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縣用極具儀式感榮譽感的“掛燈籠”活動,在廣大農村開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本報記者李秋怡衡潔曾實徐莉莎
3月,草木綠,菜花黃,正是農村最美的時節,宣漢縣雙河鎮大田村迎來一撥又一撥踏青的游客。游客雖多,但村里很整潔。“游客多的時候,村民們都會自發組織守護隊,搞衛生、護安全。”村上治安大隊隊長徐利平說,現在村里尊老愛幼的多了,無理取鬧的少了,發展產業的多了,游手好閑的少了。
變化,要從一盞盞紅燈籠說起。從2016年開始,每逢臘月二十,宣漢縣各鄉鎮給廣大村民發放公民道德紅燈籠,一家家模范戶從縣領導、鄉干部手中接過紅燈籠,高高掛在自家屋檐下。其中,10%是縣級模范戶,20%是鄉鎮模范戶,50%是村(社區)達標戶,燈籠樣式各不相同;當然,也有20%的村民沒有領到燈籠。
紅燈籠掛起來,新風尚樹起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如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宣漢縣以一盞盞紅燈籠為載體展開探索。
文明鄉風:“掛燈籠”激發正能量
東鄉鎮興隆村52歲的村民朱寒雙今年領到“縣級模范戶”燈籠,提起這件事他很是自豪:“我家10口人住在一起,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家種果樹搞養殖,日子過得紅火,家庭也很和睦。這次縣里給我們掛了模范戶的紅燈籠,以后更要好好干!”
為什么要給村民掛燈籠?掛燈籠的標準是什么?2016年,宣漢縣委、縣政府在對全縣農村進行大量實地調研后,發現一個矛盾:在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跑上“快車道”的同時,關心集體、孝敬父母、和睦鄰里、勤勞奮發等傳統美德正被一些人淡忘。
“有管理者認為遇到問題擺平就是本事,不講弘揚正能量。久而久之,是非曲直被模糊了,社會就沒有正氣。”宣漢縣委書記唐廷教道出最初的想法,“如果我們有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卻有一個衰敗的鄉村,社會治理是不成功的。鄉風文明的建設需要我們去探索。”
2016年6月起,宣漢在全縣開展以“誠信·守法·感恩”為主要內容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以什么為載體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老百姓的關注和參與?經過反復討論,宣漢決定用“掛燈籠”這個富有儀式感、榮譽感的活動,來增強道德的力量,激發社會正能量。“鄉親們都想圖個喜慶,這樣的活動會讓他們覺得有意義。”唐廷教說。
毛壩鎮永勝社區鄒仕波,8年來義務照顧83歲的殘疾老人;南壩鎮羅賢貴奮不顧身,勇救7名落水者;芭蕉鎮泉水村70多歲的王德仁老人,自發捐出退休養老金為村民接通自來水……一個個群眾身邊的道德榜樣不斷涌現。2017年,全縣共有19萬余戶村民掛上紅燈籠。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表示,由于鄉風文明建設是軟性指標,同時不像產業發展那樣有抓手,實施起來成本大、要求高,因此常成為鄉村振興過程中被忽略的對象。宣漢的決策者們在恰當的時間點填補了這個空白,是很有價值的探索。
良好家風:“家訓”傳承潤物無聲
明月鄉大漁池村是一個美麗的村莊,白墻灰瓦,荷塘圍繞,最有意趣的是家家戶戶門口張貼著“家訓”。
張氏是這里的大姓,80%以上的人姓張。張家人門口都張貼著“張氏宗訓”,其具體內容為“愛國愛家、明禮誠信、寬厚待人、勤于耕作、孝親敬上、齊家教子、睦鄰正理、仁讓自強”。
張紹康是“張氏宗訓”起草者之一。兩年前,大漁池村46戶村民集中住進政府統一修建的新農村,錯落的小樓掩映在田園風光里,蓮藕產業不斷壯大,讓張紹康和村民們非常高興。“黨和政府讓大家住進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我們自己還得有個好樣子。”張紹康提議,“我們自己來寫家訓、傳家風。”提議一出,五社社長張賢能、鄰居張儒輝和張紹榮紛紛響應,你一言我一語,共同寫出“張氏宗訓”。他們還專門請教當地德高望重的鄉賢張德義。張德義看了“張氏宗訓”后表示,既弘揚了傳統文化,又體現了時代精神。
村委會知道這件事情后,主動提出,由村上統一給張氏家族制作宗訓牌。
看到“張氏宗訓”貼在門口,大漁池村的李家、陳家也行動起來,紛紛擬出自己的家訓。
寫家訓、傳家風,潤物無聲,大漁池村漸漸發生了變化。
過去,村里吵架打架、飛短流長的現象不少,不講衛生、不講文明的也大有人在。有了家訓照鏡子、正衣冠,村民們都鉚著一股勁創先爭優,孝親敬上、齊家教子、鄰里關愛蔚然成風。
張儒輝到廣東打工,無論舟車勞頓,一直把75歲的母親帶在身邊。母親想回老家看看,他省吃儉用買機票;母親生病了,怕給兒子添麻煩,說回老家養病,他堅決不同意。“父親走得早,不能把母親一個人留在老家。一個人煮一鍋稀飯都能吃上一天,身體怎么會好。” 張儒輝說,陪伴就是盡孝。村民們對張儒輝紛紛點贊,一致推選他為縣級模范戶。
張紹康的孫子孫女們讀了家訓,看到村上的變化,也表示:“爺爺,你放心,家訓我們一定記住,一定按家訓說的做。”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家風,連著民風,連著鄉風。
鄉風一變,行為自美。村民張德海一家在外務工,80多歲的老母親不愿同行,獨自留在家里。一次,老人突發疾病臥床不起,村民發現后,立馬趕來抬人、叫車、送醫。
雙河鎮尖山村村民張從學到大漁池村流轉土地100多畝發展蓮藕,因為種植技術和銷售原因,虧了幾十萬元。為了兌現土地流轉費用和村民工資,張從學四處借貸,其誠信品格贏得村民們的敬佩。
夫妻、父母、子女、舊故、鄉里……像大漁池村那樣,只有處理好各種關系,鄉村才能真正成為大家心中向往的精神家園。
淳樸民風:每位百姓都是受益者
如何讓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落到實處?“我們的共識是:群眾是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的主角。群眾的事情群眾自己解決,政府只引導,不干預。”宣漢縣委主要負責人說,“將法治、德治和自治相融合,是我們正在探索的鄉村治理新模式。”
宣漢實行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政府注重引導:道德講堂、專題講座、院壩會、農民夜校、誠信故事會、經典誦讀、公益廣告……多形式多載體進行誠信教育、守法教育、感恩教育;另一方面,群眾自發創新:全縣569個村(社區)都由村民選舉成立道德文化理事會,道德積分、紅黑榜、哭臉笑臉、負面清單等形式成為新嘗試。
變化可看可感。雙河鎮大田村村民李友恒曾常年不管年邁的父母,在開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后,思想發生轉變,現在主動贍養父母;村里發展藍莓產業,村民從不支持、不關心到現在人人爭當清潔員、巡邏員,藍莓基地已發展到1000余畝。雙河鎮副鎮長羅兆兵介紹,下一步將在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中增加“不等不靠主動奮進”等內容,進一步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
紅嶺鎮曾被稱為“上訪鎮”,干群關系緊張。在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中,鎮村干部主動介入,找準原因化解矛盾。同時重點關注環境衛生、家庭和睦、勤勞致富、安全穩定、遵紀守法五大方面,規范村民道德行為,培育和諧文明新風。鎮黨委書記柳偉告訴記者,去年掛燈籠時還有人來問“為啥不給我掛”,今年沒人來找了,因為村民們都信服這個評選?,F在紅嶺鎮正在打造“花椒之鄉”,村民們都十分支持,把心思用在了勤勞致富上。
掛上燈籠的,不斷自我鞭策爭取來年做得更好;沒領到燈籠的,暗下決心努力改變,希望來年“爭個先”。而受益者,則是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老百姓。
淳樸的鄉風民風成為宣漢快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干群矛盾、群眾之間的摩擦被解決在基層。2017年,巴山大峽谷、土溪口水庫、百節溪公園、濱湖路、達宣快速通道等一批大型工程開工建設,沒有發生一例上訪鬧事和群體性事件;全縣回引創業項目600多個,投入資金超過100億元,帶動農民增收10余億元。
一盞盞紅燈籠,照亮鄉村文明進階路,成為煥發新氣象的精神指引。
接地氣的褒獎“帶”出好風氣
□王付永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宣漢縣通過給模范村民“掛燈籠”這種極具儀式感的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廣大群眾爭當道德模范、學習先進的積極性,有效地推動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鄉村風氣如何,關鍵要看如何引、如何帶、如何抓。好的社會風氣,需要引導和培育,更需要“群雁高飛頭雁領”。道德“紅燈籠”高掛,既是模范村民個人榮譽的象征,也是更多群眾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一個“標桿”。把身邊的模范作為“標桿”高高樹起來,以更加大眾化、接地氣的方式,廣泛組織“掛燈籠”“褒獎禮”“授匾額”等多種形式的褒獎活動,開展“最好婆媳”“最和諧鄰里”“美德少年”“慈母孝女”等評選活動,帶動村民學先進趕先進, 不斷深化對道德的理解、對文明的認同。讓高尚道德深入人心,讓傳統美德不斷延續,讓涵養良好家風成為所有村民的自覺追求。
本固才能枝榮,根深才能葉茂。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堅持立標桿、樹樣板,將之作為好風氣建設的有力抓手,又要堅持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既要正面引導,讓正能量廣泛傳播,又要直面問題,發揮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讓不良風氣無處藏身。最終,在標桿和模范的帶動引領下,助推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加快形成。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宣漢縣用極具儀式感榮譽感的“掛燈籠”活動,在廣大農村開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本報記者李秋怡衡潔曾實徐莉莎
3月,草木綠,菜花黃,正是農村最美的時節,宣漢縣雙河鎮大田村迎來一撥又一撥踏青的游客。游客雖多,但村里很整潔。“游客多的時候,村民們都會自發組織守護隊,搞衛生、護安全。”村上治安大隊隊長徐利平說,現在村里尊老愛幼的多了,無理取鬧的少了,發展產業的多了,游手好閑的少了。
變化,要從一盞盞紅燈籠說起。從2016年開始,每逢臘月二十,宣漢縣各鄉鎮給廣大村民發放公民道德紅燈籠,一家家模范戶從縣領導、鄉干部手中接過紅燈籠,高高掛在自家屋檐下。其中,10%是縣級模范戶,20%是鄉鎮模范戶,50%是村(社區)達標戶,燈籠樣式各不相同;當然,也有20%的村民沒有領到燈籠。
紅燈籠掛起來,新風尚樹起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是不可缺少的一環。如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宣漢縣以一盞盞紅燈籠為載體展開探索。
文明鄉風:“掛燈籠”激發正能量
東鄉鎮興隆村52歲的村民朱寒雙今年領到“縣級模范戶”燈籠,提起這件事他很是自豪:“我家10口人住在一起,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家種果樹搞養殖,日子過得紅火,家庭也很和睦。這次縣里給我們掛了模范戶的紅燈籠,以后更要好好干!”
為什么要給村民掛燈籠?掛燈籠的標準是什么?2016年,宣漢縣委、縣政府在對全縣農村進行大量實地調研后,發現一個矛盾:在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跑上“快車道”的同時,關心集體、孝敬父母、和睦鄰里、勤勞奮發等傳統美德正被一些人淡忘。
“有管理者認為遇到問題擺平就是本事,不講弘揚正能量。久而久之,是非曲直被模糊了,社會就沒有正氣。”宣漢縣委書記唐廷教道出最初的想法,“如果我們有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卻有一個衰敗的鄉村,社會治理是不成功的。鄉風文明的建設需要我們去探索。”
2016年6月起,宣漢在全縣開展以“誠信·守法·感恩”為主要內容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以什么為載體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老百姓的關注和參與?經過反復討論,宣漢決定用“掛燈籠”這個富有儀式感、榮譽感的活動,來增強道德的力量,激發社會正能量。“鄉親們都想圖個喜慶,這樣的活動會讓他們覺得有意義。”唐廷教說。
毛壩鎮永勝社區鄒仕波,8年來義務照顧83歲的殘疾老人;南壩鎮羅賢貴奮不顧身,勇救7名落水者;芭蕉鎮泉水村70多歲的王德仁老人,自發捐出退休養老金為村民接通自來水……一個個群眾身邊的道德榜樣不斷涌現。2017年,全縣共有19萬余戶村民掛上紅燈籠。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表示,由于鄉風文明建設是軟性指標,同時不像產業發展那樣有抓手,實施起來成本大、要求高,因此常成為鄉村振興過程中被忽略的對象。宣漢的決策者們在恰當的時間點填補了這個空白,是很有價值的探索。
良好家風:“家訓”傳承潤物無聲
明月鄉大漁池村是一個美麗的村莊,白墻灰瓦,荷塘圍繞,最有意趣的是家家戶戶門口張貼著“家訓”。
張氏是這里的大姓,80%以上的人姓張。張家人門口都張貼著“張氏宗訓”,其具體內容為“愛國愛家、明禮誠信、寬厚待人、勤于耕作、孝親敬上、齊家教子、睦鄰正理、仁讓自強”。
張紹康是“張氏宗訓”起草者之一。兩年前,大漁池村46戶村民集中住進政府統一修建的新農村,錯落的小樓掩映在田園風光里,蓮藕產業不斷壯大,讓張紹康和村民們非常高興。“黨和政府讓大家住進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我們自己還得有個好樣子。”張紹康提議,“我們自己來寫家訓、傳家風。”提議一出,五社社長張賢能、鄰居張儒輝和張紹榮紛紛響應,你一言我一語,共同寫出“張氏宗訓”。他們還專門請教當地德高望重的鄉賢張德義。張德義看了“張氏宗訓”后表示,既弘揚了傳統文化,又體現了時代精神。
村委會知道這件事情后,主動提出,由村上統一給張氏家族制作宗訓牌。
看到“張氏宗訓”貼在門口,大漁池村的李家、陳家也行動起來,紛紛擬出自己的家訓。
寫家訓、傳家風,潤物無聲,大漁池村漸漸發生了變化。
過去,村里吵架打架、飛短流長的現象不少,不講衛生、不講文明的也大有人在。有了家訓照鏡子、正衣冠,村民們都鉚著一股勁創先爭優,孝親敬上、齊家教子、鄰里關愛蔚然成風。
張儒輝到廣東打工,無論舟車勞頓,一直把75歲的母親帶在身邊。母親想回老家看看,他省吃儉用買機票;母親生病了,怕給兒子添麻煩,說回老家養病,他堅決不同意。“父親走得早,不能把母親一個人留在老家。一個人煮一鍋稀飯都能吃上一天,身體怎么會好。” 張儒輝說,陪伴就是盡孝。村民們對張儒輝紛紛點贊,一致推選他為縣級模范戶。
張紹康的孫子孫女們讀了家訓,看到村上的變化,也表示:“爺爺,你放心,家訓我們一定記住,一定按家訓說的做。”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家風,連著民風,連著鄉風。
鄉風一變,行為自美。村民張德海一家在外務工,80多歲的老母親不愿同行,獨自留在家里。一次,老人突發疾病臥床不起,村民發現后,立馬趕來抬人、叫車、送醫。
雙河鎮尖山村村民張從學到大漁池村流轉土地100多畝發展蓮藕,因為種植技術和銷售原因,虧了幾十萬元。為了兌現土地流轉費用和村民工資,張從學四處借貸,其誠信品格贏得村民們的敬佩。
夫妻、父母、子女、舊故、鄉里……像大漁池村那樣,只有處理好各種關系,鄉村才能真正成為大家心中向往的精神家園。
淳樸民風:每位百姓都是受益者
如何讓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落到實處?“我們的共識是:群眾是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的主角。群眾的事情群眾自己解決,政府只引導,不干預。”宣漢縣委主要負責人說,“將法治、德治和自治相融合,是我們正在探索的鄉村治理新模式。”
宣漢實行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政府注重引導:道德講堂、專題講座、院壩會、農民夜校、誠信故事會、經典誦讀、公益廣告……多形式多載體進行誠信教育、守法教育、感恩教育;另一方面,群眾自發創新:全縣569個村(社區)都由村民選舉成立道德文化理事會,道德積分、紅黑榜、哭臉笑臉、負面清單等形式成為新嘗試。
變化可看可感。雙河鎮大田村村民李友恒曾常年不管年邁的父母,在開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后,思想發生轉變,現在主動贍養父母;村里發展藍莓產業,村民從不支持、不關心到現在人人爭當清潔員、巡邏員,藍莓基地已發展到1000余畝。雙河鎮副鎮長羅兆兵介紹,下一步將在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中增加“不等不靠主動奮進”等內容,進一步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
紅嶺鎮曾被稱為“上訪鎮”,干群關系緊張。在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中,鎮村干部主動介入,找準原因化解矛盾。同時重點關注環境衛生、家庭和睦、勤勞致富、安全穩定、遵紀守法五大方面,規范村民道德行為,培育和諧文明新風。鎮黨委書記柳偉告訴記者,去年掛燈籠時還有人來問“為啥不給我掛”,今年沒人來找了,因為村民們都信服這個評選?,F在紅嶺鎮正在打造“花椒之鄉”,村民們都十分支持,把心思用在了勤勞致富上。
掛上燈籠的,不斷自我鞭策爭取來年做得更好;沒領到燈籠的,暗下決心努力改變,希望來年“爭個先”。而受益者,則是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老百姓。
淳樸的鄉風民風成為宣漢快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干群矛盾、群眾之間的摩擦被解決在基層。2017年,巴山大峽谷、土溪口水庫、百節溪公園、濱湖路、達宣快速通道等一批大型工程開工建設,沒有發生一例上訪鬧事和群體性事件;全縣回引創業項目600多個,投入資金超過100億元,帶動農民增收10余億元。
一盞盞紅燈籠,照亮鄉村文明進階路,成為煥發新氣象的精神指引。
接地氣的褒獎“帶”出好風氣
□王付永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宣漢縣通過給模范村民“掛燈籠”這種極具儀式感的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廣大群眾爭當道德模范、學習先進的積極性,有效地推動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鄉村風氣如何,關鍵要看如何引、如何帶、如何抓。好的社會風氣,需要引導和培育,更需要“群雁高飛頭雁領”。道德“紅燈籠”高掛,既是模范村民個人榮譽的象征,也是更多群眾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一個“標桿”。把身邊的模范作為“標桿”高高樹起來,以更加大眾化、接地氣的方式,廣泛組織“掛燈籠”“褒獎禮”“授匾額”等多種形式的褒獎活動,開展“最好婆媳”“最和諧鄰里”“美德少年”“慈母孝女”等評選活動,帶動村民學先進趕先進, 不斷深化對道德的理解、對文明的認同。讓高尚道德深入人心,讓傳統美德不斷延續,讓涵養良好家風成為所有村民的自覺追求。
本固才能枝榮,根深才能葉茂。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堅持立標桿、樹樣板,將之作為好風氣建設的有力抓手,又要堅持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既要正面引導,讓正能量廣泛傳播,又要直面問題,發揮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讓不良風氣無處藏身。最終,在標桿和模范的帶動引領下,助推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加快形成。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