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幫扶四川20余年來,不僅帶動了農戶增收致富,還輸入了新的扶貧模式和人才
2017年底,浙江省共為四川省對口地區引進企業885個,到位資金950億元,創造稅收50多億元,創造就業崗位3萬多個
20多年來,兩地合作由政府主導推動擴展到社會共同參與,形成“責任共擔、優勢共用、成果共享、發展共贏”的幫扶協作模式
2017年廣元全市茶葉產值突破36億元,是對口幫扶前的180倍,多個茶品牌榮獲國內國際大獎,走上了一條以茶產業為核心的脫貧致富之路
今年起,浙江還在40個對口幫扶縣派遣掛職干部99名。除了向四川輸入人才,浙江還立足培養“帶不走的人才”,開展一系列干部掛職交流和培訓等活動,大大增強了對口地區的內生動力
□本報記者 寇敏芳 張庭銘
5月14日,廣元市青川縣新旺竹蓀種植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王天翠正在車間里揀選木耳。在她的老家青川縣沙州鎮大灣村,她的丈夫在合作社的木耳種植基地打工。夫妻兩人同時就業,一年務工收入就超過2萬元。
王天翠打工的合作社是浙川協作的產物。合作社整合浙江幫扶資金165萬元,發展食用菌基地1100畝。2017年實現產值5440萬元,帶動1000余戶農戶增收超過1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超過2萬元。“多虧有了浙江的幫扶資金。”握著前來參觀考察的浙江“親人”雙手,合作社理事長唐述剛不停道謝。
兩地協作的專合社只是一個縮影。浙江幫扶四川20余年來,不僅帶動了農戶增收致富,還輸入了新的扶貧模式和人才,助力四川拔掉“窮根”。
從產業扶貧到合作共贏:浙江牌“四川造”越來越多
浙川協作是從一瓶娃哈哈純凈水開始的。1997年,娃哈哈落地廣元市,首次在除杭州以外的地方建廠。從西子湖畔到四川山鄉,這瓶水不僅成為四川脫貧的“甘霖”,也成為企業發展的“活水”。
走過20多年,廣元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從最初的僅僅擁有純凈水生產線,發展到如今擁有純凈水、AD鈣奶、八寶粥等十余條生產線的廣元食品飲料產業“領頭羊”企業,累計完成投資近8億元。截至2017年度公司累計實現利潤20億元,提供600余個就業崗位,并優先向貧困戶傾斜。
“我們不是簡單的幫扶,而是基于雙方的共同點,進行產業交流合作,實現共贏。”浙江省發改委主任孟剛說,20多年來,兩地合作由政府主導推動擴展到社會共同參與,形成“責任共擔、優勢共用、成果共享、發展共贏”的幫扶協作模式。
嘉興市海鹽縣對口幫扶宜賓市屏山縣。通過前期調研,海鹽方面發現,屏山與海鹽在紡織產業上能夠實現優勢互補。浙江的紡織企業有產業轉移的需要,而屏山聚集了絲麗雅等一批紡織企業,有一定的產業基礎。雙方一拍即合。海鹽縣牽頭幫助屏山縣對接紡織企業,僅僅一年時間,就有5家企業落戶屏山紡織產業園,項目總投資28.22億元,其中3家已建成投產,還有兩家已開工建設,預計全部投產后,將實現年產值60億元以上。
如今,像娃哈哈一樣的浙江牌“四川造”越來越多。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共為四川省對口地區引進企業885個,到位資金950億元,創造稅收50多億元,創造就業崗位3萬多個。
從扶貧開發到扶智育人:“帶不走的人才”增強內生動力
5月14日,在位于青川的浙川扶貧協作產業示范園,前來考察的浙江省人社廳副廳長陳中喝到了家鄉味。“這是我們浙江的茶吧?”得知是從浙江引種來四川的地產黃茶,他伸出大拇指。
這一杯黃茶是浙江和四川共同種出的。2015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白堃元的指導下,青川沃蘭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勇將浙江的黃茶引入青川。
在六大茶類中,黃茶數量最為稀少,均價最高,去年市場價高達1萬元/斤。唐勇對畝產做了統計:黃茶每畝的收益高達10萬元,種1畝黃茶相當于種10畝綠茶。“目前茶園只有80余畝黃茶,通過流轉、務工等方式卻帶動了203戶農民,戶均每年增收近2500元。”
黃茶雖好,種植技術也相對較高。引入青川的第一年,為了讓技術落地,白堃元在廣元工作了整整3個月。在他手把手的指導下,黃茶終于克服了“水土不服”,成功在廣元生根,成為老百姓的脫貧希望。
在青川縣委書記羅云看來,浙江專家來到青川,不只是帶動技術進步,更推動了理念的創新。“過去我們這都種綠茶,效益一般。從1997年開始,白堃元就開始幫廣元種茶,在他的建議下,老舊品種被龍井、黃茶等新品種取代,廣元的茶種植結構有了明顯升級。”數據顯示,2017年廣元全市茶葉產值突破36億元,是對口幫扶前的180倍,多個茶品牌榮獲國內國際大獎,走上了一條以茶產業為核心的脫貧致富之路。
扶貧先扶智,扶智靠人才。除了專家,今年起,浙江還在40個對口幫扶縣派遣掛職干部99名。海鹽縣常務副縣長王堅剛剛到屏山縣掛職一個月,屏山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蔡皎就感受到了“新風”:“新制定的每月一次的視頻會制度,既能解決問題,又提高了開會效率。”
除了向四川輸入人才,浙江還立足培養“帶不走的人才”,開展一系列干部掛職交流和培訓等活動。截至2017年底,共培訓人才5.3萬人次,組織開展干部掛職交流2900多人,大大增強了對口地區的內生動力。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浙江幫扶四川20余年來,不僅帶動了農戶增收致富,還輸入了新的扶貧模式和人才
2017年底,浙江省共為四川省對口地區引進企業885個,到位資金950億元,創造稅收50多億元,創造就業崗位3萬多個
20多年來,兩地合作由政府主導推動擴展到社會共同參與,形成“責任共擔、優勢共用、成果共享、發展共贏”的幫扶協作模式
2017年廣元全市茶葉產值突破36億元,是對口幫扶前的180倍,多個茶品牌榮獲國內國際大獎,走上了一條以茶產業為核心的脫貧致富之路
今年起,浙江還在40個對口幫扶縣派遣掛職干部99名。除了向四川輸入人才,浙江還立足培養“帶不走的人才”,開展一系列干部掛職交流和培訓等活動,大大增強了對口地區的內生動力
□本報記者 寇敏芳 張庭銘
5月14日,廣元市青川縣新旺竹蓀種植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王天翠正在車間里揀選木耳。在她的老家青川縣沙州鎮大灣村,她的丈夫在合作社的木耳種植基地打工。夫妻兩人同時就業,一年務工收入就超過2萬元。
王天翠打工的合作社是浙川協作的產物。合作社整合浙江幫扶資金165萬元,發展食用菌基地1100畝。2017年實現產值5440萬元,帶動1000余戶農戶增收超過1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超過2萬元。“多虧有了浙江的幫扶資金。”握著前來參觀考察的浙江“親人”雙手,合作社理事長唐述剛不停道謝。
兩地協作的專合社只是一個縮影。浙江幫扶四川20余年來,不僅帶動了農戶增收致富,還輸入了新的扶貧模式和人才,助力四川拔掉“窮根”。
從產業扶貧到合作共贏:浙江牌“四川造”越來越多
浙川協作是從一瓶娃哈哈純凈水開始的。1997年,娃哈哈落地廣元市,首次在除杭州以外的地方建廠。從西子湖畔到四川山鄉,這瓶水不僅成為四川脫貧的“甘霖”,也成為企業發展的“活水”。
走過20多年,廣元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從最初的僅僅擁有純凈水生產線,發展到如今擁有純凈水、AD鈣奶、八寶粥等十余條生產線的廣元食品飲料產業“領頭羊”企業,累計完成投資近8億元。截至2017年度公司累計實現利潤20億元,提供600余個就業崗位,并優先向貧困戶傾斜。
“我們不是簡單的幫扶,而是基于雙方的共同點,進行產業交流合作,實現共贏。”浙江省發改委主任孟剛說,20多年來,兩地合作由政府主導推動擴展到社會共同參與,形成“責任共擔、優勢共用、成果共享、發展共贏”的幫扶協作模式。
嘉興市海鹽縣對口幫扶宜賓市屏山縣。通過前期調研,海鹽方面發現,屏山與海鹽在紡織產業上能夠實現優勢互補。浙江的紡織企業有產業轉移的需要,而屏山聚集了絲麗雅等一批紡織企業,有一定的產業基礎。雙方一拍即合。海鹽縣牽頭幫助屏山縣對接紡織企業,僅僅一年時間,就有5家企業落戶屏山紡織產業園,項目總投資28.22億元,其中3家已建成投產,還有兩家已開工建設,預計全部投產后,將實現年產值60億元以上。
如今,像娃哈哈一樣的浙江牌“四川造”越來越多。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共為四川省對口地區引進企業885個,到位資金950億元,創造稅收50多億元,創造就業崗位3萬多個。
從扶貧開發到扶智育人:“帶不走的人才”增強內生動力
5月14日,在位于青川的浙川扶貧協作產業示范園,前來考察的浙江省人社廳副廳長陳中喝到了家鄉味。“這是我們浙江的茶吧?”得知是從浙江引種來四川的地產黃茶,他伸出大拇指。
這一杯黃茶是浙江和四川共同種出的。2015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白堃元的指導下,青川沃蘭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勇將浙江的黃茶引入青川。
在六大茶類中,黃茶數量最為稀少,均價最高,去年市場價高達1萬元/斤。唐勇對畝產做了統計:黃茶每畝的收益高達10萬元,種1畝黃茶相當于種10畝綠茶。“目前茶園只有80余畝黃茶,通過流轉、務工等方式卻帶動了203戶農民,戶均每年增收近2500元。”
黃茶雖好,種植技術也相對較高。引入青川的第一年,為了讓技術落地,白堃元在廣元工作了整整3個月。在他手把手的指導下,黃茶終于克服了“水土不服”,成功在廣元生根,成為老百姓的脫貧希望。
在青川縣委書記羅云看來,浙江專家來到青川,不只是帶動技術進步,更推動了理念的創新。“過去我們這都種綠茶,效益一般。從1997年開始,白堃元就開始幫廣元種茶,在他的建議下,老舊品種被龍井、黃茶等新品種取代,廣元的茶種植結構有了明顯升級。”數據顯示,2017年廣元全市茶葉產值突破36億元,是對口幫扶前的180倍,多個茶品牌榮獲國內國際大獎,走上了一條以茶產業為核心的脫貧致富之路。
扶貧先扶智,扶智靠人才。除了專家,今年起,浙江還在40個對口幫扶縣派遣掛職干部99名。海鹽縣常務副縣長王堅剛剛到屏山縣掛職一個月,屏山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蔡皎就感受到了“新風”:“新制定的每月一次的視頻會制度,既能解決問題,又提高了開會效率。”
除了向四川輸入人才,浙江還立足培養“帶不走的人才”,開展一系列干部掛職交流和培訓等活動。截至2017年底,共培訓人才5.3萬人次,組織開展干部掛職交流2900多人,大大增強了對口地區的內生動力。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