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首頁>>時政要聞>>讓綠水青山成就“美麗的幸福”——奮力

讓綠水青山成就“美麗的幸福”——奮力書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時代答卷(九)

發布時間:2018/2/13 16:46:00 瀏覽:387
[摘要]讓綠水青山成就“美麗的幸福”——奮力書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時代答卷(九)

2月11日,天府新區興隆湖畔優美的生態環境。 本報記者 郝飛 攝

  本報記者 張立東 李丹 袁婧 王成棟

“馬上就過年了,巡山更不能馬虎,防火防盜獵,身上的責任大。”2月11日清晨,甘孜州稻城縣巨龍鄉谷都村,氣溫零下7℃。吃過早飯,背上口糧,54歲的生態護林員娘擁上山了。

當護林員幾十年,村里6000多公頃的林區每一處都留下娘擁的足跡。娘擁語氣堅定,“守好這片林子,就是留給子孫后代的寶貝。”

跨過雄偉的央邁勇雪山,同一時間,300公里外的涼山州鹽源縣瀘沽湖鎮,氣溫高了10℃以上。

年味漸濃,游客日多。起床后,洼夸古村落村民二車瑪先檢查了紡機,她用這臺紡機現場演示的花腰帶手工技藝,已是摩梭古村落的一景。檢查完后,二車瑪開始洗漱,生活污水通過地下管網,流到污水處理廠,沒有直排瀘沽湖。“守住這綠水青山,金山銀山自然就來了。”看著不遠處的瀘沽湖,她的眼神中滿是眷戀。

透過這份守護之心與眷戀之情,就能更好理解,在不久前公布的《2016年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公報》中,四川的生態保護指數為何能排名全國第三。由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環保部、中組部聯合確定的生態保護指數考核評定指標共分為10項,涉及森林覆蓋率、濕地保護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新增礦山恢復治理等,四川均得高分。

這份守護之心與眷戀之情,來自對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論斷的深刻認同和堅定實踐,凝聚起呵護綠水青山的四川力量,成為美麗四川畫卷中最精彩的著色。

邁步新時代,四川堅定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戰略思想為統攬,攻頑疾、克難題,鎖定天藍、地綠、水清的奮斗目標,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

  堅守使命

  把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守護好傳承好,事關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維系子孫后代和民族未來,是9100萬巴蜀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2月初,位于沱江上游的毗河斑竹園段啟動重點區域水環境污染調查,全面分析區域內34公里的水環境質量現狀,并提出精準有效的解決方案。

開年就是決戰的姿態。2017年12月的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鮮明提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持續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

這是使命在肩的歷史重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黨的十九大報告更進一步明確實現“兩個一百年”階段目標中對生態文明的要求,到2020年,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把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守護好傳承好,事關國家生態安全格局,維系子孫后代和民族未來,是9100萬巴蜀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是綠色發展的時代召喚。幾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但也承擔了資源環境方面的代價。2017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已超過3.6萬億元,加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綠色發展是應有之義。

這是順應民意的必然選擇。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日益提升,對環境的要求也在增長。當下,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放眼巴山蜀水,生態戰役激戰正酣,加快建設美麗四川步伐鏗鏘有力。

從去年開始,“千河之省”四川開始實行河長制,省內所有河流全覆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上崗,負責河湖管護。今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繼續升級,年底前將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湖長制,落實湖泊水環境、水生態屬地管理責任。

去年,我省下大力氣推進生態環境質量好轉,PM10、PM2.5年均濃度雙下降,全省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達82.2%,創近年來最好水平;地表水水質優良水體比例達78.2%,提高5.8個百分點;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積極推進。今年,繼續向三大污染同時宣戰,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又集中開工251個污染治理項目。

成大事者,久久為功。沿著一條清晰的時間線,我們看到,綠色,裝點著當代中國人的新夢想,也裝點著中國夢四川篇章。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要求四川一定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好,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為子孫后代留下一方美麗的土地,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是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2013年5月,“實現偉大中國夢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主題教育活動在全省推開,“美麗”是夢想的主色調之一。

2016年7月,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進一步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著力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融入治蜀興川各領域全過程。

2017年5月,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美好愿景,“美麗”被放在首位: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美麗城鎮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與美麗人居有機融合,充分綻放四川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

使命呼喚擔當。四川將繼續做好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加減法”,全面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堅持改革法治“兩手抓”,不斷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氣魄,繪就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美麗四川新畫卷。

 善謀善為

  以改革為抓手推陳出新,把生態文明建設引向制度化、法治化和市場化的軌道,統籌推進生態、生活和生產三大轉變,形成全省綠色發展新格局

“這個冬天的空氣質量比往年好了很多。”2月10日,在天府新區生活工作的鄧麗和家人享受著周末散步的愜意。在她分享的朋友圈中,藍天白云映襯下的成都興隆湖靜謐美麗。

鄧麗朋友圈里的點贊、好評,印證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帶給群眾的獲得感。

大事要事,善謀善為,藍圖繪就,四川路徑明晰。

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湖長制,四川再下目標書:將在今年底前,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湖長制是河長制的重要補充,做到了水域管護的無死角。”省水利廳負責人表示。

從河長制到湖長制,正是四川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給出的響亮回答:以改革為抓手,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上不斷推陳出新,把生態文明建設引向制度化、法治化和市場化的軌道,“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制度化,壓實政府責任——2014年,省委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成立,明確政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導者、生態文明理念的倡導者、生態文明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2014年,率先開展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干部離任生態審計試點;2016年,全面建立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體系,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2017年,明確黨政雙責,全面推進實施河長制……

法治化,法治護航生態——2015年3月,《四川省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實施,結束了我省野生植物保護“重動物,輕植物”的歷史;2015年,《四川省河道采砂管理條例》實施,增加刑事處罰條款,結束打擊非法采砂“只能罰款”的尷尬局面;2015年,《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辦法》實施,在地方層面上,首次明確了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治理責任與獎懲機制……一部部地方法規的出爐,護航四川生態環境治理。有法可依,執法必嚴。21個市州生態檢察專門機構全部建立、環保法官全部就位,環保執法、環保司法更為專業。

市場化,用好市場手段——2014年四川啟動市場化治沙試點,允許市場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新一輪退耕還林;2016年,《四川省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印發;資源有償使用及生態補償制度確立;2017年,鄉村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改革推向縱深。

堅定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真正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五年來,四川始終謀略在心中,踐行在路上。

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生根發芽——四川著力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融入治蜀興川各領域全過程,在全國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率先取消58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和生態脆弱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GDP考核、率先實現省級環保督察全覆蓋……

綠色生活方式滲透百姓生活——培育生態文化,開展創建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倡導、踐行、示范綠色生活方式,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共同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家園。僅以垃圾分類為例,實施不到一年,成都全市垃圾分類覆蓋面超過53萬戶,生活垃圾簡單處理率驟減。

節能低碳生產方式加速形成——三次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全省重點發力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淘汰化解鋼鐵過剩產能872萬噸,關停小煤礦753處、削減產能7129萬噸……新舊動能加速切換。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統籌推進生態、生活和生產三大轉變,全省綠色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動真碰硬

  聚焦重點,補齊短板,做好綠色“加法”和污染“減法”,堅決守護好藍天、碧水、凈土

一年之間,清澈的龍溪河再次回到沐川縣底堡鄉。去年6月起,伴隨著一聲令下,三個月不到,沐川縣境內的1247戶小造紙廠全部關閉。沿龍溪河數十個排污口,就此封閉。

雷厲風行,令行禁止!突出環境問題面前,四川給出有力回應。省委明確:堅決啃下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的“硬骨頭”,一手做綠色“加法”和污染“減法”,全力遏制污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一手凝聚社會共識,進而轉化為人人參與的全民戰爭。

啃“硬骨頭”,吹響治理“沖鋒號”。2016年,《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劍指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治理;去年,面對省級環保督察和中央環保督察反饋的問題清單,四川明確“絕對不允許做樣子,絕對不允許做表面文章,更不允許弄虛作假”;僅2016-2017年省級環保督察期間,全省已對232人追責問責……一次次亮劍,彰顯堅定決心。

啃“硬骨頭”,打響重點“攻堅戰”。2016年起,先后啟動大規模綠化全川、森林草原濕地重點縣和四大森林城市群建設,直指城鄉生態供給不平衡和局部地區生態惡化。2016年,首批432個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542億元。去年底,第二批重大項目上馬,總投資增至737億元……力度之大,強度之高,前所未有。

啃“硬骨頭”,巧用考核“指揮棒”。2014年,四川在全國率先啟動領導干部離任生態環境審計,隨后全省鋪開;環保指標在地方政府考核權重不斷攀升,至去年已達13%,比2013年增加5個百分點;去年,把森林防火和生態資源管護納入地方政府考核范疇……層層加碼,不斷把壓力傳遞到最基層。

啃“硬骨頭”,設立環境“防火墻”。2014年起,完成環評規劃已成工業園開建的前置要件,嚴禁“未批先建”;2015年全面整頓環評機構,清理“紅頂中介”;2016年,42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縣(市、區)建立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一票否決”……把關嚴,門檻高,徹底摒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建設生態文明,是全民參與的大合唱。全民參與,從直面問題開始,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著手。

看知情權。2016年起,連續兩年,成都市政府邀請網民共商藍天保衛大計;去年,省環保廳廳長邀請19名網友座談,“拒絕套路,啥都能問”;中央環保督察組入川和省級環保督察期間,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和郵箱,明確保護舉報人權利……交流與互動中,共繪美麗圖景。

看監督權。針對中央和省級環保督察發現問題,實施動態管理,落實整改和追責機制,限時銷號;環保督察進駐時間結束后,“12369”環保熱線仍然開通,對于問題,依然限時核查、限時整改。這些舉報熱線,將會永久保留……面對問題,用行動說話,已成四川生態環境治理的鐵規。

全民參與,從細微處做起,從社會各界做起。去年開始,在川內各城市,共享單車和垃圾分類快速推進。引入不到半年時間,成都便擁有50萬輛共享單車,注冊用戶460萬人,累計服務超過1億人次,近期日均騎行超過300萬人次。騎行族中,有政府官員,有普通民眾;從去年開始,只要空氣污染警報發出,即可免費乘坐公交車已是成都慣例……如今,綠色消費、綠色出行和綠色生活,已成為大家的行動自覺。

新征程上再出發,守護綠水青山,共建美麗四川,推動四川發展不斷邁向新境界。

  原標題:讓綠水青山成就“美麗的幸福”——奮力書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時代答卷(九)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發表評論
<th id="su2wj"></th>
    1. 
      
        <del id="su2wj"></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