞、《戰旗報》等軍內外報刊和市縣電視臺等媒體宣傳報道。榮獲達州市“擁政愛民先進個人”,被省軍區記“三等功”一次。
潘玉華
418.潘玉華,女,漢族,1975年4月生,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微波集成中心技師。2015年的“9·3”閱兵,新一代預警機驚艷亮相,預警機是空中指揮所,是整個飛行隊伍的神經中樞,而這神經中樞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都是由手工焊接的,完成這項工作的就是潘玉華。工作22年以來,潘玉華一直專注于微系統高集成制造的無線電裝接手工焊接工作,技術精湛,承擔過航天、彈載、機載等多個平臺、多個重點項目、重點課題的PCB新工藝驗證和生產任務,受到多位設計總師、工藝總師和同事的高度稱贊。置身于國防軍工事業的她,從一名普通的一線工人成長為一名杰出的技師。榮獲“大國工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
帕查有格
419.帕查有格,男,彝族,1986年11月生,中共昭覺縣委老干部局副局長。2015年12月,組織派帕查有格到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擔任“第一書記”,要進村必須攀爬800米懸崖峭壁和13節藤梯,面對這條讓人望而生畏的“天路”,他沒有退縮,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已在這條路上行走了200多趟。他對自己說“如果懸崖村不變樣,貧困戶不脫貧,他就堅決不撤離”。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藤梯變成了鋼梯,孩子們上學住校了,大人們上起了農民夜校,成立了養羊合作社,嫁接了核桃,種上了臍橙、青花椒和三七,辦起了農家樂,養起了巖蜂,水、電、路、通信全通了……未來還將開發旅游,大家都說:“我們來了個愿爬懸崖的好書記”。榮獲“涼山州優秀‘第一書記’”稱號。
陳建
420.陳建,男,漢族,1985年10月生,中共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78118部隊四級軍士長。自2001年入伍以來,陳建始終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扎實的工作作風、勤懇的工作態度,參加了多項重大演訓活動及非戰爭軍事行動。歷經“5·12”汶川抗震救災、使命行動-2010C、“4·20”蘆山抗震救災、維護中緬空防邊防行動等多項重大任務,表現出色。2016年,陳建積極投身重大軍事工程施工一線,克服工作難度大和環境惡劣的影響,帶領任務分隊在規定時限內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頻管各項建設工作,多次受到戰區領導的贊揚和肯定,多次被評為軍事訓練優秀個人、優秀士官,榮獲“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軍隊科技進步獎”“成都軍區司令部愛軍精武標兵”等稱號。
周云
421.周云,男,漢族,1972年3月生,中共黨員,大校軍銜,專業技術7級,中國人民解放軍78111部隊高級工程師。周云工作近20年來,事業心和責任感強,圓滿完成多項全軍性、戰區性重大軍事任務和抗震救災、處突維穩等非軍事行動任務。專業技術和創新能力強,結合本職工作開展科研學術工作,取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發表專業論文20余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榮立集體三等功2次、個人三等功2次。2016年被軍委政治工作部確定為軍隊第四批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對象,獲得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一類崗位津貼。被邀為“西部戰區直屬部隊評審專家庫專家”,推薦為“軍隊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庫專家”。
五、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候選人
易杰
501.易杰,男,漢族,1984年4月生,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殘聯專職干事。聽力四級殘疾的“80后”,悉心照料植物人父親10多年。他是一名重點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更是一個有口皆碑的孝子,十余年來,他悉心照料植物人父親的故事,早已在當地流傳,至孝之情溫暖了無數人。為了守護在床邊照料病父,為了讓體弱多病的母親有更多時間休息,易杰放棄了考研深造的機會,放棄了城市中的高薪職位,用10多年時間,獨自挑起家庭的重擔。如今,他又將病重的外婆和年幼的表弟接到身邊,用堅強的毅力和臂膀,支撐起一個歷經磨難的家。他以殘疾之軀十年如一日照顧病父,始終保持著對父母親的敬愛之心,不僅如此,他還將血脈相承的摯愛親情延伸到對外婆、表弟的照顧。榮獲成都市“第四屆道德模范”稱號。
韓天學
502.韓天學,男,漢族,1986年4月生,自貢市沿灘區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稚嫩肩膀撐起家庭重擔,一顆孝心照亮父親人生。當他還未出生時,父親因一次意外導致雙目失明,不到3歲,母親病故,是爺爺一直把他帶在身邊。6歲起爺爺就教他干農活,送他上學,上初二時爺爺離開人世。從此,他就扛起家庭的重擔,一邊照顧雙目失明的父親,一邊耕種和上學,后來獨自帶著父親上學。畢業后,為了關愛特殊孩子,他帶著父親來到沿灘區特殊教育學校。可以說他就是父親的“雙眼”和“拐杖”。今生無論身在何處,他總是帶著父親。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貴州省“立志成才十佳大學生”、“中國好人”等稱號。
龔國久
503.龔國久,男,漢族,1943年7月生,中共黨員,攀枝花十九冶退休職工。一個人兩個家庭三個孩子,夫妻真情書寫人生大愛。38年前,龔國久的妻子王天秀在參加單位拆除舊房時,被倒塌的房架砸傷導致下肢癱瘓。近40年來,龔國久既要工作,又要照顧癱瘓的妻子和三個孩子、四個老人,并四處為妻子尋醫找藥。妻子得知病情后,不想拖累丈夫和家人,幾次要求離婚,龔國久不同意。癱瘓的王天秀曾被醫生診斷只能活兩年,但在龔國久的精心照顧下她頑強地活了下來,而且病情穩定日漸好轉。龔國久為岳父母養老送終,把三個孩子拉扯大并相繼成了家。榮獲“感動東區十大人物”“攀枝花好人”“四川省最美家庭”“全國文明家庭”等稱號。
陳宗會
504.陳宗會,女,漢族,1971年7月生,德陽市羅江縣略坪鎮大成社區居民。20年如一日的悉心照顧丈夫及家人,以無怨無悔的孝老愛親舉動譜寫著人間真情。她的丈夫張同輝患小兒麻痹癥無法工作,一家老小靠她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生活。2001年7月,公公離世,陳宗會怕婆婆寂寞,每天都要給婆婆講一些外面的新鮮事和報紙上的新聞。2005年10月,婆婆突患腦梗塞導致半身不遂,她為了讓婆婆早日康復,每天下班后無論多忙多累,都要扶婆婆在院子里練習走路。婆婆的病情加重后在床上躺了6年,她為婆婆洗澡、梳頭、理發、捶背,精心侍候,從不厭煩。榮獲德陽市“最美家庭”、羅江縣“第四屆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大成社區“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稱號。
崔蔭森
505.崔蔭森,男,漢族,1934年9月生,中共黨員,綿陽江油市長鋼三廠退休工程師。他用孝心演繹了一段敬老愛親的感人故事。面對雙目失明、癱瘓在床、102歲高齡的母親,他無怨無悔,把為人子女應該盡的孝道詮釋得淋漓盡致,深受居民好評。面對久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終身相守、不離不棄”的諾言。82歲的崔蔭森,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年紀,但他卻很難抽出時間像其他退休老人一樣去公園散步、打拳,快樂悠閑地享受晚年生活,因為家里有兩個讓他牽掛的親人。多年來,買菜做飯,照料母親和妻子起居……推著老伴外出散步、鍛煉,成了崔蔭森生活的全部。榮獲“全國文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感動綿陽十大人物”等稱號。
向體會
506.向體會,女,漢族,1974年4月生,廣元市青川縣茶壩鄉青嶺村村民。她雖沒讀過一天書,卻用自己的一生在蜿蜒的山路上書寫出大大的“愛”字。丈夫患有癲癇,喪失勞動能力,公公年老多病行動不便,親生母親年紀大體弱,哥哥中風癱瘓在床,家中2個女兒尚在讀書,哥哥家孩子才年滿14周歲。在家庭條件極其艱辛,丈夫的藥費都是依靠貸款、親戚朋友籌借的情況下,她卻主動承擔了照顧哥哥的責任。她任勞任怨、無怨無悔挑起了兩個家庭的重擔,每天照顧了丈夫和公公后,還要來回奔走6公里的路程去照顧自己的母親和癱瘓在床的哥哥。她為愛執著、為家守候,在絕望中守望著自己的希望。榮獲“感動廣元十大人物”、廣元市“孝老愛親模范”、“四川好人”等稱號。
游艷
507.游艷,女,漢族,1980年10月生,內江市六中高中語文教師。她是忠貞不渝、患難與共,執著付出、勇挑重擔的好妻子、好母親、好兒媳、好老師。男友兩度患癌,她不顧家人的反對,不顧朋友的再三勸說,始終不離不棄,悉心照料創奇跡;公婆貧弱,她不嫌不怨,似女兒般孝順;幼女患病,她承受重壓,精心呵護家庭;面對學生,她兢兢業業,傳道授業沃桃李。她的事跡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和《身邊的感動》欄目以及各級各類媒體廣泛報道。當選為四川省第十二次婦代會代表、四川省總工會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成為全省五名當選省總工會常委的職工之一。榮獲省“五一勞動獎章”“五一巾幗獎章”“四川好人”等稱號。
朱春梅
508.朱春梅,女,漢族,1972年10月生,南充市高坪區白塔街道辦梨樹街社區居民。公爹臥病在床20年,生活不能自理;娘家的爹娘心血管硬化、腦萎縮,需要長期照顧;小叔子有智力障礙,也需要長期照料……為了養家糊口,丈夫必須出外打短工,而朱春梅自己又身患二級殘疾,行走艱難,但她依然堅強的20多年如一日為4個病殘親人撐起一片晴朗的天空。盡管娘家和公爹家相距不到500米,但長年累月在兩家奔跑,對于她來說,足以累得死去活來,然而朱春梅始終對待親人千依百順,精心照顧。她拖著病痛身體照顧家人的行為感天動地、催人淚下,被稱為“最孝媳婦”“最美女兒”“最美嫂子”。榮獲“感動南充2016十大新聞人物”“四川好人”等稱號。
楊文全
509.楊文全,男,漢族,1948年9月生,宜賓市筠連縣騰達鎮向陽村村民。38年如一日傾注汗水、真情和愛心,精心照料著岳母李九連,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孝順,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道之歌。雖然不是親兒子,但比親兒子還要親;李九連今年已115歲高齡,她在楊文全的悉心照料下,身體一直都比較健康,除了聽力不好外,身體沒有其它病癥,心態也很好,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楊文全常常對別人說,只要老人健康長壽,自己身體硬朗,再照顧她幾十年都不會有怨言。2012年,李九連老人被評為宜賓市“十大健康壽星”。楊文全任勞任怨照料岳母的事跡,成為當地群眾的美談,也成了長輩教育晚輩孝敬老人的“活教材”。榮獲筠連縣“第三屆道德模范稱號”“四川好人”等稱號。
趙玉春
510.趙玉春,男,漢族,1965年1月生,廣安華鎣市古橋街道古橋社區居民。一個普通農民,27年來悉心照顧癱瘓的妻子王其秀,用真愛喚回了妻子對生命的希望。1990年,婚后一年多妻子王其秀就患上了脊髓灰質炎,從此癱瘓臥病。他對妻子的照顧無微不至,王其秀7次患褥瘡,都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得以康復。他除了把大部分精力用來照顧妻子,還必須通過辛勤的勞動掙錢支撐家庭開支。王其秀為了不拖累丈夫,多次提出離婚,都被他拒絕,對妻子他始終不離不棄。后來王其秀自殺,幸虧趙玉春及時察覺,才把她救了回來。趙玉春為此規定自己必須隨時陪伴在妻子身邊,每次外出不能超過3個小時。榮獲華鎣市“五好家庭”、廣安市“道德模范”、“中國好人”等稱號。
焦良菊
511.焦良菊,女,漢族,1969年3月生,巴中市平昌縣白衣鎮濛溪村村民。憑著“只要丈夫還在,家才是完整的”樸實想法,長達10余年悉心照料“植物人”丈夫,她就是“好妻子”——焦良菊。2006年,丈夫李澤和在外務工時遭遇嚴重車禍,成為僅能吃飯、說話的“植物人”,由于腦神經嚴重損傷,連吃飯、穿衣、上廁所都需要人照顧,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焦良菊對他不離不棄,她自學護理知識,起早貪黑耕田犁地,承擔起了贍養老人、為夫盡責,培養子女的家庭重擔;身材瘦小的她每天都到附近的磚廠搬磚,這項又臟又重的活通常只有男人愿意干,可焦良菊一干就是6年。經過10多年的艱辛付出,丈夫李澤和生活基本能夠自理,子女也長大成才。榮獲巴中市“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巴中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張新
512.張新,男,漢族,1972年10月生,國網四川雅安市名山供電有限責任公司職工。他吃苦耐勞、勇于擔當、孝順父母、知恩圖報、熱心公益,他被譽為國網雅電“最美員工”。工作第二年,張新就將遠在內江農村老家的父母接到身邊,實現了他為父母盡孝的心愿;但他的家庭卻多災多難,不幸接連降臨,女兒年幼妻子下崗,妻子因病摘除右腎后又罹患乳腺癌,導致債臺高筑,父親又被確診為結腸癌,家庭重負壓得他喘不過氣,但他直面不幸,始終用一顆堅強仁愛之心孝老愛親,不離不棄。工作生活中,他知恩圖報、熱心公益,積極為災區捐款捐物,盡自己微薄之力回報社會。榮獲雅電集團“先進工會工作者”“品牌宣傳先進個人”“最美員工”“五好家庭”等稱號。
豆淑容
513.豆淑容,女,漢族,1942年10月生,眉山市東坡區復興鄉高塔村村民。15年來,用孱弱的身體照顧已與兒子離婚的癱瘓兒媳和年幼的孫子,憑著一顆慈愛、堅強的心,直面生活的磨難。2002年,兒媳唐慧瓊在復興石膏廠打工,意外被石膏砸成重傷而導致全身癱瘓,唐慧瓊在醫院治療了2個月,因無錢繼續醫治被家人接回家,由丈夫和公婆一同照顧。由于家中經濟拮據,丈夫外出務工,從此婆婆豆淑容就承擔起照顧孫子和癱瘓兒媳的重擔。看到已年近古稀的婆婆還如此的辛苦,為了不拖累這個家,唐慧瓊選擇與丈夫離婚。雖然兒媳與兒子離了婚,但豆淑容還是將兒媳留在家中,視她為親生女兒,一如既往的繼續照顧她,毫無怨言。榮獲東坡區“最美母親”“眉山好人”“四川好人”等稱號。
王成平
514.王成平,女,漢族,1969年2月生,資陽市安岳縣岳陽鎮土地堂社區居民。她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一位妻子和母親的堅強和偉大,用最無私的付出和堅守抒寫著她坎坷卻不平凡的一生。1996年面對丈夫謝寶國因意外觸電導致四肢截肢的噩耗,她擦干眼淚,毅然挑起這個家的重擔,照顧肢殘的丈夫,撫育年幼的子女,20多年不離不棄,一家人相扶相持、樂觀向上。她用愛托起了這個家的希望,用愛溫暖了親人的心房。屋漏偏逢連夜雨,2015年,兒子謝朝杰經醫院確診為尿毒癥,她悲痛欲絕、心力交瘁,但是她沒有倒下,她要救兒子。這個堅強的女人毅然決定捐腎救子,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20多年風雨路,王成平為了親人,無怨無悔。榮獲“第四屆感動資陽人物”稱號。
王紹明
515.王紹明,男,藏族,1954年4月生,阿壩州小金縣木坡鄉達木村村民。花甲老翁用腰帶背著自己癱瘓的妻子學步,被網友親切稱為“中國好夫妻”。2016年3月,他的妻子李紹珍突發腦溢血,經州人民醫院及時搶救,李紹珍保住了生命,但身體偏癱,不能行走。出院后,王紹明到處打聽民間的偏方給妻子治療,并且每天都用一根腰帶背著李紹珍進行康復訓練。9月下旬,幾位游客偶遇這對夫妻,深受感動,拍下視頻并上傳網絡,網友們看到視頻后深深的震動,紛紛點贊,親切稱他們為“中國好夫妻”。在他的行動中,為世人闡釋了什么是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在他的腦海中,照顧好愛人,爭取早日康復,讓妻子多過一天好日子,是他最大的追求。榮獲小金縣“最美小金人”等稱號。
??
孟江
516.孟江,女,藏族,1968年7月生,甘孜州丹巴縣巴底鄉沈洛村村民。面對無情的生活災難,她用瘦弱的身軀獨自扛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擔,用雙手托起了整個家庭的希望。10年前,孟江的丈夫因一場事故失去了雙腿,長年癱瘓臥床,禍不單行,7年前,年逾70的婆婆也因突發腦溢血癱瘓,家里90高齡的公公也身患重病、行動不便。整整10年的時光里,面對癱瘓在床的丈夫、年邁多病的公婆以及年幼的兒子,家中4口人的生活起居僅靠她來維持、打理,但她卻樂觀向上、默默付出,她高尚的道德情操,她所傳遞的道德正能量,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榮獲省婦聯“四川最美家庭”、甘孜州“平安家庭”“最美家庭”、丹巴縣“平安家庭”“中國好人”等稱號。
馮小堅
517.馮小堅,男,漢族,1957年10月生,中共黨員,四川省知識產權局調研員。幾十年始終堅守一個信念: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報親恩。不到10歲就學著照顧生病的父母,至今已50年光陰,特別是1995年父親因病去世后,為了照顧體弱多病的母親,他放棄理想與企業優厚的待遇,調到相對穩定的機關工作。22年來,他每次都陪母親去醫院看病、取藥。2008年10月,母親因左腿股骨頸骨折和患20多種老年疾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長期臥床治療。10年來,馮小堅每天下班后都去醫院照顧陪護。若工作實在無法脫身,他也會安排好妻子和護工為母親護理。他處處孝字當先,事事以老人為中心,當好母親病床前孝子。榮獲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省直機關道德模范”等稱號。
張小燕
518.張小燕,女,漢族,1983年11月生,中共黨員,巴中市南江縣興馬鄉唐家坪村婦女主任。飲水思源,樂當膝下“孝順女”,數十年如一日照顧毫無血緣關系的養祖父母和弱智的叔父。雖然88歲的養祖父已眼花駝背、85歲的養祖母患有風濕病和嚴重的腰椎盤突出,54歲的弱智叔父也無子嗣,但勤勞孝順的張小燕為三位老人制定詳細的贍養計劃,定期給他們換洗衣服被褥、洗頭洗澡,每月約請村醫上門為老人檢查身體,每年給老人添置新衣,生病了就端屎端尿、擦洗喂藥,沒有一句怨言,她的善舉感動著周圍的每一位村民,也為自己贏得了一份珍貴的愛情。結婚后,她沒有離開,而是說服丈夫入贅她家,共同照顧三位老人。榮獲巴中市“道德模范”提名、“巴中好人”、南江縣“最美家庭”“南江好人”等稱號。
秦秀
519.秦秀,女,藏族,1968年6月生,綿陽市平武縣闊達藏族鄉闊豐村村民。她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她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豐功偉業,有的只是一如既往,不計得失,任勞任怨。她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一家4口人中三人罹患精神疾病,作為全家唯一正常的她自5歲開始,便默默地挑起了照顧家庭的重擔,竭盡全力地服侍著家里三個精神病患者,秦秀幾十年如一日,每天既要辛勤勞作照顧小家,還要抽空給父母和弟弟送吃送穿。俗話說“久病床頭無孝子”,當親人長期生病需要照顧時,便是考驗一個人孝心真偽的試金石。而這個樸實無華的農村婦女懷著一顆孝順之心、用行動詮釋著孝道的豐富內涵。榮獲平武縣“孝老敬老模范”“文明家庭”等稱號。
李敦鋒
520.李敦鋒,男,漢族,1974年2月生,中共黨員,武警綿陽市支隊支隊長。結婚18年,相濡以沫;妻子患病,不離不棄。2010年,李敦鋒之妻曾小英突然感到身體不適,跑了很多家醫院檢查,最后確診為重癥風濕病。隨著病情的不斷惡化,簡單的日常生活起居都變得異常困難。此時,李敦鋒已任綿陽支隊的支隊長,肩上的責任更大了,他雖然牽掛著妻子的病情,卻不能時刻陪伴左右。每逢輪休,他便急著趕回家,為妻子穿衣、做飯、干家務,陪妻子聊天,讓她感受到家的溫暖。對于妻子,他心存愧疚,“嫁給我后,她承受了太多辛苦,可她卻從不抱怨,如今她生病了,我要用一輩子去好好照顧她”。榮獲武警總隊“優秀基層帶兵干部”等稱號,記“集體三等功”二次。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攀西商界網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