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完成國家賦予的全面創新改革任務邁入決勝之年,會內會外熱議——
探索方向
四川軍民融合推進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今年還要在突破體制機制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軍工科研院所分類改革、軍工企業市場化改革、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試點等多項全國試點示范敲定落地四川
抓好軍民融合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促進軍民融合人才共通共用
攻堅
2018年全國兩會,“軍民融合”成為會內會外的熱點話題。黨的十九大把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七大戰略之一,并把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寫入黨章,軍民融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階段。
不斷開創新時代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局面,四川使命如山。在全國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中,四川是4個省級行政區域中唯一一個以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核心來推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地區。2018年,四川完成國家賦予的全面創新改革任務邁入決勝之年。圍繞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個核心,四川攻堅之路怎么走?
本報記者 朱雪黎 川報集團特派記者 熊筱偉
破壁壘
在突破體制機制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實現關鍵性改革突破,加快破除“民參軍”“軍轉民”壁壘仍是重點。
“現在,軍民融合從技術到制造的體制束縛尚未打破,軍轉民的壁壘仍未消除。”住川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鄒磊認為。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許州同樣把目光聚焦在體制機制上,他表示,“四川軍民融合推進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但今年,還要在突破體制機制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目前,軍工科研院所分類改革、軍工企業市場化改革、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試點等多項全國試點示范敲定落地四川。許州表示,今后突破的關鍵點之一,就是探索如何做好這些試點示范,為全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供經驗。
前不久召開的十九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提出,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綜合性立法和重點領域立法進程。在鄒磊看來,這將是破壁壘的關鍵一招。他表示,通過國家立法打破體制束縛,對軍轉民中的解密、降密以及民口保密責任及后果承擔以法律制度進行設計和監管,軍民融合將走得更好,走得更快。而四川作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也可在全省范圍內分行業分領域進行可行性調研,為國家提供參考。
建平臺
加大協同創新力度打造示范平臺
“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首先需要建立無障礙的溝通、對話平臺。”全國人大代表、殲20飛機總設計師楊偉表示,目前,軍工行業非常歡迎與高科技民營、民口企業和團隊合作,但雙方需求對接等還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軍工行業需求不能隨便通過網絡發布,一些可查詢平臺,推廣度和覆蓋面又不夠。他建議,四川由政府和軍方牽頭主導,整合資源,搭建起真正實用、好用的示范平臺和機制。“不只是搭建一個平臺,更要建立制度化的軍民融合需求對接機制。”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海特集團董事長李飚也帶了一份關于推進軍民融合的建議上會。在他看來,目前軍工科研項目開題立項之初,民企很難直接參與,限制了后期民企的參與空間和深度。他建議,加大協同創新力度,鼓勵優秀民營企業優秀專業人才進入軍工科研項目評審專家庫等。只有全流程、全范圍參與,軍民融合才能真正“深下去”。
加大協同創新力度,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軍民融合示范平臺,將是四川下一階段的重要任務。許州表示,要更好發揮作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推進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我省將聯合在川央企積極爭取國家重大專項布局。目前,航空發動機、重型燃氣輪機、信息安全等一大批軍民融合重大科技項目攻關正在四川有序推進。此外,抓好軍民融合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促進軍民融合人才共通共用等,四川也正在積極研究相關政策。
強產業
結合優勢資源搶占產業高地
除了謀劃改革創新方面的新動作,四川也正積極布局一批涉及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的重點項目。
“四川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大好機遇已經來臨。”年初,四川獲批全國首個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試點。這讓從事航空制造產業的李飚喜出望外。在他看來,通用航空產業鏈條長、服務領域廣、帶動能力強,有望成為四川下一個“萬億產業”。但要發展,低空開放是一個先決條件。
位于成都的中電科航空電子有限公司,是低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的技術論證總體單位。該企業總經理游興忠介紹,目前,多方正在調研、考察,圈定先行先試區域。因為看好機遇,全省多家通航相關企業都已開始積極謀劃新項目。
航天領域,四川也大有可為。“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正在加速,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8000億元。”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紅衛看來,航天產業是四川發展軍民融合產業的一個特色優勢領域。四川不僅有一大批航天“國家隊”,也具備相關產業鏈。目前,中國航天產業鏈正在探索向民企開放,四川民企應積極搶抓機遇,搶占高地。
搶占軍民融合產業高地,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周濤建議,四川要結合優勢資源,看準顛覆性科技,走科技引領道路。“以電子信息為例,大的方向就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
破難
求解錢的難題
曾獲國務院推廣
盈創動力模式將升級“2.0版”
□本報記者李龍俊
“盈創動力APP即將上線,科技金融服務模式將升級2.0版。”3月7日,成都高新區錦城大道539號,成都高投盈創動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悅告訴記者。
盈創動力APP是新面孔,但其1.0網站版本卻名聲在外。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盈創動力建立了債權融資服務、股權融資服務和增值服務三大服務體系,助力解決98%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都會遭遇的融資難題。
探索效果明顯,截至2017年底,盈創動力累計為5400余家中小企業提供債權融資約430億元,為400余家中小企業提供股權融資超過74億元,助推80余家中小企業改制上市。
2017年,盈創動力入選“四川省首批21條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經驗”,同年9月,盈創動力“面向中小企業的一站式投融資信息服務”獲國務院推廣。即將上線的APP,正是要把網站上和線下的經驗集中搬到手機上,提速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
記者在現場看到,即將上線的盈創動力APP,界面延續了官網橙黃色的主色調,首頁上有包括債權融資、股權融資、中介服務、政策申報等產品服務。
以債權融資功能為例,該功能板塊搭建了中小企業與銀行、小貸等機構的融資渠道,企業只需點擊“立即申請貸款”,填寫申報用途、金額、擔保方式、企業信息等,幾秒鐘就可完成申報。目前,盈創動力手機APP各功能板塊已基本成型。
“依托手機APP,未來盈創動力的服務將從省內擴展到服務全國中小微科技企業。”黃悅介紹。
●點評
全國政協委員、省知識產權局局長謝商華:
破解小微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企業和創新創業者融資難等問題,盈創動力作出了積極探索。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未來要推動其更多運用無形資產,比如知識產權作為融資手段。地方政府需推動研究完善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工作機制,引導金融資本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助力中小微科技型企業的發展。
求解人的難題
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改”
為研發人吃下“定心丸”
□本報記者寇敏芳
“每天都在天上飛來飛去。”3月8日,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林建輝剛在杭州參加完一個學術會議,準備趕往青島。
這樣的忙碌已經持續3個月。去年12月,西南交通大學青島軌道交通研究院(以下簡稱青島研究院)成立,林建輝擔任院長。雖然“開張”只有三個月,轉化已經“迫不及待”了。林建輝主持的一項研究課題——高速列車運行安全健康狀態監測與智能維護體系,有三項成果正在進行產業化測試,“已經到了最后一步了。”
青島研究院作為平臺,拉近了產學研的空間距離,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關鍵鏈條的是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
改革以前,“研究成果轉化一直是老大難問題。”林建輝回憶,以前科研成果出來,很多機構和企業感興趣,但研發人轉化的積極性不高。“因為產權屬于學校,轉化流程更復雜,研發人獲利不多。”
兩年前,西南交大開始推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核心是將職務科技成果的“國家所有”變為“國家、職務發明人共同所有”,以產權來激勵職務發明人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理順機制,成果轉化的難題迎刃而解。林建輝30年來積累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在2015年之后進行轉化,目前所有的專利權都已完成分割確權。而西南交大目前共完成職務發明專利分割確權180余項,注冊和認繳的企業達20家,帶動社會投資5億元。
不只是西南交大,2017年,四川出臺《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等系列措施,首批在20家國有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職務發明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制度改革試點。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副書記徐延豪:
科研成果能夠被探索出來,要經過科研工作者日積月累的踏實工作,不能總是鼓勵科研人員固守清貧。西南交大在科技成果所有權方面的改革是科技界的“小崗村實驗”,突破了一些政策壁壘和體制弊端,真正讓科技人員的科研價值得到實現。
求解物的難題
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
向社會開放
□本報記者祖明遠
3月9日,制造永磁電機的企業家劉昆明,在四川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找尋電磁兼容測試儀,做電磁兼容實驗。“通過共享平臺,3天就能拿到可行性報告。”劉昆明說,相比以往將產品送往上海等地做實驗,不僅節約運輸成本,還能節約10天時間,所以更愿意在共享平臺上“淘寶”。
改變始于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向社會開放。2017年,四川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揭牌,平臺通過“互聯網+”模式,聚集軍工科研院所、軍民融合企業、檢測專家、儀器服務機構等資源。目前,已整合價值近40億元的儀器資源,上千家企業受益,協調創新服務總金額超5000萬元。既破解了國防軍工科研院所大型科學儀器重復建設、利用率低的弊端,也解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需要大型科學儀器進行檢測的難題。
在此之前,送檢難、送檢貴一直是這類新興企業的共同痛點。“一次檢測費加上交通費差不多2萬元,送檢次數很多,一套產品要做十幾次,光檢測費就要20多萬元。”劉昆明說,而若要自建檢測線,僅一個電磁兼容實驗室就需要上百萬元。
平臺剛開之初,劉昆明抱著試試的態度與中物院對接,得到了對方積極回應。“通過平臺申請,我在綿陽就近測試設備,3天能做完一次送檢,檢測費節省一半,差旅費全部節約,還避免了長距離運輸對檢測產品精度的影響。”
如今,平臺已成為供需雙方軍民融合窗口,更重要的是,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落地、跟蹤服務,平臺衍生出儀器設備定制購買及開發、金融產品配套等多項后期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九洲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識別事業部研發部副部長陳琳:
將一些大型專業設備共享出來,既可提高設備的使用率,也能降低小型企業在研發環節的試驗成本,激發更多的科研動力。如今在綿陽,越來越多中小企業享受到設備共享的紅利。未來,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需要更多類似的共享共用。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四川完成國家賦予的全面創新改革任務邁入決勝之年,會內會外熱議——
探索方向
四川軍民融合推進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今年還要在突破體制機制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軍工科研院所分類改革、軍工企業市場化改革、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試點等多項全國試點示范敲定落地四川
抓好軍民融合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促進軍民融合人才共通共用
攻堅
2018年全國兩會,“軍民融合”成為會內會外的熱點話題。黨的十九大把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七大戰略之一,并把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寫入黨章,軍民融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階段。
不斷開創新時代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局面,四川使命如山。在全國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中,四川是4個省級行政區域中唯一一個以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核心來推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地區。2018年,四川完成國家賦予的全面創新改革任務邁入決勝之年。圍繞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個核心,四川攻堅之路怎么走?
本報記者 朱雪黎 川報集團特派記者 熊筱偉
破壁壘
在突破體制機制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實現關鍵性改革突破,加快破除“民參軍”“軍轉民”壁壘仍是重點。
“現在,軍民融合從技術到制造的體制束縛尚未打破,軍轉民的壁壘仍未消除。”住川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鄒磊認為。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許州同樣把目光聚焦在體制機制上,他表示,“四川軍民融合推進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但今年,還要在突破體制機制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目前,軍工科研院所分類改革、軍工企業市場化改革、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試點等多項全國試點示范敲定落地四川。許州表示,今后突破的關鍵點之一,就是探索如何做好這些試點示范,為全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供經驗。
前不久召開的十九屆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提出,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綜合性立法和重點領域立法進程。在鄒磊看來,這將是破壁壘的關鍵一招。他表示,通過國家立法打破體制束縛,對軍轉民中的解密、降密以及民口保密責任及后果承擔以法律制度進行設計和監管,軍民融合將走得更好,走得更快。而四川作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也可在全省范圍內分行業分領域進行可行性調研,為國家提供參考。
建平臺
加大協同創新力度打造示范平臺
“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首先需要建立無障礙的溝通、對話平臺。”全國人大代表、殲20飛機總設計師楊偉表示,目前,軍工行業非常歡迎與高科技民營、民口企業和團隊合作,但雙方需求對接等還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軍工行業需求不能隨便通過網絡發布,一些可查詢平臺,推廣度和覆蓋面又不夠。他建議,四川由政府和軍方牽頭主導,整合資源,搭建起真正實用、好用的示范平臺和機制。“不只是搭建一個平臺,更要建立制度化的軍民融合需求對接機制。”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聯副主席、海特集團董事長李飚也帶了一份關于推進軍民融合的建議上會。在他看來,目前軍工科研項目開題立項之初,民企很難直接參與,限制了后期民企的參與空間和深度。他建議,加大協同創新力度,鼓勵優秀民營企業優秀專業人才進入軍工科研項目評審專家庫等。只有全流程、全范圍參與,軍民融合才能真正“深下去”。
加大協同創新力度,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軍民融合示范平臺,將是四川下一階段的重要任務。許州表示,要更好發揮作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推進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我省將聯合在川央企積極爭取國家重大專項布局。目前,航空發動機、重型燃氣輪機、信息安全等一大批軍民融合重大科技項目攻關正在四川有序推進。此外,抓好軍民融合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促進軍民融合人才共通共用等,四川也正在積極研究相關政策。
強產業
結合優勢資源搶占產業高地
除了謀劃改革創新方面的新動作,四川也正積極布局一批涉及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的重點項目。
“四川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大好機遇已經來臨。”年初,四川獲批全國首個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試點。這讓從事航空制造產業的李飚喜出望外。在他看來,通用航空產業鏈條長、服務領域廣、帶動能力強,有望成為四川下一個“萬億產業”。但要發展,低空開放是一個先決條件。
位于成都的中電科航空電子有限公司,是低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的技術論證總體單位。該企業總經理游興忠介紹,目前,多方正在調研、考察,圈定先行先試區域。因為看好機遇,全省多家通航相關企業都已開始積極謀劃新項目。
航天領域,四川也大有可為。“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正在加速,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8000億元。”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紅衛看來,航天產業是四川發展軍民融合產業的一個特色優勢領域。四川不僅有一大批航天“國家隊”,也具備相關產業鏈。目前,中國航天產業鏈正在探索向民企開放,四川民企應積極搶抓機遇,搶占高地。
搶占軍民融合產業高地,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周濤建議,四川要結合優勢資源,看準顛覆性科技,走科技引領道路。“以電子信息為例,大的方向就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
破難
求解錢的難題
曾獲國務院推廣
盈創動力模式將升級“2.0版”
□本報記者李龍俊
“盈創動力APP即將上線,科技金融服務模式將升級2.0版。”3月7日,成都高新區錦城大道539號,成都高投盈創動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悅告訴記者。
盈創動力APP是新面孔,但其1.0網站版本卻名聲在外。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盈創動力建立了債權融資服務、股權融資服務和增值服務三大服務體系,助力解決98%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都會遭遇的融資難題。
探索效果明顯,截至2017年底,盈創動力累計為5400余家中小企業提供債權融資約430億元,為400余家中小企業提供股權融資超過74億元,助推80余家中小企業改制上市。
2017年,盈創動力入選“四川省首批21條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經驗”,同年9月,盈創動力“面向中小企業的一站式投融資信息服務”獲國務院推廣。即將上線的APP,正是要把網站上和線下的經驗集中搬到手機上,提速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
記者在現場看到,即將上線的盈創動力APP,界面延續了官網橙黃色的主色調,首頁上有包括債權融資、股權融資、中介服務、政策申報等產品服務。
以債權融資功能為例,該功能板塊搭建了中小企業與銀行、小貸等機構的融資渠道,企業只需點擊“立即申請貸款”,填寫申報用途、金額、擔保方式、企業信息等,幾秒鐘就可完成申報。目前,盈創動力手機APP各功能板塊已基本成型。
“依托手機APP,未來盈創動力的服務將從省內擴展到服務全國中小微科技企業。”黃悅介紹。
●點評
全國政協委員、省知識產權局局長謝商華:
破解小微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企業和創新創業者融資難等問題,盈創動力作出了積極探索。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未來要推動其更多運用無形資產,比如知識產權作為融資手段。地方政府需推動研究完善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工作機制,引導金融資本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助力中小微科技型企業的發展。
求解人的難題
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改”
為研發人吃下“定心丸”
□本報記者寇敏芳
“每天都在天上飛來飛去。”3月8日,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林建輝剛在杭州參加完一個學術會議,準備趕往青島。
這樣的忙碌已經持續3個月。去年12月,西南交通大學青島軌道交通研究院(以下簡稱青島研究院)成立,林建輝擔任院長。雖然“開張”只有三個月,轉化已經“迫不及待”了。林建輝主持的一項研究課題——高速列車運行安全健康狀態監測與智能維護體系,有三項成果正在進行產業化測試,“已經到了最后一步了。”
青島研究院作為平臺,拉近了產學研的空間距離,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關鍵鏈條的是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
改革以前,“研究成果轉化一直是老大難問題。”林建輝回憶,以前科研成果出來,很多機構和企業感興趣,但研發人轉化的積極性不高。“因為產權屬于學校,轉化流程更復雜,研發人獲利不多。”
兩年前,西南交大開始推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核心是將職務科技成果的“國家所有”變為“國家、職務發明人共同所有”,以產權來激勵職務發明人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理順機制,成果轉化的難題迎刃而解。林建輝30年來積累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在2015年之后進行轉化,目前所有的專利權都已完成分割確權。而西南交大目前共完成職務發明專利分割確權180余項,注冊和認繳的企業達20家,帶動社會投資5億元。
不只是西南交大,2017年,四川出臺《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等系列措施,首批在20家國有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職務發明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制度改革試點。
●點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副書記徐延豪:
科研成果能夠被探索出來,要經過科研工作者日積月累的踏實工作,不能總是鼓勵科研人員固守清貧。西南交大在科技成果所有權方面的改革是科技界的“小崗村實驗”,突破了一些政策壁壘和體制弊端,真正讓科技人員的科研價值得到實現。
求解物的難題
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
向社會開放
□本報記者祖明遠
3月9日,制造永磁電機的企業家劉昆明,在四川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找尋電磁兼容測試儀,做電磁兼容實驗。“通過共享平臺,3天就能拿到可行性報告。”劉昆明說,相比以往將產品送往上海等地做實驗,不僅節約運輸成本,還能節約10天時間,所以更愿意在共享平臺上“淘寶”。
改變始于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向社會開放。2017年,四川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揭牌,平臺通過“互聯網+”模式,聚集軍工科研院所、軍民融合企業、檢測專家、儀器服務機構等資源。目前,已整合價值近40億元的儀器資源,上千家企業受益,協調創新服務總金額超5000萬元。既破解了國防軍工科研院所大型科學儀器重復建設、利用率低的弊端,也解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需要大型科學儀器進行檢測的難題。
在此之前,送檢難、送檢貴一直是這類新興企業的共同痛點。“一次檢測費加上交通費差不多2萬元,送檢次數很多,一套產品要做十幾次,光檢測費就要20多萬元。”劉昆明說,而若要自建檢測線,僅一個電磁兼容實驗室就需要上百萬元。
平臺剛開之初,劉昆明抱著試試的態度與中物院對接,得到了對方積極回應。“通過平臺申請,我在綿陽就近測試設備,3天能做完一次送檢,檢測費節省一半,差旅費全部節約,還避免了長距離運輸對檢測產品精度的影響。”
如今,平臺已成為供需雙方軍民融合窗口,更重要的是,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落地、跟蹤服務,平臺衍生出儀器設備定制購買及開發、金融產品配套等多項后期服務。
●點評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九洲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識別事業部研發部副部長陳琳:
將一些大型專業設備共享出來,既可提高設備的使用率,也能降低小型企業在研發環節的試驗成本,激發更多的科研動力。如今在綿陽,越來越多中小企業享受到設備共享的紅利。未來,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需要更多類似的共享共用。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