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統計局發布“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災區經濟發展報告
“5·12”汶川特大地震臨近10年。5月7日,省統計局發布“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災區經濟發展報告,用一系列數據指標直觀呈現災區發展之變。
自“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以來,省統計局每年都會監測災區經濟運行情況,并發布統計報告。省統計局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熊建中表示,與前幾年更多關注增長不同,通過10年時間的跨度,總量指標的顯著變化更能直觀呈現災區發展成效。
10年看變化
“3倍”成關鍵數據
●從災區的經濟總量、人均水平,到工業、服務產業增加值,再到投資消費、居民收入,均為2008年的3倍左右
翻閱報告,“是2008年的3倍”出現頻率極高。從災區的經濟總量、人均水平,到工業、服務產業增加值,再到投資消費、居民收入,均為2008年的3倍左右。
這一軌跡與全省經濟總量變化基本一致,卻始終略高于全省。2017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6980.2億元,是2008年的2.95倍左右。看災區,2017年,39個國定重災和10個極重災縣(市、區)的GDP分別是2008年的3倍和3.3倍。
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的同時,災區人均GDP水平也大幅提升。2017年,39個重災和10個極重災縣(市、區)人均GDP分別是2008年的3倍和3.5倍。10個極重災縣(市、區)中,9個縣人均GDP在全省縣域排名中提升位次。其中,阿壩州茂縣提升83位,升位最快。成都都江堰市2017年人均GDP為50654元,是2008年的4.1倍左右,保持較大增量。
災區產業振興,10年成效也可圈可點。充分挖掘農業優勢,阿壩州汶川縣全力打造高原、生態、有機農畜產品,“汶川車厘子”等成為當地特色名片。據統計,2017年,汶川第一產業增加值是2008年的3.2倍。工業和服務業發展,則更為迅速。2017年,39個重災縣(市、區)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2696.9億元,總量是2008年的3.1倍,年均增長15.3%,比全省平均增速高出2.1個百分點。其中,阿壩州的黑水縣、茂縣、小金縣、理縣、松潘縣和廣元市朝天區等地,2017年工業增加值總量均為2008年的10倍以上。依托新風貌,大力發展鄉村游、民俗文化旅游和農村電子商務等服務業,2017年,39個重災縣(市、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796.2億元,總量是2008年的3.7倍,年均增長10.6%;10個極重災縣(市、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654.9億元,是2008年的4倍,年均增長11.8%。
“3倍”也是災區居民收入變化的關鍵詞。2017年,39個重災縣(市、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430元,是2008年的3.1倍。2017年,39個重災縣(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870元,同樣是2008年數據的近3倍。
10年看支撐
要素資源聚集釋放
●在災區恢復重建中,要素資源的聚集與釋放,支撐了災區經濟快速恢復發展
除了總量變化,災區經濟發展增速變化也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報告將39個重災縣(市、區)與全省GDP增速畫成對比曲線圖,兩條曲線走勢基本一致,災區一直處于上方。10年來,39個重災縣(市、區)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個百分點。“到具體年份,增速也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熊建中指著曲線圖介紹,領先較多的2009年、2014年,高出1.4、1.9個百分點。
熊建中表示,在災區恢復重建中,要素資源的聚集與釋放,支撐了災區經濟快速恢復發展。
10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給災區及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影響。2008年,39個重災縣(市、區)經濟增速由上年的上升14.8%轉為下降2.2%,其中阿壩州汶川縣、德陽綿竹市、德陽什邡市等10個極重災縣(市、區)經濟下降25.3%。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全國黨政軍民大力支持、傾情支援下,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兩個加快”的重大決策,統籌科學救災、科學重建、科學發展,創造了抗震救災、災后恢復重建和大災之后加快發展的奇跡。
巨災之后創造的奇跡,事實上也是由宏觀經濟環境所主導的。縱觀過去10年,2008-2011年,全國經濟增速保持在10%左右,四川經濟增速保持在15%左右;2012-2014年,全國經濟增速逐步回落至7.4%,四川增速逐步回落至8.5%;2015-2017年,全國經濟增速穩定在6.7%-6.9%之間,四川增速穩定在7.8%-8.1%之間。這段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演變時期,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發展的中高速增長階段。
投資消費拉動強勁,是另一重要支撐。10年來,災區全力提升擴大投資、消費需求,增強經濟發展韌勁,投資、消費增長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
產業發展,是更強有力的支撐。震后,我省對原有分散、落后的產業布局進行調整,恢復建設什邡北京、北川山東、青川浙江等合作園區、特色園區,建成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發展旅游業。過去10年,災區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分別快于全省平均水平0.1、2.1、0.9個百分點,有力支撐災區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10年看后勁
向高質量發展要新突破
●綜合判斷,災區經濟可望延續目前發展態勢,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持續向好態勢還在延續。投資消費力度不斷加大,為災區后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從投資驅動看,2017年,德陽什邡市、德陽綿竹市、成都彭州市、綿陽市安州區等地,投資總額分別為2008年的7.3、7.3、5.4和5.2倍。從消費需求看,2017年,都江堰市、綿竹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0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8.1%和19.4%;綿陽市北川縣、廣元市青川縣年均增速分別達28.8%和18.4%。
“10年巨變,既是過去的成績,又是未來的指引。”熊建中認為,縱觀災后重建,從開始科學編制重建規劃,研究出臺多項重建政策支持發展,到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重建、精心組織實施項目,再到因地制宜開拓新產業、布局新業態,災區每一步都走得堅定有力。目前,災區經濟增長的態勢良好,產業支撐比較充分,各項發展政策面向好,經濟發展基礎十分扎實。“綜合判斷,災區經濟可望延續目前發展態勢,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面向未來,災區經濟發展新的突破點在哪兒?“高質量發展。”熊建中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根據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特別是我國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變化作出的重大判斷,是我們分析區域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的主要準繩。未來,災區經濟發展要有新突破,也應集中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充分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補齊發展短板、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經濟質量效益,在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方面力爭更進一步、走在前列。
事實上,災區也正在積極推動這一實踐。在汶川縣水磨鎮,這個10年前以高能耗、高污染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小鎮,如今已變身為國家5A級風景區、著名旅游景點,旅游業、教育業成為主導產業。在北川新城城南,瞄準通航產業發展機遇,一個集研發、制造、運營、培訓、維修、旅游及航空運動、航空賽事于一體的綿陽(北川)通用航空產業園正從這里“起飛”。該產業園管委會機場管理服務局局長林強表示:“到2020年,這里將聚集10家以上航空裝備研發制造企業、10家以上通航運營培訓企業,實現百億級通航產業特色園區目標。”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省統計局發布“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災區經濟發展報告
“5·12”汶川特大地震臨近10年。5月7日,省統計局發布“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災區經濟發展報告,用一系列數據指標直觀呈現災區發展之變。
自“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以來,省統計局每年都會監測災區經濟運行情況,并發布統計報告。省統計局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熊建中表示,與前幾年更多關注增長不同,通過10年時間的跨度,總量指標的顯著變化更能直觀呈現災區發展成效。
10年看變化
“3倍”成關鍵數據
●從災區的經濟總量、人均水平,到工業、服務產業增加值,再到投資消費、居民收入,均為2008年的3倍左右
翻閱報告,“是2008年的3倍”出現頻率極高。從災區的經濟總量、人均水平,到工業、服務產業增加值,再到投資消費、居民收入,均為2008年的3倍左右。
這一軌跡與全省經濟總量變化基本一致,卻始終略高于全省。2017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6980.2億元,是2008年的2.95倍左右。看災區,2017年,39個國定重災和10個極重災縣(市、區)的GDP分別是2008年的3倍和3.3倍。
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的同時,災區人均GDP水平也大幅提升。2017年,39個重災和10個極重災縣(市、區)人均GDP分別是2008年的3倍和3.5倍。10個極重災縣(市、區)中,9個縣人均GDP在全省縣域排名中提升位次。其中,阿壩州茂縣提升83位,升位最快。成都都江堰市2017年人均GDP為50654元,是2008年的4.1倍左右,保持較大增量。
災區產業振興,10年成效也可圈可點。充分挖掘農業優勢,阿壩州汶川縣全力打造高原、生態、有機農畜產品,“汶川車厘子”等成為當地特色名片。據統計,2017年,汶川第一產業增加值是2008年的3.2倍。工業和服務業發展,則更為迅速。2017年,39個重災縣(市、區)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2696.9億元,總量是2008年的3.1倍,年均增長15.3%,比全省平均增速高出2.1個百分點。其中,阿壩州的黑水縣、茂縣、小金縣、理縣、松潘縣和廣元市朝天區等地,2017年工業增加值總量均為2008年的10倍以上。依托新風貌,大力發展鄉村游、民俗文化旅游和農村電子商務等服務業,2017年,39個重災縣(市、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796.2億元,總量是2008年的3.7倍,年均增長10.6%;10個極重災縣(市、區)實現服務業增加值654.9億元,是2008年的4倍,年均增長11.8%。
“3倍”也是災區居民收入變化的關鍵詞。2017年,39個重災縣(市、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430元,是2008年的3.1倍。2017年,39個重災縣(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870元,同樣是2008年數據的近3倍。
10年看支撐
要素資源聚集釋放
●在災區恢復重建中,要素資源的聚集與釋放,支撐了災區經濟快速恢復發展
除了總量變化,災區經濟發展增速變化也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報告將39個重災縣(市、區)與全省GDP增速畫成對比曲線圖,兩條曲線走勢基本一致,災區一直處于上方。10年來,39個重災縣(市、區)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個百分點。“到具體年份,增速也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熊建中指著曲線圖介紹,領先較多的2009年、2014年,高出1.4、1.9個百分點。
熊建中表示,在災區恢復重建中,要素資源的聚集與釋放,支撐了災區經濟快速恢復發展。
10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給災區及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影響。2008年,39個重災縣(市、區)經濟增速由上年的上升14.8%轉為下降2.2%,其中阿壩州汶川縣、德陽綿竹市、德陽什邡市等10個極重災縣(市、區)經濟下降25.3%。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全國黨政軍民大力支持、傾情支援下,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兩個加快”的重大決策,統籌科學救災、科學重建、科學發展,創造了抗震救災、災后恢復重建和大災之后加快發展的奇跡。
巨災之后創造的奇跡,事實上也是由宏觀經濟環境所主導的。縱觀過去10年,2008-2011年,全國經濟增速保持在10%左右,四川經濟增速保持在15%左右;2012-2014年,全國經濟增速逐步回落至7.4%,四川增速逐步回落至8.5%;2015-2017年,全國經濟增速穩定在6.7%-6.9%之間,四川增速穩定在7.8%-8.1%之間。這段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演變時期,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發展的中高速增長階段。
投資消費拉動強勁,是另一重要支撐。10年來,災區全力提升擴大投資、消費需求,增強經濟發展韌勁,投資、消費增長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
產業發展,是更強有力的支撐。震后,我省對原有分散、落后的產業布局進行調整,恢復建設什邡北京、北川山東、青川浙江等合作園區、特色園區,建成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發展旅游業。過去10年,災區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分別快于全省平均水平0.1、2.1、0.9個百分點,有力支撐災區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10年看后勁
向高質量發展要新突破
●綜合判斷,災區經濟可望延續目前發展態勢,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持續向好態勢還在延續。投資消費力度不斷加大,為災區后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從投資驅動看,2017年,德陽什邡市、德陽綿竹市、成都彭州市、綿陽市安州區等地,投資總額分別為2008年的7.3、7.3、5.4和5.2倍。從消費需求看,2017年,都江堰市、綿竹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0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8.1%和19.4%;綿陽市北川縣、廣元市青川縣年均增速分別達28.8%和18.4%。
“10年巨變,既是過去的成績,又是未來的指引。”熊建中認為,縱觀災后重建,從開始科學編制重建規劃,研究出臺多項重建政策支持發展,到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重建、精心組織實施項目,再到因地制宜開拓新產業、布局新業態,災區每一步都走得堅定有力。目前,災區經濟增長的態勢良好,產業支撐比較充分,各項發展政策面向好,經濟發展基礎十分扎實。“綜合判斷,災區經濟可望延續目前發展態勢,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面向未來,災區經濟發展新的突破點在哪兒?“高質量發展。”熊建中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根據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特別是我國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變化作出的重大判斷,是我們分析區域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的主要準繩。未來,災區經濟發展要有新突破,也應集中在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充分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補齊發展短板、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經濟質量效益,在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方面力爭更進一步、走在前列。
事實上,災區也正在積極推動這一實踐。在汶川縣水磨鎮,這個10年前以高能耗、高污染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小鎮,如今已變身為國家5A級風景區、著名旅游景點,旅游業、教育業成為主導產業。在北川新城城南,瞄準通航產業發展機遇,一個集研發、制造、運營、培訓、維修、旅游及航空運動、航空賽事于一體的綿陽(北川)通用航空產業園正從這里“起飛”。該產業園管委會機場管理服務局局長林強表示:“到2020年,這里將聚集10家以上航空裝備研發制造企業、10家以上通航運營培訓企業,實現百億級通航產業特色園區目標。”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