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陳勁松 李曉東 周洪雙
四川省擁有雄厚的軍工實力,軍民融合產業規模處于全國前列。在全國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中,四川是以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核心任務的省級行政區域。在積極推進全面改革創新進程中,四川不斷完善軍民融合發展推進機制,致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努力當好全國軍民深度融合的“探路先鋒”。
近年來,四川在全國率先設立了規模達100億元的省級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揭牌成立了全國首個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首個高新裝備先進材料產業聯盟,軍民融合正朝著更高層次、更深程度、更廣范圍不斷邁進,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
軍工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一些電商網站,由成都天奧電子公司設計生產的北斗衛星手表持續受到熱捧。手表具有授時、定位、指南針、高度氣壓測量等功能,數據精度很高,直擊驢友興奮點。隨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逐步實現全球覆蓋,北斗手表將可隨時隨地通過衛星授時,實現與當地時間“秒同步”。
成都天奧電子公司是中國電科10所控股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有著純正的軍工血統。在一些衛星發射任務中,正是中國電科10所研制的“時統設備”,為發射提供“對表”服務,確保了全系統保持同步行動,毫秒不差。
近年來,天奧電子公司將衛星授時和導航技術與傳統鐘表技術相結合,生產軍用北斗手表,接著很快將之推向民用市場,受到廣泛歡迎。
北斗手表是一項成功的軍轉民技術應用。隨著軍民融合戰略的深入推進,在軍工大省四川,大量軍工技術正揭開神秘面紗,逐步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四川軍工產業起步較早,“一五”時期,國家實施“156”重點工程,很多重點項目落戶四川。“三線建設”時期,一大批重點軍工企事業單位陸續在川興建起來。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全國工業投資的1/8、國防軍工投資的1/4集中在四川。后來,隨著國家三線調遷政策的實施,一批原地處川、渝山區的軍工單位陸續搬遷到成渝等大中城市。
目前,國防科技工業依然是四川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保持高速發展。“十二五”期間,四川國防科技工業累計實施重大項目超過1000個,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從2012年的1900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100億元。另有資料顯示,四川軍工核心能力建設投資約占全國的1/6,排名全國首位。四川以其雄厚的軍工實力,成為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率先邁出軍轉民步伐,長虹、九洲、靈通等軍工企業紛紛發揮優勢,推進成果轉化運用,開展民品研發生產。經過多年的發展,四川在電子信息、生物化工、光機電一體等高科技領域形成產業規模,推動了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大批軍工技術加速民用轉化,曾經遙不可及的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改變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式;基于軍用激光三維掃描技術建立的三維地理信息智慧城市云平臺也將帶來城市管理和群眾生活的革命。2016年年初,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參與完成的“非制冷紅外輻射熱探測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項原本用于坦克夜視儀的技術,向民用轉化后開發出汽車夜視儀,可以大大擴展駕駛員夜間行車的視野,未來,該技術還可應用于森林防火。
當前,四川正著力打造軍民融合發展創新示范區,積極探索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新途徑新模式。在這里,雄厚的軍工資源優勢正轉化為強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國防科技正深入各個方面,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民口企業深入軍品產業鏈
2017年9月,廣西南寧,在第十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四川騰盾科技有限公司攜旗下四型固定翼與旋翼無人機系統驚艷亮相,并于博覽會開幕式當天舉行了盛大的無人機產品發布會,引起廣泛關注。
據介紹,騰盾科技此次發布的四型無人機系統具有卓越的環境適應性、優異的應用適配性和廣闊的使用延展性,能夠為環境監測、地質勘查、地貌測繪、管線巡檢、植被監視、大氣研究、體育攝影等國計民生項目提供更為靈便的民用航空支持,還能夠為反恐維穩、邊防巡視、海陸搜救、定點投送、通信中繼、環保執法等公共安全任務提供更為可靠的警用航空平臺。
從某些指標來看,騰盾無人機可比肩國內最先進的翼龍2型和彩虹5型無人機。有分析認為,騰盾無人機的出現,為民企進軍軍用無人機市場起到了探索作用。
令人意外的是,騰盾科技是2016年才成立的一家民營企業。公開資料顯示,騰盾科技是一家民企背景的無人機研制、生產企業,在成立后的一年多時間內,已經完成了“雙尾蝎”“撲天雕”“沒羽箭”和“小李廣”等四型無人飛行器的設計開發。
事實上,在軍民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民企參與軍工產業已是大勢所趨,這也為四川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將其雄厚的軍工資源優勢轉化為強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拓寬了路徑。北京對口援建四川“5·12”特大地震災后重建的四川明日宇航公司擁有國際先進的各類復合材料成型、檢測設備,其中自動鋪絲鋪帶設備、熱隔膜等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該公司產品90%以上是軍品,承擔了92個型號6000多項零部件的配套研制和批量生產任務。
成都航空航天產業規模巨大,擁有海特集團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等骨干科研機構,形成了集飛機研發、設計、制造、測試與維修于一體的較為完整的航空產業鏈。龐大的軍工產業規模,意味著產業鏈上巨大的配套需求,也意味著“民參軍”的巨大市場機會。同時,成都也著力支持在蓉軍工單位自主選擇配套企業,構建“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
幾年前,中國航發成發公司為生產一款發動機,劃定核心技術、核心工藝后,把需要外協的配件和服務全部梳理出來,確定供應商準入標準和產品驗收標準,符合標準的民營企業可申請成為供應商。2017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廣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向全國推廣這套“民口企業配套核心軍品的認定和準入標準”創新經驗。目前,這套經驗在四川得到廣泛實踐,很多民營企業通過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分系統參與到軍工產品的生產中。
強化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支撐
近年來,四川積極開拓創新、大膽先行先試,通過產業聯盟、產業園區、產業基地等方式,因勢利導突出產業培育,提升軍民協同科技創新水平,強化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支撐,壯大軍民融合發展優勢集群。集約發展的軍民融合產業體系正在形成。
根據全省軍民融合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需求,四川著力推動省市層面研究制定軍民融合專屬支持政策,目前已出臺《四川省軍民融合企業(單位)認定管理辦法》《軍民融合金融服務創新實施意見(試行)》,并抓緊制定軍民融合財稅支持政策、人才引進培養支持政策和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基地認定管理辦法等,力求通過強化規劃引領、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推進軍民融合深入發展。
目前,四川已組建北斗通信、商用無人機、航空發動機等產業聯盟,軍工企事業單位聯合省內院所、高校、企業,建設了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協同創新平臺。圍繞航空整機、航空發動機、網絡信息安全、核能與核技術等優勢產業領域,四川攜手央屬軍工集團共同推動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和150項軍民融合技改升級項目建設。
綿陽大力實施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園培育“梧桐”計劃,加快推進核技術應用、空氣動力、信息安全、北斗導航、航空發動機等軍民融合重點產業發展,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德陽瞄準航空、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核技術應用五大重點領域,組建五大軍民融合產業聯盟,推動軍民融合由條塊拼接的“物理式”結合向互通互融的“化學式”融合加速轉變。如今,德陽五大聯盟入盟企業已有100多家,與6個科研院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開展合作項目20多個,成功轉化高阻隔型石墨烯粉體中試等項目11個。
前不久,國家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發布2018年度“軍民融合科技服務機構推薦名錄”,入選的50家機構有4家來自四川,電子科大科技園(天府園)的運營方——成都科杏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成功入選。電子科大科技園(天府園)在集成電路、軍民融合、通信與物聯網三大方向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進行布局,已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其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園采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高效對接市場端和企業端,在推動軍民融合轉化機制上更靈活,在軍民融合培育上更高效。該科技園除了為入園企業提供金融資本、人才培育、技術創新、政策扶持、市場拓展、綜合保障等“一站式”的創新孵化服務外,還針對軍民融合企業培育,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培育模式。這一培育模式的突出點,就是通過產業聚焦有效提高軍民融合培育效率。
“電子科大、四川大學、西南交大、西華大學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等院校長期承擔軍工科研任務,在我市輔導培育出了一批軍工電子、機電設備單位。”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加大與院校合作,強化協同創新,促進產業聚集和高層次人才聚集,提升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直擊痛點破解融合發展難題
西南自動化所員工不久前迎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作為軍工事業單位轉企試點單位,西南自動化所的混改方案獲得批復,全面進入實施階段,將在年內轉為企業、完成股份公司掛牌并引入戰略投資。該所所長劉勇說,此舉將給企業帶來快速發展的資源和動力。
2016年,成都出臺《促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確定了鼓勵軍民融合企業間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軍民融合重大項目建設、促進軍民融合企業提升“參軍”能力、支持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十條促進軍民融合的政策措施。“含金量極高的‘十條措施’一出臺,很多企業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成都市經信委軍民融合推進處處長賓格說。
軍工行業的特點決定了“民參軍”是有門檻的。“民參軍”企業做軍品首先要獲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質認證、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認證、裝備承制單位資格名錄認證。具備資質后,企業還要有健全的人員、部門配備,并且面臨回款慢、售后服務時限長等問題。“一條軍民兩用的生產線,軍品出于穩定性的考慮更新換代較少,即使民品升級換代上馬新的生產線了,原有生產線虧本也不能停。”賓格說,但是另一方面,參與軍品生產,將促進企業提升質量管理觀念、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并進一步促使企業工業制造能力的提升,因此,很多企業“民參軍”的意愿十分強烈。成都市一方面推動落實軍民融合降門檻,另一方面也特別注重引導有實力的企業申報資質認定,引導他們參與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實施。
四川堅持政策優先、保障優先、服務優先,用財稅金融杠桿撬動軍民融合發展。綿陽組建軍民融合銀行、擔保、保險等多層次金融服務機構,設立軍民融合專項基金,為企業提供資金、擔保、保險、貸款等覆蓋科技成果研發、轉移轉化、產業化及上市融資的全鏈條金融服務。針對企業軍民融合能力建設,德陽市制定了12條財政激勵政策,2017年對18家取得軍工資質的企業兌現235萬元獎勵。德陽市常年開設軍工資質專題培訓班,幫助企業取得軍工資質證書,目前全市已有55家企業取得軍工資質證書,其中17家企業已與軍方簽訂供銷合同。
成都、綿陽、德陽出臺的軍民融合發展政策大都直擊痛點,在財稅、金融、人才、技術、平臺等方面大力支持企業參與軍民融合發展大計。
前不久,制造永磁電機的企業家劉昆明,在四川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找到電磁兼容測試儀,得以完成電磁兼容實驗。3天后,他就拿到了可行性報告。與以往將樣品送到上海等地測試相比,在本地測試不僅節約了往返的交通成本、時間成本,還避免了長途運輸對檢測產品精度可能造成的影響。
樣品送檢難一直是“民參軍”企業的痛點,而一些軍工單位的儀器利用率又很低。2017年1月,四川省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揭牌,價值數十億元的軍工科研院所和企業科技資源整合后向社會開放,既減少了大型儀器的閑置浪費,也一舉破解了“民參軍”企業的一大難題。
對于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四川各級政府總是不遺余力地加以解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需要建立無障礙的溝通、對話平臺。”四川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軍工行業非常歡迎與高科技民營、民口企業和團隊合作,但雙方需求對接等還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軍工行業需求不能隨意通過互聯網發布,一些可查詢平臺推廣度和覆蓋面又不夠。針對此問題,四川正整合資源,努力搭建真正實用、好用的示范平臺和溝通機制。
(原載2018年6月5日《光明日報》)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光明日報記者 陳勁松 李曉東 周洪雙
四川省擁有雄厚的軍工實力,軍民融合產業規模處于全國前列。在全國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中,四川是以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核心任務的省級行政區域。在積極推進全面改革創新進程中,四川不斷完善軍民融合發展推進機制,致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努力當好全國軍民深度融合的“探路先鋒”。
近年來,四川在全國率先設立了規模達100億元的省級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揭牌成立了全國首個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首個高新裝備先進材料產業聯盟,軍民融合正朝著更高層次、更深程度、更廣范圍不斷邁進,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
軍工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一些電商網站,由成都天奧電子公司設計生產的北斗衛星手表持續受到熱捧。手表具有授時、定位、指南針、高度氣壓測量等功能,數據精度很高,直擊驢友興奮點。隨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逐步實現全球覆蓋,北斗手表將可隨時隨地通過衛星授時,實現與當地時間“秒同步”。
成都天奧電子公司是中國電科10所控股的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有著純正的軍工血統。在一些衛星發射任務中,正是中國電科10所研制的“時統設備”,為發射提供“對表”服務,確保了全系統保持同步行動,毫秒不差。
近年來,天奧電子公司將衛星授時和導航技術與傳統鐘表技術相結合,生產軍用北斗手表,接著很快將之推向民用市場,受到廣泛歡迎。
北斗手表是一項成功的軍轉民技術應用。隨著軍民融合戰略的深入推進,在軍工大省四川,大量軍工技術正揭開神秘面紗,逐步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四川軍工產業起步較早,“一五”時期,國家實施“156”重點工程,很多重點項目落戶四川。“三線建設”時期,一大批重點軍工企事業單位陸續在川興建起來。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全國工業投資的1/8、國防軍工投資的1/4集中在四川。后來,隨著國家三線調遷政策的實施,一批原地處川、渝山區的軍工單位陸續搬遷到成渝等大中城市。
目前,國防科技工業依然是四川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保持高速發展。“十二五”期間,四川國防科技工業累計實施重大項目超過1000個,總投資超過2000億元。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從2012年的1900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100億元。另有資料顯示,四川軍工核心能力建設投資約占全國的1/6,排名全國首位。四川以其雄厚的軍工實力,成為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率先邁出軍轉民步伐,長虹、九洲、靈通等軍工企業紛紛發揮優勢,推進成果轉化運用,開展民品研發生產。經過多年的發展,四川在電子信息、生物化工、光機電一體等高科技領域形成產業規模,推動了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大批軍工技術加速民用轉化,曾經遙不可及的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改變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式;基于軍用激光三維掃描技術建立的三維地理信息智慧城市云平臺也將帶來城市管理和群眾生活的革命。2016年年初,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參與完成的“非制冷紅外輻射熱探測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這項原本用于坦克夜視儀的技術,向民用轉化后開發出汽車夜視儀,可以大大擴展駕駛員夜間行車的視野,未來,該技術還可應用于森林防火。
當前,四川正著力打造軍民融合發展創新示范區,積極探索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新途徑新模式。在這里,雄厚的軍工資源優勢正轉化為強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國防科技正深入各個方面,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民口企業深入軍品產業鏈
2017年9月,廣西南寧,在第十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四川騰盾科技有限公司攜旗下四型固定翼與旋翼無人機系統驚艷亮相,并于博覽會開幕式當天舉行了盛大的無人機產品發布會,引起廣泛關注。
據介紹,騰盾科技此次發布的四型無人機系統具有卓越的環境適應性、優異的應用適配性和廣闊的使用延展性,能夠為環境監測、地質勘查、地貌測繪、管線巡檢、植被監視、大氣研究、體育攝影等國計民生項目提供更為靈便的民用航空支持,還能夠為反恐維穩、邊防巡視、海陸搜救、定點投送、通信中繼、環保執法等公共安全任務提供更為可靠的警用航空平臺。
從某些指標來看,騰盾無人機可比肩國內最先進的翼龍2型和彩虹5型無人機。有分析認為,騰盾無人機的出現,為民企進軍軍用無人機市場起到了探索作用。
令人意外的是,騰盾科技是2016年才成立的一家民營企業。公開資料顯示,騰盾科技是一家民企背景的無人機研制、生產企業,在成立后的一年多時間內,已經完成了“雙尾蝎”“撲天雕”“沒羽箭”和“小李廣”等四型無人飛行器的設計開發。
事實上,在軍民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民企參與軍工產業已是大勢所趨,這也為四川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將其雄厚的軍工資源優勢轉化為強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拓寬了路徑。北京對口援建四川“5·12”特大地震災后重建的四川明日宇航公司擁有國際先進的各類復合材料成型、檢測設備,其中自動鋪絲鋪帶設備、熱隔膜等設備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該公司產品90%以上是軍品,承擔了92個型號6000多項零部件的配套研制和批量生產任務。
成都航空航天產業規模巨大,擁有海特集團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等骨干科研機構,形成了集飛機研發、設計、制造、測試與維修于一體的較為完整的航空產業鏈。龐大的軍工產業規模,意味著產業鏈上巨大的配套需求,也意味著“民參軍”的巨大市場機會。同時,成都也著力支持在蓉軍工單位自主選擇配套企業,構建“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
幾年前,中國航發成發公司為生產一款發動機,劃定核心技術、核心工藝后,把需要外協的配件和服務全部梳理出來,確定供應商準入標準和產品驗收標準,符合標準的民營企業可申請成為供應商。2017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廣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向全國推廣這套“民口企業配套核心軍品的認定和準入標準”創新經驗。目前,這套經驗在四川得到廣泛實踐,很多民營企業通過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分系統參與到軍工產品的生產中。
強化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支撐
近年來,四川積極開拓創新、大膽先行先試,通過產業聯盟、產業園區、產業基地等方式,因勢利導突出產業培育,提升軍民協同科技創新水平,強化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支撐,壯大軍民融合發展優勢集群。集約發展的軍民融合產業體系正在形成。
根據全省軍民融合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需求,四川著力推動省市層面研究制定軍民融合專屬支持政策,目前已出臺《四川省軍民融合企業(單位)認定管理辦法》《軍民融合金融服務創新實施意見(試行)》,并抓緊制定軍民融合財稅支持政策、人才引進培養支持政策和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基地認定管理辦法等,力求通過強化規劃引領、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推進軍民融合深入發展。
目前,四川已組建北斗通信、商用無人機、航空發動機等產業聯盟,軍工企事業單位聯合省內院所、高校、企業,建設了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協同創新平臺。圍繞航空整機、航空發動機、網絡信息安全、核能與核技術等優勢產業領域,四川攜手央屬軍工集團共同推動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和150項軍民融合技改升級項目建設。
綿陽大力實施十大軍民融合產業園培育“梧桐”計劃,加快推進核技術應用、空氣動力、信息安全、北斗導航、航空發動機等軍民融合重點產業發展,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德陽瞄準航空、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核技術應用五大重點領域,組建五大軍民融合產業聯盟,推動軍民融合由條塊拼接的“物理式”結合向互通互融的“化學式”融合加速轉變。如今,德陽五大聯盟入盟企業已有100多家,與6個科研院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開展合作項目20多個,成功轉化高阻隔型石墨烯粉體中試等項目11個。
前不久,國家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發布2018年度“軍民融合科技服務機構推薦名錄”,入選的50家機構有4家來自四川,電子科大科技園(天府園)的運營方——成都科杏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成功入選。電子科大科技園(天府園)在集成電路、軍民融合、通信與物聯網三大方向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進行布局,已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其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園采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高效對接市場端和企業端,在推動軍民融合轉化機制上更靈活,在軍民融合培育上更高效。該科技園除了為入園企業提供金融資本、人才培育、技術創新、政策扶持、市場拓展、綜合保障等“一站式”的創新孵化服務外,還針對軍民融合企業培育,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培育模式。這一培育模式的突出點,就是通過產業聚焦有效提高軍民融合培育效率。
“電子科大、四川大學、西南交大、西華大學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等院校長期承擔軍工科研任務,在我市輔導培育出了一批軍工電子、機電設備單位。”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加大與院校合作,強化協同創新,促進產業聚集和高層次人才聚集,提升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直擊痛點破解融合發展難題
西南自動化所員工不久前迎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作為軍工事業單位轉企試點單位,西南自動化所的混改方案獲得批復,全面進入實施階段,將在年內轉為企業、完成股份公司掛牌并引入戰略投資。該所所長劉勇說,此舉將給企業帶來快速發展的資源和動力。
2016年,成都出臺《促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確定了鼓勵軍民融合企業間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軍民融合重大項目建設、促進軍民融合企業提升“參軍”能力、支持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十條促進軍民融合的政策措施。“含金量極高的‘十條措施’一出臺,很多企業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成都市經信委軍民融合推進處處長賓格說。
軍工行業的特點決定了“民參軍”是有門檻的。“民參軍”企業做軍品首先要獲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質認證、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認證、裝備承制單位資格名錄認證。具備資質后,企業還要有健全的人員、部門配備,并且面臨回款慢、售后服務時限長等問題。“一條軍民兩用的生產線,軍品出于穩定性的考慮更新換代較少,即使民品升級換代上馬新的生產線了,原有生產線虧本也不能停。”賓格說,但是另一方面,參與軍品生產,將促進企業提升質量管理觀念、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并進一步促使企業工業制造能力的提升,因此,很多企業“民參軍”的意愿十分強烈。成都市一方面推動落實軍民融合降門檻,另一方面也特別注重引導有實力的企業申報資質認定,引導他們參與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實施。
四川堅持政策優先、保障優先、服務優先,用財稅金融杠桿撬動軍民融合發展。綿陽組建軍民融合銀行、擔保、保險等多層次金融服務機構,設立軍民融合專項基金,為企業提供資金、擔保、保險、貸款等覆蓋科技成果研發、轉移轉化、產業化及上市融資的全鏈條金融服務。針對企業軍民融合能力建設,德陽市制定了12條財政激勵政策,2017年對18家取得軍工資質的企業兌現235萬元獎勵。德陽市常年開設軍工資質專題培訓班,幫助企業取得軍工資質證書,目前全市已有55家企業取得軍工資質證書,其中17家企業已與軍方簽訂供銷合同。
成都、綿陽、德陽出臺的軍民融合發展政策大都直擊痛點,在財稅、金融、人才、技術、平臺等方面大力支持企業參與軍民融合發展大計。
前不久,制造永磁電機的企業家劉昆明,在四川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找到電磁兼容測試儀,得以完成電磁兼容實驗。3天后,他就拿到了可行性報告。與以往將樣品送到上海等地測試相比,在本地測試不僅節約了往返的交通成本、時間成本,還避免了長途運輸對檢測產品精度可能造成的影響。
樣品送檢難一直是“民參軍”企業的痛點,而一些軍工單位的儀器利用率又很低。2017年1月,四川省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揭牌,價值數十億元的軍工科研院所和企業科技資源整合后向社會開放,既減少了大型儀器的閑置浪費,也一舉破解了“民參軍”企業的一大難題。
對于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四川各級政府總是不遺余力地加以解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需要建立無障礙的溝通、對話平臺。”四川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軍工行業非常歡迎與高科技民營、民口企業和團隊合作,但雙方需求對接等還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軍工行業需求不能隨意通過互聯網發布,一些可查詢平臺推廣度和覆蓋面又不夠。針對此問題,四川正整合資源,努力搭建真正實用、好用的示范平臺和溝通機制。
(原載2018年6月5日《光明日報》)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