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涼山新聞網2016-03-28 10:18:00
茶嶺村現有核桃80萬株,板栗5600畝,茶葉1.6萬畝。幾樣年綜合產值4500萬元,人均純收入2.2萬元。
寧南縣幸福鄉茶嶺村
茶嶺村位于寧南縣幸福鄉西南部,地處高寒山區,在1998年以前,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制約,全村沒有支柱產業,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靠天吃飯。主要收入以種植玉米為主,種植烤煙也不多,農民年人均收入900——1000元,只能基本解決溫飽問題。1999年村委調整領導班子后,結合本村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調整產業結構,明確了茶嶺村以“林業富民”的發展思路。結合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實施,開始帶領群眾大力發展林業產業,以套種等方式種植桑樹、茶葉、核桃、杉樹、板栗。茶園經濟、果木經濟已經成為茶嶺人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涼山林業產業第一村
寧南縣幸福鄉茶嶺村是林業產業致富的典型,也是遠近聞名的涼山林業產業第一村。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讓109戶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前的1000多元增長到2015年的2.2萬元。
到2013年,茶嶺村的茶園發展到1.6萬畝,配套種植杉樹5.6萬株。采取“村委牽頭、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幸福鄉茶嶺村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創立了大涼山幸福茶品牌。幸福茶,逐漸名聲鵲起。
同時該村還積極發展立體林業。全村統一規劃,家家戶戶行動起來。拿出所有的好田好地發展生態經濟。海拔1600米以上,種成茶葉、板栗、杉樹。海拔1600米以下的種植核桃。科學帶狀種植,實行長短結合,以短養長。采取支部加專合組織的發展模式,帶動茶葉專業合作社、核桃專業合作社、林下養殖合作社的快速發展。
■實干禮贊
在寧南的每一天,我們都被一種作風感動著,那就是:實干。“與天斗,學寧南”,這句話在涼山廣為流傳。歷屆寧南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秉持、弘揚著這種作風,使寧南實現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率先在2016年實現全面小康。
寧南人心往一處想,想著團結齊心;勁往一處使,使向發展創新。
寧南人的實干表現為服務發展的大局意識。茶嶺村9公里的通村水泥路、5公里的高壓電線路建設要占用一些地、損壞一批果樹,村民不僅不鬧賠償,而且爭先恐后投工投勞,無償幫助工程建設,促進工程如期高質完工,讓自己走在寬敞的鄉村馬路上,讓自己生活在光明的生活中。
表現為鄉村干部的遠見魄力。他們總是干在實處、看在明處、想在遠處。實現著每家每戶的增產增收,謀劃實施著每村每組的美好前景。馬口村支書要全村依托縣城發展第三產業、茶嶺村支書要全村依托美景打造休閑康養寶地、碧窩村支書愿該村依托桑園建一個枝條加工廠。他們一心為民的規劃,總能做到齊心協力,干一件成一件。
表現為干部群眾的魚水情深。披砂鎮、幸福鄉、新村鄉的領導對村情、戶情了如指掌。因為他們“5+2”“白+黑”地和所聯系的村、所包的農戶共同生活、勞動,真的是親如一家。茶嶺村支書黃學萬,早晨7點半就帶著村干部挨片檢查新嫁接的2萬株核桃。晚上8點,碧窩村支書李利國還在幫養蠶大戶修建蠶房。鄉村干部務實為民,他們走村入戶,不斷迎來親切的招呼。被拉去吃個簡單的晌午、留下吃個家常的夜宵,是常有的事情。文明鄉風中彌漫著濃濃的親情。
表現為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熱愛。林業書記黃學萬經常教育年輕的村民:黨和政府對農民很好,但是懶惰的人照樣不能靠政策致富。蠶桑書記李利國的表達富有詩意:土地是我們的母親,精心侍弄土地,就是孝順母親。孝順好母親,母親才能給我們和兄弟姐妹更多甘甜的乳汁。
寧南人虔誠地敬畏、深情地眷戀這片熱土。熱愛土地,就是熱愛生命,就能激發頑強的生命力、不竭的創造力。這鑄就了寧南人堅韌不拔的實干巧干,使寧南人的精神像杉樹一樣挺拔、心地像蠶絲一樣純潔、生活像蔗糖一樣甜蜜。
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大地的豐收,我們應當推崇、弘揚、傳承寧南干部群眾的實干作風,使之成為我們永遠的精神脊梁。
如情似夢茶嶺村
五彩云霞在一碧如洗的藍天從容飄過。陽光燦爛,林木蔥郁,青翠欲滴。一層潔白的薄霧如輕柔的飄紗在山腰蒸騰而上。山間溪流潺潺,鳥鳴悅耳。山色養眼,清新潔凈的空氣清心洗肺,讓人心曠神怡,光潔的水泥路順山蜿蜒盤上,伸展到每家每戶的大門口。一座座精美的小洋樓點綴在綠色的林海里,金碧輝煌的村支部活動室樓頂上,鮮艷的五星紅旗在迎風飄揚。
好一座適宜康養的山林,好一個如夢如畫的境界。那青山綠水,可是金山銀山;那茶林和茶園里規范套種的核桃、板栗、杉樹,可是讓人們過上幸福小康生活的搖錢樹。
這是林業產業致富的典型,遠近聞名的涼山林業產業第一村——寧南縣幸福鄉茶嶺村。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讓109戶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前的1000多元增長到2015年的2.2萬元。
2013年夏天,副省長曲木史哈站在海拔2千米的茶園臺子上,看著勤勞的村民,忙碌在這片茂盛無邊的林子里,聽村支書黃學萬質樸中透著幾分幸福豪邁地介紹:“我們茶嶺是路在林中,家在園中,錢在山中,樂在其中。”聽說全村林業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有3戶,10萬元以上的有40戶,已占總戶數的40%,家用轎車43輛,也占總戶數的40%時,曲木史哈滿意地笑了:靠山吃山不是砍樹毀山,而是遵照習總書記教導,發展立體林業,建設生態經濟,找到金山銀山,這條路好好地走,越走越好。美景留在他的腦海,欣慰印在他的心中。
改革改變了村貌
茶嶺村在山坡上,以前主要種玉米,有點烤煙。沒有種什么樹。有點零星的茶葉村民加工來自己喝。1998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000元 左右。“窮得很。外村姑娘根本不嫁過來,我們都找的本村的。”黃學萬回憶說。
1998年。時任茶嶺村支部書記黃學富從電視上看到了國家即將實施退耕還林的新聞。這位思維超前、不愿受窮、不甘落后的村支書敏銳捕捉到國家政策扶持的改向,暗下決心:必須抓住機遇,徹底改革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不種吃的,種能賺錢的。闖出一條利村富民的好路子。正當黃學富思考著退耕后種什么樹 時,恰巧得到這樣一個消息:峨眉山的干茶葉每斤能賣160元。峨眉山的地理環境不和茶嶺村差不多么?海拔在1800米以上,氣候濕潤,常年云霧繚繞,方圓百里無廠礦企業,是種茶的好地方。
于是,黃學富、黃學萬兄弟帶著幾名黨員自費前往峨眉山考察。考察回來,黃學富開始動員全村村民退耕還林,改種茶樹和杉樹。
“不種地我們吃什么?種茶樹能不能掙錢?種杉樹見效太慢,總不能餓著肚子等杉樹長高吧?”千百年的傳統農耕習慣,使村民顧慮重重,只想自給自足,不敢勇敢超越,改天換地,改變面貌。
面對村民的擔憂,村支部多次召開村民會議,給大家算經濟賬,講明退耕還林地在8年內可以享受國家的糧食和現金補助。同時,黃學富發動黨員和村組干部,帶頭把自家的山地全部改種成茶樹和杉樹。
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全村當年的600畝退耕地全部改種成了茶樹和杉樹。茶嶺村從此邁出了蛻變的第一步。
2007年,黃學萬從村主任接任支部書記。在他的努力帶動和指導下,村民不僅把退耕還林地種成經濟林,漸漸互相效仿,把耕地也種成了經濟林。
到2013年,茶嶺村的茶園發展到1.6萬畝,配套種植杉樹5.6萬株。采取“村委牽頭、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幸福鄉茶嶺村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創立了大涼山幸福茶品牌。幸福茶,逐漸名聲鵲起。在家鄉逐漸變綠的同時,茶嶺村民,也開始嘗到了林業產業的甜頭。
從傳統農業經濟,向生態化的林業產業經濟的轉型升級,是寧南茶嶺人敢于改革精神和勤于苦干傳統相結合的歷史成就和成功經驗。
創新實現了跨越
2009年開始,寧南以每年栽種300萬株核桃、杉樹、華山松的速度,啟動林業三百萬富民工程。精明的茶嶺人準確領會縣委的決策,形成了共識: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發展無限的生態產業經濟,必須不斷創新思路、拓展項目,走立體化的道路。
在多方考察和研究后,村支部開始了第一步工作,改良茶嶺村現有的野生鐵核桃。
和種茶一樣,村民同樣出現了質疑的聲音。“當時我跟縣科技局聯系,從鹽源聘請技術人員到茶嶺來搞核桃嫁接品種改良,結果,縣科技局給我們補助的8000個嫁接芽子硬是分不下去,最后還是我們村組干部和黨員帶頭嫁接的。”黃學萬笑著說。
結果,那一批嫁接苗當年就掛果,第二年就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支部和黨員的帶頭作用下,茶嶺村民很快又掀起了改良野生鐵核桃和大規模的核桃栽種熱潮。
村民陳安福的家是四季都掩映在一片綠蔭中的一幢二層小樓。“我一年在林業上的收入有3萬多元,今年又種了20多畝的核桃。”村民彭友志有核桃40余畝,“如果像這樣繼續發展下去,5年之后純收入至少有十多萬元。”彭友志對前景十分看好。老支書黃學富的兒子,退伍軍人黃小明把解放軍敢說敢干,排除萬難的精神和干勁投到林業產業發展中。一口氣承包了3000畝國有荒山,用來種植核桃。“3000畝地采用合作造林方式,不交承包費,待見效后,和國家二八分成,核桃苗完全由政府提供。”他家還有杉樹1萬株,茶園200畝。產值數千萬元。在全州甚至全省都是排得上號的林業產業大戶。
全村統一規劃,家家戶戶行動起來。拿出所有的好田好地發展生態經濟。海拔1600米以上,種成茶葉、板栗、杉樹。海拔1600米以下的種植核桃。科學帶狀種植,實行長短結合,以短養長。采取支部加專合組織的發展模式,帶動茶葉專業合作社、核桃專業合作社、林下養殖合作社的快速發展。
“每到核桃上市的時節,你們的核桃把幸福鄉周圍的街堵死了、壩堆滿了。”鄉黨委書記李茂倫高興地“嗔怪”黃學萬。
敦厚的黃學萬笑著“回應”:“那是你、縣委張書記、州委林書記、史哈省長喊干的啰。今年子更多了,堵到噻,是我和村民找你啰。”
李茂倫也笑了起來,拍著黃學萬厚實的肩膀說:“雖然價格稍有波動,銷路一直好嘛,縣上正籌劃建核桃精加工企業呢……”
全村去年上市核桃5000噸,到2020年將上市2萬噸。“幸福早”等優質核桃品種,在市場備受稱贊。
通過這么多年來的發展,茶嶺村現有核桃80萬株,板栗5600畝,茶葉1.6萬畝。幾樣年綜合產值4500萬元,人均純收入2.2萬元。干熱河谷坡地的茶嶺村,變成了綠色家園,人們生活步入了小康。2020年建成林業產業億元村。
茶嶺實現了超常規的跨越發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經濟發展了,村班子的威信也高了,整個茶嶺可以說是政通人和,安居樂業。”村主任舉例說,這兩年村班子爭取了很多項目,像修路、農網改造等等,工程開始前召開動員會給村民們講,公益事業涉及到的土地和經濟林等不作賠償。“村民們都沒有什么意見,工程非常順利。”
黃學萬對下一步的發展,也有切實清晰的思路:“習總書記提出,農村要搞生態文明建設。我們的林業經濟發展相對飽滿,要抓立體林業,林下搞種植和養殖。依托綠色環境和獨特的氣候、舒服的空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努力建成寧南首批的文明和諧小康自然村”。
小康幸福的活
綠色環境讓茶嶺人健康清純,綠色收入讓茶嶺人日益富有。發展帶來了這片綠色土地的文明和諧。
3月10日,珊瑚似的夕陽照在黃學萬家寬敞的庭院,幾個餐桌上擺著鮮美的土雞肉、可口的臘肉,還有燒烤。這些都往客人面前推,主人的筷子卻頻頻伸向泡菜、青菜和豆花。這不是茶嶺人客氣的忍嘴待客,而是這些年他們富了、生活質量高了,油膩堆多了,自然需要用清淡的菜洗洗腸胃減減肥。“我們也學學城里人嘛。”黃學萬有時也挺幽默的。其實他們的山、空氣、生活才是城里人所缺少和向往的。
鄉黨委李書記帶著鄉干部,看望過生病的村文書后,一行人也涌進黃學萬家,一陣親切的招呼問候后,端碗拿筷圍著飯桌熱鬧起來。5位趕場回家的稻谷鄉彝族老鄉,也走進來加入這支有說有笑、吃得開心愉快的隊伍。剛從非洲嫁到本村的黑人顧念,她黝黑發亮的臉上閃閃發光的眼瞼左顧右盼,笑瞇瞇地融入到和睦、富足、快樂的父老鄉親中,幸福滋潤著她的心田、洋溢在她的臉上。
霏霏春雨落下,灑在茶嶺干部群眾幸福的臉上。
這里的人們有錢了,富裕了。親情友情和鄰里鄉情更濃了。誰輸個液住個院,每家都去看,鄰居家就擺上酒席宴請大家。鄰里間好吃好喝的共同享用,互通有無。沒有低俗的好吃懶做、吃喝嫖賭,沒有一例吸販毒和偷盜。沒有一例吵架打架。人人積極向上,戶戶和諧相處。明禮誠信的傳統美德,在這里得到很好的傳承弘揚。
這里的人們進城趕場還是下田勞動,都是開著汽車,或騎著摩托。這里家家洋樓裝修氣派,屋內冰箱彩電網絡太陽能一樣不缺。村活動室的廣播每天下午6點準時播送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這里適齡兒童能夠的入學率和鞏固率均為100%。
這里不需開村民大會,就能把上面的精神村上的決定貫徹落實。這里注重對村民的文化和技術培訓,今后將分批分批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學習,拓寬村民的視野、提升村民的見識、提高村民的素質。
這里的村民幫助臨近鄉稻谷鄉的彝族村民發展茶葉和核桃,帶動彝族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彝漢村民紅白喜事互相幫忙,傳統節日相互邀請,民族團結,鄉風文明。
現在城里的姑娘往茶嶺嫁。村衛生院的張醫生曾去非洲參加醫療援助,認識了美麗的塞拉利昂姑娘孟古娜,她漂洋過海萬里追愛,趕來嫁給他。她說:“茶嶺是天堂,我愛張醫生,我愛茶嶺。”
中國大西南寧南縣的茶嶺村、茶嶺村民竟有這樣的魅力和引力。
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綠色經濟的榜樣,幸福美麗的茶嶺。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源: 涼山新聞網2016-03-28 10:18:00
茶嶺村現有核桃80萬株,板栗5600畝,茶葉1.6萬畝。幾樣年綜合產值4500萬元,人均純收入2.2萬元。
寧南縣幸福鄉茶嶺村
茶嶺村位于寧南縣幸福鄉西南部,地處高寒山區,在1998年以前,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制約,全村沒有支柱產業,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靠天吃飯。主要收入以種植玉米為主,種植烤煙也不多,農民年人均收入900——1000元,只能基本解決溫飽問題。1999年村委調整領導班子后,結合本村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調整產業結構,明確了茶嶺村以“林業富民”的發展思路。結合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實施,開始帶領群眾大力發展林業產業,以套種等方式種植桑樹、茶葉、核桃、杉樹、板栗。茶園經濟、果木經濟已經成為茶嶺人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茶嶺村現有核桃80萬株,板栗5600畝,茶葉1.6萬畝。幾樣年綜合產值4500萬元,人均純收入2.2萬元。
■涼山林業產業第一村
寧南縣幸福鄉茶嶺村是林業產業致富的典型,也是遠近聞名的涼山林業產業第一村。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讓109戶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前的1000多元增長到2015年的2.2萬元。
到2013年,茶嶺村的茶園發展到1.6萬畝,配套種植杉樹5.6萬株。采取“村委牽頭、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幸福鄉茶嶺村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創立了大涼山幸福茶品牌。幸福茶,逐漸名聲鵲起。
同時該村還積極發展立體林業。全村統一規劃,家家戶戶行動起來。拿出所有的好田好地發展生態經濟。海拔1600米以上,種成茶葉、板栗、杉樹。海拔1600米以下的種植核桃。科學帶狀種植,實行長短結合,以短養長。采取支部加專合組織的發展模式,帶動茶葉專業合作社、核桃專業合作社、林下養殖合作社的快速發展。
■實干禮贊
在寧南的每一天,我們都被一種作風感動著,那就是:實干。“與天斗,學寧南”,這句話在涼山廣為流傳。歷屆寧南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秉持、弘揚著這種作風,使寧南實現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率先在2016年實現全面小康。
寧南人心往一處想,想著團結齊心;勁往一處使,使向發展創新。
寧南人的實干表現為服務發展的大局意識。茶嶺村9公里的通村水泥路、5公里的高壓電線路建設要占用一些地、損壞一批果樹,村民不僅不鬧賠償,而且爭先恐后投工投勞,無償幫助工程建設,促進工程如期高質完工,讓自己走在寬敞的鄉村馬路上,讓自己生活在光明的生活中。
表現為鄉村干部的遠見魄力。他們總是干在實處、看在明處、想在遠處。實現著每家每戶的增產增收,謀劃實施著每村每組的美好前景。馬口村支書要全村依托縣城發展第三產業、茶嶺村支書要全村依托美景打造休閑康養寶地、碧窩村支書愿該村依托桑園建一個枝條加工廠。他們一心為民的規劃,總能做到齊心協力,干一件成一件。
表現為干部群眾的魚水情深。披砂鎮、幸福鄉、新村鄉的領導對村情、戶情了如指掌。因為他們“5+2”“白+黑”地和所聯系的村、所包的農戶共同生活、勞動,真的是親如一家。茶嶺村支書黃學萬,早晨7點半就帶著村干部挨片檢查新嫁接的2萬株核桃。晚上8點,碧窩村支書李利國還在幫養蠶大戶修建蠶房。鄉村干部務實為民,他們走村入戶,不斷迎來親切的招呼。被拉去吃個簡單的晌午、留下吃個家常的夜宵,是常有的事情。文明鄉風中彌漫著濃濃的親情。
表現為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熱愛。林業書記黃學萬經常教育年輕的村民:黨和政府對農民很好,但是懶惰的人照樣不能靠政策致富。蠶桑書記李利國的表達富有詩意:土地是我們的母親,精心侍弄土地,就是孝順母親。孝順好母親,母親才能給我們和兄弟姐妹更多甘甜的乳汁。
寧南人虔誠地敬畏、深情地眷戀這片熱土。熱愛土地,就是熱愛生命,就能激發頑強的生命力、不竭的創造力。這鑄就了寧南人堅韌不拔的實干巧干,使寧南人的精神像杉樹一樣挺拔、心地像蠶絲一樣純潔、生活像蔗糖一樣甜蜜。
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大地的豐收,我們應當推崇、弘揚、傳承寧南干部群眾的實干作風,使之成為我們永遠的精神脊梁。
如情似夢茶嶺村
五彩云霞在一碧如洗的藍天從容飄過。陽光燦爛,林木蔥郁,青翠欲滴。一層潔白的薄霧如輕柔的飄紗在山腰蒸騰而上。山間溪流潺潺,鳥鳴悅耳。山色養眼,清新潔凈的空氣清心洗肺,讓人心曠神怡,光潔的水泥路順山蜿蜒盤上,伸展到每家每戶的大門口。一座座精美的小洋樓點綴在綠色的林海里,金碧輝煌的村支部活動室樓頂上,鮮艷的五星紅旗在迎風飄揚。
好一座適宜康養的山林,好一個如夢如畫的境界。那青山綠水,可是金山銀山;那茶林和茶園里規范套種的核桃、板栗、杉樹,可是讓人們過上幸福小康生活的搖錢樹。
這是林業產業致富的典型,遠近聞名的涼山林業產業第一村——寧南縣幸福鄉茶嶺村。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讓109戶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前的1000多元增長到2015年的2.2萬元。
2013年夏天,副省長曲木史哈站在海拔2千米的茶園臺子上,看著勤勞的村民,忙碌在這片茂盛無邊的林子里,聽村支書黃學萬質樸中透著幾分幸福豪邁地介紹:“我們茶嶺是路在林中,家在園中,錢在山中,樂在其中。”聽說全村林業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有3戶,10萬元以上的有40戶,已占總戶數的40%,家用轎車43輛,也占總戶數的40%時,曲木史哈滿意地笑了:靠山吃山不是砍樹毀山,而是遵照習總書記教導,發展立體林業,建設生態經濟,找到金山銀山,這條路好好地走,越走越好。美景留在他的腦海,欣慰印在他的心中。
改革改變了村貌
茶嶺村在山坡上,以前主要種玉米,有點烤煙。沒有種什么樹。有點零星的茶葉村民加工來自己喝。1998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000元 左右。“窮得很。外村姑娘根本不嫁過來,我們都找的本村的。”黃學萬回憶說。
1998年。時任茶嶺村支部書記黃學富從電視上看到了國家即將實施退耕還林的新聞。這位思維超前、不愿受窮、不甘落后的村支書敏銳捕捉到國家政策扶持的改向,暗下決心:必須抓住機遇,徹底改革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不種吃的,種能賺錢的。闖出一條利村富民的好路子。正當黃學富思考著退耕后種什么樹 時,恰巧得到這樣一個消息:峨眉山的干茶葉每斤能賣160元。峨眉山的地理環境不和茶嶺村差不多么?海拔在1800米以上,氣候濕潤,常年云霧繚繞,方圓百里無廠礦企業,是種茶的好地方。
于是,黃學富、黃學萬兄弟帶著幾名黨員自費前往峨眉山考察。考察回來,黃學富開始動員全村村民退耕還林,改種茶樹和杉樹。
“不種地我們吃什么?種茶樹能不能掙錢?種杉樹見效太慢,總不能餓著肚子等杉樹長高吧?”千百年的傳統農耕習慣,使村民顧慮重重,只想自給自足,不敢勇敢超越,改天換地,改變面貌。
面對村民的擔憂,村支部多次召開村民會議,給大家算經濟賬,講明退耕還林地在8年內可以享受國家的糧食和現金補助。同時,黃學富發動黨員和村組干部,帶頭把自家的山地全部改種成茶樹和杉樹。
在黨員干部的帶動下,全村當年的600畝退耕地全部改種成了茶樹和杉樹。茶嶺村從此邁出了蛻變的第一步。
2007年,黃學萬從村主任接任支部書記。在他的努力帶動和指導下,村民不僅把退耕還林地種成經濟林,漸漸互相效仿,把耕地也種成了經濟林。
到2013年,茶嶺村的茶園發展到1.6萬畝,配套種植杉樹5.6萬株。采取“村委牽頭、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幸福鄉茶嶺村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創立了大涼山幸福茶品牌。幸福茶,逐漸名聲鵲起。在家鄉逐漸變綠的同時,茶嶺村民,也開始嘗到了林業產業的甜頭。
從傳統農業經濟,向生態化的林業產業經濟的轉型升級,是寧南茶嶺人敢于改革精神和勤于苦干傳統相結合的歷史成就和成功經驗。
創新實現了跨越
2009年開始,寧南以每年栽種300萬株核桃、杉樹、華山松的速度,啟動林業三百萬富民工程。精明的茶嶺人準確領會縣委的決策,形成了共識: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發展無限的生態產業經濟,必須不斷創新思路、拓展項目,走立體化的道路。
在多方考察和研究后,村支部開始了第一步工作,改良茶嶺村現有的野生鐵核桃。
和種茶一樣,村民同樣出現了質疑的聲音。“當時我跟縣科技局聯系,從鹽源聘請技術人員到茶嶺來搞核桃嫁接品種改良,結果,縣科技局給我們補助的8000個嫁接芽子硬是分不下去,最后還是我們村組干部和黨員帶頭嫁接的。”黃學萬笑著說。
結果,那一批嫁接苗當年就掛果,第二年就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支部和黨員的帶頭作用下,茶嶺村民很快又掀起了改良野生鐵核桃和大規模的核桃栽種熱潮。
村民陳安福的家是四季都掩映在一片綠蔭中的一幢二層小樓。“我一年在林業上的收入有3萬多元,今年又種了20多畝的核桃。”村民彭友志有核桃40余畝,“如果像這樣繼續發展下去,5年之后純收入至少有十多萬元。”彭友志對前景十分看好。老支書黃學富的兒子,退伍軍人黃小明把解放軍敢說敢干,排除萬難的精神和干勁投到林業產業發展中。一口氣承包了3000畝國有荒山,用來種植核桃。“3000畝地采用合作造林方式,不交承包費,待見效后,和國家二八分成,核桃苗完全由政府提供。”他家還有杉樹1萬株,茶園200畝。產值數千萬元。在全州甚至全省都是排得上號的林業產業大戶。
全村統一規劃,家家戶戶行動起來。拿出所有的好田好地發展生態經濟。海拔1600米以上,種成茶葉、板栗、杉樹。海拔1600米以下的種植核桃。科學帶狀種植,實行長短結合,以短養長。采取支部加專合組織的發展模式,帶動茶葉專業合作社、核桃專業合作社、林下養殖合作社的快速發展。
“每到核桃上市的時節,你們的核桃把幸福鄉周圍的街堵死了、壩堆滿了。”鄉黨委書記李茂倫高興地“嗔怪”黃學萬。
敦厚的黃學萬笑著“回應”:“那是你、縣委張書記、州委林書記、史哈省長喊干的啰。今年子更多了,堵到噻,是我和村民找你啰。”
李茂倫也笑了起來,拍著黃學萬厚實的肩膀說:“雖然價格稍有波動,銷路一直好嘛,縣上正籌劃建核桃精加工企業呢……”
全村去年上市核桃5000噸,到2020年將上市2萬噸。“幸福早”等優質核桃品種,在市場備受稱贊。
通過這么多年來的發展,茶嶺村現有核桃80萬株,板栗5600畝,茶葉1.6萬畝。幾樣年綜合產值4500萬元,人均純收入2.2萬元。干熱河谷坡地的茶嶺村,變成了綠色家園,人們生活步入了小康。2020年建成林業產業億元村。
茶嶺實現了超常規的跨越發展,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經濟發展了,村班子的威信也高了,整個茶嶺可以說是政通人和,安居樂業。”村主任舉例說,這兩年村班子爭取了很多項目,像修路、農網改造等等,工程開始前召開動員會給村民們講,公益事業涉及到的土地和經濟林等不作賠償。“村民們都沒有什么意見,工程非常順利。”
黃學萬對下一步的發展,也有切實清晰的思路:“習總書記提出,農村要搞生態文明建設。我們的林業經濟發展相對飽滿,要抓立體林業,林下搞種植和養殖。依托綠色環境和獨特的氣候、舒服的空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努力建成寧南首批的文明和諧小康自然村”。
小康幸福的活
綠色環境讓茶嶺人健康清純,綠色收入讓茶嶺人日益富有。發展帶來了這片綠色土地的文明和諧。
3月10日,珊瑚似的夕陽照在黃學萬家寬敞的庭院,幾個餐桌上擺著鮮美的土雞肉、可口的臘肉,還有燒烤。這些都往客人面前推,主人的筷子卻頻頻伸向泡菜、青菜和豆花。這不是茶嶺人客氣的忍嘴待客,而是這些年他們富了、生活質量高了,油膩堆多了,自然需要用清淡的菜洗洗腸胃減減肥。“我們也學學城里人嘛。”黃學萬有時也挺幽默的。其實他們的山、空氣、生活才是城里人所缺少和向往的。
鄉黨委李書記帶著鄉干部,看望過生病的村文書后,一行人也涌進黃學萬家,一陣親切的招呼問候后,端碗拿筷圍著飯桌熱鬧起來。5位趕場回家的稻谷鄉彝族老鄉,也走進來加入這支有說有笑、吃得開心愉快的隊伍。剛從非洲嫁到本村的黑人顧念,她黝黑發亮的臉上閃閃發光的眼瞼左顧右盼,笑瞇瞇地融入到和睦、富足、快樂的父老鄉親中,幸福滋潤著她的心田、洋溢在她的臉上。
霏霏春雨落下,灑在茶嶺干部群眾幸福的臉上。
這里的人們有錢了,富裕了。親情友情和鄰里鄉情更濃了。誰輸個液住個院,每家都去看,鄰居家就擺上酒席宴請大家。鄰里間好吃好喝的共同享用,互通有無。沒有低俗的好吃懶做、吃喝嫖賭,沒有一例吸販毒和偷盜。沒有一例吵架打架。人人積極向上,戶戶和諧相處。明禮誠信的傳統美德,在這里得到很好的傳承弘揚。
這里的人們進城趕場還是下田勞動,都是開著汽車,或騎著摩托。這里家家洋樓裝修氣派,屋內冰箱彩電網絡太陽能一樣不缺。村活動室的廣播每天下午6點準時播送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這里適齡兒童能夠的入學率和鞏固率均為100%。
這里不需開村民大會,就能把上面的精神村上的決定貫徹落實。這里注重對村民的文化和技術培訓,今后將分批分批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學習,拓寬村民的視野、提升村民的見識、提高村民的素質。
這里的村民幫助臨近鄉稻谷鄉的彝族村民發展茶葉和核桃,帶動彝族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彝漢村民紅白喜事互相幫忙,傳統節日相互邀請,民族團結,鄉風文明。
現在城里的姑娘往茶嶺嫁。村衛生院的張醫生曾去非洲參加醫療援助,認識了美麗的塞拉利昂姑娘孟古娜,她漂洋過海萬里追愛,趕來嫁給他。她說:“茶嶺是天堂,我愛張醫生,我愛茶嶺。”
中國大西南寧南縣的茶嶺村、茶嶺村民竟有這樣的魅力和引力。
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綠色經濟的榜樣,幸福美麗的茶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