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700多畝流轉的土地都種上了青花椒。”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鎮彝海村第一書記李勇盤算,按每斤青花椒40元的地頭價,彝海村有望實現年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
700畝只是“小目標”,按照長遠規劃,彝海村將建設規模達5000畝的花椒產業園,同時挖掘“彝海結盟”紅色旅游資源,用產業帶動全村致富。
不僅是彝海鎮,涼山彝區處處下足精準扶貧功夫,遍地升騰火熱的發展激情。
摸準實情,精準施策,腳底板下出思路
搬進彝家新寨,德昌縣麻栗鎮大象坪村村貌煥然一新:寬闊整潔的鄉村廣場,整齊劃一的新居房屋。村民胡栗拉感慨:“沒想到能住上這種好房子,每年還能收入近兩萬元!”
3年前,村民還散居在群山之間,麻栗鎮和大象坪村的干部進村入戶摸排情況,“挨家挨戶征求搬遷意見,腳底板都磨破了。”大象坪村第一書記邱富斌說。
為建立完整的貧困戶數據庫,脫貧一線干部進村入戶做調研、訪民情,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
最近被四川中醫藥高等??茖W校派往布拖縣特木里鎮特木里村任第一書記的田勇,一到村里就挨家挨戶走訪。“想盡快把村情摸透。”田勇表示,村里基礎設施薄弱、產業一片空白,他初步打算從醫學健康教育、打造標準化的村衛生室入手,降低村民的醫療成本。
“最少兩天下一次村,多的時候一天跑三四趟。”冕寧縣彝海鎮黨委書記王棟表示,“每次到村里都是一身泥。”村民們經常開玩笑:“王書記,我們現在有了好習慣,每天身上都整潔干凈,你咋總是灰頭土臉的?”
為督促一線干部俯下身子、甩開步子,涼山州對脫貧攻堅一線干部進行“重獎和重懲并行”,不僅從第一書記中遴選出大量優秀典型進入鄉鎮領導班子,同時成立督察組,實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和督查問責追究制度。
“現在的干部了不起,比我們還熟悉村里情況。”喜德縣冕山鎮小山村村民阿無子拉說。
手把手教,心貼心幫,涼山處處產業興
起伏的山巒上,一片片綠油油的花椒樹苗正在生長。這里是德昌縣鐵爐鄉菠蘿村,如今1200畝青花椒每畝產值8000元,成了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村民李日補正忙著給花椒苗松土,“沒有鎮村干部的熱心腸,就沒有我家這10多畝花椒地。”
3年前,駐村干部給他家送來青花椒苗,動員他調結構,別只種土豆和蕎麥。誰知,干部還沒走出院壩,他就把花椒苗扔了出去。
第二天,干部們又帶著鎮上農技員上門,在地里給李日補示范栽培,耐心講解。李日補終于動心了,就在那個春天,他把家里10多畝承包耕地和林地種上了花椒樹。2016年,李日補和村里其他69個貧困戶脫貧摘帽。
為了讓貧困戶穩穩脫貧,駐村干部們悉心指導培訓貧困戶生產技術,并引入企業,讓貧困戶吃上產業飯。
離冕寧縣彝海結盟紀念館不遠,63歲的阿索伍甲正在烤土豆售賣給游客。“小孩都工作了,種的土豆也有食品廠來收購,光花椒就賣了1萬多元。”如今,涼山的食品加工企業不僅解決了當地人的就業,還消化了大量農產品。
走進德昌縣麻栗鎮民主村,近500畝梨樹枝葉茂密。“路通了,不愁果子賣不出去。”貧困戶阿木子牛告訴記者,村干部為每戶貧困戶制訂了1項以上穩定增收致富的產業項目,“種烤煙,種果樹,總有一樣能致富。”
不等不靠,牽手實干,脫貧路上不落人
“你們是樹,我是鳥兒,我隨時能調走,但是你們如果不跟我一起干,你們就一直窮在這里!”冕寧縣下派到大橋鎮巴甫村的第一書記劉賢平,剛“上任”就撂下“狠話”,“大家不等不靠跟著我干,我保證你們3年內脫貧!”
劉賢平不說空話,進村不久就為村干部制作了亮明身份的胸牌:當干部就不能往后站,胸牌掛身上,有事往前沖。
2016年4月,縣里把通村路修到了村口,村民在村干部帶領下自發修建入戶路。沒有修路資金,大家硬是拿火燒石頭的土方法,把入戶路鋪到了家門口。
劉賢平還號召村民們辦起“脫貧攻堅大賽”,村民可按照脫貧攻堅成效,領取電視機、洗衣機、電飯煲。村民們的熱情被點燃了。“劉書記,我今年出去打工,一定要得大獎!”第一次得獎的貧困戶胡兵第二年初就出門務工,年增收兩萬多元。
如今,“不等不要不依靠,自立自強自己忙”的觀念,已深深印在彝族群眾的心里。
涼山州會東縣松坪鎮老旺山村距離縣城105公里,全村僅有134戶人家。由于山高路遠,過去村民生活條件艱苦。“要政策有政策,要幫扶有幫扶,還不加油干,難道讓人笑話?”村民李加國每到農民夜校開課時,便早早到場聽課,陸續栽種了400株核桃、4畝石榴,去年僅賣核桃便收入4000多元。“再過三五年,我家也能買車了。”《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19日 06 版)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今年春天,700多畝流轉的土地都種上了青花椒。”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鎮彝海村第一書記李勇盤算,按每斤青花椒40元的地頭價,彝海村有望實現年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
700畝只是“小目標”,按照長遠規劃,彝海村將建設規模達5000畝的花椒產業園,同時挖掘“彝海結盟”紅色旅游資源,用產業帶動全村致富。
不僅是彝海鎮,涼山彝區處處下足精準扶貧功夫,遍地升騰火熱的發展激情。
摸準實情,精準施策,腳底板下出思路
搬進彝家新寨,德昌縣麻栗鎮大象坪村村貌煥然一新:寬闊整潔的鄉村廣場,整齊劃一的新居房屋。村民胡栗拉感慨:“沒想到能住上這種好房子,每年還能收入近兩萬元!”
3年前,村民還散居在群山之間,麻栗鎮和大象坪村的干部進村入戶摸排情況,“挨家挨戶征求搬遷意見,腳底板都磨破了。”大象坪村第一書記邱富斌說。
為建立完整的貧困戶數據庫,脫貧一線干部進村入戶做調研、訪民情,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
最近被四川中醫藥高等??茖W校派往布拖縣特木里鎮特木里村任第一書記的田勇,一到村里就挨家挨戶走訪。“想盡快把村情摸透。”田勇表示,村里基礎設施薄弱、產業一片空白,他初步打算從醫學健康教育、打造標準化的村衛生室入手,降低村民的醫療成本。
“最少兩天下一次村,多的時候一天跑三四趟。”冕寧縣彝海鎮黨委書記王棟表示,“每次到村里都是一身泥。”村民們經常開玩笑:“王書記,我們現在有了好習慣,每天身上都整潔干凈,你咋總是灰頭土臉的?”
為督促一線干部俯下身子、甩開步子,涼山州對脫貧攻堅一線干部進行“重獎和重懲并行”,不僅從第一書記中遴選出大量優秀典型進入鄉鎮領導班子,同時成立督察組,實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和督查問責追究制度。
“現在的干部了不起,比我們還熟悉村里情況。”喜德縣冕山鎮小山村村民阿無子拉說。
手把手教,心貼心幫,涼山處處產業興
起伏的山巒上,一片片綠油油的花椒樹苗正在生長。這里是德昌縣鐵爐鄉菠蘿村,如今1200畝青花椒每畝產值8000元,成了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村民李日補正忙著給花椒苗松土,“沒有鎮村干部的熱心腸,就沒有我家這10多畝花椒地。”
3年前,駐村干部給他家送來青花椒苗,動員他調結構,別只種土豆和蕎麥。誰知,干部還沒走出院壩,他就把花椒苗扔了出去。
第二天,干部們又帶著鎮上農技員上門,在地里給李日補示范栽培,耐心講解。李日補終于動心了,就在那個春天,他把家里10多畝承包耕地和林地種上了花椒樹。2016年,李日補和村里其他69個貧困戶脫貧摘帽。
為了讓貧困戶穩穩脫貧,駐村干部們悉心指導培訓貧困戶生產技術,并引入企業,讓貧困戶吃上產業飯。
離冕寧縣彝海結盟紀念館不遠,63歲的阿索伍甲正在烤土豆售賣給游客。“小孩都工作了,種的土豆也有食品廠來收購,光花椒就賣了1萬多元。”如今,涼山的食品加工企業不僅解決了當地人的就業,還消化了大量農產品。
走進德昌縣麻栗鎮民主村,近500畝梨樹枝葉茂密。“路通了,不愁果子賣不出去。”貧困戶阿木子牛告訴記者,村干部為每戶貧困戶制訂了1項以上穩定增收致富的產業項目,“種烤煙,種果樹,總有一樣能致富。”
不等不靠,牽手實干,脫貧路上不落人
“你們是樹,我是鳥兒,我隨時能調走,但是你們如果不跟我一起干,你們就一直窮在這里!”冕寧縣下派到大橋鎮巴甫村的第一書記劉賢平,剛“上任”就撂下“狠話”,“大家不等不靠跟著我干,我保證你們3年內脫貧!”
劉賢平不說空話,進村不久就為村干部制作了亮明身份的胸牌:當干部就不能往后站,胸牌掛身上,有事往前沖。
2016年4月,縣里把通村路修到了村口,村民在村干部帶領下自發修建入戶路。沒有修路資金,大家硬是拿火燒石頭的土方法,把入戶路鋪到了家門口。
劉賢平還號召村民們辦起“脫貧攻堅大賽”,村民可按照脫貧攻堅成效,領取電視機、洗衣機、電飯煲。村民們的熱情被點燃了。“劉書記,我今年出去打工,一定要得大獎!”第一次得獎的貧困戶胡兵第二年初就出門務工,年增收兩萬多元。
如今,“不等不要不依靠,自立自強自己忙”的觀念,已深深印在彝族群眾的心里。
涼山州會東縣松坪鎮老旺山村距離縣城105公里,全村僅有134戶人家。由于山高路遠,過去村民生活條件艱苦。“要政策有政策,要幫扶有幫扶,還不加油干,難道讓人笑話?”村民李加國每到農民夜校開課時,便早早到場聽課,陸續栽種了400株核桃、4畝石榴,去年僅賣核桃便收入4000多元。“再過三五年,我家也能買車了。”《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19日 06 版)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