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十一)">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十一)">
從巴蜀大地到全國舞臺,再到全球矚目時刻,來自四川的文化音符,奏響2018年的春天。
1月24日,中國(閬中)首屆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開幕,一場延續近兩個月的春節文化盛宴隆重開啟,“春節老人”成為萬家團聚時的熱詞。
2月15日,除夕,閬中民俗“亮花鞋”亮相央視春晚,“足尖上的風采”驚艷世人的目光。
2月25日,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8分鐘”時間,南充大木偶劇院的兩只“熊貓信使”登上舞臺,在24面“冰屏”中穿梭,與運動員共舞……四川的文化魅力,展示在世界面前。
3月,北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四川代表團駐地,全國人大代表、南充市副市長唐燕熱情洋溢地向代表們分享這三個時間點,并將其歸納為“獻給春天的禮物,四川文化奏響三部曲”:繼承→轉化→傳播。
“三部曲”,節拍透著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文化的定位,令人振奮。
今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自信,重任在肩,川人擼起袖子,主動作為。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四川以強烈的責任感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動中華文化傳承、文化發展、文化為民在四川生根落地,凝聚治蜀興川共識,助力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擔當傳承使命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四川準確把握文化在新時代的戰略高度,堅持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澎湃的文化活力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專家魏學峰,今年帶著兩份建議赴京參會:一是建議設立“大國工匠獎”,二是建議設立“書法日”。
在他看來,中國精美的器物凝聚著歷代工匠的智慧和創造,弘揚工匠精神是更好破譯、繼承傳統文化精髓的一把鑰匙。書法經過幾千年繼承和創新,已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賡續文脈,以文化人。我省向傳統文化要活力,不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17年3月,我省啟動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深入挖掘歷史名人思想文化資源及其當代價值,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真正走出歷史、融入當代,走出書齋、面向社會,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一年來,首批十位四川歷史名人及其文化,正逐漸重現其生機與活力——
眉山實施“七個一”工程,提出“做精一個博物館”等舉措。3月3日晚,四川造話劇《蘇東坡》亮相國家大劇院,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點贊:一次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成功實踐;
南充“立足學術,著眼傳承”,成立落下閎研究中心、落下閎研究會、落下閎研究所,計劃改造觀星樓,打造落下閎故居。隨著中國(閬中)首屆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的舉行,“春節老人”再度稱譽海內外;
一大批四川歷史名人題材的文藝作品,已進入緊鑼密鼓的實施階段。去年底,描寫首批十位四川歷史名人的10部歷史小說創作出版工作全面啟動,預計將在一年左右時間內陸續推出……
歷史名人文化的“生機”,折射傳統文化的全面繼承與創新,這與頂層設計密不可分。
2017年,我省出臺《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施意見》,梳理出“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等17個項目。預計到2020年,我省將通過堅持保護傳承和發展兩手抓,初步形成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
“川劇振興和地方戲曲曲藝保護傳承工程”是其中的重要項目。2017年,我省川劇成績令人矚目:《鐸聲陣陣》入選中國戲劇節,《雙八郎》參加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布衣張瀾》入選全國基層院團戲曲匯演……
以最有文化味的四川表達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川故事成為文化中國里的精彩篇章。一年來,我省文藝創作“登原攀峰”,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推出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
川話版話劇《茶館》,以四川特有的方式回望經典、致敬經典,在北京、成都上演期間廣受好評,成為中國話劇“年度事件”;南充、自貢創排的歌劇《張思德》和《鹽神》,代表四川參加第三屆中國歌劇節;音樂劇《麥琪的禮物》受邀參加韓國大邱國際音樂劇節,謝幕時收獲長達5分鐘的掌聲,一舉斬獲“評委會大獎”……
來自國家藝術基金四川項目管理辦公室的一組數據顯示:2017年,我省申報國家藝術基金項目270個,數量居全國第七位,獲立項34項、資助2454萬元,實現“量質齊升”。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傳承,四川步履鏗鏘。
擔當發展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四川以改革求動力,以產業促發展,以供給惠民生,將文化事業納入治蜀興川工作大格局,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省文聯主席鄭曉幸最近密切關注著文化消費。“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括對文化生活的追求。”
文化創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回應百姓需求,文化建設被提到更高層面,有了更多使命和擔當。
聚焦新時代新變化新要求,四川文化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我省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壯大產業為支撐,以夯實服務為保障,努力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2月8日,成都城市音樂廳主體結構全面封頂。成都城市音樂廳在全國綜合類劇院排名第三,僅次于國家大劇院、江蘇大劇院。這一文化新地標預計今年底投入使用,屆時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中國歌劇舞劇院等頂尖院團將亮相演出。
“補足基本條件、保障基本任務、扶持精品生產、政府采購服務”——通過種種改革措施,我省文藝發展有了堅實保障。
以場館建設為例,我省著力推進“一團一場(館)、一團幾場(館)”,激發文藝院團創作生產活力。近年啟動的四川大劇院、四川人藝新劇場等項目,目前均快速推進,將在“十三五”期間投入使用。
與軟硬件建設并駕齊驅的是,我省文化體制改革也一步步向深處、細處求索。
2017年5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實施意見》。今年1月,四川省文化市場執法監督局成立。我省據此優化隊伍、明確權責,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維護文化市場秩序,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發展。
改革措施步步推進,凸顯破題深度,引領發展熱度,文化產業對我省國民經濟的貢獻日益凸顯。四川文化產業以年均超過20%的速度增長,融入治蜀興川事業、與全省中心大局同頻共振,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2017年,我省整合發展文化產業與產業轉型升級,出臺方案落實國家《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形成成都、甘孜、阿壩、涼山、樂山等地聯動的“1+4+N”四川音樂季發展態勢。
文化產業領域,高質量的“四川現象”引人注目。
出版領域,《米小圈》銷售突破1200萬冊,成為四川單本書籍“銷冠”;我省獲得15個中國出版政府獎,20個項目入選國家出版基金,作品版權登記量突破14萬件,創歷史新高。
影視領域,《我的1997》《索瑪花開》《天下糧田》3部“四川造”電視劇熱播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電影《二十二》獲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以1.78億元創下國產紀錄電影票房之最。
一步一個腳印,四川文化高質量發展真抓實干在路上。
擔當振興使命
推動鄉村振興,四川以文化為抓手下出“先手棋”,探索建立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機制,切實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文化與鄉村振興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系?傳承千年的彝繡如何迎接新時代發展的春天?全國兩會會場,來自馬邊彝族自治縣的全國人大代表喬進雙梅用帶來的12套彝繡服飾作答。
2015年,喬進雙梅等5人成立馬邊首個刺繡專業合作社,生產彝繡服飾、手繡工藝品等,迄今已帶動168名繡娘居家就業,年人均創收8000元以上。去年起,她們的“女子繡班”走進當地小學開展培訓。
喬進雙梅一直以來的愿望逐漸實現:彝繡走出深山,讓當地彝族百姓以此脫貧致富。
今年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讓喬進雙梅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方向:“不僅能讓彝族孩子從小掌握一門技藝,還可以傳承并發揚我們本民族的文化。”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化構筑起堅實的精神屏障。以脫貧攻堅為抓手,鄉村文化振興在全省蓬勃開展。
我省啟動實施的“千村文化扶貧行動”,聚焦“四個好”目標,在文化基礎設施建管用、挖掘保護地方文化特色、培育壯大文化服務隊伍、打通文化扶貧“最后一公里”等方面下功夫。
“扶志”與“扶智”成為關鍵。我省精準施策,“扶志”與“扶智”并舉,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儀隴縣新政鎮安溪潮村曾是有名的貧困村,如今行走在這里,隨處可見愛國、敬老、誠信、友善等內容的剪紙宣傳畫,不僅裝點了村容村貌,還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青川縣茶壩鄉月明村創新設立家庭道德積分激勵機制,每月以家庭為單位,根據生活習慣等開展評比,積分達到一定標準可領取實物獎勵,2017年該村據此為近60戶發放獎勵……
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同樣不可或缺。
去年出臺的《四川省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總體規劃(2017—2020年)》提出,以文化為靈魂,挖掘文化底蘊,傳承鄉愁記憶,培育和繁榮鄉村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我省以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保護為突破口,挖掘、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等,有效規避“千村一面”,走出一條“一村一品”振興之路。
作為著名的“網紅村”,截至2017年底,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已引入文創項目41個,匯聚文化創客100余人,游客量達到數十萬人次,文創及鄉村旅游收入超過8000萬元。
古藺縣箭竹苗族鄉沿襲苗族傳統習俗舉辦“箭竹苗家風情節”,輻射川、滇、黔、渝四省市。2017年,“箭竹苗家風情節”接待游客23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6億元,富強村人均純收入達1.2萬余元。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今年2月,我省落實中央精神,提出“建立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機制,切實加強鄉風文明建設”。
積極構建新時代農村核心價值體系,加快建立鄉村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深入推進文明村鎮創建,推動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我省鄉村文化的保護、傳承、轉化、發展軌跡清晰。
堅定文化自信,勇于擔當作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旋律,鏗鏘有力?! 醣緢笥浾哂嗳绮◤埩|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從巴蜀大地到全國舞臺,再到全球矚目時刻,來自四川的文化音符,奏響2018年的春天。
1月24日,中國(閬中)首屆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開幕,一場延續近兩個月的春節文化盛宴隆重開啟,“春節老人”成為萬家團聚時的熱詞。
2月15日,除夕,閬中民俗“亮花鞋”亮相央視春晚,“足尖上的風采”驚艷世人的目光。
2月25日,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8分鐘”時間,南充大木偶劇院的兩只“熊貓信使”登上舞臺,在24面“冰屏”中穿梭,與運動員共舞……四川的文化魅力,展示在世界面前。
3月,北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四川代表團駐地,全國人大代表、南充市副市長唐燕熱情洋溢地向代表們分享這三個時間點,并將其歸納為“獻給春天的禮物,四川文化奏響三部曲”:繼承→轉化→傳播。
“三部曲”,節拍透著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文化的定位,令人振奮。
今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自信,重任在肩,川人擼起袖子,主動作為。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四川以強烈的責任感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動中華文化傳承、文化發展、文化為民在四川生根落地,凝聚治蜀興川共識,助力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擔當傳承使命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四川準確把握文化在新時代的戰略高度,堅持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澎湃的文化活力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專家魏學峰,今年帶著兩份建議赴京參會:一是建議設立“大國工匠獎”,二是建議設立“書法日”。
在他看來,中國精美的器物凝聚著歷代工匠的智慧和創造,弘揚工匠精神是更好破譯、繼承傳統文化精髓的一把鑰匙。書法經過幾千年繼承和創新,已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賡續文脈,以文化人。我省向傳統文化要活力,不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17年3月,我省啟動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深入挖掘歷史名人思想文化資源及其當代價值,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真正走出歷史、融入當代,走出書齋、面向社會,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一年來,首批十位四川歷史名人及其文化,正逐漸重現其生機與活力——
眉山實施“七個一”工程,提出“做精一個博物館”等舉措。3月3日晚,四川造話劇《蘇東坡》亮相國家大劇院,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點贊:一次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的成功實踐;
南充“立足學術,著眼傳承”,成立落下閎研究中心、落下閎研究會、落下閎研究所,計劃改造觀星樓,打造落下閎故居。隨著中國(閬中)首屆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的舉行,“春節老人”再度稱譽海內外;
一大批四川歷史名人題材的文藝作品,已進入緊鑼密鼓的實施階段。去年底,描寫首批十位四川歷史名人的10部歷史小說創作出版工作全面啟動,預計將在一年左右時間內陸續推出……
歷史名人文化的“生機”,折射傳統文化的全面繼承與創新,這與頂層設計密不可分。
2017年,我省出臺《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施意見》,梳理出“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等17個項目。預計到2020年,我省將通過堅持保護傳承和發展兩手抓,初步形成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
“川劇振興和地方戲曲曲藝保護傳承工程”是其中的重要項目。2017年,我省川劇成績令人矚目:《鐸聲陣陣》入選中國戲劇節,《雙八郎》參加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布衣張瀾》入選全國基層院團戲曲匯演……
以最有文化味的四川表達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川故事成為文化中國里的精彩篇章。一年來,我省文藝創作“登原攀峰”,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推出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
川話版話劇《茶館》,以四川特有的方式回望經典、致敬經典,在北京、成都上演期間廣受好評,成為中國話劇“年度事件”;南充、自貢創排的歌劇《張思德》和《鹽神》,代表四川參加第三屆中國歌劇節;音樂劇《麥琪的禮物》受邀參加韓國大邱國際音樂劇節,謝幕時收獲長達5分鐘的掌聲,一舉斬獲“評委會大獎”……
來自國家藝術基金四川項目管理辦公室的一組數據顯示:2017年,我省申報國家藝術基金項目270個,數量居全國第七位,獲立項34項、資助2454萬元,實現“量質齊升”。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傳承,四川步履鏗鏘。
擔當發展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四川以改革求動力,以產業促發展,以供給惠民生,將文化事業納入治蜀興川工作大格局,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省文聯主席鄭曉幸最近密切關注著文化消費。“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括對文化生活的追求。”
文化創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回應百姓需求,文化建設被提到更高層面,有了更多使命和擔當。
聚焦新時代新變化新要求,四川文化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我省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壯大產業為支撐,以夯實服務為保障,努力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2月8日,成都城市音樂廳主體結構全面封頂。成都城市音樂廳在全國綜合類劇院排名第三,僅次于國家大劇院、江蘇大劇院。這一文化新地標預計今年底投入使用,屆時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中國歌劇舞劇院等頂尖院團將亮相演出。
“補足基本條件、保障基本任務、扶持精品生產、政府采購服務”——通過種種改革措施,我省文藝發展有了堅實保障。
以場館建設為例,我省著力推進“一團一場(館)、一團幾場(館)”,激發文藝院團創作生產活力。近年啟動的四川大劇院、四川人藝新劇場等項目,目前均快速推進,將在“十三五”期間投入使用。
與軟硬件建設并駕齊驅的是,我省文化體制改革也一步步向深處、細處求索。
2017年5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實施意見》。今年1月,四川省文化市場執法監督局成立。我省據此優化隊伍、明確權責,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維護文化市場秩序,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發展。
改革措施步步推進,凸顯破題深度,引領發展熱度,文化產業對我省國民經濟的貢獻日益凸顯。四川文化產業以年均超過20%的速度增長,融入治蜀興川事業、與全省中心大局同頻共振,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2017年,我省整合發展文化產業與產業轉型升級,出臺方案落實國家《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形成成都、甘孜、阿壩、涼山、樂山等地聯動的“1+4+N”四川音樂季發展態勢。
文化產業領域,高質量的“四川現象”引人注目。
出版領域,《米小圈》銷售突破1200萬冊,成為四川單本書籍“銷冠”;我省獲得15個中國出版政府獎,20個項目入選國家出版基金,作品版權登記量突破14萬件,創歷史新高。
影視領域,《我的1997》《索瑪花開》《天下糧田》3部“四川造”電視劇熱播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電影《二十二》獲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以1.78億元創下國產紀錄電影票房之最。
一步一個腳印,四川文化高質量發展真抓實干在路上。
擔當振興使命
推動鄉村振興,四川以文化為抓手下出“先手棋”,探索建立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機制,切實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文化與鄉村振興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系?傳承千年的彝繡如何迎接新時代發展的春天?全國兩會會場,來自馬邊彝族自治縣的全國人大代表喬進雙梅用帶來的12套彝繡服飾作答。
2015年,喬進雙梅等5人成立馬邊首個刺繡專業合作社,生產彝繡服飾、手繡工藝品等,迄今已帶動168名繡娘居家就業,年人均創收8000元以上。去年起,她們的“女子繡班”走進當地小學開展培訓。
喬進雙梅一直以來的愿望逐漸實現:彝繡走出深山,讓當地彝族百姓以此脫貧致富。
今年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讓喬進雙梅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方向:“不僅能讓彝族孩子從小掌握一門技藝,還可以傳承并發揚我們本民族的文化。”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化構筑起堅實的精神屏障。以脫貧攻堅為抓手,鄉村文化振興在全省蓬勃開展。
我省啟動實施的“千村文化扶貧行動”,聚焦“四個好”目標,在文化基礎設施建管用、挖掘保護地方文化特色、培育壯大文化服務隊伍、打通文化扶貧“最后一公里”等方面下功夫。
“扶志”與“扶智”成為關鍵。我省精準施策,“扶志”與“扶智”并舉,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儀隴縣新政鎮安溪潮村曾是有名的貧困村,如今行走在這里,隨處可見愛國、敬老、誠信、友善等內容的剪紙宣傳畫,不僅裝點了村容村貌,還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青川縣茶壩鄉月明村創新設立家庭道德積分激勵機制,每月以家庭為單位,根據生活習慣等開展評比,積分達到一定標準可領取實物獎勵,2017年該村據此為近60戶發放獎勵……
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同樣不可或缺。
去年出臺的《四川省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總體規劃(2017—2020年)》提出,以文化為靈魂,挖掘文化底蘊,傳承鄉愁記憶,培育和繁榮鄉村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我省以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保護為突破口,挖掘、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等,有效規避“千村一面”,走出一條“一村一品”振興之路。
作為著名的“網紅村”,截至2017年底,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已引入文創項目41個,匯聚文化創客100余人,游客量達到數十萬人次,文創及鄉村旅游收入超過8000萬元。
古藺縣箭竹苗族鄉沿襲苗族傳統習俗舉辦“箭竹苗家風情節”,輻射川、滇、黔、渝四省市。2017年,“箭竹苗家風情節”接待游客23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6億元,富強村人均純收入達1.2萬余元。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今年2月,我省落實中央精神,提出“建立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機制,切實加強鄉風文明建設”。
積極構建新時代農村核心價值體系,加快建立鄉村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深入推進文明村鎮創建,推動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我省鄉村文化的保護、傳承、轉化、發展軌跡清晰。
堅定文化自信,勇于擔當作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旋律,鏗鏘有力?! 醣緢笥浾哂嗳绮◤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