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

首頁>>時政要聞>>鏡頭對準四川貧困地區三位返鄉者:回家

鏡頭對準四川貧困地區三位返鄉者:回家過年 今年有哪些不一樣

發布時間:2018/2/24 11:00:40 瀏覽:377
[摘要]鏡頭對準四川貧困地區三位返鄉者:回家過年 今年有哪些不一樣

貧困曾經是他們家鄉的標簽,在三位返鄉者眼里——

近鄉情更怯。穿過擁擠的人潮,回到家的人,除了享受親情,還有什么別樣鄉愁?今天,我們將鏡頭對準貧困地區,對準回家過年的返鄉投資者、打工者和大學生,跟隨他們春運的歸家路,通過他們的眼睛、心靈去感受個體、家庭、山村的變化。這些變化的背后,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宏大歷史命題的微觀注腳。

  故事1

  主人公:蹇正

  蒼溪籍洛陽川商

  布局觀光農業把洛陽牡丹種到四川

  □本報記者侯沖

2月23日,正月初八。一大早,廣元市蒼溪縣石馬鎮小沙村村民蹇正發動汽車出了門。往年這個時候,是從家鄉開車返回洛陽,那里有他的公司;今年,他是要去石馬鎮,“打聽一下土地流轉最新進展”。

蹇正是小沙村的驕傲。2000年,25歲的他帶著幾個同鄉外出務工。一個一個工程地干,如今已在洛陽開了一家公司,年利潤三四千萬元。

今年春節回家,他有了新想法。去年10月底,蹇正接到蒼溪縣就業局的電話,希望他返鄉投資創業。怎樣才能為家鄉作點貢獻?蹇正決定回家看看再說。

“變化太大了!”以前小沙村到鎮上不通硬化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濘濕滑;如今水泥路一直修到鎮上。他跑了幾次鎮政府談項目,以前半個小時的車程現在只需 10分鐘。

西成高鐵也通車了,在洛陽和家鄉之間往返更便捷。以前都是開車去洛陽,需要13個小時。今年農歷臘月廿五,蹇正回洛陽收賬,感受了一回高鐵的好處,“全程不到7個小時,輕松!”

村里的水利設施也越來越多,土坯房都變成了磚房。

“我們村今年計劃退出貧困村,自己應該為家鄉作貢獻。”蹇正說,計劃在石馬鎮的鳳凰山流轉土地800畝,種植軟籽石榴、獼猴桃、花草等,打造觀光旅游、采摘娛樂的生態莊園,預計投資2000多萬元。春節前已完成500多畝,年內可以全部完成土地流轉。現在不少村民都有車了,想在周邊轉轉卻沒有地方可去,鳳凰山的項目搞好了,可以填補這個空白。

年還沒過完,蹇正帶著項目經理和設計師又去鳳凰山上轉了一遍。一塊巨石擋在路上,有人建議拆掉,他看了五六分鐘,“從外形上看,特別像石猴,為什么不留下來做景觀呢?”他計劃從洛陽引進牡丹在山上種,吸引游客來賞花。

干建筑的,轉行搞觀光休閑農業,行嗎?妻子很擔憂。兩人為這個還鬧了點別扭。其實蹇正心里有盤算,“石馬鎮地理位置有優勢,一步踩三縣。”緊鄰廣元市旺蒼縣、巴中市南江縣,客源不用擔心。“正月初三,我開車測算過,從巴中市里開車到石馬鎮只要一個半小時,完全適合周末自駕游。”

蹇正預計,投資前10年不會有收益,但他看得開,“既然是為家鄉作貢獻,時間長一點無所謂。”有了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蹇正認為未來鄉村會有巨大潛力可以挖掘,提前布局是不錯的選擇。

春節后,小兒子將正式轉入石馬鎮小學上學。“老婆孩子都回來了,我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記者手記

  家鄉的禮物

采訪中,蹇正言談間流露出感恩情懷,不止一次地強調,一個人富不算富,要大家都富有。他笑稱,石馬鎮是養育他的熱土,投資項目就算給家鄉的一份禮物。

其實,這何嘗又不是家鄉送給他的禮物?廣闊的舞臺、潛力巨大的市場、前景看好的產業……巨變之中的故鄉,繼續在哺育和回饋著這里的人們。

在故鄉眼中,無論是企業家、打工者還是學生,他們都是遠行的游子,體內天然蘊藏著歸來的基因。家鄉一點一滴、可感可知的變化,正是觸發他們返鄉的密匙。

 故事2

  主人公:黃譯萱

  攀枝花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大二學生

  “摘帽”后的首個春節 第一次在新房里過年

  □本報記者寇敏芳

初春的攀枝花,暖暖的陽光灑在山坡上。2月23日,正月初八,布德鎮老村子村,黃譯萱搬了兩把凳子放在屋檐下,和媽媽一起曬太陽。

“現在家里情況好多了,你想考證書就考,不要擔心家里。”黃譯萱今年20歲,是四川財經職業學院大二的學生,想考會計資格證,需要買一些參考書,又怕給家里增加負擔。媽媽聽出了她的顧慮,鼓勵她去追求理想。

老村子村曾經交通滯后,產業基礎薄弱,是遠近有名的貧困村。黃譯萱一家是村里的貧困戶,在兩間土坯房居住了30多年。

2016年9月,黃家享受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蓋起了89平方米的新房,去年3月完工搬進新家,日子也開始好起來。“今年是第一次在新房里過年。我終于有了自己的臥室,不用再和姐姐擠一張床。”

農歷臘月二十九,20多位親戚朋友從四面八方趕來,一起在小院里吃年飯。“頭一次請這么多人。”說起這頓團圓飯,黃譯萱樂了,“以前都是家里有啥就吃啥,今年爸爸專門買了魚,可是沒人會做。”最后是表哥主動擔當大廚,端出了一盆有“年年有余”意味的硬菜。

2017年底,老村子村整村脫貧,黃譯萱家也甩掉了“窮帽”。

去年春節回家,黃譯萱發現很多土路變成了水泥路;今年回家,水泥路更長了,“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有。”路兩邊也有了新變化。以前種土豆、玉米的地,很多變成了芒果林、核桃林、早桃林,自家的5畝地一大半栽上了芒果苗。“我爸說芒果賣得起價,以前是沒技術種不好,現在大家都愿意種。”

村第一書記張菲菲介紹,該村貧困戶普遍缺乏種植、管理、養殖技術。為此,辦了農業培訓班,將專家請進村培訓。黃譯萱的爸爸就是培訓班學員之一,學會了芒果嫁接和管理技能。“等過完大年,爸爸就要開始嫁接芒果了,收成好的話,今年可以賣一兩千元。”

黃家還打算擴大養殖規模。春節前,家里又新增了8只羊,“都是種羊,是我們家的寶貝,準備下小羊用的。”黃譯萱說,春節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照顧母羊,每天早上都要去山上割草。

還有四天,黃譯萱就要離家返校了。2月23日下午,趁爸爸媽媽出門,她小心翼翼地拿出新年禮物——兩雙女鞋、一條男褲,把它們藏在父母房間的衣柜里。這是她用攢下的生活費買的,“爸媽平時舍不得吃穿,我想給他們一個驚喜。”

  記者手記

  日子就這樣亮堂起來

說起新房子,黃譯萱總是滔滔不絕,在她的心中,新房就是新的生活、新的希望。住上好房子,家里的日子也亮堂起來。

去年,記者采訪這個彝族女孩時,她有一點靦腆,眼神里透露著小心翼翼;今年,女孩的笑容多了,言語中透露著自信。

女孩的變化源自家庭、村莊的變化,源自一場脫貧攻堅戰役的勝利。隨著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幸福感必將灑滿更多的山鄉。

  故事3

  主人公:桑澤

  甘孜州德格縣柯洛洞鄉獨木嶺村外出務工村民

  雀兒山隧道通車 不想再外出打工了

  □本報記者魏馮

2月22日,正月初七的晚上,甘孜州德格縣柯洛洞鄉獨木嶺村桑澤一家8口人圍坐在屋子里,桌子上擺放著10多樣菜,一家人笑聲不斷。“雀兒山隧道沒通車前,即便是春節,要吃上這么豐盛的飯菜那也是很難的。”桑澤說。

過去,村子被擋在雀兒山腳下,每逢春節,雀兒山的皚皚白雪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不要說買年貨,就是回家都難得很。”對在甘孜縣務工的桑澤來說,過年100多公里的返鄉之路,就是又險又貴的“難于上青天”。雀兒山每年積雪覆蓋近8個月,雨雪天翻車事故容易發生。從甘孜縣返鄉,來回票價約240元,“全村人的年均收入僅3000多元,多回幾趟家就是下血本了。”

去年雀兒山隧道通車了,翻山時間從過去的2個小時縮減至10余分鐘,還避開了危險。

桑澤在除夕前一天——2月14日從甘孜縣返鄉,發現“車上同村返鄉的人多了”。到了家,發現“走親戚更方便了!”

餐桌上的菜也變多了。“以前過年,吃得最多的是白菜、蘿卜和洋芋。想吃個青椒、青菜,還要坐7個小時的車去甘孜縣買。”米也便宜了。“以前交通條件不行,德格縣的大米賣得比甘孜縣貴。”去年春節,他在德格縣采購100斤大米需花上300元。“現在運費便宜了,今年春節買大米只需要250多元。”

游客也增多了。“這幾天,村里來的游客有好幾十個,比去年多了兩倍。”桑澤說,游客多是來一睹雀兒山雪景。他希望游客還能為村里的牧俗文化而駐足。村里已建起牧俗風情文化博覽區,預計年底開放,游客可以騎馬、放牛,體驗牧俗文化,購買牛肉干、藥材。村里也將增加保安、保潔、解說員等工作崗位,30%門票收入用于村民分紅。

“我不想外出打工了。”桑澤告訴記者,以前在村里只能靠采藥材、養牦牛謀生。隧道通了,村民的收入渠道也變多了。“聽說村里的扎嘎開了旅館,去年一個小長假就掙了3萬多。我也想在村里發展旅游。”

  記者手記

  讓更多桑澤擁抱春運

采訪中,最觸動我的,是桑澤和村民們早就期待著能夠成為萬千春運大軍中的一員。這個春運,“桑澤們”如愿以償,從“回家難”到“回家易”,回到家還想留下來,是因為雀兒山隧道通車送來了一份大大的春節厚禮,它保障了返鄉游子的安全出行,預示了生活變化的可能。

期待更多的桑澤能夠擁抱春運。這樣的擁抱,意味著他們又開啟了生活的嶄新一頁。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發表評論
<th id="su2wj"></th>
    1. 
      
        <del id="su2wj"></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