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初,一篇最稱作“最悲傷的小學生作文”《淚》在網上瘋傳,那一句“飯做好了媽媽已經死了”令多少人傷感落淚,也讓我記住了四川大涼山的貧困與孤兒的無助。這封信贏得了眾多的同情與捐助,也招致了不同的聲音:有罵政府不作為的,也有罵當地民眾好吃懶做的。
2016年3月中旬,當我昔日的同事蓮子經過歷時9天的大涼山之行,給我發來她拍攝的圖片時,盡管畫面上貧困仍在,但我卻依稀讀出了另外一種感覺:大涼山腹地,在與貧窮抗爭的人們遠非外界一些人所想象的“不爭氣”。
地圖上,金沙江在四川西南向北延伸,同大渡河匯合,勾勒出呈銀杏葉狀的大小涼山輪廓。因山險水急,涼山形成一個封閉、獨立的地理單元。該地區全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幅員面積6萬余平方公里,彝族人口220多萬。
同事蓮子的行攝之旅,途經大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拖覺、昭覺縣的補爾村、大碗廠村、石咀村、吉為谷村等。那里地處大山深處,交通極為不便(距自治州首府西昌有120多公里的山路),屬國家級貧困縣,經濟、教育、生活環境、文化水平相當落后。蓮子說,那里沒有馬騎、沒有自行車,人們只是在方圓幾公里的范圍活動,外面的世界哪里曉得。特別是那些孩子們,到了求知的年齡,因各種原因沒法上學或者上了不久就不得不失學,實在可惜。
曾經,許多的記者和志愿者都到這里作過調研和扶貧支教。他們發表的文章或者寫下的心得體會被誤讀成“懶惰、毒品成為大涼山繞不開的兩個致貧標簽”,由此也產生了“不值得同情”的觀點。
但據彝族學業者侯遠高說,貧困本身就是一個相對概念,改革開放30多年來,涼山也在發展,只是與內地差距越來越大。作為中國14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涼山只是國家發展不平衡的一個縮影。
侯遠高眼中的涼山,基本溫飽已不是問題,沒有人餓肚子,“涼山并不像網友‘視覺上’所看到的那么貧窮。”常年扎根涼山,他看到盡管鄉村教育很差,但彝族大學生數量在增長。此前看不到教育的希望,鄉民寧愿讓孩子去放羊,但現在只要條件稍好的農村家庭都把孩子送到縣城讀書,縣城學校人數爆滿。
的確,一個人的人生軌跡與他所受的教育息息相關。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明辨是非,也才能從根上改變貧窮。眾多鄉民生活在封閉隔絕的大山里,不能接受良好教育,何談接受現代文明。
當我們把鏡頭對準貧困時,誰能明白他們內心深處對于關愛的渴望以及與貧困的抗爭?
曾經在大涼山生活了28年的詩人北來,在他用20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大涼山往事》中寫道:
我從未靠近過你
大涼山
靠不近你的諺語
你的時間
你的藍天光芒太高
鷹太高
斑斑駁駁的古彝文
你的地方你的聲音究竟在哪里
現在,我就從蓮子中的圖片中來為你描摹一下他們內心深處的聲音。
1.勞動篇
↑大涼山昭覺一帶,這樣的地方要擺脫貧困談何容易!
↑年幼兒童跟隨母親下地耕種,何來懶可言?
↑原始的農耕,手工撒種(土豆)撒糞,后面的人用腳掩埋。看看,牽牛的小孩年僅4歲,每個婦女身后都背著年幼的孩子。耳濡目染,孩子從小就養成了愛勞動的習慣。
↑在一旁休息,等待換班牽牛的幼童。誰能說他長大后不熱愛勞動?
↑一名婦女直接用手往簸箕里扒糞,我看到了原始也看到了勤勞。
↑德國米索爾基金援建的糧食飼料加工點。人們并非無所事事。
↑多數青壯年外出打工掙錢,孩子只能由老人撫養。這與全國各地都一樣。
↑孩子們把家園守望,這種局面讓他們很早學會獨立學會堅強。
↑這就是普通彝族人家的居住環境,中間可能叫地盆火吧,既可以用作取暖,也可以燒水做飯。勞動一天下來,小日子過得也挺溫暖。
↑一路陪伴我們的司機、36歲的彝族青年路健,家住拖覺鎮。他很友善,經常外出打工,思想開化許多。
2.民風篇
↑這里的百姓雖然很窮,但民風淳樸,趕集外出僅僅用一根松枝插在門上以示家中無人。
↑上集市的老人也會穿戴一新。
↑孩子盡管負擔很重,但他們對明天并不絕望。
↑隨奶奶趕集的兒童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注意他的手里也有零食哦!
↑連背帶抱,這個姐姐并沒有感到不快樂。
↑其實,這里的百姓也知道改變生活,孩子并不缺吃少穿。瞧瞧,這名兒童的衣服就很光鮮。
↑但是因為缺水,很少洗衣服,穿著穿著就顯得臟舊。
↑即使穿得再光鮮,整日與羊群為伴怎能不臟呢?
↑家家孩子多,進而導致貧困。或許這種觀念在下一代身上會有所改變。
↑這位老人曾是退伍軍人,現在撫養著父母雙亡的孫兒們。身后的民居也是很漂亮古樸。
3.希望篇
↑孩子們渴望接受教育,非常喜愛來自北京叔叔阿姨送的文具。
↑收到小禮物的女孩看上去有些羞澀,彰顯涼山女兒的質樸。
↑一支花色的鉛筆都會讓她如此開心。
↑蓮子在為孩子們發放糖果,真是“排排隊,吃果果”,我看到了文明的希望種子。
↑他們與內地的孩子一樣有著游戲的童年。
↑從孩子們的臉上,我看到了陽光。
↑這樣的“滑梯”游戲也會讓他們很快樂。
↑即使是坐在糞堆上,他們的笑容依舊燦爛。
↑從這樣的眼神里,我能讀出感恩和堅強。
↑他們是大涼山的未來。從他們的眼神里我看到了純凈和希望。
↑希望在教育,希望在這里!學校沒有專職搞衛生的人員,中午休息時學生們自發打掃垃圾。
↑給孩子們現場拍攝視頻現場播放,引得歡聲笑語,相信這會在孩子們的心里播下追夢的種子。
↑正在修筑的山路,蓮子一行人在關卡等待單邊通行。要想富,先修路。當地政府也想有所作為,怎奈資金有限,加上不時塌方,困難重重。還希望各屆人士扶持一把,把路修得更像樣一些。
↑大涼山孩子們的身影與眼神每每在眼前縈繞。蓮子說,要不是距離太遠,要不是交通太不方便,真想經常去那里,給那里的孩子們送去更多的關愛和溫暖。
【結束語】盡管大涼山的貧困是不爭的事實,盡管人們對大涼山的貧困存在這樣那樣的爭議,但我寧愿相信,這是上天對這個民族的最大考驗。俗話,富不過三代,窮也不過三代。今天大涼山人遭受的所有苦難,都會變成明天最好的禮物。這不是我的臆語,這是我從大涼山孩子們的眼神里感覺到的。他們只會隨時代進步,而不會被世界拋棄。我真切地希望,外出打工的大涼山年青人不僅給家鄉帶來財富,也會帶來不一樣的觀念;我們每一個到那里的人,都給孩子們以關愛的目光,撩起他們心中被壓抑的夢想,貧而不困,自強不息。我也有理由相信,大涼山會變得越來越好!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2015年8月初,一篇最稱作“最悲傷的小學生作文”《淚》在網上瘋傳,那一句“飯做好了媽媽已經死了”令多少人傷感落淚,也讓我記住了四川大涼山的貧困與孤兒的無助。這封信贏得了眾多的同情與捐助,也招致了不同的聲音:有罵政府不作為的,也有罵當地民眾好吃懶做的。
2016年3月中旬,當我昔日的同事蓮子經過歷時9天的大涼山之行,給我發來她拍攝的圖片時,盡管畫面上貧困仍在,但我卻依稀讀出了另外一種感覺:大涼山腹地,在與貧窮抗爭的人們遠非外界一些人所想象的“不爭氣”。
地圖上,金沙江在四川西南向北延伸,同大渡河匯合,勾勒出呈銀杏葉狀的大小涼山輪廓。因山險水急,涼山形成一個封閉、獨立的地理單元。該地區全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幅員面積6萬余平方公里,彝族人口220多萬。
同事蓮子的行攝之旅,途經大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拖覺、昭覺縣的補爾村、大碗廠村、石咀村、吉為谷村等。那里地處大山深處,交通極為不便(距自治州首府西昌有120多公里的山路),屬國家級貧困縣,經濟、教育、生活環境、文化水平相當落后。蓮子說,那里沒有馬騎、沒有自行車,人們只是在方圓幾公里的范圍活動,外面的世界哪里曉得。特別是那些孩子們,到了求知的年齡,因各種原因沒法上學或者上了不久就不得不失學,實在可惜。
曾經,許多的記者和志愿者都到這里作過調研和扶貧支教。他們發表的文章或者寫下的心得體會被誤讀成“懶惰、毒品成為大涼山繞不開的兩個致貧標簽”,由此也產生了“不值得同情”的觀點。
但據彝族學業者侯遠高說,貧困本身就是一個相對概念,改革開放30多年來,涼山也在發展,只是與內地差距越來越大。作為中國14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涼山只是國家發展不平衡的一個縮影。
侯遠高眼中的涼山,基本溫飽已不是問題,沒有人餓肚子,“涼山并不像網友‘視覺上’所看到的那么貧窮。”常年扎根涼山,他看到盡管鄉村教育很差,但彝族大學生數量在增長。此前看不到教育的希望,鄉民寧愿讓孩子去放羊,但現在只要條件稍好的農村家庭都把孩子送到縣城讀書,縣城學校人數爆滿。
的確,一個人的人生軌跡與他所受的教育息息相關。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明辨是非,也才能從根上改變貧窮。眾多鄉民生活在封閉隔絕的大山里,不能接受良好教育,何談接受現代文明。
當我們把鏡頭對準貧困時,誰能明白他們內心深處對于關愛的渴望以及與貧困的抗爭?
曾經在大涼山生活了28年的詩人北來,在他用20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大涼山往事》中寫道:
我從未靠近過你
大涼山
靠不近你的諺語
你的時間
你的藍天光芒太高
鷹太高
斑斑駁駁的古彝文
你的地方你的聲音究竟在哪里
現在,我就從蓮子中的圖片中來為你描摹一下他們內心深處的聲音。
1.勞動篇
2.民風篇
3.希望篇
【結束語】盡管大涼山的貧困是不爭的事實,盡管人們對大涼山的貧困存在這樣那樣的爭議,但我寧愿相信,這是上天對這個民族的最大考驗。俗話,富不過三代,窮也不過三代。今天大涼山人遭受的所有苦難,都會變成明天最好的禮物。這不是我的臆語,這是我從大涼山孩子們的眼神里感覺到的。他們只會隨時代進步,而不會被世界拋棄。我真切地希望,外出打工的大涼山年青人不僅給家鄉帶來財富,也會帶來不一樣的觀念;我們每一個到那里的人,都給孩子們以關愛的目光,撩起他們心中被壓抑的夢想,貧而不困,自強不息。我也有理由相信,大涼山會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