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微商刷屏的朋友圈,很是無奈,朋友圈已經成了廣告圈,那還是朋友圈嗎?于是只能選擇屏蔽。看著微商炫耀式的刷單,假裝式的炫富,洗腦式的培訓,本能的產生厭惡。
難道移動互聯時代的分享經濟只是這樣?回想起馬云推廣電商時被人稱為騙子的案例,但后來電商發展的如火如荼。我在想,有沒有可能是我錯了........
是不是被過去的成見與情緒的偏見而蒙蔽雙眼,沒能看到真相?
要想了解它,首先需要接近它,放下成見與偏見,客觀認知與深入洞察。究竟什么是分享經濟?
我的老家在農村,誰家煮個餃子也會給鄰居們送一碗,要用個什么農具也是相互借著使用,這就是分享,只是不涉及貨幣金錢,是以物換物;有個曹同學是學IT的,對電腦很專業,我在買電腦的時候會咨詢他,他給我專業的推薦也是分享,只是不涉及貨幣金錢,他沒有從推薦品牌的銷售中獲得利益。
為什么會有分享?因為社會復雜之后形成了具體分工,在專業領域形成了信息不對稱。而由于時間有限,我們需要快速的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因此我們需要加快信息的對稱處理。就比如:這個東西我用過了,真的很好,那么,其他的人就能節約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
為什么沒能形成經濟?因為信息傳遞的速度制約了受眾的數量規模,比如找曹同學推薦電腦的只有零散的幾個朋友,他只能是友情幫忙,但如果找他的是100個,1000個呢?第一,他肯定忙不過來,沒有時間做友情幫助了;第二,他可以考慮將這個專業優勢做成職業,那么,他就可以收取咨詢費用或者廠家提成。
移動互聯網的今天,信息傳遞的速度非常之快,受眾的范圍也極大的擴充,于是,分享,可以成為一種經濟。
傳銷是非法的,萬惡的,傷天害理的,應該予以堅決打擊的。然而騙子又大都是高明的,總是能變幻出與時俱進的外衣以欺騙,以誘惑。識別傳銷其實并不難,只看一條:他的根本盈利是否來自業務收入——銷售產品/服務。
注意,是根本盈利!現在很多傳銷做的以假亂真,它也有產品,但那只是障眼法。其本質不是將產品銷售給廣大有需求的最終顧客,而是將產品積壓在層層代理手中。那么,主要的利潤來源不是由最終顧客購買產品而產生的,就是傳銷。
傳銷借助過直銷的外衣,傳銷借助過電商的外衣,傳銷借助過資本金融的外衣,傳銷借助分享經濟的外衣,傳銷如同一個病毒,病毒侵入了身體的器官,我們需要做的是殺死病毒,而不是殺死器官。病毒之所以能夠入侵,是因為兩大人性的弱點:一個是不勞而獲急功近利的貪婪;一個是盲從權威盲從群體的軟弱。
分享經濟是一個好的經濟形式,但并不能不勞而獲,更不能一夜暴富。守住這一條,再擦亮自己的火眼金睛,也就真偽立辨了。
1、成交源自需求,而初級階段因情感綁架而扭曲。
不論何種生意形式,僅靠熟人圈的賣面子捧場是難以持久的,一次兩次還行,次數多了不僅生意做不好,甚至還會挫傷情感。因此,正道是為有需求的人提供產品,將產品分享給有需求的人,
2、成交源自專業性信任、體驗性信任,而初級階段透支情感信任、炫曬騙取信任而扭曲。
分享的初心是因為自己用過,真心覺得好才會推薦和分享,是因為自己對這類領域有專業認知,懂得分辨好壞優劣,才去推薦和分享。信任,很難建立,但極易崩潰。親戚朋友間的信任是多年人品的積累,豈能因為些許利益而透支?那真是得不償失。因此,正道是親自體驗并成為專家。
3、規模源自陌生人群的知名度擴張,而初級階段狂刷熟人朋友圈而扭曲。
分享經濟可不是發個朋友圈就行了,任何抱著此種目的的人都犯了幼稚病;而依靠那些什么加粉軟件、或者不良企業所做的送粉承諾,都是利欲熏心之下的自欺欺人。無論做什么生意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扎實的有專業積累,才能服務好用戶,才會有美譽度,再運用一些線上線下的引流方式,才能擴大規模。因此,正道是擴大自己的知名度。
4、增量利潤源自最終用戶群的擴大,而初級階段盲目囤貨以求價差而扭曲。
沒有足夠的用戶群做基礎,拿一堆貨放在手里賣給誰?這么簡單的道理難道不懂?有的是過度樂觀而尋求差價最大化,這是錯的,一定要搞清楚因果關系,量力而行!有的是盲目相信退貨的承諾,想的是反正到時候可以退給上級和企業。這是自己的推卸責任、不負責任。而有些無良的企業則正是抓住這樣的心理而鼓勵多拿貨,一旦出現問題就開始扯皮甚至人去樓空。如若是真心經營的企業是不會盲目鼓勵多拿貨的。同理,如若是真心經營的代理商也是不會盲目多拿貨的。因此,正道是根據用戶群來匹配要貨量。
5、持續利潤源自用戶群的青睞而復購,而初級階段不斷換產品品類而扭曲。
想要獲得用戶群的青睞而持續復購,需要兩大力量:其一是產品自身的產品力,用戶是真的需要和真心喜歡;其二是代理自身的專業服務力,能夠讓用戶買的舒心。初級階段有不少代理是為了賺錢而沒有認真選擇產品,一旦這個產品賣不動了就另外換產品,自身專業服務力不強,而只是強要他人購買,形成惡性循環,也就經營不下去了。因此,正道是選擇產品力強的好產品,提升專業服務力,提升復購率。
任何時代的初級階段都會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如同改革開放初期,小攤小販小作坊率先登場,假冒偽劣也猖獗一時,但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的大浪潮無可阻擋,因為它打破了計劃經濟的邊界,人人都可以經商致富,在初級階段過后,小攤變門店,作坊變工廠,小販變公司。
分享經濟是不是這樣的一個大浪潮呢?是的!因為它打破了工業時代經濟結構的邊界。
1、消費者與企業的單向買賣關系→雙向買賣關系;冰冷的商業關系→溫度的群體關系。
工業時代傳統經濟結構中,消費者就只是一個消費者,唯一的選擇就是買或者不賣;而分享經濟時代的結構中,消費者不僅是可以花錢買產品,還可以賣產品賺錢。消費者與銷售者的角色實現融合。
工業時代傳統經濟結構中,企業與消費者的距離十分遙遠,要么是委托調查公司進行一下調查訪談,最多是設置一個客戶呼叫中心處理一下投訴。而移動互聯時代信息的無比便捷會將這樣的遠距離變成零距離,會將低頻次的交流互動變成高頻次。距離近了,頻次多了,也就有了情感溫度的鏈接。
2、員工與企業的不平等雇傭關系→平等的合作關系;
工業時代傳統經濟結構中,表面看似也還平等的勞動合同,其實實質上是不平等的。我從銷售做起,感觸深刻。比如好不容易做好了一個區域的銷售業績,但公司領導說調動你去另外一個地方,你幾乎無能為力;比如公司設置了工資獎勵方案,你達標了,但公司因為整體情況而進行修改和否決,你幾乎無能為力;比如公司進行人事改革,領導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裙帶關系而讓我失業,你幾乎無能為力。
而分享經濟時代中,銷售者就是代理商,完全憑自己的能力與業績獲得回報,不必看誰的臉色,不必管什么裙帶關系。更由于最終顧客是由自己主控的,一旦企業的產品出現問題還可以自主的進行規避,另行選擇,這就是平等的合作關系了。
3、經銷商與企業的被動合作關系→主動合作關系;
工業時代傳統經濟結構中,經銷商基本上是被動執行企業的各項政策與活動,幾乎沒有自主權和自主的利潤空間;經銷商大多以物理空間進行劃分,而品牌所有權歸企業所有,經銷商的心中一直懸著一把劍——一旦做好了市場,因為利益問題而被企業換掉。
移動互聯時代的分享經濟結構中,基本上是靠代理商的自主能力去實現銷售,因此,空間也就給到了代理商;而且基本不會限制在物理空間,而是代理商自身能量的輻射范圍。由于最核心的資源——最終顧客是掌握在代理商手中,即使品牌所有權仍然在企業手中,代理商也不會有擔憂。
4、以企業為中心的火車頭勢能推動→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動車組勢能推動;
工業時代的傳統經濟結構中,企業是中心,需要打通上游供應商,下游渠道商,終端顧客群。這就決定了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大量的人才,所有環節的動力基本都需要企業去賦予,這也承擔了巨大的風險,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企業就可能癱瘓。因此,企業幾乎是天然的中心獨裁制結構。
移動互聯時代的分享經濟結構中,顧客群與渠道商的責任由其自身在承擔,屬于自發性動能,這就大大減輕了企業的壓力與風險,企業的作用聚焦于整合上游供應商生產出符合顧客群與渠道商的產品,組織各個環節的落地服務,其本質變成了以價值觀為核心,各個環節共同推動前進。
作者:曹軍_8c73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44b8d573f33a 來源:簡書 簡書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并注明出處。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看著微商刷屏的朋友圈,很是無奈,朋友圈已經成了廣告圈,那還是朋友圈嗎?于是只能選擇屏蔽。看著微商炫耀式的刷單,假裝式的炫富,洗腦式的培訓,本能的產生厭惡。
難道移動互聯時代的分享經濟只是這樣?回想起馬云推廣電商時被人稱為騙子的案例,但后來電商發展的如火如荼。我在想,有沒有可能是我錯了........
是不是被過去的成見與情緒的偏見而蒙蔽雙眼,沒能看到真相?
要想了解它,首先需要接近它,放下成見與偏見,客觀認知與深入洞察。究竟什么是分享經濟?
【一】其實我們一直在分享,只是以前不經濟。
我的老家在農村,誰家煮個餃子也會給鄰居們送一碗,要用個什么農具也是相互借著使用,這就是分享,只是不涉及貨幣金錢,是以物換物;有個曹同學是學IT的,對電腦很專業,我在買電腦的時候會咨詢他,他給我專業的推薦也是分享,只是不涉及貨幣金錢,他沒有從推薦品牌的銷售中獲得利益。
為什么會有分享?因為社會復雜之后形成了具體分工,在專業領域形成了信息不對稱。而由于時間有限,我們需要快速的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因此我們需要加快信息的對稱處理。就比如:這個東西我用過了,真的很好,那么,其他的人就能節約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
為什么沒能形成經濟?因為信息傳遞的速度制約了受眾的數量規模,比如找曹同學推薦電腦的只有零散的幾個朋友,他只能是友情幫忙,但如果找他的是100個,1000個呢?第一,他肯定忙不過來,沒有時間做友情幫助了;第二,他可以考慮將這個專業優勢做成職業,那么,他就可以收取咨詢費用或者廠家提成。
移動互聯網的今天,信息傳遞的速度非常之快,受眾的范圍也極大的擴充,于是,分享,可以成為一種經濟。
【二】假扮成分享經濟的傳銷騙局,錯的是傳銷騙局,而不是分享經濟。
傳銷是非法的,萬惡的,傷天害理的,應該予以堅決打擊的。然而騙子又大都是高明的,總是能變幻出與時俱進的外衣以欺騙,以誘惑。識別傳銷其實并不難,只看一條:他的根本盈利是否來自業務收入——銷售產品/服務。
注意,是根本盈利!現在很多傳銷做的以假亂真,它也有產品,但那只是障眼法。其本質不是將產品銷售給廣大有需求的最終顧客,而是將產品積壓在層層代理手中。那么,主要的利潤來源不是由最終顧客購買產品而產生的,就是傳銷。
傳銷借助過直銷的外衣,傳銷借助過電商的外衣,傳銷借助過資本金融的外衣,傳銷借助分享經濟的外衣,傳銷如同一個病毒,病毒侵入了身體的器官,我們需要做的是殺死病毒,而不是殺死器官。病毒之所以能夠入侵,是因為兩大人性的弱點:一個是不勞而獲急功近利的貪婪;一個是盲從權威盲從群體的軟弱。
分享經濟是一個好的經濟形式,但并不能不勞而獲,更不能一夜暴富。守住這一條,再擦亮自己的火眼金睛,也就真偽立辨了。
【三】分享經濟的核心要點與初級階段的用力過猛
1、成交源自需求,而初級階段因情感綁架而扭曲。
不論何種生意形式,僅靠熟人圈的賣面子捧場是難以持久的,一次兩次還行,次數多了不僅生意做不好,甚至還會挫傷情感。因此,正道是為有需求的人提供產品,將產品分享給有需求的人,
2、成交源自專業性信任、體驗性信任,而初級階段透支情感信任、炫曬騙取信任而扭曲。
分享的初心是因為自己用過,真心覺得好才會推薦和分享,是因為自己對這類領域有專業認知,懂得分辨好壞優劣,才去推薦和分享。信任,很難建立,但極易崩潰。親戚朋友間的信任是多年人品的積累,豈能因為些許利益而透支?那真是得不償失。因此,正道是親自體驗并成為專家。
3、規模源自陌生人群的知名度擴張,而初級階段狂刷熟人朋友圈而扭曲。
分享經濟可不是發個朋友圈就行了,任何抱著此種目的的人都犯了幼稚病;而依靠那些什么加粉軟件、或者不良企業所做的送粉承諾,都是利欲熏心之下的自欺欺人。無論做什么生意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扎實的有專業積累,才能服務好用戶,才會有美譽度,再運用一些線上線下的引流方式,才能擴大規模。因此,正道是擴大自己的知名度。
4、增量利潤源自最終用戶群的擴大,而初級階段盲目囤貨以求價差而扭曲。
沒有足夠的用戶群做基礎,拿一堆貨放在手里賣給誰?這么簡單的道理難道不懂?有的是過度樂觀而尋求差價最大化,這是錯的,一定要搞清楚因果關系,量力而行!有的是盲目相信退貨的承諾,想的是反正到時候可以退給上級和企業。這是自己的推卸責任、不負責任。而有些無良的企業則正是抓住這樣的心理而鼓勵多拿貨,一旦出現問題就開始扯皮甚至人去樓空。如若是真心經營的企業是不會盲目鼓勵多拿貨的。同理,如若是真心經營的代理商也是不會盲目多拿貨的。因此,正道是根據用戶群來匹配要貨量。
5、持續利潤源自用戶群的青睞而復購,而初級階段不斷換產品品類而扭曲。
想要獲得用戶群的青睞而持續復購,需要兩大力量:其一是產品自身的產品力,用戶是真的需要和真心喜歡;其二是代理自身的專業服務力,能夠讓用戶買的舒心。初級階段有不少代理是為了賺錢而沒有認真選擇產品,一旦這個產品賣不動了就另外換產品,自身專業服務力不強,而只是強要他人購買,形成惡性循環,也就經營不下去了。因此,正道是選擇產品力強的好產品,提升專業服務力,提升復購率。
任何時代的初級階段都會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如同改革開放初期,小攤小販小作坊率先登場,假冒偽劣也猖獗一時,但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的大浪潮無可阻擋,因為它打破了計劃經濟的邊界,人人都可以經商致富,在初級階段過后,小攤變門店,作坊變工廠,小販變公司。
分享經濟是不是這樣的一個大浪潮呢?是的!因為它打破了工業時代經濟結構的邊界。
【四】移動互聯時代的分享經濟會重塑工業時代傳統經濟的結構形態。
1、消費者與企業的單向買賣關系→雙向買賣關系;冰冷的商業關系→溫度的群體關系。
工業時代傳統經濟結構中,消費者就只是一個消費者,唯一的選擇就是買或者不賣;而分享經濟時代的結構中,消費者不僅是可以花錢買產品,還可以賣產品賺錢。消費者與銷售者的角色實現融合。
工業時代傳統經濟結構中,企業與消費者的距離十分遙遠,要么是委托調查公司進行一下調查訪談,最多是設置一個客戶呼叫中心處理一下投訴。而移動互聯時代信息的無比便捷會將這樣的遠距離變成零距離,會將低頻次的交流互動變成高頻次。距離近了,頻次多了,也就有了情感溫度的鏈接。
2、員工與企業的不平等雇傭關系→平等的合作關系;
工業時代傳統經濟結構中,表面看似也還平等的勞動合同,其實實質上是不平等的。我從銷售做起,感觸深刻。比如好不容易做好了一個區域的銷售業績,但公司領導說調動你去另外一個地方,你幾乎無能為力;比如公司設置了工資獎勵方案,你達標了,但公司因為整體情況而進行修改和否決,你幾乎無能為力;比如公司進行人事改革,領導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裙帶關系而讓我失業,你幾乎無能為力。
而分享經濟時代中,銷售者就是代理商,完全憑自己的能力與業績獲得回報,不必看誰的臉色,不必管什么裙帶關系。更由于最終顧客是由自己主控的,一旦企業的產品出現問題還可以自主的進行規避,另行選擇,這就是平等的合作關系了。
3、經銷商與企業的被動合作關系→主動合作關系;
工業時代傳統經濟結構中,經銷商基本上是被動執行企業的各項政策與活動,幾乎沒有自主權和自主的利潤空間;經銷商大多以物理空間進行劃分,而品牌所有權歸企業所有,經銷商的心中一直懸著一把劍——一旦做好了市場,因為利益問題而被企業換掉。
移動互聯時代的分享經濟結構中,基本上是靠代理商的自主能力去實現銷售,因此,空間也就給到了代理商;而且基本不會限制在物理空間,而是代理商自身能量的輻射范圍。由于最核心的資源——最終顧客是掌握在代理商手中,即使品牌所有權仍然在企業手中,代理商也不會有擔憂。
4、以企業為中心的火車頭勢能推動→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動車組勢能推動;
工業時代的傳統經濟結構中,企業是中心,需要打通上游供應商,下游渠道商,終端顧客群。這就決定了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大量的人才,所有環節的動力基本都需要企業去賦予,這也承擔了巨大的風險,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企業就可能癱瘓。因此,企業幾乎是天然的中心獨裁制結構。
移動互聯時代的分享經濟結構中,顧客群與渠道商的責任由其自身在承擔,屬于自發性動能,這就大大減輕了企業的壓力與風險,企業的作用聚焦于整合上游供應商生產出符合顧客群與渠道商的產品,組織各個環節的落地服務,其本質變成了以價值觀為核心,各個環節共同推動前進。
作者:曹軍_8c73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44b8d573f33a
來源:簡書
簡書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并注明出處。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